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9章 劫富济贫

(感谢头疼也不行的一万恭喜头疼也不行童鞋成为本书宗师,也谢谢yunpiaopiao、醉笑道、竹林风啊几位的支持,谢谢!)

不搞税制改革,就根本维持不了现在的朝廷开销,更别说还得养几十万职业军队了。而要养几十万军队,还得要维持现在的扩张计划,保证不断的军事作战计划,需要的钱粮都是海量的。光靠着现在朝廷每年不到千万贯的财政收入,根本不够。

易风即位以来,北衙的那三十五万禁军,其实都是他自己掏腰包在养着,用的都是他自己的内帑。朝廷原来的税制,都是相当简单的,均田制加府兵制,是隋朝的两大基本国策,给百姓均田授田,然后租庸调制收税。

府兵授田,然后府兵不交税国家也不用支付他们粮饷,甚至府兵还得自己置办军械装备。

在这些制度下,朝廷每年征收的税赋,都只是用来供给皇帝和宫廷以及京官,朝廷的地方官府地方官员甚至都不用朝廷财政支出,地方官员也一样是用职田、公廨田、公廨钱、官职永业田来支付地方官府的办公费用以及地方官员的俸禄。至于那些地方的吏员,这些人朝廷是不用支付钱粮的,甚至地方官员也一样不用支付钱粮,这些人光干活不吃饭。当然,事实上这是不可能的,但朝廷和地方确实不给这些吏员支付钱粮,他们完全靠自己的职务合法合理的收取灰色收入以养家糊口,甚至发家致富。

隋朝的政策,处处就是透着这么一种古朴,一种简单。至于说国家和地方兴建什么工程项目,修路修堤修坝、修城筑墙一类的,自然也不用动用国家和地方的财政支出,一切有老例,征召民夫,加征加派钱粮,总之这属于额外支出。

国家财政税赋收入,一不用养兵,二不用养地方官吏,三不用于百姓,每年近千万贯价值的税赋,其实就两个用处,供养皇帝和宫廷开支、养京官,其二,用于战争开支。如果不打仗,那么一年近千万贯的财政收入,其实是绰绰有余的。这也正是为什么隋朝立国十九年,其间打了好几次大仗,可最终却也仍然能靠着每年千万贯的税收,依然能够打造出一个开皇盛世的原因所在。

可现在不行了,新朝的各种新政,处处都与原来的策略不同。

朝廷的税赋除了供养皇帝和宫廷以及京中百官外,还得供养几十万北衙禁军,以及府军、边军的职业军官们,此外地方官员的薪俸也已经纳入国家财政支出,另外原来一直不用付钱就为朝廷工作的那比官员数量多出十倍以上的吏员,也算是有了编制,也纳入了国家公务员的行列,他们也是有了正式的薪俸,这又是一笔巨大的支出,加上朝廷和地方官府的办公费用等等,都是相比于过去额外的支出。何况,新朝已经取消了劳役,朝廷要兴建工程项目,征召民夫还都得支付民夫们薪水。

北衙禁军做为职业军人,待遇相对优厚,平均每个士兵每年的军费是五十贯左右,计算下来一年就得一千七百五十万的供军费用。这还没计算发生战事的战争支出,而边衙与南衙的边军、府兵虽然不是职业军人,可也有不少的职业军官,要维持这两衙的几十万军队,一年也需要不少钱,合算起来三衙的军费一年起码得两千万,还是非战时。而易风给官员们加薪,给吏员们发薪水,虽不如供军花费这么大,但加上宫廷的开销,一年也起码得要一千万左右。

仅仅是每年的军费加上官吏俸禄和宫廷的开销,一年就得三千万贯。

这还没有算上朝廷如果要兴建水利或者修葺城池、维修道路,疏通运河等方面的工程费用。

如果还沿用朝廷的旧税制,朝廷过一年就得倒欠上两三千万,这还只是维持正常的运转,还没计算战争或者遇上灾害等需要额外支出的时候。可以说,税制不得不改,不改不行。不改,一天都维持不下去了。易风虽然有自己的皇帝私人产业,一年有不少的进项,可光靠着皇帝的内帑支撑,不是长久之事。易风早就在计划着税制的改革了,只是之前还没有完全掌控朝廷,因此也无法一步到位。但如今在位已经一年多,内内外外也清理整顿的差不多了,这个时候正式提出来,自然会阻力小些。

况且,促使易风改革税制还有一个重要原因,那就是均田制根本是个维持不了多久的政策,而租庸调制就是以均田制为基本。均田制一坏,租庸调制也就失去了根本,国家的税制也就会崩坏。做为一个有着不一样见识的皇帝,易风当然不能等到以后崩坏了的时候再去改。

