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五十八章 留名

说话的是首辅温体仁。

此刻的老温神情肃穆,刚才还在带头反对建祠的他好像换了一个人一样。

“臣附议!”

“首辅之言有理,英烈祠应当即刻修建!”

“此事臣无异议!”

“臣赞同首辅所言!”

一时之间,刚刚还在反对立祠的众臣纷纷表态支持崇祯的决定。众人瞬间都已明白,只有英烈祠建起后,自己才有享祭的机会,不建祠难道让朝廷去你家祖坟上祭祀不成?

至于是和那群粗鄙之人同在祠中,权当是文臣手下的护卫好了。

对于当时的文人士大夫对青史留名的执着追求,后世很多人表示理解不了,认为所谓的名声只是一个虚幻的东西,远远不如金钱美女实惠。

但实际上只要你人生经历越丰富,对历史知道的越多,你就会发现,如果你的祖先是一个名人,那你的境遇和心气完全不同。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吧,如果你遇到一位姓范的人,哪怕是路人,对方自称是被誉为千古文人楷模的范仲淹的后代,大部分人心中肯定会肃然起敬;那是不由自主的敬意,是对那份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情怀的尊敬。

若是你的先人在历史上臭名昭著,相信你在众人面前会绝口不提。人自宋后耻姓秦,这便是最好的证明。

入英烈祠祭祀虽然达不到范仲淹那种高度,但比老死之后埋在祖坟要荣耀无数倍。就比如后世,你愿意死后自己买墓地还是愿意葬在八宝山各命公墓?

崇祯笑眯眯的看着群臣,开口问道:“适才众卿还在极力反对此事,现下为何又改了主意?这是何原因呢?”

温体仁义正辞严的开口道:“老臣细细想来,圣上适才所言甚是有理!不能让为国捐躯的忠义之士魂魄无处安放!更不能使其身后无人祭奠!圣上之言使老臣为之动容,故臣改弦更张,支持圣上之决定!”

温体仁最想身后能进入祠中,并且他认为在群臣中,他是最有把握的一个。

他已经看明白了,入祠的关键就是皇帝,皇帝的赞成和反对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自己已经年过六旬,还不知在首辅的位子上能坐多久,英烈祠开建也不是短时间内能完工的。选址、造价、形制、材料、人手等都要商讨后才能动工,谁知道何时建完?要是没建完自己的首辅不干了怎么办?趁着皇帝信任自己,得赶紧促成此事,尽量争取入祠的资格和机会。

至于谥号的话,自己虽当不得文正,但凭着对皇帝的忠心耿耿,文忠二字总该当得吧?

谥号是朝廷对重臣一生的盖棺论定,温体仁已经想不起来,已经有多少年没听到有文臣得谥了,要是自己有个相称的谥号,子孙后代该是多么的自豪啊。

刘宇亮奏道:“文武之配方能相得益彰,也更能彰显英烈祠教化世人,为后世师表之功效!圣上此策甚佳,老臣万分赞同!”

崇祯伸手止住正要慷慨激昂发表看法的群臣,正色道:“既然众卿都已同意,那工部择日着手选址,一切准备就绪后开工兴建,所需钱粮朕自内帑给与!稍后内阁行文晓谕天下,以此激励官民之心!”

温体仁和工部尚书范景文施礼接旨。

英烈祠一事终于定了下来,虽说中间文臣们从中阻挠,但结局却是更加完美。

自陕西流贼纷起后,被流贼攻破的州县官员,几乎全部选择了阖家与城俱亡。这份悲壮虽有无奈的成分,但也充分体现了这个时代大多数文人士大夫的骨气,不管他活着时是不是贪官,但关键时刻还是选择了为国献身。

人除生死无大事。危急关头选择勇敢的面对死亡,这需要莫大的勇气和决心,大部分人根本做不到。

这样的人值得后代祭祀,其遗留下来的风骨、精神正是华夏脊梁的组成部分。

崇祯微微侧头看了一眼李二喜,李二喜会意之后扬声道:“肃静!圣上还有话说!”

大殿内嗡嗡的声音顿时消失,正在小声交谈的群臣安静下来。

崇祯出言道:“刘卿,本朝自太祖创建国子监以来,两百年间为大明培育诸多人才,其作用无可替代。朕受命统御天下,适逢局势动荡,因此更觉人才之宝贵,故欲重修太学。只是现下国子监境况如何,朕不得知;刘卿执掌礼部,应对此知之甚详,卿何以教朕乎?”

刘宇亮执掌礼部已有三年,不出意外的话,只要内阁中有空缺,他就会顺理成章的入阁参与国事。平日里他的言行举止已经俨然以阁臣自居,在群臣中声誉不佳。

他见皇帝问话于是出列回禀道:“启奏圣上,太学自创建以来,历代先帝俱是重视异常,屡屡拨银扩建学舍,广招天下名师任教,此风至正统年间达到鼎盛!”

