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五十章 裁撤

李邦华对崇祯的话非常不满。纠劾官员不法事乃督察院的职责,现今成了被锦衣卫霸占的差遣了,圣上如此倚重锦衣卫非文官之福。

官员触犯朝廷纲纪,自应由朝廷有司查证论处,锦衣亲军乃皇帝私军,怎能事事都要插手?那督察院以后将如何自处?

他开口反驳道:“圣上处处以锦衣亲军为先,朝廷有司岂非有空置之嫌?私器公用岂是长久之计?望圣上三思!”

崇祯摆手笑道:“李卿稍安勿躁!此次事涉朝廷从三品大员,朕意右都御史施卿亲往扬州坐镇,望施卿秉公处断,不徇私情!今日议处淮安之事,朕对此事有所思,说出来诸卿参详。”

右都御史施邦曜出列施礼接旨后,诸臣归列收声,静待崇祯示下。

崇祯开口道:“淮安提举司一事涉案官吏之广让朕倍感震惊!其所贪墨之多更令朕咋舌!一个只有三名朝廷命官的小衙门,上下无一清白之人,这是大明立国以来未有之事,实乃朝廷之耻!诸卿身为重臣,难道不该反思其中之过?”

诸臣皆是垂首不语,温体仁和李邦华出列躬身施礼道:“此乃臣等之过,还请圣上息怒!”

崇祯叹道:“诸卿身负领袖群臣之职,在严以律己之际,也该担负起本身之责!淮安众犯贪墨几达百万两,这还只是一个提举司,那都转运使司这等权利更大之署衙呢?其结果朕实不敢想!朕不明白的是,要如此多钱财何用呢?据朕所知,京城一个普通五口之家,一年所费不过三十两,一家人便能衣食无忧;而一个从九品的职官,竟能贪墨三十万两!足够一万个五口之家一年所费!”

诸臣适才只是惊叹于那个九品吏目所贪之多,并未细算其到底有何惊人之处,经崇祯一说方才醒悟,此人之贪婪的确令人发指。

崇祯继续道:“若是正当经营,就算你身家百万朕也乐见其成。可令朕难忍的是,这些银钱本该是朝廷之财!去岁两淮盐课共纳五十余万两,若无此事,朕也以为乃是常数。现今看来,朕与诸卿皆被人蒙蔽而不自知也!”

诸臣皆知盐课中有很大的猫腻,两淮作为全大明最重要的盐课之所,其有司中人肯定会上下其手,捞取私财。现今看到淮安一案后,都不禁开始推算盐课到底有多少被人中饱私囊了。

崇祯接着抛出一张大饼:“上月朕用内帑给京师衙门涨薪,算下来,年所费计三十万两;朕本打算等太仓、内帑有更多收入时,再推出一批新政,提高奖赏额度。可淮安一事让朕顿觉寒心不已!朕不想让某些贪得无厌之辈,在损公肥私之余还能受赏!”

李邦华出列奏道:“圣上所虑甚是,年末各衙考核之时,臣定要求督察院上下严格审查,绝不使圣恩被辜负!”

怎么?你刚给大家涨了薪,莫非要反悔不成?要知道很多官吏可是刚要过上好日子。你不就是怕人家贪着你的钱还领着你的赏,你心里憋屈吗?那督察院就帮你解决这个问题好了。

崇祯点头道:“朕信得过李卿。年末考核之事,督察院为首,吏部为辅,凡有违反朝廷法纪者,一律严惩!”

李邦华和吏部左侍郎周云行礼后退回班列。自从王永光被罢吏部尚书一职后,崇祯一直没想到合适的尚书人选,吏部部务由周云负责,他也在暗中运作,争取扶正。今日之事周云并未看清风向,所以没有表态。

崇祯喝口茶水润了润嗓子,接着道:“朕从淮安之事中推断,两淮盐利必是一个惊人的数目,朕绝不允许本该属于朝廷的利益被个人攫取!朕决意裁撤各地都转运盐使司!废除盐引盐课祖制!以后售盐取盐不需用盐引,大明全境之盐由朝廷统一价格发售!”

乾清宫里几乎所有人都被崇祯的话惊呆了。

自太祖创立本朝始,承袭宋制开设盐引至今已历两百余年,盐引已经成为了银钱的象征,甚至在某些时候某些地区,盐引可以当做银两来流通使用。

盐课更是朝廷重要的税收来源之一,虽然已经逐年减少,但对于严重缺钱的朝廷来说也是一笔很大的收入,皇帝怎么说废就废了?

