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一十三章 君子不争?

于是,不少人挖空心思试图打探消息,很快从没有封锁消息的宫门禁卫处问出了一个让他们眼珠子掉了一地的回答——皇帝竟然在万岁山召见!

别说其他人,就连授意妻子九娘请了吴氏过府,因而特意吩咐朱莹去接时把葛雍一块请过来的朱泾,也大为意外。此时此刻,得知母亲在庆安堂中招待吴氏,饭后九娘领着这位未来的亲家去自己的小院里谈天说地了,原本在外书房假装修身养性的他匆匆赶到了庆安堂。

还不等他开口,太夫人就仿佛未卜先知似的,不慌不忙地说:“莹莹的未来夫婿能够在万岁山面圣,那是他聪慧能干有本事,这有什么好大惊小怪的?至于未来驸马和仪宾们都还没有这待遇,那就更简单了,谁让他们是阿寿的学生,能耐还不足?”

朱泾满肚子话却被太夫人一语噎了回来,顿时只能苦笑道:“可这也实在是太招摇了一些,他又不是葛太师……”

“招摇怎么了?莹莹哪一天不招摇?阿寿是要娶莹莹的人,要是低调到仿佛不存在,那才是咄咄怪事!至于你担心江老头下台,那些原本和你一块攻击江老头的家伙接下来会翻脸不认人,和江老头一样和我们朱家过不去……这种事担心也没用。”

太夫人嘿然一笑,漫不经心地剥了一颗葡萄,这才淡淡地说:“剥了皮的葡萄是甜是苦,尝了才知道。在你和大郎出征之前,人人都当皇上对外戚勋贵合二为一的朱家忌惮提防,觉得朱家是一颗熟了的葡萄可以随便吃,可等那层皮剥了之后,江老头第一个尝到了苦味。”

“你以为其他人吃饱了没事干,非得来惹我们朱家?”

对于母亲的判断,朱泾自然相信,事实上,从前太后秉政的时候,太夫人这个当姐姐的也一直都是太后的智囊。然而,他此时担心的事,和太夫人说的,并不完全是一回事。

因此,他打了个手势屏退了人,见李妈妈这样的心腹也悄然退了出去守门,他方才上前去挨着软榻上的太夫人坐下,这才低声说:“娘,我并不担心那些扳倒江阁老的家伙盯上我,我担心皇上并不满足于撵走一个首辅,还打算在其他地方动手。皇上的性子,您应该知道……”

仿佛是不知道用什么形容词,他斟酌了好一会儿,这才叹气道:“皇上自从亲政那一年出了业王造反那么大的事情之后,这些年看似随波逐流,阁老尚书们说什么就是什么,只偶尔在一些小处任性,但他最崇拜的是太祖,接下来才是先帝睿宗和再往前头的英宗。”

朱泾特意提这三位,太夫人当然知道他什么意思。意识到儿子担忧的是皇帝在扳倒一座大山之后,打算如同太祖皇帝一样,大刀阔斧地推行某些东西,她也不禁陷入了沉思。

“张寿年轻,遇到皇上这样特立独行,越次超拔他的天子,自然会觉得风云际会,不,应该说是风虎云龙。但是,如若他贸然卷入到皇上清洗朝堂这一场大变动中,结果未必会好。他既然更执着于算学,那么在国子监中潜心教学,那才是最好的。”

“我倒不知道之前对阿寿这么挑剔的你,竟然还这么爱护未来女婿,想当初是谁觉得他不够好,于是就丢在乡下不太过问的?”

太夫人呵呵一笑,见朱泾顿时有些窘迫,她方才郑重其事地说:“你不要因为前一次克服万难打了胜仗,大郎又死里逃生建下奇功,就觉得朱家已经可以功成身退。朱家是跟着先帝睿宗打下了江山,但换一个说法,何尝不是先帝给了朱家这千载难逢的崛起机会?”

她顿了一顿,淡淡地说道:“皇上不是刚亲政年轻气盛那会儿了,他知道该怎么做。就算他希望阿寿做什么,他也必定会考虑好一切。而阿寿如若真的答应了,以我对他的了解,那必定不是为了飞黄腾达,而是因为知遇之恩。”

“若只是为了图安稳,就万事缩在后头,不顾皇上超拔他于微末,那难道就是君子行径?”

