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忠义无双(一)

新春尚有些寒意,只不过景帝心胸之中却是有着一团郁积之气,燥热得全身都难受,按中医的说法,大致就是内火太旺之类的讲究了。偏偏这种郁积,他还不能在于谦面前开口说出来,否则只怕于谦又要对他进行一番说教了。

他的郁积便在于:为什么丁一能做的事,他身为大明天子,却偏偏就不能做!

事实上景帝是知道答案的,但他不愿意去面对它。其实答案很简单,就是四个字,战乱之地。因为战乱的原因,使得原本很多士绅或其家人都被义军杀死或是折磨到破家,就算能够家族苟全的,所谓的宁为太平犬莫为离乱人,只要丁一能给予他们一个平安,就算少了许多特权,但总好过面对义军明晃晃的刀枪吧?就算要跟百姓守着一样的规矩,也总好过没规矩吧?

“若是早些日子收到这份线报,原不该下那道旨意的。”于谦拈须摇了摇头,却是说道,“现时看来,却便是有些行险了,只不过如晋向来忠义,料来应也无有什么相干,只不过皇帝以后有什么旨意,还当九思而后定啊!”

景帝挤出笑脸点头道:“先生说得是,朕记下了。”这个事景帝却是心里有数的,他和于谦想的并不一致。于谦的出发点是不可能容忍有独立于中央政权的地方军阀集团,所以他打算把丁一暂时调离广西,再从行政结构进行梳理,把军政两权剥离开,丁如晋有永镇广西的军权可以,行政权就不要插手了;而景帝的想法却是丁一你不是就想要出海么?行,把广西平定了,滚吧,最好把英宗接上,一起滚蛋。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事?为什么景帝会突然想放手?说起来就要从广西的厂卫衙门说起了。现在别说东缉事厂,就是锦衣卫。也没烂到明末那样,后面万历年的朝鲜抗击倭狗之役,锦衣卫还算有所作为的,所以厂卫除了在州府的衙门之外。自然还有许多暗线存在。

但是在平乐、梧州两府的暗线,已经根本很难再开展活动了。在这两府地界之中,厂卫的衙门收上来的线报,已然大不如前。一个是因为丁一通过忠义社、天地会、民兵组织,把这两府经营得水泄不通,并且丁一有信用,举报者的赏金就算在可给可不给的情况下,也是一律照付的,所以举报的人也不少;另一个是因为这两府的工业开始崛起,所以就业机会和创业机会真的就如雨后春笋一般。一个普通士兵身上,从头到脚,需要帽子、头盔迷彩布、迷彩服、常服、礼服、携行带、背包、手榴弹包、子弹盒、布鞋、牛皮靴……就算火铳和子弹、工兵铲、刺刀都由丁一的工场自己生产,那么火铳的枪托、握木,工兵铲的锹把等等。总是要外包的吧?何况大明军方还要向丁一购买鸡胸甲和火绳枪!

光是一个军用品所衍生出来产业,就创造出很多就业的机会和小工坊诞生的契机,涌入的劳动力多了,收入增加了以后,各类需求也大增,所谓经济上的乘数效应,各行各业都兴旺起来。

“看来怕是要给厂卫那边。多拔些银子。”景帝在于谦辞出去以后,对着兴安如此说道,“你去拟个数目上来吧,钱从内库来出吧,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啊,朕总不能让办事人为难……”兴安自然是迭声的“爷爷圣明”。这倒不算是拍马屁,却真是实情。

因为在这种大势之下,锦衣卫给的那点钱,真的就很难让那些暗线动心,去花心机刺探消息来换取奖励。往往交上去。都是一些垃圾信息,例如早晨驻城东的部队出来,绕城跑了一圈,无人掉队之类的,厂卫要这样的信息来做什么?