在场诸人只有侯恂心中有数,他现在越发断定,市场上出现的新盐就是皇帝自家的产业了,要不谁能指使的了锦衣卫为其保驾护航?这次借淮安之事裁撤各地盐使司,废除盐引盐课,不过是顺势而为罢了。为了填满内帑,皇帝也是蛮拼的。

温体仁迟疑了一下,还是出列奏道:“先前圣上裁撤长芦,乃其产盐极少,留置署衙也只是徒耗国孥,并致使过万灶户穷困潦倒,在京师之侧实为隐患之故;可两淮运转两百年,其在江南一地影响甚广,无数人等倚其养家;今圣上骤然裁撤,是否会有不妥之处?臣以为惩治贪渎官员即可,裁撤之事尚需从长计议。”

王应熊奏道:“首辅所言甚是!臣亦觉裁撤欠妥!今圣上已遣锦衣前往,更兼有右都御史这等重臣主持肃贪之事,两淮一事应能妥善解决;可若是依圣上所言,取消盐引、盐课,其中有利益牵涉者甚众,在其私利受损之情形下,恐引起不可料之祸患!还望圣上勿要因一时意气而匆忙决断!”

毕竟是阁老,虽然能力欠缺,但凡事都要站在朝廷的高度考虑,王应熊自然会想到皇帝的举措有可能引发不必要的麻烦。

一直冷眼旁观的兵部尚书杨嗣昌出列奏道:“臣不赞同两位阁老之言!两淮之弊圣上已是讲的甚为明了!现今剿贼安民都需海量钱粮,两淮盐课只纳银五十万两,承平时节勉强尚可,但从淮安一案中可知,其利远不止此!若想获其利就需得果决!乱世需重典!逮治贪渎之时也要革新除弊!圣上定详知其中内情,否则怎会做出如此断然之举!臣赞同裁撤废除淮盐一事!”

杨嗣昌也是七窍玲珑的心肝,他杨家在两淮并无利益纠葛,裁不裁撤,废不废除与他无干,所以他打算在一边瞧热闹就行。

但当他看到崇祯先是抛出淮安窝案引发群臣对两淮的不满,后又隐晦的指出,两淮盐课本可以更多,然后内帑、太仓受益后,京师官吏的待遇将会有更大的提高,接着顺势将裁撤废除之策放出来后,他心里顿时明白,皇帝这是想把大明盐利彻底掌控在自家手中。

既然知道皇帝的目的,那当然就要顺着圣意去表演了。

崇祯赞许的冲着杨嗣昌点了点头,温言道:“杨卿之言甚合朕意。卿上任本兵之后勤勉尽职,朕亦是看在眼中;卿之才干足可依托,兵部交于你手朕甚是放心!”

崇祯当然不知杨嗣昌心中所想,但杨嗣昌的话很合他的心意。

自己从后世而来,当然知道盐利有多么的丰厚,在财政捉襟见肘之时,才处心积虑的想把盐利全部收归己有。

可人家杨嗣昌身处局中,竟然能得出自己知道内情的结论,这让他不得不承认,绝不能小瞧古人的智慧,自己只不过是比他们多了一份见识和眼界而已。

真要论智商的话,假如自己是一个土生土长的大明人,一辈子也达不到人家的高度。

杨嗣昌心满意足的退回班列,皇帝的褒奖才是升迁的根本,别人意见再大也没屁用。一家人暗地里把老温骂的肉都臭了,可人家照样在首辅位子上待着。关键就是老温能体察圣意,只要圣眷不衰,首辅的位子就会一致稳固下去。

要说能爬到高位的人,那可真都是精英,一个个粘上毛比猴子都精。

吏部左侍郎周云也站了出来,他看到崇祯对杨嗣昌的温言安抚,那就说明杨嗣昌猜对了皇帝的意图。

他慷慨激昂的表态道:“臣附议本兵之言!淮盐之利不能握与私人之手!淮安提举司官吏贪腐,吏部对其缺少有效监督,臣负有不可推卸之责!当下京师吏治已现清明之色,这皆赖圣上励精图治之举!吏部正在制定相关章程,争取将京师治吏之经验推广到大明全境!使圣上子民免受酷吏之害!”

这种赤裸裸的马屁行为自是引起大家暗自鄙视,不过崇祯倒是觉得周云这人不错,能把淮盐的话题扯到吏治上,有前途。

崇祯开口道:“周卿既有改变吏治之雄心,那就好好去做,有疑难之事多与内阁沟通;只要对大明有利,朕自是会全力支持!”

