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一十章 献策

两天后的乾清宫昭仁殿中,获准陛见的陈奇瑜时隔数年终于再次见到了皇帝。

“臣陈奇瑜参见我皇!臣尝以大罪待决与狱中,蒙我皇不弃,以明君之襟魄力排众议,特简拔臣与垂死之中,使臣以戴罪之身得洗前耻,现今又以中枢高位待臣,如此浩荡之恩,臣永生亦难报矣!”

心情激荡的陈奇瑜不顾朱由检的阻止,坚持着跪倒行了三拜九叩的大礼,以此来表达对皇帝的感激之情,朱由检无奈之下只能端坐受了他的大礼参见。

“陈卿家中高堂可还安好?卿多年来抛家舍业为国事奔波操劳,虽其中偶有差池,亦乃无心之失,此俱往矣!朕虽为天下之主,亦尝犯错矣!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朕只望与陈卿等着眼于未来,与崎岖中觅得坦途,使我皇明千秋万世,子民安居乐业,此生无憾即可!”

待陈奇瑜落座之后,朱由检微笑着先寒暄一句,之后便为陈奇瑜之前的重大失误定了性:都不是圣人,朕也会犯错,往事已矣,还看今朝。

双目微微湿润的陈奇瑜站起身来躬身行礼回道:“谢过我皇垂询!臣之老母身体现已大好;我皇以二品夫人之诰命赐下,家中老母仿若年轻十岁一般,接到赐服当日,心情大好之下竟破例饮酒一杯。其后托人捎信与臣,嘱臣定要尽忠职守,以全力报答我皇之天恩!依我皇之言,臣必不负圣托,我皇之所望,既臣之所向矣!还请我皇且观之!”

“卿且安座,以卿之功此乃应得之赐。卿才具品性皆为上佳之选,只望卿戒骄戒躁,始终保有清明之思,以为社稷再建新功。朕此次将卿召入京师任职,便是看重卿之才干,但有大事随时可招卿入宫详议。现今我大明四海升平之像初现,所虑者唯关外跳梁耳。洪卿出关督师已有半载,期间虽攻取义州,绞杀城中之敌后便奉命退却;其后与虏援军大小数战虽略有斩获,但双方却僵持对峙于锦州一线,而数月来盛京之奴酋并无动静,此间事卿如何解析?应当如何逼迫虏贼遣主力与我会战?”

洪承畴的奏报关于前线战事的每旬必至。奏报中言明,现在岳托率领的建奴主力已退回到锦州以北,不再对锦州后面的松山等城堡进行攻击,双方之间只是有过数次小规模的战斗发生,而建州方向却并没有大规模增兵的迹象。

这与朱由检与兵部大员预计中的、皇太极在主力西征归来后,很快就向锦州增兵的结果截然相反,让已经下令秦军、川军北上、抵京后会同京营、剩余勇卫营人马出关与建奴会战的朱由检有一拳打在棉花上的感觉。

洪承畴在奏报中分析道,建奴主力虽然极可能已经回返,但数月征战下已是疲惫之师,加上要整合消化战果,所以才迟迟未能增兵南下。

朱由检对洪承畴的分析还是比较认同的,在与杨嗣昌等兵部要员商议过后,朱由检下旨增派京营下辖的辎重营出关,加快速度将沙后所一带的兵营以及粮草仓房尽早建成,等秦军与川军抵京后稍作休息便北上出关,入驻新建成的军营,以提早熟悉和适应关外的环境和地形。

所谓的大军未动、粮草先行就是如此,十几万人马每天消耗的粮草数量十分惊人,提前准备好大军所需的物资是非常重要的。

新的兵营所处位置十分的安全,距离锦州还有两百余里的距离,前面有十余座堡城遮蔽,所以不用担心建奴会探寻的到。

据兵部的每日通传来看,孙传庭的秦军主力距京城还有三百余里,再有不到十天就能进抵京师附近,孙传庭已经离开中军,率领亲兵往京师赶来。

白杆兵因为出发地更远的原因,所以会比秦军稍晚些时日才能抵达。

“回我皇问话,臣日下亦曾时时虑及此事,今日便讲出来以供我皇参详。洪亨九所析虽大致不差,奴贼未曾遣主力南下,确有士卒疲惫及渐至天寒之因;但臣以为,只要官军主动出击取得较大战果,盛京奴酋定不会坐视不理!”