唐宋推行两税法,每年的两税收入都在两千万贯上下,尤其是中唐时推出两税前一年的税收不过几百万贯,推出两税后立即翻倍。而易风的新税法虽然也叫两税法,但主要是取春秋两季上税之名,实际上却已经与唐宋的两税制大为不同。唐代推行的两税最重要的是分为户税和地税,户税是按每户的贫富不同划分各种富等,然后不同的等级定不同的税款,而地税则基本上是统一的,北方等地每亩纳田租一斗左右,南方更富裕的田地则为一亩一斗到三斗左右,而代役钱等杂税也被统一纳入了两税之中。百姓的税一年分春秋两次交,按官府定下的户等和田数交纳户税和地税。而这个数额,则是由官府提出预料好了当年的财政支出数目,然后根据这个数字分配到全国各地,按额征税,因此可以说,两税到底是多少,其实一切由皇帝和朝廷说了算。朝廷说今年要花一千万,那就征一千万,天下的百姓根本不同的户等,田亩分配下去。如果皇帝说今年需要花一个亿,那天下百姓就得根据各自的户等和田数分摊这一亿。这种两税法,自然算不得公平的。

而易风的这种两税法,并不是量出为入,而是按原来均田制的税率,定出每亩田所要支付的租庸调,然后把他们全折算为钱,然后朝廷直接就根据百姓们拥有的田亩征税,田多少就征多少,再无额外。当然,这是主税,如商税等属于另外的税收。这样的两税,一年也是分两次征,可最大的区别是税收的总数是根据天下的田地数量计算的,因此也就会是一个比较稳固和固定的数额。而经过新朝的土地丈量,人口普查,全国拥有一千万顷土地,贫富土地皆有,然根据新税制,一年的两税折现差不多有三千万贯,当然,这个数字其实也不是固定的,得根据粮食、绢帛和绵、布等的价格有所浮动,但总体来说两税就是这个数字。比之原来每年几百万的租庸调,翻了三倍不止。

虽然翻了三倍多,但这笔钱还是不够每年基本的财政支出的。为此易风的税制了,又增加了国家专卖这一块,用以增进财政收入,专卖的就是盐茶酒铜钱等一些紧要物资,尤其是食盐,易风准备学后世的那些朝代,从这里夺取一大笔税收。易风预计盐茶酒等专卖税收一年两千万左右,此外还有一个税收来源则是商税,易风也打算从中获得千万以上。

这并不是妄想,易风在怀荒时,已经开始推行工商业的发展,并从中获得许多利益。北宋熙宁之时,一年的两税折合钱两千多万贯,而商税宋初时只有四五百万贯,后来也达到了两千万贯左右。当然,北宋之时创收最多的却是专卖,尤其是生活必需品的食盐专卖,北宋末年之时竟然达到了四千万贯,而盐之外的茶叶和酒的专卖也一样创收许多,每年都在千万上下。而宋朝特别是南宋,在两税、商税和专卖这三项主要收入之外,还有名目繁多的杂税,南宋时最高财政收入一年达到一亿几千万贯,其中杂税就有数千万贯,绍兴三十年,光是杂税中的绿总制钱就有两千多万贯。

易风现在不打算变着法子收杂税,但也不想放弃专卖这个大创收,因此他的目标是两税、商税和专卖这三项,一年至少得收入六千万,如此朝廷才能保证维持运转之外,还有富余留下一部份给地方的省州县使用,使得中央财政外地方也有钱财府库诸存,另外还可以有钱供朝廷和地方搞建设开发,甚至每年还能存一笔钱用以战争和救灾等专项需要。

说到底,要建立盛世,搞好统治,都离不开钱。但如此收税,却是门高深的学问,不能随意的强征,任意摊派,那只会越搞越糟糕。在易风看来,宋朝的税制不错,虽然说各种税目繁多,可基本上百姓承受的税还算正常,如南宋虽只占据着江南一地,可一年的税收却超过亿贯,比北宋时还高出倍数,可他们征收这么高的税额,却依然维持了南宋的统治,甚至挡住了北方异族的进攻。而另一个易风看来反面教材的却是大明朝。

大明朝一年的财政收入只有几百万两白银,看似收的税很少,可实际上百姓的日子却过的艰难,原因就在于大明的盐税、商税这些大笔的税收都流失掉了,被那些官绅地主阶层给掳夺了,肥了那些人,却苦了朝廷。然后两税方面,同样如此,官绅拥有诸多免税免役特权,加上大量的隐户,使得朝廷的税收大量流失,最后一年只征收到几百万两,却还绝大多数都是从普通百姓身上征到的。当大明遇到辽东的危机以及关内的流贼作乱,朝廷用兵不断,便缺饷少粮,最终不得加征加派,朝廷每年加征的几百万两的三饷,最终却又几乎全从普通百姓手里征收来的,导致的结果就是贫苦的百姓纷纷破产,最终葬送了大明朝。

易风看来,南宋一个偏居一隅的朝廷一年征收一亿几千万贯的税收,而明朝一个统一中原的大一统王朝一年却只收几百万两税收,加派三饷却导致天下沸腾,这不正很好的说明了问题。明朝只知道收穷老百姓的税,而宋朝却主要靠收商人的税,其次是通过专卖这个迂回的方式收税,给百姓相对公平的税制,钱收了,天下却依然安定。

