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五十四章 天算

听到陈奇瑜的问话,梁琦面带苦笑回道:“梁某就是个粗人,也是头一回碰到这样的大事,现下真是没了主张。依着本性来讲,卑职觉得将幕后之人抓起来,然后再把领头闹事的逮获,这事就该能压的下去。可卑职细想之下,又怕重压之下引发更大的乱子,现下是进退失据,心里乱糟糟没了主意。现下扬州、淮安一带只有陈大人位高权重,且智谋深远,因而特来与大人商议该如何应对此事!”

陈奇瑜叹道:“本官奉命巡抚凤阳兼督漕运,日夜忧心职事,心力交瘁之下再无力他顾;况且假使有不测之事,那也是扬州、淮安两府以及南京诸公之责,本官岂能越权插手民事?梁百户出自亲军,依本官看也无干扰地方民事之权责,本官好言劝一句,梁百户最好抽身事外,勿要插手为好!”

梁琦不满的回道:“督抚大人所言卑职并不认同!某乃天子亲军,侦缉民事以充圣上耳目是某等天职,岂能坐视祸乱大明之事不理?陈大人贵为一方督抚,衙居淮安,有抚安军民之责。扬州若是动荡,淮安亦难安稳,民变事涉漕运安危,督抚大人自是有权处置此事!危急关头,大人怎能置身事外?到时朝廷追究下来,你我还有何前程?”

陈奇瑜本想难为一下梁琦,好让他服软相求,然后自己嘲讽他几句后再拿出个主意来,也算出一口关在诏狱里的闷气。但梁琦毫不退让,言明真要是发生民乱,他和陈奇瑜都逃不了干系,更会直接影响到往后的仕途。

事已至此,陈奇瑜也不好再装X了,这件事在他看来算不得惊天动地的大事,不就是有人想搞点事情拿捏朝廷吗?

于是他开口道:“梁百户休要焦躁,依本官来看,要想妥善处置此事,须得多方着手为好!”

梁琦连忙坐正身子,静待陈奇瑜有何妙计解决事端。

陈奇瑜挥了挥手,身侧的陈奇之会意后带着小厮退了出去,屋内仅剩陈、梁二人。

“本官认为,此事首先要上报朝廷,不管朝廷回复是否来得及,但务必要让圣上及朝堂诸公知晓此事之来龙去脉,以免之后就算平息事端后,官府主事之人却落得擅专之名!”陈奇瑜道。

梁琦点头应是。

这也是题中应有之意,圣上与朝廷才是大明的首脑。地方官员只是四肢。哪有不经首脑同意而擅自行事的四肢?你心中还有皇帝和朝廷吗?

虽然从时间上看呈报京师根本来不及,但起码你做出这个姿态了,朝廷已经知道在事急从权的情形下,地方官员不得不做出相应的反应。

关键是态度,呈报就是最好的方式,态度很重要。

陈奇瑜接着道:“其次,要迅速知会扬州、淮安两府主官。事发两府辖地,官府应担负不可推卸之责!”

梁琦不同意陈奇瑜说的这点,他对地方官府是否能控制此事持怀疑态度。据他所知,盐商与地方官府关系匪浅,要是民变一起,谁知道官府会在里面起到何等作用。

他质疑道:“两府与幕后盐商勾连甚深,要是提前知会彼等,那岂不是让主使之人有了警觉?”

陈奇瑜瞥了他一眼,暗道:就你这脑子怎么当上百户的?

他淡淡的开口道:“就是要让其知晓,朝廷对此已有所觉,要是悬崖勒马还来得及;倘若一意孤行,后果将是其难以承受之重!”

梁琦忙接口道:“督抚大人是想借此将事端消弭于无形?真要是不起民变,那可是大好事!可他们要是执意去做,那该如何是好?”

陈奇瑜笑了笑,开口道:“既已晓谕,那其再起祸端,朝廷不论采用何种手段,都是师出有名之举!这叫莫为言之不预也!”

梁琦不服气的道:“大人的意思某懂得,接下来就是大兵强力压制!既然有兵在手,为何还要警示?到时直接推过去便是!”

陈奇瑜摇头道:“朝廷做事岂能任性胡为?凡事总要讲究大义与名分!要讲究规矩体统!这就是为何要让文人治国,换做武夫的话,遇事就是蛮横血性,简单粗暴,那天下民众何以安心?”

