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四十六章 出关

“呵呵!长伯之言谬亦!某适才所言亦是最坏之结局而已,其实朝廷并无认定辽东上下已有异心,洪公此行亦是欲使宁锦军上下一心耳!否则圣上只需遣数名锦衣前来便可,何须动用大兵?试问,若是锦衣前来,令尊与你可敢抗命?”

沈世玉笑道。

就算在前几年大明全境纷乱四起之时,锦衣卫仍然是文官武将畏之如虎的存在。祖大寿自崇祯二年率军返回辽东后,因为生怕遭到厂卫抓捕,八年来一直不敢跨过山海关来到内地,可见厂卫的威慑力有多大,这也从侧面反映出,就连祖大寿这样手握重兵的大军头,也只敢抗旨而不敢公开造反,何况其他文官武将了。

真如沈世玉所言,若是皇帝已对吴家生出杀心,早就派遣锦衣来拿人了,难道吴襄敢领兵反抗吗?被山海关和京师夹在中间的蓟镇兵卒会听你的将令?就算手下听令,一万多人能打得过朝廷数万精锐吗?

“沈公到底何意?是让我吴家与祖家彻底撕破脸皮不成?恕小子直言,真要如此的话,怕是于大事无补。毕竟祖家世代将门,在辽东之地经营多年,其势力不是我吴家可比。小子亦觉沈公适才言下之意,圣上似无使辽东生乱之意,督师此去关外只带亲兵数百便是明证。小子与家父乃大明臣子,自当遵从圣上及朝廷指令,故今日还请沈公明示,只要并非过分之举,我吴家绝无二话!”

在沈世玉的一番软硬兼施下,年轻的吴三桂终于招架不住败下阵来。

“长伯既是知道吴家还是大明臣子,那就应该尽到做臣子的本分才好!你现下仅为副总兵衔,以你之材实在是太过屈就!军将若无战功,单靠裙带根本不会有升迁足够之资本!在流贼大部肃清之情势下,若想立功,明年的建州战事便是长伯你最后之际遇!可你有无想过?在朝廷上下对辽东恶意满满之际,你还有机会带兵出关参战吗?你还年轻,难道甘心于前程仅此而已?若想立功,必须要成为统兵大将!洪公此次欲整饬宁锦大军,以使来年征伐大军上下一心而无后顾之忧,这便是你的机会!长伯,说句诛心之言,史上之名臣重将,哪一个不是心狠手辣之辈?优柔寡断、思虑过多之人,最终一生碌碌无为!值此大变革之际,须得有足够大之魄力才能出人头地!长伯,某言尽于此,具体如何你好生琢磨!”

三日之后,在交接完粮饷之后,洪承畴带着五百标营护卫离开蓟镇,向山海关行去,同行的还有吴三桂以及吴家的三千马队。

在把沈世玉的话告知父亲后,吴襄父子秘议良久,最后决定以吴襄染恙、需要有人照顾为由,让吴三桂去锦州将家眷接回关内。

至于带领大股骑兵出关,是因为有圣旨命蓟镇派兵作为洪承畴的标营护卫,真实的原因是奉旨便宜行事的洪承畴,将宁远总兵的位置许诺给了吴三桂。

洪承畴进京陛见时,君臣二人曾经看着舆图对辽东防线进行过全面的评估,这也使洪承畴对宁锦一线有了更加详尽的认知。

在紫禁城珍藏的坤舆图上,整个东北及蒙古一带的地形一览无余。

大兴安岭以及七老图山、努鲁儿虎山和燕山,这连绵不断的大片山脉把东北、大明内地之北境、以及蒙古高原切割成了三块,也使得三地之间的往来变得异常的困难。

要想从建虏盘踞之地进攻大明,只有三条路可走:一条是从盛京出发,先渡过辽河,后经朝阳、大凌河、凌源到达喜峰口,然后再破边墙而入;另一条是从盛京向西,穿越蒙古科尔沁部再折向南,到达契丹人的祖廷--平泉,渡过滦河直抵古北口,之后破口进入京畿地带。

以上两条道路,全部都是沿着河谷而行,在辽西山地的崇山峻岭之间穿梭,数万人马携带着大量辎重穿行其间,期间的损耗是相当惊人的;这也是历史上的建虏往往要准备数年后,才能从这两条道路进入大明抢掠的根本原因:太难走了,并且要冒着被明军击败后一无所获的巨大风险,那样可真是赔了夫人又折兵。

而山海关通往宁锦的这条道路是最便捷、到大明最近的一条通道,也是建州最想得到的一条通道。

山海关外,西边是绵延无尽的崇山峻岭,东边则是广阔无边的渤海,而夹在山海之间有一片狭窄而又细长的平地,这便是著名的辽西走廊。

这条通道是建虏最为迫切想要打通的要道,而堵在这条通道最北端的要塞锦州城,就像一柄匕首一样抵在后金的咽喉处。

建虏若想从辽西走廊进攻大明,首先要将大军调往盛京,然后穿过古时谓之辽泽的大片沼泽地,渡过大凌河直抵锦州城下,在攻克锦州后过小凌河,一路攻破松山、塔山、连山这些城堡后抵达宁远,攻克宁远之后还要连续渡过女儿河、六股河等六条河流,最后才能杀到山海关前。