崇祯点头道:“卿之所言朕亦知晓,朕想知太学之现况,诸如师资生源、学风文气等等,卿可简而言之!”

刘宇亮被皇帝打断讲话后略显尴尬,但他很快调整过来,继续道:“那臣就简短解说!自景泰年间开纳捐入监之风后,监生中富家子弟日益居多,其文风比之从前则是大有不如,现今更是成为府县富户聚集之所;生员年长者足有五旬开外,平素更是走马章台,聚众饮酒作乐,行举间斯文扫地,实是愧对太学生之名誉!”

作为正牌进士出身的刘宇亮对此当然看不惯,但他也不好直接指出,正是皇帝前几年因为军饷不足用,才下旨扩大纳捐生员的比例,因纳捐生挤占正规监生的名额,导致了整个国子监生员质量严重下降。

温体仁站出来奏道:“启奏圣上,国子监现状堪忧,各地举子往来京师,皆避门而过,远非当初以入内观瞻为幸事之盛况;圣上今欲重整国子监,臣恐其积重难返,空耗财物!”

其余诸臣也纷纷发言,表示现今科举已占主导地位,国子监便如鸡肋一般,实无必要再投入人力物力重整。

可崇祯不这么想。

在他的计划中,国子监以后将成为与科举分庭抗礼的所在。

今后选官用官不再只局限于会试出身,太学生也会具备出仕的资格。

这样就会自然的抬高国子监的地位,举子生员不再是只能指望科举中第才能为国效力。

当然,这样做只是手段,崇祯的根本目的是想改变当今读书只重儒学的风气。

只有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才会诞生出更为先进的理论,来取代许多陈旧腐朽的所谓圣人之言。

抬高国子监规格的举措不会受到太大阻碍,因为数千举子,会试中榜只有数百,大多数人起码三年内失去了施展才华的机会。

只要国子监地位大大提高,恢复到国处时的盛况,那许多名人大儒就会闻风而至,之后再辅以严格的学规制度,那监生的学识和眼界都会有翻天覆地的变化,将来出仕为官也将会逐渐改变现有的官场风气。

要想改变只重儒学的风气,那就要把各学派中的精英请入国子监任教,让他们在日常的教学和交流中,用各种学识和思想激烈碰撞,相互打磨,来打破许多墨守成规的腐朽风气。

至于教师的人选倒是有不少。

朱之瑜是崇祯想到的第一人选,曾被喻为文武全才的他现在应该还在松江府,跟着他长兄朱启明混饭吃;以朱之谕的才学,放出去为官着实可惜,不如放在太学中传播他的学识。

宋应星是一个。

自从被崇祯派人接到京师后,宋应星全家数十口人被安置在刘朝的皇庄里。崇祯特地指示刘朝,给宋应星专门划出一块场地,建造好他想要的所有设施,为他提供所有需要的材料,并从皇庄的孤儿中挑选一些头脑灵活的孩子跟在他的身边,耳濡目染之下,也许会有意外的惊喜。当然了,宋应星的一应花销全部由崇祯从内帑中划拨,其实也花不了多少。

皇帝的做法正是宋应星梦寐以求的。

他的种种想法因为囊中羞涩而无法实现,现在终于可以随心所欲的施展了。

至于宋应星的职衔,崇祯暂时没给,宋应星的头脑和智慧不适合在官场,而是在他为之沉醉的各种奇思妙想中。

等国子监重整之后,先给他太学博士这个从八品的职位,日后再慢慢拔擢。

并不是每个生员举子都只爱八股,很多人对杂学有着浓厚的兴趣,只要太学里有专门教授杂学的,相信会有不少人投入宋应星的门下。

方以智和陈子龙也是教师的绝佳人选,两人都是才华横溢之辈,当官太可惜了,国子监才是他们将自己的思想知识传播出去的最好渠道。

崇祯本打算将自己看好的这几个人安排到皇庄里,去教授那些孤儿。

后世有句话,在白纸上才可以画出最好的画。

可后来崇祯放弃了。

这些人都相当于大学教授一级的,你安排人家去给不识字的孩童开蒙,这不是高射炮打蚊子吗?

王阳明一派的徒子徒孙中也有不少杰出的人才,到时遣锦衣卫南下查访后请来就行。能将阳明先生的学说广为传播,相信每人会拒绝这个诱惑。

至于后世鼎鼎大名的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现在都太年轻,独立思考的能力还没完全形成,其学说尚在胎中;何况黄、王二人俱是东林一脉,崇祯对此抱有很深的戒心。

遥远的欧洲现在虽还不算强盛,但各种开挂式的创新已经露出了苗头,很多人才慢慢开始崭露头角,但在本国之内还未引起很高的重视。

崇祯已给郑芝龙下旨,命其从数万里外的泰西之地来大明的商船中悬赏重金寻求人才。但凡在泰西各国有名气的人物及其著作、实物,一旦来到大明,朝廷会即刻给与贵族头衔和每年五千两银子的薪酬,其产品专利的付费使用将得到大明朝廷的保护;只要有人能说动这些人才前来大明定居或游学的,每引进一人便赏引荐人白银三千两,其在大明的商务活动更会得到诸多优惠。

