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零九章 民生论

前番朱由检下旨,凡山陕、山东、河南、京畿地区受灾府县除免征三年赋税以外,自崇祯十年起,所有新垦田地前三年免征,后三年减半计征,这项举措会让北地数千万农户得到巨大的实惠。但作为户部尚书的侯恂则是清楚,朝廷却是会少了一笔巨额收入,这让过惯了苦日子的他心中十分的不舍,这才借着机会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户部自盐利与皇帝分成后,太仓银库收入大幅增加,并且很多大额支出都是由皇帝自內帑发下,这样就替户部剩下了大笔银子。自从银子多了之后,户部上下一改之前怕见外官的畏缩样子,一个个说话都变得大声起来,好像生怕别人不知道户部有钱是的。

以前为啥怕见外官?因为来人都是要钱来的,并且都是有正当理由,你手里没钱给人家,最后费尽口舌解释完毕,人家一肚子怒气,大吵一顿后离去。这种事发生多次后,户部上下都觉着好像自己欠别人钱是的,所以一见外官上门,一家人就赶紧找借口避开。

温体仁等重臣好奇之下曾问过皇帝,许多本该由国库支出的费用,为何皇帝要用自己的钱发外?要知道朱家历代皇帝大多都是守财奴,对朝臣要求从內帑出银以资国事的要求向来十分反感,这些朱由检的前辈们有个奇怪的论断:国事是外朝的事,自该由朝廷拿钱处理,为何要我们朱家拿自己的钱去为朝廷做事?

朱由检自是被前辈们这种奇葩理由雷的外焦里嫩。这天下不就是朱家的吗?皇家的钱除了供自家开销以外,拿出来国用难道不应该吗?大明要是亡了,你內帑堆积如山不也成了别人的吗?

朱由检对朝臣们的问题回答的很简单:这天下就是我们朱家的,天下的财富就该为天下所用,何来公私之分?

温体仁等人对皇帝的回答都是钦佩无比,这才是一位君王应该有的胸襟和气度啊。

侯恂那张原先皱巴巴的苦瓜般的老脸现在也圆润了几分,看着也好像年轻了许多。心情大好下,年近六旬的侯老头居然又纳了一房妾室,据说现在已经有了身子,这让朱由检不得不佩服老侯某方面的强大功能。

朱由检开口道:“国朝局势动荡已有十余载,现下境内初定,正该是让百姓修生养息之时,民富国才会强,朕不欲看到一个国富民穷的大明!侯卿之言虽是为朝廷打算,但现下不论是太仓还是朕的內帑,并不缺百姓用以糊口的那点钱粮,加征计征田地赋税才是真正的与民争利!侯卿之言恰恰给朕提了个醒,朕突然想到了金花银一事;身为天子,应事事处处为民着想,金花银已历近两百载,现下情形已于当初大为不同,朕觉着是时候做出改变了!”

金花银的设立始于正统年间,向来是皇家私产最重要的来源。

正统元年,左副都御史周铨上本英宗朱祁镇,建议于南直隶、湖广、浙江等交通不发达的地区,将田赋折成布帛银两后上缴,以解农户缴纳赋税之难。

朱祁镇遂下旨将南直隶、湖广、浙江、福建、广东、广西、江西六省应缴的四百余万石夏秋田赋折银征收,免去百姓奔波之苦。

六省所缴粮食按当时的市价折银,米麦每石折银二钱五分,加起来六省田赋折银共计一百万两左右,这些银两全部纳入内承运库中。

英宗遂将纳银额度定在每年一百万两,这就是皇家金花银的来历。

一旁的王承恩可是知道自家主人的脾性,一听朱由检提到金花银是时候改变的事,他赶紧小声说道:“皇爷,那可是一百万两银子,留下能办许多大事!皇爷,咱自家日子也得过好啊!”

殿内的众臣听到皇帝的言论后倒是无太大反应,他们也习惯了皇帝这几年各种散财的方式,看来皇帝是有免征金花银的打算。

虽然与己无关,但众臣对皇帝这种舍私财、利黎民的做法也是敬佩无比,历朝历代很少有如现在这位天子这般仁慈的君王。远如汉之文景,近如宋之仁宗,虽然也是善待百姓的明君,但却不像眼前这位那样既仁慈又慷慨。

朱由检没搭理王承恩,自顾自沉声道:“朕之前甚少出宫,于民间疾苦所知不多;但近几年数次巡视皇庄农事之后方知百姓之苦!寻常农户一家老少数口,辛苦一年后方勉强落得仅供糊口之粮。要知道过日子可不仅有粮便可,油盐酱醋、布帛针线、生病求医等等诸多事物,哪一样不需用到银钱?可农户们有何处获取所用之银?朕只知多数家庭中之青壮,利用农闲时节除外帮工,以换取微薄之资供养全家。可诸卿知否?其一季卖力所获,甚至抵不上殿内诸人一餐之费!”