在看过舆图之后,洪承畴对经略关外信心大增,也更加看衰了建虏的前景。

盛京到锦州距离近五百里之遥。建虏想要攻打锦州,单单事先聚集大军、准备粮草物资、征调汉奴作为民夫这几项就要耗费上月的时日;然后长途行军至锦州,按每日六十里计算,也要花费近十天时间;到达锦州后士卒已是疲惫不堪,需要休息数日才能攻城,而攻城向来就是建虏的弱项,对于壁垒森严的锦州,建虏很难在短时间内攻破。

历史上的皇太极也是知道清军的弱点,故而遣济尔哈朗率大军于锦州三面修筑深壕壁垒,以作长久围困之计。之后京师接到祖大寿的求援急报后,调遣八路总兵、十三万步卒、四万骑兵,由洪承畴和辽东巡抚邱民仰率领前去解锦州之围,没想到却于松山大败,之后数路官军接连中伏,葬送了大明最后的精锐力量。

而锦州在被围一年多后,才因粮绝而下。

朱由检当然清楚锦州的重要性。虽然历史上的松山之败几乎不会发生,但为防止清兵如历史上那样,对锦州采取围困的方法,在与洪承畴商议过后,决定加强锦州以南方向的松山、高桥镇防御力量,调集重兵驻防两处,并在南面的宁远也设立总兵,以便随时策应清兵可能对锦州采取的攻势。

吴三桂的宁远总兵并非洪承畴以私权施恩之举,而是经过朱由检授意后的举动,让其在锦州背后构建新的防御工事,就算前面的锦州失手,松山、高桥镇、宁远,这三道防线也将成为建虏难以逾越的鸿沟。

其实正确的说法,祖大寿们的宁锦军头应该被称为辽西将门才对,当年的毛文龙的东江镇才是辽东,至于是否重新在辽东建立敌后阵地,朱由检还在考虑当中。

第六百三十章 你们锦衣卫都是乡下人吗?第六百七十六章 大明第一支大型建筑队第五百六十四章 推广和反对第八百三十六章 夜市上的纷争第二百章 客户第一百四十七章 凌迟第一百七十一章 奇兵第六百三十四章 许某读书少,你可不要骗我。第四百二十五章 战幕拉开第二百四十七章 守土第二百三十七章 私访第二百七十九章 后宫第五百二十一章 城门争夺战第三百四十三章 求援第二百九十五章 目的第五百一十四章 是战是走第一百九十章 改变第二百九十一章 细节第七百一十六章 错估形势第六百一十八章 谷贱伤农?不会的,那可是赚钱的机会。第三百二十四章 吃瘪第三百九十九章 料敌第一百一十九章 接战第八百零五章 来大明见世面的藩属国贵宾第一百七十四章 盛京第四百四十七章 攻守易势后的策略第五百六十一章 新建行省、野有遗贤第一百一十二章 谋划第二百三十五章 卢象升第六百七十六章 大明第一支大型建筑队第七百五十章 医疗和教育决不能商业化第四百九十九章 斩将溃敌第二百一十一章 回家第七百二十六章 畏威而不怀德的土著第八百九十一章 未来阁臣第六百七十一章 减税与股份变更第二百零六章 内情第四百三十三章 突然出现的怪物第五百五十五章 赵小娘子的婉拒第七百二十章 零伤亡、报仇第六百七十三章 股权分给朝廷、新酒深受蒙古同胞喜爱第三百一十七章 抢功第六十四章 边军第二百九十三章 试探第八百零一章 驱虎吞狼第一百九十八章 放假第四百一十九章 伴读第三百六十三章 定策第四十八章 巡视第二百一十章 废除第五十三章 援军第七百六十三章 大明的海上巨无霸第三十七章 大战1第八百五十章 变生肘腋第四百八十六章 好消息第一百八十九章 佛郎机炮第六百五十章 宫内改革、减少天家个人财富第四百四十二章 深谙人心的王德化第一百章 心安第二百五十四章 困扰第七百四十六章 准备就绪第四百零七章 冲锋第一百五十二章 出首第七百二十九章 大明公民身份证第八百八十一章 提前着手、有备无患第四百三十九章 后路危机第四百九十二章 内阁人选第五百零五章 会商裁兵第二百五十一章 问计第六百三十四章 许某读书少,你可不要骗我。第二百五十八章 出兵第八百七十九章 坐收渔利、以夷制夷第八百五十三章 各有算计第八百五十六章 议定出兵、太子监军第二百七十二章 冲锋第五百七十一章 朱由检的底线第七百三十六章 贵国岁入几何呀?第七百五十九章 财富再分配要向弱小者倾斜第三百四十八章 司农寺第四百九十一章 朱由检的筹谋第五百七十九章 朕可以给你,但你要拿东西来换第五百三十九章 朕有一策第二百零九章 民生论第四百章 布防第八百八十三章 首辅之子第二百七十八章 进宫第二百零一章 助力第二百八十八章 布网第三百六十三章 定策第七百七十三章 公公,请您上路吧!第六百八十九章 孙传庭纳妾第八百三十二章 吏治就是治吏第七百四十八章 信息传播带来的改变第三百九十章 分歧第二百二十五章 使者第七百五十九章 财富再分配要向弱小者倾斜第二百五十八章 出兵第四百四十一章 宫里的阴暗面第四百六十九章 城中清军第四百八十二章 重甲挡不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