按照易风的设想,最合理的税制,两税这样的主税,应当只占到全国税赋收入的百分之二三十左右,而工商税应当占到一半以上,再加上专卖的收入,也应当比两税要高。当然要做到这一步,还很遥远,首先就得是工商业极为发达繁荣,得有足够的纳税商品额度,工商业繁荣朝廷才能收到足够的税。

不过除了两税、商税和专卖的收入外,易风其实也拥有一份很大的私人收入。他的许多产业都归属在他的名下,比如北方银行、东方保险等等产业,据他的私人产业的总管高明月的报告,如今每年能为他带来一千万贯以上的收入,这笔钱相当于税改前朝廷一年的财政收入了,就算税改后,也能达到朝廷收入的六分之一。而这笔钱,属于皇帝的私人财产,朝廷财政部门是无权过问其收支,也无法动用的。在此之前,易风一直用这些钱供养着北衙的禁军,以及宫廷的开支,还有他直辖的三个秘密情报机构和三支特种部队的费用。

易风的新税法,让国家财政收入一年翻六翻,还给官员涨薪水,给吏员发工资,还减轻了绝大多数普通百姓们的税务支出,对普通百姓们说这将是一个仁政,甚至对许多将士和官吏们来说,也是个好事,他们的利益得到保障。

但有好肯定也有坏,这个新税法减轻了普通百姓的负担,却要让那些贵族豪强地主们出血了,两税法根本就是按田亩征税,原来的租庸调都计入田亩之中,田亩越多税越多,这将让那些拥有大量土地的贵族豪强们感受到切肤的疼痛。而商税的改革,也使得商人们得支付不低的商税,增加许多商业成本,而那些贵族豪强们,也正是拥有大量商量资本的一群人。不管是这主税两税,还是工商税,都将大大的影响到那些上层阶级们的切身利益,甚至就连盐茶酒等专卖,也一样会影响到他们。

易风很清楚这一点,比谁都清楚,但他依然坚定不移的把这个计划抛了出来。

这次,他也许将与全天下的贵族豪强地主富商们博弈,一次危险的博弈,但易风相信自己不会败,也许天下千分之一贵族豪强地主富商们会反对自己的新税法,可他也还有天下千分之九百九十九的普通阶层的军民百姓拥护支持他的改革,自己可不是宋神宗,他如今对这天下的掌控是他无法企及的。况且,虽然新税法对那些有钱人会有害,可推行工商业发展,富国强军,扩充疆土,对那些阶级来说也是一个极难得的机会,他们如果眼光长远,与朝廷合作,那他们损失的只是芝麻,却能收获西瓜。

最后就得看到底有多少人有这样的见识了。r1152

第56章 我愿意!第290章 狭路相逢第64章 不打不相识第191章 豹骑第564章 灭国第254章 英雄 英烈第300章 御驾亲征第162章 镇将第360章 狼烟起第2章 逼婚第516章 新罗公主第296章 利益均沾第79章 神仙打架第437章 南下第424章 处处都有丈母娘第192章 松山第450章 保存实力第298章 上柱国第526章 萧美娘第443章 拥兵不前第145章 最好的防守是进攻第511章 杨广归天第496章 打回关中第278章 摊牌第143章 老刀把子第467章 弃子第86章 清河第173章 节度第283章 金屑酒第416章 天下第二城第392章 鸡肋第494章 送女人第171章 皇长孙第276章 螳臂挡车第257章 游侠第36章 高陈联姻第434章 杨勇第552章 防不胜防第132章 轮战第388章 果然自己人杀自己人最狠!第256章 戏弄第44章 陈雄必须死第75章 算我一份第562章 开拓者第357章 醉翁之意不在酒第473章 两难选择第58章 萧美娘的警告第472章 如芒刺背的杨坚第447章 易风的十三封求援信第23章 盟友第476章 瓦解第411章 特种部队第439章 易风更好欺负第462章 逆转直下第211章 天崩第171章 皇长孙第550章 战争红利第92章 开府设幕第287章 贿赂第352章 太子、太孙并立第296章 利益均沾第207章 投降不可耻第123章 论功行赏第265章 前夕第52章 月黑杀人夜第348章 与民争利第175章 赏功第358章第238章 功高第479章 兴兵讨逆第393章 雪夜一第474章 自信满满的苏支第541章 分封草原第105章 夺兵权第117章 黄雀第407章 玩个狠的第220章 北方联盟第314章 皇家第450章 保存实力第187章 陌刀第421章 抄获千万第401章 不知死活第65章 英雄会第56章 我愿意!第217章 后会有期第170章 点石成金第271章 张三第62章 秦二哥、来六郎第400章 客将第544章 疯狂的李靖第197章 铁马金戈第425章 得意莫忘形第93章 霸府第23章 盟友第199章 关门打狗第482章 双封皇太子第557章 卫国公第196章 我看行第11章 萧美娘第10章 吉时已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