再说能被派下去负责厂卫的人等,也不是人头猪脑,当然能看得出来,这两府之地已被丁一经营得铁桶一般:定期的洗脑,在揭示侯逆所部并不是如他们所宣传的替天行道,同时与之相比的,是丁一自己——为什么侯逆不是真的替百姓做主?替百姓作主的人应该是怎么样?应该是容城先生这样!无形之中,丁一的形象真的想不高大都不行了;众多商机,使百姓都忙着去赚钱;众多表面上看过去忠君爱国的组织,把本来一盘散沙的民众,准军事化起来……

所以锦衣卫衙门和那些采珠太监、矿山太监合议之后,就把结论送上京师。按那线报,那就是丁一所至,百姓皆深沐容城先生之恩,而丁一每次讲演,几乎都会提到民重君轻的话来。

厂卫敢去对王骥下手,却是不敢去向丁容城这样的人物下手,因为丁一并没有王骥那一大家族的拖累可以成为把柄,而谁又知道,厂卫之中,就没有仰幕的人,或是受了容城先生恩惠的人存在其间?万一要是泄出消息,说到自个添油加醋弄丁一黑报告,到时自己如何担当得起?别忘记马顺就是被丁容城一刀枭首的,卢忠想搞丁一,现在呢?不论是真疯还是假疯,总之就是疯了。

所以他们提供的,算是比较原始的素材。不过京师的大佬,就没那么多的顾忌,直接就下了结论:只知丁一,不知君父;明平侯逆,暗失广西。

这就是很诛心的话了,几乎同指责丁一造反差不多了。景帝有他自己的打算,按说给丁这么经营下去,真的恐怕侯逆之乱平定,广西也成丁一的了,而且丁一根本就不需要揭旗而起来造反,而是形成一种实质上的割据,所以,他开始考虑给丁一找一条出路。

朝廷的大佬,却就和景帝的思路不同,他们想的是如何把丁一从广西官场弄走,而且还要让丁一走得心甘情愿,并且军事上还要丁一尽心尽力,否则石璞的下场,大家也不是没看见。于是就有了要求丁容城督师广西的密旨了:平定侯逆仍然是丁一的事,谁也不打算去接手,但当丁一离开广西以后,大家就觉得,丁一能保持对军队的控制就已经很强大了,对于广西的官场,他们不认为丁一还能再施加什么压力。论道堂这样的东西,是必定要停掉的;民兵组织就没人会去动它,毕竟还指望丁一平逆……

于谦之所以说这个决定行险,是因为按着线报,桂林府的民兵组织、论道堂,也已在不到一旬的时间里,就建立起来并开始运作。这就说明了一点,丁一这套东西,有着足够的群众基础,才能在刚刚收复的桂林府,如此快地推行,或者用符合这个时代的话语来说:民心所归。百姓是认同丁一推行的这套东西的。

那么这个时候,强行去令丁一上京述职,很有可能,丁一就会以战事紧要为由,拖延不愿北上,这种事也不是没人干过,王骥就这么干过,朝廷一样拿他无可奈何。若是丁一不得民心,那么差个钦差,一纸公文,就足以拿下了,可是一旬之内,就能把桂林府弄得条条有理按丁某人的体系运作,一纸公文?扯吧。

“让如晋上京之际,带二千亲卫护卫左右。”景帝不知道发什么疯,突然对兴安这么吩咐道,“亲卫一律随侍入京,不留驻于城外大营。此乃为国保重之策,鞑虏与如晋有深仇,侯逆也然,千万不得疏懒,带着数十护卫就上京师来。”兴安一时没想透,不过仍老实应下来。

但当吏部尚书王直看着这份旨意,却在背地里感叹:“当今聪慧。”

倒是被称为于谦妾的项文曜显得不太开心,他私下跟于谦抱怨道:“如晋有万夫不当之勇,十万铁骑之中犹能自如来去,让他带二千亲卫,若是在朝堂之上,被训斥得狠了,先生,如晋这人,是委屈不得的性子……到时他要做出什么不忍言之事,我等如何自处?”

