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2章 开拓者

赵煊是从江淮移民过来的,那里如今叫淮南省,那里是个富饶的地方,江河交错,一眼望不到头的平原,十里八乡都看不到一座山,阡陌纵横,渔米之乡。

不过生长在那个富裕的地方,赵煊家却一直是贫困无比,他父亲兄弟两个原本是生长在江南,后来陈国灭亡后过江到了淮南,官家授田,可淮南人多地少,本来按制是每丁均田百亩,可兄弟俩只分到了二十亩地,这点田地勉强够一家人维持生活。遇上点天灾虫害什么的,就完全不行了,因此平时兄弟俩还给人佃田耕种,家闲时还要去码头揽工扛活,赵煊那时则替地主家放牛。

一家人受了十年的苦,把血汗洒在土地上,一年年过去,慢慢积攒了些钱,又购买了一些土地。可是父亲伯父兄弟俩家孩子生了许多,两家十六个男丁数十口人一起生活,男女老少,都要靠那几十亩地,生活依然困窘。于是只能是佃更多的田地,农闲时就去揽工扛活,连小孩子都和赵煊当年一样去给地主家放牛放羊,混口饭吃。

赵煊是父亲的第三个儿子,家族里排行第七,父亲兄弟两人来到淮南生活,娶妻生子,他们堂兄弟一共十四个,还有六个姐妹,越穷越生,越生越穷。父亲伯父到淮南时还勉强分到了二十亩地,可之后他们兄弟们成丁,却是一亩地也没有的可分了。

年前赵家听官府的人宣传了朝廷要移民北疆之事,在听说了移民能有田地分后,且每丁有一百亩,甚至连妇人也能分地后。赵煊的父亲和伯父动心了。两兄弟辛苦了一辈子,如今家族确实繁衍起来,下一代有十六个男丁,可却没有安身立命的田产,十四个子侄也仅有几个娶妻结了婚。大多数早到了结婚成亲的年纪却因为拿不出财礼,也盖不起新房而找不到合适的人家,就连姑娘们,也都没找到什么太好的人家。兄弟俩召集家中的子侄们商议,最后决定报名去辽东。

原本是计划去辽西,但朝廷去年收复了辽东。需要更多的移民去辽东,为了鼓励百姓们移民去辽东,朝廷更是开出了去辽东每男丁可分二百亩地,成亲的妇女也能分一百亩地的特别优惠条件。再加上官府提供路费,送他们去辽东。以及先期会有安家费等好处,最终赵家又决定既然是要闷关外辽东,那不如直辽东,辽西授田百亩,辽东却是翻倍的。

商议好后,赵家就向官府报了名,许多人家都拿不出赵家这样的气魄来,他们虽然家里也穷困。可最终却也只是让家中的庶子或者次子去报名闯辽东,很有少如赵家一样,把家里的那点点土地房屋财产一骨脑后都卖给官府回收。然后就带着祖宗牌位全家去闯辽东的。不过按照赵煊伯父的话说,当年他们兄弟俩在江东的时候,也不过是人家的佃农,后来到了淮南,才分到了二十亩自己的地,通过辛勤劳作。家族下一代有了十四个男丁,可继续呆在淮南。一家人也只会过着他们当年在江东时的穷日子,以后子侄们只能给地主们揽工扛活租佃田地耕作。根本没出头之日。既然如此,还不如去辽东闯闯。虽然一把年纪了,可两兄弟依然不愿意留下来,情愿一家老小一起北上。

故土难离,比不上新土的诱惑,生存总是艰辛的,但有一丝好的机会,总没有人愿意错过。

迁移的过程比赵家人想象的要轻松许多。一切有官府组织安排,他们寿春县的移民组成了一只队伍,共有一千余人,多数都是没成亲的年轻男丁,无牵无挂的,也有些如赵家这样拖家带口的。这一千多人,由官府组织,派出了几名书吏还有十余名衙役随行,又由官府出面组织了百多辆马车,带上了帐篷等物,有些家族也有自己的马车牛车加入。路上时,男丁们步行,还被编成几队,发给了一些长矛横刀,护卫队伍,女眷和孩子老人坐在拉行李的车上,一路上不疾不徐,每天按着预定的路线前行,他们无须带上太多的粮食之类的,沿着大道,每隔一段路程,路边上就会有一座补给站,大多是在驿站里,里面存放了许多的物资,是朝廷专门为这些移民们准备的,还有大夫医生,会帮他们检查身体,大家因此走的很轻松,甚至行路途中,除了组织男丁护卫队,官府的衙役们还会按令教给他们一些武艺,据说这也是朝廷的命令,说是以后到了辽东后,有些武艺能够更好的保护自己和保护移民,同时每天夜晚,随队的吏员们还会组织他们一起读书认字,教他们拼音,教他们一些简写的文字和计算方法,甚至还会教他们一些高句丽、契丹、突厥等简单的胡族语言。