朱泾被太夫人缠枪夹棒一番话,说得只能低头。然而,心底却终究还是有些不服。官场上有几个君子,如王大头那样强项,也不是一点暗地里的小动作也没有,难道就能说是君子?

而且,给皇帝当马前卒,那风险实在是太大了。他已经竭尽全力报答了先帝睿宗重用的恩德,也竭尽全力护着年幼的皇帝长大成人,开枝散叶,前次出兵更是殚精竭虑,生怕丧师辱国,对不住皇帝再次启用他领兵的信任。可张寿不一样,张寿太年轻。

而且,张寿若是那种野心勃勃积极钻营的人也就罢了,可人看上去分明有些懒散,那种不喜与人争的性格,根本不适合去趟这样的浑水!

就在这时候,外间突然传来了李妈妈的声音:“太夫人,老爷,大小姐和寿公子一块回来了,大小姐兴高采烈的,还捎带了皇上赏赐的一幅字。”

太夫人顿时笑道:“快去告诉九娘和吴娘子她们一声,请她们都过来!盼星星盼月亮,人总算是回来了,她们大约已经等到快不耐烦了。”

听到女儿和未来女婿一块高高兴兴回来,还有皇帝赐字,朱泾不禁心中咯噔一下。没等一会儿,他就听到外间传来了朱莹那清脆悦耳的声音:“对啊,皇上就是留了我们在万岁山上吃了饭才回来,然后赐了阿寿一幅字……娘你和吴姨猜猜上头写的是什么?”

说话间,门帘被高高打了起来,朱泾就只见朱莹扶着九娘走在前头,张寿和吴氏走在后头,两对人都是说说笑笑,那股高兴劲溢于言表。

而九娘进门之后就笑道:“我又不是未卜先知,怎么能猜到是什么?十有八九是夸奖阿寿的话,否则你不会这么高兴!”

“皇上赏赐给阿寿的那幅字上,写的是‘端方君子,贤良名师’!”

朱莹说着便是眉飞色舞,松开九娘的手之后,便从跟着进屋的阿六手中抢过了那幅字,随即炫耀似的在祖母和父母面前展开,张寿根本就来不及阻拦。

对于皇帝一时兴起泼墨挥毫写的这幅字,还盖上了随身玺印——虽然不是皇帝诸宝之类的正式玺印,而是一颗名曰昭明阁主人的随身小玺——张寿要说没有一点触动,那自然是不可能的。但要说感激涕零,那也不可能,他又不是那种一片赤诚向君王的传统士大夫。

更何况,皇帝给他的这幅字,他对于后头四个字比较认同。毕竟,对于张琛等人的教学效果,他还是相对比较满意的。可对于那称赞自己人品的前四个字嘛……

他非常感谢皇帝的认同,但他还是觉得,端方君子这四个字和他根本搭不上边。因为他既不端方,也不君子!

可不管张寿怎么想,并不妨碍朱莹眉飞色舞地在那宣扬皇帝召见的经过,宣扬皇帝和葛雍对张寿的高度评价,当然,其中一小半是她添油加醋的结果,她完全就没看到朱泾那并不十分好看的脸色。

朱莹没看见,九娘却看到了丈夫脸上的表情。她不动声色地绕到朱泾旁边,声音冷淡地问道:“怎么,眼看阿寿如今风光,你这个即将做丈人的却不高兴?”

朱泾一个激灵回过神,见妻子眼神冷冽,他想到之前那些天自己把朱莹关在家里,又利用人被气病了这个借口在外头合纵连横,成功把江阁老拉下马,可九娘却借口做戏要全套,联同太夫人把他撵到外书房住,一次还提着剑亲自给他送大补汤,他此刻哪敢招惹妻子。

于是,趁着朱莹身侧,正有一大堆婢仆围在旁边,纷纷恭维奉承,没工夫注意他俩,他赶紧拉着九娘往后退了几步,这才低声说道:“皇上这八个字确实是赞誉,但你就没想过,这对张寿来说也是最大的桎梏吗?既是君子,他日后怎么用某些手段,而且……唔!”