殿内众臣工听到皇帝的话语后,有的心内羞惭,有的无动于衷。

朱由检声音逐渐高了起来:“许多穷困之户,平常无病无灾时尚能勉强存活,可一旦家中有突发之事,例如家人突染恶疾,家人为其耗尽仅有之财后,最终将会因无钱医治而亡!此种事例在大明每一日都会生发无数,朕作为一国之主,诸卿身为牧民之官,心中可曾自问,自己尽职乎?朕并非教诸卿舍己为民,但朕既是天下共主,若拔一毛而利天下,那朕为何不为?朕不欲强求诸卿同样如此,朕只望诸卿于事关民生之策时,多多虑及民之艰辛与不易,而非只着眼于自身相关之利益,望诸卿思之!”

众臣尽皆默然,皇帝的话对很多人的内心还是有所触动的。但众臣毕竟都是身居高位之人,对民之艰辛并未有切身体会,

所以尽管心有所感,可还是缺乏更真实的认知。

朱由检也知道仅凭自己的说辞,很难让众臣对百姓的困难有直观的感受,若没有具体方法的话,自己今日之言就如同一阵风一般眨眼而逝。

他接着说道:“朕观而今大明官场之人,不管身在朝堂也罢,久历地方也好,都有一个共同之处,那便是惯于高高在上,自认高人一等;许多官员会认为,所谓草民,便是命如草芥一般,收割完一茬,来年就会长出新草,如此循环往复、生生不息;草民天生就该种田耕地、纺纱织锦供养官府,不管官府如何压榨与民众,草民们亦当逆来顺受,听之任之。此种认知何其荒谬也!岂不知,尔俸尔禄,民脂民膏;下民易虐,上天难欺!朕曾闻数年之前,陕西之地有官员痛骂流民,骂其为何不坐家等死,而是给官府增添麻烦!朕初闻其如此言论之时,便如今日知信阳之事一般,心内既惊又怒!让朕迷惑之处在于,此等样人是如何读书、中试、入职朝堂的!其言行与禽兽何异?!”

第五百二十五章 皇宫里的一把火第三百零五章 平乱第六百五十七章 皇帝要大开杀戒第七十章 商路第七百八十二章 盛世里也有挣扎存活之人第一百二十七章 构想第六百九十六章 解民之难第十一章 勇卫营第二百二十四章 阁臣第四百五十八章 功名险中求第五百九十一章 锦衣卫也有崇拜的偶像第一百五十五章 蛇尾第六百八十七章 为了利益,多尔衮打算把侄子给宰了第五百五十九章 放假、大肆采购、衣锦还乡第一百九十章 改变第九十二章 分进第八百九十章 获利丰厚的农户们第八百零九章 你就不想称霸九州岛吗?第四百六十五章 皇太极应对之策第七百二十一章 李定国打算给西班牙人一个教训第五百四十四章 诱之以利第四百五十六章 八十日带发效忠 表太祖十七朝人物第二百三十八章 入京第六百七十六章 大明第一支大型建筑队第八百七十章 人才不问出处第五百一十七章 准备总攻第五百二十六章 老温家的变化第三百三十四章 朝堂第一百零四章 见面第三百七十三章 争抢第六十三章 锦衣第七百五十九章 财富再分配要向弱小者倾斜第二百一十一章 回家第六百六十六章 一座县衙的日常第一百一十六章 冲突第四十五章 郑芝龙第七百九十四章 新军、人事任免、漕运改革第二百三十二章 复杂第四百四十一章 宫里的阴暗面第六百一十章 关外需要你们第六百九十二章 恩赏、布防图第八百三十章 体仁病故、吏治的根本性改变第三百五十九章 偷人第四十六章 投机第七百四十八章 信息传播带来的改变第二百三十六章 策略第九十五章 城内第四百三十六章 后路之忧第五百四十七章 陈奇瑜的狠招第七百六十六章 西班牙军队登陆第二百五十章 宁远第四百一十八章 就学第六百零二章 都是皇帝的工具第六百七十六章 大明第一支大型建筑队第八百二十八章 病重第二百九十一章 细节第七百零六章 代差型武器诞生第七百五十三章 西北建设兵团第七百零八章 未雨绸缪,亡羊补牢第六百六十六章 一座县衙的日常第一百九十二章 祖制第七百八十六章 皇帝撑腰第六百八十章 银子多了愁的怎么花出去第八百零九章 你就不想称霸九州岛吗?第六百三十五章 吓破胆子的士绅们第四百零九章 齐射第一百九十一章 放贷第三百六十三章 定策第四百八十四章 托孤第五百六十九章 五年之仇、太子有事第三百一十五章 偶遇第二百五十九章 哨探第一百九十章 改变第八百三十二章 吏治就是治吏第八百四十三章 与众不同第五百一十五章 赵武的猜测第八百八十章 想挑起世界大战的皇帝第四百八十九章 谁强跟谁混第一百一十七章 布置第六百三十九章 这回忍了,下回呢?第四百七十九章 明军的秘密武器第四百七十一章 清军的反击第一百九十九章 出路第七百七十九章 老司机带带我第六章 皇庄2第八百五十五章 向大明求援第三百六十六章 情弊第五百七十三章 对自己人下手要狠一点第八百二十章 四海商行对大明发展的特殊贡献第四百七十二章 善后第六百七十七章 高炉炼钢工艺的改进第五百五十二章 布防漕运,建立海军第六十二章 秘议第五百二十八章 内阁中的实用型人才第四十章 大战4第六十七章 招供第二百六十四章 废籍第三百一十六章 遇险第五百四十五章 以地换地第三百四十二章 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