梁琦扭过头去,虽未开口反驳,但用举止表示不赞成陈奇瑜的话。

陈奇瑜没搭理他,继续道:“朝廷调遣凤阳卫与徐州营前来江淮,便是预防此类事件发生。本官本以为是多此一举,没想到居然有其用武之地;明日起请梁百户前往扬州,暗中着手搜寻幕后主使者相关证据;本官率徐州营往扬州方向移动,乱起之时徐州营进城维持秩序,若有人趁机作乱,那就行军法便可!”

梁琦回到客栈后立刻遣两名缇骑连夜乘船返京,向骆养性禀报此事,听候皇帝的旨意。

陈奇瑜则第二天向朝廷上本奏明,然后开始征集船只和粮食,随时准备率徐州营向扬州进发。

他心中巴不得那些盐商将事搞大,那他就可以名正言顺的带兵平乱立下大功。

虽是身为文臣,但手握钢刀的陈奇瑜,更喜欢用简单粗暴的方式立功受赏。

至于他和梁琦谈论中表示的反感武夫那一套,也就是嘴上说说罢了。文人吗,总是说一套做一套,你要信了就说明智商太低了。

对于武力镇压后士林的差评,陈奇瑜根本没当回事。

风评要是管用的话,温体仁早就被赶下台去了。

一万句士林的好评,抵不上皇帝的一句话,这天下是朱家的,不是大家的。

为官之道不能太在意下层的评价,有决定权的人说话才管用。

经过两天的忙碌后一切就绪,陈奇瑜准备率部前往扬州时,数名锦衣校尉来到漕运总督府,寻到陈奇瑜后告知他,钦差大臣、右都御史施邦曜施大人已经抵达扬州,请陈奇瑜即刻前往扬州府署衙商谈公务。

返京呈报的两名北镇抚司缇骑乘坐的快船,在行至运河临清段时,正巧碰到施邦曜一行的船队。在与通行的锦衣卫取得联系后,两名缇骑被带上了施邦曜的座船,并将扬州、淮安有人预谋组织民变一事禀告给了钦差大人。

听完缇骑的简短禀报后,本打算在淮安府停驻,先与陈奇瑜面谈的施邦曜生怕民变突发,立即吩咐船队加速航行,直奔扬州。

这一点上他不如陈奇瑜看的明白。

在交通讯息都十分落后的大明,想要组织起一场大规模的民变哪有那么容易。

本来这次的民变最主要的力量就是两淮三十余座盐场的数十万灶户。

可若是想要派人通知到每个盐场是不可能的。分布于长达几百里海岸线上的盐场,单单去一趟,然后将灶户们招呼起来再返回扬州,那要多少时日?灶户们又不是军队,接到命令拔营就走,他们都是些普通百姓,哪有什么组织性?要真是想让更多人参与的话,一个月能召集起来就不错了。

程芳他们当然清楚这些细节,所以他们只是派人知会扬州、淮安附近几座盐场的灶户,要他们尽快赶往扬州府聚集。理由就是朝廷公然允许私盐过境,抢夺两淮灶户的饭碗。

这个理由倒是非常充分,近段时间所产食盐大量积压的灶户们本来不明所以,经过盐商派去之人的解说方才知道,原来是有人来抢食吃了。

群情汹涌之下,近万名灶户纷纷攘攘的从各个盐场开始向扬州府进发。

盐商们当然不可能短时间内给他们提供大量的交通工具了,这数千人或是搭伙乘船,或是几家相熟的赶着牛车,或是几十上百人结伙走路,乱糟糟的赶往扬州府。

陈奇瑜早就估算过,这帮乌合之众聚集起来至少要五到七日。要是梁琦聪明一些,不等这帮人聚集起来,直接将幕后的盐商逮获,就算这帮人赶到扬州,没了带头之人,这帮人能成甚事?

但他就是不想指点梁琦,对锦衣卫他是恨之入骨,怎能让这帮奸贼有立功的机会呢?

他现在就等着这帮人聚齐,那才是他陈某人建功的机会。

朝堂的位置需要功劳的积累,持续的立功才是展现才能的最佳方式,才会让皇帝认可自己。

可锦衣校尉今日的知会让陈奇瑜万分恼怒。

这个该死的施邦曜,你他娘的急着赶来作甚?

陈奇瑜对于这些重臣了解的非常透彻,这帮人遇到这种大事,首先想到的就是和稀泥,最后以妥协退让换取事件的平息。却能得到朝臣和士林的好评如潮,落下个亲民爱民,行事稳重,有古之名臣风范的上好名声。

真他娘的晦气!

眼看着到手的一场大功让人搅黄了!