感觉到胳膊被重重拧了一下,即便是堂堂赵国公,在猝不及防之下也险些惨呼出声。好在朱泾反应极快,赶紧忍住,这才没有在大庭广众之下出丑。

“你怎么老是好的不想想坏的?你也不想想,皇上都说了阿寿是端方君子,那金口玉言,他就是端方君子,日后若有人攻谮他人品又或者行事,那就是觉得皇上看走了眼!”

九娘没好气地剜了丈夫一眼,见朱泾那张脸依旧阴云密布,她就无奈地说:“我知道,历朝历代的天子,要重用一个人的时候,自然会把人捧到云端,要丢人出去顶缸的时候,也会把人贬损到极点,然后只说失察蒙蔽就轻轻带过。你要是担心这个,那就不用说了。”

见妻子终于领会了自己的意思,朱泾才要说话,就被她那最后一句话给堵住了嘴。

他顿时大为郁闷,憋了老半天才悻悻说道:“可莹莹就要嫁给他了,我怎么能不担心?”

“那阿寿要真的只是在国子监中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教圣贤书,低调到没存在感的书呆子,你就真的放心了?他是葛太师关门弟子,擅长的是算学,又把那么多人人视作为洪水猛兽的纨绔子弟都收服了,还干出了那样几桩大事,你还指望他将来就这么平淡下来?”

“你信不信,阿寿要真是平淡如水的性情,莹莹是不会喜欢他的!你就真以为要找个和莹莹互补,清雅到犹如画中竹君子,不知世俗柴米油盐酱醋茶的女婿?”

被九娘三言两语损得胸闷,朱泾只觉得自己压根就不该和母亲和妻子去交流未来女婿的前途问题——想也知道,当初没等他回来就已经把朱莹终身大事决定下来的她们,看张寿自然是一万个满意,人家做什么恐怕都会说好。

想到南宫仪从沧州回来禀报自己之事,因为家里这段时日的小纷争,他还不曾和妻子母亲提过,他干脆直接拉着九娘避到了西次间里,随即尽量言简意赅地对她复述了一遍,随即才低声说道:“所以,张寿既然算学之外还懂农科,为何要贸然卷入政争?”

“莹莹的陪嫁,足够他们一辈子吃用不愁,我现在真后悔答应了他把婚期拖到年末!他如果真是为了有财力迎娶莹莹而像现在这般,我宁可他穷一点!”

朱二之前就沧州事也写过信到京城,九娘大略知道,张寿似乎在各方面都懂得很多,可朱二自己的信都写得乱七八糟没个条理,朱莹又回来得早,很多事情也不清楚,她还是第一次知道,留在沧州的朱二竟然在张寿的支持下,即将要主管那么大的一件事。

想到这里,她的嘴角不知不觉就翘了翘,随即坦然看着朱泾说:“我觉得你想错了一件事。哪怕是算学和农科,也不是单单埋头就能做好的,该争的本来就得争!如果阿寿不是之前一再争赢了那些诋毁他的人,此次到沧州又和大郎联手干得漂亮,怎能有人听他的?”

“而要争赢,一要有自己的班子,自己的实力,二要得到圣心,缺一不可。阿寿的那个班子要脱颖而出,当然要去争,要崭露锋芒,这种时候,不打掉几个老顽固,怎能立威?”

“你打仗的时候都没怕过,还怕将来莹莹和阿寿一块冲锋陷阵?你让大郎去冒九死一生之险的时候,怎么就没怕过?儿子女儿一碗水端平,否则你这就是对大郎不公平!”