人家既然选边站了,自己当然要有个态度,不能让人家热脸贴凉屁股不是?

周云暗自得意,神情庄重的施礼退回。皇帝能所有回应,说明自己猜对了,这就给圣上留了个好印象,在扶正的道路上又前进了一步。只是现在还没看出到底谁是自己的竞争者,没法趁机给对方上点眼药,着实可惜。

崇祯看向一旁默不作声的侯恂,出言问道:“淮盐一事户部最有话语权,侯卿到底是何态度?”

这是逼着老侯表态了,只要户部尚书同意,其余外行说话就没多少说服力了。

侯恂迟疑了一下出列奏道:“圣上之举确有可行之处,只要将来盐课比现下要多,那将盐利收回乃是利国利民的好事;但臣亦觉王阁老之言甚为有理,臣以为为了安定起见,徐徐图之较好!”

崇祯选择性的无视了他的徐徐图之,果断拍板道:“好!既然户部也赞同朕的策略,那就这么定了!即日起,裁撤都转运盐使司,废除盐引盐课!”

第四百七十章 先轰击再射击第五百四十八章 开海面临的阻碍第四十七章 收留第三百一十五章 偶遇第四百九十一章 朱由检的筹谋第七百二十一章 李定国打算给西班牙人一个教训第六百六十四章 方以智还是太过年轻了第五百三十九章 朕有一策第八百七十九章 坐收渔利、以夷制夷第六百零五章 就是明着栽赃,你能怎样?第六百一十三章 分赃大会第六百三十九章 这回忍了,下回呢?第五百三十七章 大手笔升擢、谈判开始第一百九十五章 自尽第七百三十八章 驻军是为了保护你们的安全第四百八十二章 重甲挡不住第三百七十章 壮烈第一百四十章 宋应星第五百四十四章 诱之以利第八百四十七章 长公主殿下召见第四百零九章 齐射第七百八十八章 科技成果是水到渠成第二百三十九章 名声第一百六十四章 遣将第二百一十六章 禁足第三百零四章 面孔第一百三十三章 北上第三百八十六章 准备第三百四十一章 打斗第五百二十二章 打进盛京城第四百四十二章 深谙人心的王德化第七十二章 京营2第六百九十二章 恩赏、布防图第七百二十三章 米涅枪第一次实战第五百八十四章 慈善是人性的光辉第二百零五章 逃荒第四百九十章 惩戒与栽培第五百五十一章 恢复大唐安西四镇第七百四十八章 信息传播带来的改变第九十八章 计议第七百九十二章 大明军事观察团第二百八十五章 官船第五百一十章 一切可以重来吗?第六百五十九章 衙门年假、年终奖第四十八章 巡视第十三章 诚意伯第二百章 客户第四百一十八章 就学第六百四十一章 突袭官驿第二百零七章 盛怒第五百八十六章 不见棺材不落泪第八百三十五章 为女儿婚事发愁的皇帝第六百八十八章 殿下,你夜里还敢安睡吗?第三百六十二章 红夷第二百二十五章 使者第一百二十章 激战第四百一十一章 白杆第三百三十二章 内政第八十六章 心思第五百六十一章 新建行省、野有遗贤第七百五十六章 新产品卖给欧洲人、抛砖引玉第八百七十四章 用你的金子买你的人才第二百九十九章 纵火第五百一十八章 蛊惑人心第八百零七章 攻入交趾第八百二十二章 基建狂魔、满八旗集体改姓第一百四十八章 收获第八百四十二章 新概念、新思路第三百六十五章 驿站第二百六十七章 南下第七百八十四章 皇权下乡才是根本第四百零二章 危急第一百五十一章 愁城第六百七十六章 大明第一支大型建筑队第七百四十一章 搜罗人才、返航第二百四十二章 劝说第七百九十九章 太子大婚日期、倭国的态度第五百八十章 布置妥当第五百六十四章 推广和反对第六百四十一章 突袭官驿第二百六十五章 变化第四百五十四章 建州困境第一百六十八章 边镇第六百三十七章 卢象升抵达南京第四百五十三章 巷战第二百四十章 奏对第二百九十七章 应对第七十二章 京营2第六百八十三章 划时代的医疗器械第六百五十三章 欧洲人与蒙古部落差不多第四百二十二章 庄元洲的思虑与选择第一百六十二章 游击第六百五十三章 欧洲人与蒙古部落差不多第五百八十八章 豪门讲究的是与众不同第一百二十八章 风波第六十八章 轻松第四百六十八章 夺门第三百一十八章 拿赃第八百七十三章 城镇化是安居乐业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