赵煊很有认字的天份,他从前从末进过学,从未读过书,可就这一路上,他却学会了许多字,甚至能拿着树枝在泥地上写出一家人的名字,虽然有些歪扭,可却都对了。赵煊这个名字,就是这一路上,惊讶于他天份的那位刘书吏替他取的大名,原先他叫狗蛋,自小就是这个名字,按乡下人所说的贱名好养活之意,自小叫到大,长大后也没有说要取个大名。父亲伯父也想不出,而要请人取名,那是得要钱的。他们兄弟十四个,大都是这样的猪狗猫石头树根这类名字,他叫狗蛋,兄弟里还有叫细狗小狗二狗的,还有一个堂弟甚至叫狗妹,以前倒不觉得什么,可现在有了大号之后,他立马就觉得那些名字太上不得台面了。为此,他特地央求先生为他们兄弟们都取了一个大号,先生很和善的一个人,据说以前也没读过书,穷苦人出身,但为皇帝当过兵,后来因为受了伤退役回乡。因有勋在身,因此得以进入县衙当了个书吏,他也是在军中学会了识字计算的。刘书吏为赵家兄弟都取了一个大号,全是火旁。

父亲和伯父对于子侄们的新名字都很高兴,这可是刘书吏帮忙取的。而且又没花一分钱。而对于老七狗蛋居然能得到刘书吏喜爱,教会了读书识字算术,两兄弟更加高兴。能读书识字,这可是了不得的,以前在家,哪有这样的机会。那只是地主大族家的子弟才有的机会啊。如今这位刘书吏居然如此大方,不要钱财就教大家识字。虽然其实他们也跟着一起识字,可根本记不住学不会,勉强就学会了认自己的名字,写还总错。不过大家还是对刘书吏他们很感激的。虽然据说这是圣天子皇帝陛下的旨意,可大家还是在路上凑了一笔钱,然后在经过一座补给站时,花钱置办了几桌酒席,买了一些礼物,做了谢师宴,请刘书吏他们一起喝酒,还特意让赵煊等几个算是学有小成的年轻人给刘书吏几个吏员行了正式的拜师礼。刘书吏几个推辞几遍。见却不过大家的热情,最后也只好收下了几个年轻的弟子,也是一脸的高兴。

一路上有朝廷的组织安排。他们用了几个月时间终于是自淮南一路到了辽东,队伍没掉一个人,也没有一个水土不服病逝,多亏了官府沿路安排的补给站,和那里的医生以及药材,加上随行队伍里的刘书吏也会有一些简单的医治。大家顺利的到达了辽东。

来自于淮南寿州寿春县的一千余人,最终被安置到了辽北省的扶余川。就在原来扶余国都扶余王城西五十里路,在那里设立了寿春屯堡。按朝廷的计划。这些移民基本上都是按来时的故乡,一县或者一州的移民设立一个屯堡,这样一来大家来自同一个地方,说同样的话语,多少有个照应,能更加团结一起,互相照应。而且按朝廷计划,移民们最先的三年,是要一起共同囤田垦荒的,待三年之后,才能按计划均田授地,自己耕种。一开始,他们要一起建立一个屯堡,共同居住,共同垦荒。

开始垦荒这三年,朝廷会借给他们种子、家具、耕牛等,并提供一笔安家费和无息贷款,助他们渡过这最初的三年。

当然,朝廷还为他们准备了一个大福利,那就是为那些没有妻子的到达已婚年纪的小伙子们,提供相亲机会,为他们安排辽东土著未婚适龄姑娘成亲,然后他们并不需要支付彩礼,由官府帮他们解决了。当然,如果自己愿意再给的,官府也不反对。

总之,这是一个让所有移民们都兴奋不已的好消息。

寿春屯,这里暂时还是一片临时营地,没有房屋没有围墙,什么都没有。到达这里后,一切都得自己动手。不过幸好有官上的人过来帮忙,指导他们如何打水井,如何盖房子,立围墙。按官府的计划,寿春屯虽然只是一个小小的移民居住点,但却也得有自己的围墙,有自己的民兵队,屯堡建立后,得有人专门站岗值夜,按官上人的话说,虽然辽北驻有朝廷大军,但也不能有丝毫的懈怠,得防止一些盗贼或者一些不死心的高句丽的贵族地主等等。

通过解释,赵煊才知道,在原来高句丽统治这里的时候,这里绝大多数的土地其实都是属于极少数的贵族以及地主豪强们的,大多数的高句丽人其实只是他们的佃农甚至是奴隶。朝廷收复了辽东之地后,对于这些原高句丽遗民,采取的是不同的政策待遇。所有的贵族豪强地主们,经过审查,如果是那种做威做福,为恶一方的,那么直接按轻重判刑,送去服劳役,挖矿修路筑城,其家产没收。而对于那些并没什么劣迹者,则将他们通通迁往中原,他们的田地山林等产业,被朝廷折价收购,最后在安置地给他们一些土地田产。

