第519章 刺袁(下)

等会还有一章,抱歉,容我这几天存一下稿子,然后就把更新时间放到白天方便大家阅读!

四月一日,西方愚人节。

“陆秘书好!”

“你好!”

“陆秘书起得这么早啊!”

“呵呵,昨天实在困乏结果早睡了一阵,还有几件任务没有完成,今天早起一阵,早些做完了好给总统府送去!”

一大清晨的陆绩早早便起来了,稍微用了些饭便往总统府走去。看得出年轻的他人缘很不错,这一路走来不断地都是跟他打招呼的声音,年轻人一边忙着点头回应,脸上始终带着和煦的笑容。哪怕,他的心中此时已是犹如波涛翻涌!

一切的起因都只因为一封电报,一台自他带到北京之后几年间只出现过两次动静的电台,在前天突然接收到了一封电报。

陆绩,安徽肥东人士,今年才刚28岁的他是第一批得到美国庚子赔款补偿前往大洋彼岸的美国留学的高材生,跟当时众多留学生的选择一样,他选择的专业也是法律系。1911年初归国之后他曾在湖北端方手下做过半年,武昌起义时他被带兵攻陷了督署的李汉所俘虏,后来发现了他的能力之后,便将他收入了麾下,成为了第一批加入情报司的百十人之一。

提起那个年轻人,他是满心的佩服。当初方才将他调入情报司,当时还只是一个革命军普通将领的李汉便给了他一个任务,跟一群因武昌之乱而北逃的官员一样,命他一同逃往北京,在北京布下了点。随后当他跟几个情报司的年轻人一起抵达北京之后,又经过了大半年的努力。李汉在他身上投入了众多的金钱,为他铺平了道路一路扶摇直上,直到他从当时北京政府的一个小科员变成能入大总统袁世凯眼眸的才华横溢之辈。

接下来便很简单了,他被要求接受了袁世凯的提拔跟考察,断绝了跟情报司的全部双向联系之后,进入了大总统府给袁世凯当幕僚,这一当便是一年多的时间。武昌从来没主动要求他发出过任何的情报,可就是因为此他才感觉到更担心,曾经接受过一段时间的军事培训,这几年来一直没落下练习射击的他隐隐察觉到了,一旦武昌要用到他,恐怕将是改变这个国家局面的大事。

这两年来陆绩在北京其实过得很不错,因为得到袁世凯的厚爱,去年年底他娶了一巴结袁世凯的张姓前朝官宦家庭四小姐,现在妻子肚子里已经有了他的骨肉。若不是调查局北京站的人拿着联络密码找到了他,答应为他安排好一切,恐怕这几年的安生日子,陆绩都要忘记了自己的隐藏身份了。

昨天晚上的妻儿岳父等都被调查局的人安排撤出了北京,亲自送一行人坐上了往天津的车,松了一口气的他现在却要准备博上一把,完成上面交给他的任务刺袁了!

今天,似乎是个很好的机会!

大总统府,此时正在召开军事会议。

“大总统钧鉴!现在我军兵力太过分散,处处防守,便是处处不守,反观护国军一方,他们现在已转入进攻,攻何处,何时攻,这决定权在他们手里,我军被动防御。这就需要足够的预留部队,但是目前江苏战场第二军短时间之内无法抽调回来,我们的兵力总体捉襟见肘,实在无法在守卫如此宽广的战场同时还要发动反攻!”

大总统府里,蔡锷沉着一张脸,亲自走到地图前比划了一阵,希望劝阻袁世凯集中兵力发动反攻的想法。现在北军兵力不足,可是袁世凯却还打算在防守住偌大的直隶、山东甚至京畿的同时还要对护国军发动反击,这已经不是何其不智了,而是自找败仗吃。

自打清末编练新军以来,虽说训练方法跟装备都逐渐的追赶上了西方列强的步伐,但是北洋军乃是国内其他的新军战术素养却还停留在半个世纪前。自打新军成军以来除了庚子年跟八国联军打了一场之外,基本上都是用来镇压国内诸多农民起义。因此,北洋军的战术,还停留在过去的老思想上,便是有些进步进步幅度也不大。反观护国军这几年来、经李汉结合后世各大经典战役的指点,又有战术大师蒋方震亲自组建的陆军学院,雇佣了众多的德奥两国退役军官为教员,再结合一批他自保定军官学院拉拢吸收的本国籍教员,这几年来护国军的军官培训力度很大,仅军官培训这一项便开支不下千万,现在总算是有了成果了。