他这考虑要说很猥琐倒也不见得,丁一如果真的凭着二千亲卫杀出京师,那于谦是丁一的先生,到时有没牵连真的就不好说,而他都被叫做于谦妾了,他有这担心,倒也还真是情理之中。

只不过,这就显出了高低,便是被于谦很看不起的,认为恋贪权位不肯求去的王直,也能看得清楚的事,偏偏项文曜就搞不明白这其中的关节。于谦看着他半晌,叹了口气对他道:“杞人忧天。”这还是看在他平时真的就是门下一条狗的份上,要不然连这四个字,也懒得去提。这真的是一个不同层次的政治智慧,能看破的一眼就看破了,看不破的,跟项文曜一样,还能担心得不行了。

当丁一在梧州府接到这份以“家书”名义送来的旨意的时候,他看着就笑了起来,扔给了杜子腾和刘铁他们,边上的广西承宣布政使司左布政使,也就是广西的封疆大吏徐珵也凑过去看,刘铁看着就要去点选精锐,却被杜子腾和徐珵齐齐喝住:“万万不可!”

第14章 洗剑血成川(三)第1章 督广西(四)第7章 风萧萧(一)第5章 夺门(十二)第1章 督广西(四)第78章 闲游独木桥(八)第6章 欧洲(二)第117章 血腥序幕(十四)第6章 欧洲(十一)第2章 定埃及(十)第3章 飞地(十七)第6章 会师(一)第8章 转进(十二)第2章 筚路蓝缕(十五)第5章 君临(七)第106章 血腥序幕(三)第3章 爪哇(十五)第17章 洗剑血成川(六)第82章 雄鸡一唱(十)第4章 出印度洋(三)第28章 谋逆(四)第95章 万事皆备(十四)第7章 狰狞(八)第5章 夺门(三)第23章 江山万里烟(十三)第8章 决斗(一)第78章 翻云覆雨(九)第84章 虎脱柙(五)第1章 温柔乡(九)第8章 决斗(十九)第48章 寻人(二)第62章 工欲善其事(十二)第86章 赢取自由身(十一)第3章 心如铁(五)第3章 受降城下月如霜(三)第1章 督广西(二)第10章 依红傍粉怜香玉(五)第1章 督广西(九)第51章 工欲善其事(一)第10章 依红傍粉怜香玉(十七)第19章 大祸(三)第9章 快意(一)第83章 其血玄黄(三)第2章 凭陵杂风雨(二)第3章 爪哇(十八)第2章 定埃及(七)第12章 江山万里烟(二)第20章 独立顾八方(三)第8章 决斗(十八)第4章 出印度洋(十四)丁一的奋斗二十第118章 血腥序幕(十五)第3章 心如铁(五)第5章 君临(十九)第8章 转进(十九)第49章 教看风云手(十)丁一的奋斗三十五第4章 万山在握(十五)第6章 伤别离(五)丁一的奋斗十三第9章 风*流*眼(十五)第29章 杀官(一)第1章 督广西(二十三)第1章 旧部(九)第3章 飞地(一)第2章 明敕星驰封宝剑(六)第5章 夺门(十四)第4章 云远承宣布政使司(二)第11章 日久见人心(八)第4章 出印度洋(十三)第11章 日久见人心(五)第4章 新君(七)第45章 幽怀恨无句(十五)第59章 工欲善其事(九)第4章 新君(九)第6章 会师(三)第3章 立储(一)第6章 欧洲(二)第4章 新君(四)第4章 万山在握(五)第71章 翻云覆雨(二)第4章 新君(十四)第91章 天子赐颜色(三)第80章 闲游独木桥(十三)第80章 闲游独木桥(十三)第53章 谋遗产(一)第3章 受降城下月如霜(二)第28章 谋逆(四)第5章 夺门(一)第81章 爪牙已初成(一)第1章 伴君如虎(七)第7章 辞京(三)第4章 万山在握(十二)第71章 把吴钩看了(四)第4章 出印度洋(六)第2章 远航(六)第8章 决斗(十二)第76章 翻云覆雨(七)第10章 依红傍粉怜香玉(十二)第52章 淡马锡(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