而对于那些普通的佃农和奴隶,则要好的多,奴隶们都被从原来的主人那里分离出来,他们被安置到各个屯田或者矿场,只要为朝廷役满五年,就能获得自由身份。然后再为朝廷服役五年,就能从一名雇佣工转为正式的大隋帝国百姓,能够获得均田授田的资格,分到自己的土地。这些奴隶,第一个五年为朝廷服役,朝廷只供他们吃喝,及少量的津贴。第二个五年,则可以得到雇佣的薪水,再然后,他们就是自己的主人,有自己的田地了。

对于那些佃农,或者有少部份土地的自耕农们,他们基本上维持自己的处境不变,财产得到保护,但他们得支持朝廷的政策法令,得向朝廷交纳税赋,得向朝廷服兵役,还有须让适婚年纪的未婚女儿到官府登记,参加相亲,与汉人移民成亲,他们的未成年的孩子得进入官府建立的学堂,学习汉人的文化,成年人也得学习汉话,同时得更换汉人的衣冠制度等。

这些政策都是为了能让朝廷长久的稳固统治辽东辽北,对于土著们不同的待遇,也是为了拉拢绝大多数人,打击少数人。更确切点说,就是要打压那些贵族头领地主们,既是为了政治上消灭高句丽的统治,同时也是为了夺得高句丽的土地山林矿产等资源。要不然,移民们来了,拿什么均地,难道给高句丽地主们佃田。

这种政策是指向分明的,高句丽的这些上层阶级有些人在隋军的强大武力下臣服了,他们选择了迁移去中原,虽然如此一来以后日子肯定没那么好过了,可起码能保存家族。而也有一些不甘心反抗的,他们绝大多数被驻扎在辽东各地的驻军们强势镇-0压了。然后有一小部份豪强,拿出自己的钱财,带着自己的家奴佃户招揽了不少的亡命徒,开始叛乱,虽然大多数很快被剿灭,但也有一些人伏着地形熟悉,开始在山里面当起了山贼盗匪,狠了心要跟隋朝对抗到底了。

———————————————————————————————

第319章 三生契合第157章 收获颇丰第379章 下一盘大棋第462章 逆转直下第81章 书生万户侯第97章 先下一城第82章 积销毁骨第82章 积销毁骨第330章 局中局第152章 退避三舍第105章 夺兵权第473章 两难选择第327章 金屋藏娇第92章 开府设幕第54章 条件第209章 **难耐第63章 白马坡第119章 杀第246章 晨间第370章 当时就懵逼了的杨广第203章 冰之城堡第478章 皇帝驾崩第280章 雷霆雨露第67章 一切尽在不言中第261章 看球第269章 一拍即合第276章 螳臂挡车第476章 瓦解第407章 玩个狠的第529章 三辞从命第547章 双喜临门第179章 来袭第288章 成器第10章 吉时已到第40章 财色兼收第572章 最 致命的一击第132章 轮战第214章 完美第360章 狼烟起第193章 二道沟第271章 张三第151章 瓮中之鳖第196章 我看行第458章 牵一发而动全身第311章 如虎添翼第557章 卫国公第229章 汉王第292章 荆州大总管第163章 晋升第433章 日南国第348章 与民争利第383章 断开金锁走金龙第533章 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第360章 狼烟起第46章 明枪易躲,暗箭难防第299章 卓尔不群第395章 雪夜三第248章 房玄龄的计划第128章 怀荒新军第25章 重口味的木兰第220章 北方联盟第428章 不差钱第530章 萧妃请不要这样第123章 论功行赏第489章 枢密院与三衙第463章 捷报连连第150章 谢文东第501章 趁火打劫的高句丽第519章 好消息与坏消息第118章 根基第493章 天上天下 唯吾独尊第23章 盟友第431章 龙生九子,各有不同第525章 禅位第548章 全面战争第425章 得意莫忘形第321章 可敬的对手第349章 织一张大网第390章 千金市骨第398章 万岁决杀第488章 监国摄政第331章 弃卒保车第250章 李靖骑兵第517章 鲁阳关第280章 雷霆雨露第127章 火并第456章 进击的李靖第431章 龙生九子,各有不同第477章 突厥雇佣军第146章 军粮第370章 当时就懵逼了的杨广第41章 冤大头第191章 豹骑第388章 果然自己人杀自己人最狠!第99章 塞上连城第143章 老刀把子第452章 处 女 战第301章 欲擒故纵第326章 一枝红杏出墙来第397章 突破下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