崇祯知道这个时代大名的所有人并不知道什么叫专利权,所以他在旨意中嘱咐郑芝龙,这一条一定要给泰西商人交代清楚,不可遗漏。

现在的西方正是科技爆炸的世代,许许多多天才正在脱颖而出。崇祯虽不清楚这个时期的西方科技巨匠的姓名,但广撒网多捕鱼还是可行的,哪怕花费三万两引进十个人中有一个是人才,其随后产生的价值就是无法估量的。

给人才开出的薪酬非常具有吸引力,更能打动他们的相信应该是贵族的头衔,在名利的双重诱惑下,应该能成功吧。

后世有句口号非常有道理,人才最重要,财富也是靠人才创造出来的。

这都是未知的事了,虽然赏格发下,但能不能成还要看天意。现在先把国子监重整再说,人才可以慢慢查访,重要的是将要施行的措施。

于是崇祯开口道:“国子监作为大明最高学府,乃是为国聚材之地,不可使其荒废!朕打算兴利除弊,重兴太学!诸卿家子弟皆可入学!各省举子会试落榜后需留在太学三年,接受名师指点学问!”

第五十五章 袭杀第八百五十二章 求援第四百二十七章 溃败第一百五十四章 天算第三百五十六章 女医第七章 皇庄3第一百三十七章 宗藩第三十八章 大战2第六百九十四章 又一种出口挣大钱的新产品第三百六十一章 新年第三百二十一章 痛斥第五百四十三章 荷兰人的考量第五百零六章 建言与争议第一百四十八章 收获第二百二十章 忧虑第七百四十一章 搜罗人才、返航第三百一十八章 拿赃第四百零五章 斩将第七百五十六章 新产品卖给欧洲人、抛砖引玉第三百九十六章 战起第一百九十四章 说服第五百九十章 谋逆可是十恶不赦之罪第二百一十三章 敲打第五百一十章 一切可以重来吗?第七百七十三章 公公,请您上路吧!第五百五十二章 布防漕运,建立海军第二百五十七章 会面第一百一十章 盐商第七十七章 陈奇瑜第五百零二章 开发辽东的劳力第六百五十九章 衙门年假、年终奖第四百七十八章 你有我也有第八百七十一章 改进第七百三十七章 朝鲜人打算送礼第一百七十三章 猜测第六百二十三章 皇上狠狠地惩治妾身吧!第二百九十九章 纵火第八百八十一章 提前着手、有备无患第六百九十五章 丰收了,可是粮食卖不上价了第七百八十章 保护贸易自由、敲竹杠第二百一十一章 回家第五十七章 破敌第七百四十三章 升赏、后事安排第二百六十二章 近战第八百二十五章 多赚钱干一件大事第六百三十七章 卢象升抵达南京第六百章 八旗丁口如何安置的问题第二百六十章 备战第二百二十一章 征税第七百九十五章 海战史上的奇迹第一百八十八章 投名状第六百四十章七章 扫盲班、抢人才第八百四十八章 世间之奇女子第七百八十二章 盛世里也有挣扎存活之人第四百二十九章 一触即发第五百二十四章 清军溃败第二百一十二章 琐事第二百零八章 惩处第四百二十四章 不谋而合第六百四十九章 宗藩改革初见成效第三百五十三章 恩赏第二百零四章 忧虑第六百零四章 孔家与反贼有过勾连?第八百零九章 你就不想称霸九州岛吗?第四百三十一章 白杆悍卒 白甲凶猛第二百六十一章 炮击第二百五十七章 会面第九十一章 善后第四百八十六章 好消息第五百九十一章 锦衣卫也有崇拜的偶像第五十三章 援军第四百二十四章 不谋而合第一百一十一章 盐利第五百三十九章 朕有一策第六百九十一章 有了平台,才能更好地发掘人才第二百八十九章第八十一章 打算第四百四十一章 宫里的阴暗面第七百六十三章 大明的海上巨无霸第五百一十八章 蛊惑人心第八百八十九章 扮猪吃虎第三百四十九章 布局第六百九十六章 解民之难第一百零七章 大胜第七十五章 赴援第八十章 困难第五百一十六章 热刀切牛油第六百三十三章 临死也要带着别人陪葬第六百六十四章 方以智还是太过年轻了第二十六章 西安左卫2第六百四十二章 卢阎王第六百五十一章 关键技术绝对不能外泄第一百零五章 夜袭第六百四十三章 败逃、得信第二百一十四章 楚王府第八百三十一章 改变源自于皇帝鹰犬遍布天下第二百七十三章 束手第一百二十八章 风波第五百章 战报及善后方案第五百六十三章 农业不仅仅是种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