朱泾很想说就算长子朱廷芳在这里,说不定也和他是一个心情,绝不希望张寿太锋芒毕露四面树敌,然而,面对柳眉倒竖的妻子,再想想外头兴高采烈的女儿,他只觉得朱廷芳哪怕站在他这边,那也不过是三对二……兴许还是四对二。

毫无疑问,他的母亲还有次子,肯定都是站在张寿这一边的。于是,这位患得患失的一家之主,只能选择缄默是金,哪怕他心里仍然有些反对。

而外间的张寿,直到里屋朱泾和九娘的争执结束,他这才微微松了一口气。他自然不是顺风耳,问题是他身后的阿六耳力超群,竟是悄悄把里头那争执一字一句复述给了他听。

他怎么都没想到,父子不惜冒生死之险打仗的朱泾,竟然希望女儿女婿能够平淡安稳,或者说,平安是福……甭管朱泾从前如何,这位父亲还真是心疼女儿!

第六百六十四章 天涯何处无芳草第七百三十五章 跌宕起伏第两百二十六章 坐地分钱第七百五十六章 降伏第七百七十四章 威胁?妥协?第二百九十二章 人贵有自知之明第三百六十七章 无影脚第一百一十九章 差点进司礼监和领袖潜质第六百七十七章 天惊第六百六十四章 天涯何处无芳草第四百七十七章 天有多高,心有多大第六百二十一章 兄友弟恭第七百五十五章 新婚第二百三十九章 女生外相第八百六十九章 将心比心,继续忽悠第三百七十八章 偷换概念第六百四十八章 故意第七百四十一章 绝世而独立第五百六十八章 谁是奸佞小人?第一百九十六章 你看中的全拉走第八十五章 太祖皇帝祖训多第八百五十章 接触第六十一章 我只是路过……第六百四十七章 万钧第二百七十三章 婚期何日第一百三十七章 不惊第四百四十四章 进击的赵帮主第四十二章 装睡原是装糊涂第一百六十章 真·小黑屋第六百九十九章 丧第一百一十二章 请君再上轿第七百五十六章 降伏第七百零一章 性情第八十三章 张博士上京第五百二十九章 外面的世界第二百四十五章 让轿第一百六十九章 贤母孝子恶尚书?第二百七十二章 不矜持,新人设第七百七十八章 曲高和寡第三百七十二章 善地?恶地?第八百五十一章 可疑第四百六十章 生辰夜第五百九十一章 贤王和闲王第七百一十三章 偏激第一百四十二章 母亲第五百六十七章 败家子的境界第五百四十七章 腹有数理气自华第三十六章 狗眼看人低!第五百七十七章 石破天惊第三百章 钱能解决的都是小事第二百九十九章 泄禁中语?第十九章 要想富……第三百六十九章 闲人不闲第两百一十二章 无趣和有趣第一百六十二章 改话剧吧第五百八十三章 冠礼如戏第八百三十五章 小霸王闹事第六百九十一章 好人做到底,送佛送到西第五百四十七章 腹有数理气自华第五百六十六章 夜深人不静第五百八十九章 一山更有一山高第七百九十八章 最佳捧哏第七十八章 薪火传承靠阉党?第七百二十六章 奈何敌人就是渣第四百三十八章 绊脚石须除第两百二十二章 恤孤贫第七百二十四章 近墨者黑?第八百一十九章 淡然强势第三百二十六章 出人意料的挟持者第八百零四章 侃侃而谈第五百二十三章 火事疑云第五百七十一章 求生还是作死第八百五十六章 一家亲第七百五十章 钗横鬓乱,任是无情也动人第二百四十二章 慈不掌兵第四百二十九章 好久不见?第八百六十八章 分家第五百一十四章 为女须强第六百三十八章 思路清奇第八百七十四章 老乡遇老乡?第三百三十二章 民情汹汹第六十九章 “二”少爷第六百一十四章 三堂会审,著书立说第九十章 皇帝驾到!第四百四十九章 风波度尽生辰到第八百六十七章 准女婿登门第七百七十二章 好老师第两百二十四章 硬的不行来软的第五百八十七章 好为人师第九章 小先生第二百九十六章 闲居轶事第四百七十七章 天有多高,心有多大第二百五十二章 刮目相看第三百七十一章 其罪当诛,其情可悯第四百三十一章 请君上船第二百七十四章 错第一百一十八章 司礼监的底子,纷争的源头第二百六十章 局中局第八百七十二章 大阵仗第四百一十八章 大胃王,拉客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