最起码,想北军之中只有高层或者少数留洋海外过来的精英才掌握的各种战术,护国军的底层军官们也许不如他们掌握的那么熟练,但总归整体军事素养经历数场大战的磨练,已经有了飞跃的发展。

蔡锷一直十分关注李汉部,根据目前的前线战报来看,他明显发现了李汉正在集中力量向北扫荡。对付这样的敌人,分散兵力防守已是犯了兵家大忌了。要想保卫京津地区,目前最好的选择是据坚城而守,然后靠着坚城等待各地援军赶来,一点一点磨死后勤线拉上数千里的护国军。结合这段时间以来前线陆续发回来的情报,蔡锷敏锐的发现了李汉所装备的飞机、战车两大对北军据有压倒性优势的利器的短脚,已是大致明白了这两种利器虽说用起来方便,但恐怕负担也是不小,否则他也不必一路打来走走停停,直接一口气依靠两种利器杀往京城便是了。说不得,他这是在等后续的物资跟上。

这蔡锷到底有些才华,他还不知自己已经猜得八、九不离十了。

说实话,蔡锷现在的心理是矛盾的,一方面,他已完全看清了北京政府的实质,北洋集团掌握了全国政权之后迅速腐化,其领导的北洋军根本就是一支披上新式军装、操练新式武器的旧式军队,在这支军队身上,他完全看不到国防现代化的希望,这样一支封建色彩浓厚的军队越早完蛋,对于这个国家就越好。但是另一方面,作为袁世凯身边的高级军事顾问,为袁世凯出谋划策是蔡锷的职责所在。而且袁世凯着实待他不薄,若不是觉得愧对了他这份厚待,他也不会三番两次惹他不喜向他进谏。

“那依你之见,我军该如何布防?”袁世凯显然也动摇了,他没有去看段祺瑞,反倒将目光转向了蔡锷。

蔡锷看着最近半个月来气色越发无力、虚弱的袁世凯,突然感觉他是真得老迈不堪了。在心里叹了口气,他组织了一下语言,将自己的战略缓缓道出。

“护国军的北上主力为第四十五师、四十八师、五十师、五十四师四个主力师(陆军部编号),其中因李部编制与我国内其他各部不同,因此这四师实际上却相当我陆军六个主力师。因为护国军装备了诸多新制武器,比如那飞机、铁甲车皆是我军难以抵挡的利器,所以我们在河南、山西战场上未能对其造成重创,初步估计地方损失人数约在30005000之间,可能还要更少一些。因为主力未受重创,所以现如今我们需要面临的还是约六个主力师的兵力。目前我军在直隶、京畿布置有五个主力师,兵力上不差对方多少。只是考虑到我方有城池、兵防可守,实际上还是占据一定的优势。所以,这种情况下我认为应该强化防空,重点警惕护国军的飞机。诸位可曾发现这一点,无论是从湖北、还是从陕西,护国军的后勤线已经拉上了数千里。这一路就算走黄河水道跟京汉铁路,物资一路运送过来也要耽搁几天时间。而遍观对方无论飞机所需之子弹、炸弹又或者铁甲车所需之机油,都是护国军无法从山西、河南获得补给的物资。所以,我们只需要顶住敌人的第一波强攻,等护国军物资跟不上了,自然要停歇下来,这便是我们的机会!”

手指快速在地图上几处他圈定的死守重镇反复敲点。

“所以依卑职之见,现在最好的方案莫过北线死守,然后江苏死守从东南将第二军调往京畿。就算不能全都调回来,至少也应该再调两师主力至徐州、山东一线,准备配合京畿直隶择机发动反攻。北京的根本根本不在东南,而在直隶、京津,京津一丢中央就失去了大义名分,那就是丧家之犬了。所以个中轻重,还望大总统明鉴!”

他的话才刚落下,一个声音便响了起来。

“不妥不妥,此言差矣!”

蔡锷抬头一看,正是人称‘干殿下’的段芝贵。去年他丢了安徽,本来若是旁人少不了要伤筋动骨,可段芝贵是谁,此人不但善于经营而且又是袁世凯的义子,给他关了三个月的禁足思过之后,这两个月重新又活跃了起来。

“东南乃中央财赋重地,怎可轻易弃守?我看还是督促海军尽快拿下上海。东南江浙如今护国军只余少部,不妨先行击溃其部,然后配合华甫拿下安徽、浙江,威逼江西、湖北,迫使护国军从北边撤兵!”