施邦曜这种朝堂老手可不似梁琦这种蠢货那样好哄骗,就算民变现在就发生,施邦曜也不会同意自己武力镇压的策略。

策划这次民变的盐商可都是大大的肥羊啊,只要动用了武力,那几人谁能逃得了?

民变一起,自己再遣人暗中杀人放火刺激一下,那扬州城肯定会乱。

只要给那几家盐商按上个勾结乱匪、对抗朝廷的罪名,他们家的巨额财产顺理成章的变成了皇帝和朝廷的。

到时不光是顺利的帮皇帝拿下两淮,而且还给皇帝送去一笔意外的大财,那自己的首功是十拿九稳了。

通过猜测崇祯的种种手段,陈奇瑜判断皇帝并不想让江南生乱,虽然也会惦记盐商们的财富,但不愿用强力打压来获取。

皇帝想稳妥的将盐利掌控在手中,以一种自己虽不知道,但却能让各方都能接受的方式取得成功。

归根到底,皇帝不想留一个恶名。

圣上的策略到是不错,可就是太软弱了。

自己不怕担负恶名,可机会却已失去了。

带着一肚子气的陈奇瑜乘船离开淮安,赶往扬州去拜见钦差施邦曜。

第四百五十一章 从流贼到王师第五十六章 接应第五十九章 追击1第八百六十七章 实践是检验真理唯一标准第三百四十三章 求援第八十一章 打算第六百五十二章 欧洲不仅是只缺白糖第四百六十六章 北进中的插曲第八百八十五章 人脉的优势第六百三十五章 吓破胆子的士绅们第二十三章 陛见第二百六十三章 血战第六百八十三章 划时代的医疗器械第五百零九章 束手无策第四百七十五章 赌命的祖大寿第五十章 残暴第十九章 孙传庭第三百四十六章 举荐第一百一十二章 谋划第三百四十五章 温体仁第八百四十五章 圣源乳业的模式第七百九十五章 海战史上的奇迹第二百二十七章 议定第七百五十二章 吃肉与喝汤的道理第三百六十五章 驿站第八十三章 讹诈第四百一十一章 白杆第七百九十五章 海战史上的奇迹第一百七十九章 安定第八百一十章 给平户藩的大礼包第一百七十九章 安定第一百二十七章 构想第四百五十八章 功名险中求第二百四十八章 条陈第八百二十九章 温体仁的心思第五百七十四章 惩处和人事调整第六百七十七章 高炉炼钢工艺的改进第一百二十一章 伏击1第四百六十四章 清军内部的分歧第一百五十五章 蛇尾第一百一十九章 接战第七十九章 凤阳第五十八章 溃败第八十九章 聚众第八百七十八章 善后、向日本移民第六百九十八章 新政的第一次成果第一百三十八章 杀俘第四百四十二章 深谙人心的王德化第十三章 诚意伯第四百四十九章 李定国第四百八十章 宣大边军第七百六十一章 跨国婚姻第二百三十掌 登船第一百七十四章 盛京第十四章 大生产第六百零九章 朱由检下了狠手第七百八十八章 科技成果是水到渠成第一百二十三章 退兵第五十章 残暴第五百三十一章 敢持械行走者 杀无赦!第一百三十五章 剿抚第二百六十八章 料敌第六百九十八章 新政的第一次成果第九十五章 城内第三百四十三章 求援第六百八十章 银子多了愁的怎么花出去第五百九十章 谋逆可是十恶不赦之罪第一百四十九章 顺势第三百五十八章 圣意第三百八十六章 准备第五百五十二章 布防漕运,建立海军第一百五十九章 议降第七百七十章 首位现任高官致仕第七百四十四章 舆论的重要性第五百四十九章 孙传庭、卢象升的反应第二百零八章 惩处第四十九章 城破第三百六十六章 情弊第五百一十一章 各有算计第七百六十二章 寻找和培养盟友第八百七十章 人才不问出处第三百二十四章 吃瘪第十三章 诚意伯第二百六十二章 近战第一百零三章 心机第四百八十三章 戛然而止的战事第六百四十九章 宗藩改革初见成效第二百六十三章 血战第六百八十四章 军医制、西北边镇现状第四百三十三章 突然出现的怪物第五百二十四章 清军溃败第四百八十四章 托孤第三百八十六章 准备第七百八十七章 欧亚大陆的怪兽第十八章 容情第二百七十八章 进宫第六百三十二章 锦衣卫弹得琵琶不是你认知中的琵琶第四百九十九章 斩将溃敌第五百二十八章 内阁中的实用型人才第二百三十六章 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