他的嗓音又尖又细,连性子也学足了过去的太监宦官一般贪婪,是蔡锷在北京最讨厌的几人之一。

蔡锷一皱眉,刚要反讽与他,会议室外传来敲门声,借着便是一个年轻的声音。

“大总统,国务孙总理来了,您看现在方不方便?”

声音的主人他认识,是近年来袁世凯十分喜欢的一个年轻秘书,名字好像叫做陆绩。

“孙宝琦吗?”

袁世凯口里念叨了一句,脸上精神微微一震。孙宝琦这几天一直都在南北奔走联系洋人涉入调停,今天过来想必应该是有一些进展。无论是好是坏,他总归是要过去看一眼的。也是对这吵来吵去的军事会议烦了,他摆了摆手,“你们先回去吧,各自回去都多想一想,咱们北洋到了这幅田地,诸位再不开动大脑,就要给人打到京城来了!”

最后一句已是带上了一些火气,老北洋的没落如同他的身体老化一般,势头不可阻挡之余,也令他多了些茫然跟不安。

孙宝琦已经被引导进了他的书房内,最近身体十分虚弱的袁世凯在陆绩的搀扶下走到了书房,一推开门他便向正侯在书房内的孙宝琦询问道:“公使团那边有什么消息?!”

“基本跟之前一样,大总统,各国公使团传来消息,说是严格保持中立...”孙宝琦脸上忽明忽暗的,不知道在想些什么。

袁世凯叹了一口气,让陆绩扶他坐到板凳上。屁股还没落下呢,脑海中闪过一个念头,抬起头看向孙宝琦,“那日本人没什么说法吗?”

孙宝琦看了看身边的几人,压低声音说道:“的确有些说法...”

不过却没往下说下去!

一旁陆绩会意,没等到袁世凯发话便借口催促茶水,退出了屋子。袁世凯最喜欢的就是他的机灵劲,满意的点了点头,由他退出了书房只留下二人。

第585章 发现第573章 山东危机(5)第六百三十七章第411章 大选第335章 成都战役(一)第739章 抉择上第63章 武昌城内战事结束第4章 方老先生第314章 整顿与联合盐业(中)第152章 恶战一家岭(4)第582章 国土虽众,但无一寸多余第661章 拖第161章 喜讯传来第131章 西进第621章 日本第344章 交锋(1)第280章 内阁总理大臣第678章 文化运动第572章 山东危机(4)第601章 日本反应第53章 伏击瑞澄第三百令七章 实业第5章 招待第446章 大战(三)第151章 恶战一家岭(3)第458章 呼声第127章 先行一招(下)第505章 雷霆(1)第91章 虎踞鄂中(1)第709章 不宣而战1第737章 骂名我来当2第387章 湖南风起第617章 第二次远东危机(2)第75章 紫禁城内(中)第276章 入瓮与礼和洋行来人第602章 大选第102章 鄂中革命军分政府第425章 政局乱象第三百令七章 实业第550章 战车第44章 攻陷楚望台2第93章 虎踞鄂中(3)第121章 兵围杜家庄(上)第392章 拉萨战役(完)第158章 鹜蚌相争、渔翁得利(4)第278章 罪己第82章 步步为营第211章 特别军务会议第711章 不宣而战3第427章 法西斯化(上)第427章 法西斯化(上)第227章 密议(下)第305章 荆楚新政(三)第135章 肮脏的政治(下)第679章 九月革命第620章 三路开战(1)第455章 捷报第568章 一触即发(4)第588章 酣战第73章 有人惦记第17章 意外收获(下)第240章 第一协入城第79章 发兵汉川第252章 图谋武胜关第709章 不宣而战1第558章 银元第742章 伏击与反伏击第544章 年轻的哈里曼(上)第660章 互相试探第748章 血染海疆4第596章 反攻第98章 盐业(3)第72章 后手第348章 谈判(下)第656章 决战唐努乌梁海8第747章 血染海疆3第691章 重要第28章 密信第602章 大选第483章 远东准盟友(上)第191章 湖北十府,五入我怀第533章 危机与机遇第556章 相见第369章 升官与报复第498章 不惜开战(下)第552章 海军之春第322章 历史在这里稍稍走偏第515章 京汉陷落(上)第469章 阿司匹林第四百六十六章第684章 军事会议(中)第568章 一触即发(4)第344章 交锋(1)第58章 恩威并重(中)第110章 杜家龌龊(1)第15章 刀疤第111章 杜家龌龊(2)第330章 恶战第288章 打到河南去第698章 矛盾激化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