陈奇瑜首先肯定了洪承畴的判断,但紧接着提出了不同的看法。

“唔?陈卿有何见解?讲来听听!但切勿故作大言!”

陈奇瑜的话让朱由检不由得心中一动,他很好奇这位颇具大局观的臣子有什么独到的讲说,又不愿陈奇瑜只是想哗众取宠而妄言,所以最后提醒了一句。

“我皇恕罪,臣只是一己之得,并非故作大言以邀圣恩。臣以为,锦州之敌南下实因想寻机报义州战败之仇也,故其虽未获巨利但却恋栈未去。关外之兵乃官军之精锐,若是加上锦州军,总员数已远较建虏为多。奴南下大军之贼首,定是自视甚高,以为还如从前般能轻易便将我军击溃斩杀,但双方较量几场后其发现事实并非如此,其倾全力之下,官军亦难被其击败,故其心气已丧也;但损兵无获之下若退回建州之地,又恐遭其族人耻笑,更怕被奴酋洪太以作战不力之借口夺其权柄,故此才勉力于锦州之地与我相持。而若欲迫使建州倾力南下也是不难,臣以为,两军对峙已久,彼此谁也奈何不得,故军心士气必早已懈怠,若官军趁其不备,突举重兵邀击重创之,建州奴酋震惊之下必尽遣主力南下报复,如此便正合官军与之会战之意。以上之言便为臣之浅见,还望我皇思之!”

陈奇瑜神态从容,不疾不徐的将自己的见解讲了出来。

朱由检听完之后不由得陷入了深思。

不得不承认陈奇瑜分析的很有道理,对皇太极等的贼首心态也是剖析的细致入微,其敏锐的观察力可谓是洞彻人心。

现在大明的数路强军很快便要到位,而后勤物资的保障也已进入尾声阶段,最多再有一个月的时间,也就是在崇祯十年九月底左右,十余万官军精锐将会齐聚关外,开始发起与建奴大军的会战。

但现在建奴的主力却没有丝毫动静,而兵部的计划则是在锦州一线等候敌人的到来,利用地利和后勤补给的优势重创建奴。所以说,当务之急便是如何诱敌出洞,否则的话。

朱由检担心的是十余万大军滞留关外,不光是耗费巨大,而且时间一长,士气也会被消磨殆尽,所以他才想尽快的与建奴进行会战。

洪承畴也许已经想到了陈奇瑜刚才的判断,但以稳健著称的他可能不愿冒险出击,以尽可能避免损兵折将、伤了士气。

“大伴,让人去兵部传朕口谕,招本兵及左右侍郎速速入宫觐见!”

朱由检向侍立一旁的王承恩吩咐道。

王承恩应声出了殿门。

陈奇瑜虽然觉着皇帝求战之心稍显急切,但自己刚刚重得皇帝重用,若是在此事上出言规劝,怕是会惹得皇帝不高兴。

幸亏自己对关外的战事做过种种推断和方案,既是皇帝问到,那就将其中的一种方案抛出,由皇帝去决定是否采用便好。

若是兵部大员不同意,那就当着皇帝的面辩论一场,最后让皇帝打消速战的念头便可,自己绝不做直臣。

第四十四章 孙承宗第八百五十四章 瓦解第五十三章 援军第三百五十六章 女医第三百五十四章 缓图第三百六十九章 激战第一百七十一章 奇兵第四百二十一章 钱庄银票的目的和作用第五百三十七章 大手笔升擢、谈判开始第六百三十二章 锦衣卫弹得琵琶不是你认知中的琵琶第七百二十二章 伏击、毙杀敌酋第六百三十四章 许某读书少,你可不要骗我。第六百四十章七章 扫盲班、抢人才第二百零四章 忧虑第四百三十四章 清军的反应和对策第七百三十三章 打造东南亚基地第四百四十二章 深谙人心的王德化第一百零七章 大胜第七百二十六章 畏威而不怀德的土著第七百一十九章 登陆第五百六十二章 巨大而复杂的移民工程第二百六十五章 变化第五百章 战报及善后方案第二百九十六章 收网第五百五十章 改制以及新的战略第四百四十九章 李定国第二百六十三章 血战第三百六十六章 地雷第三百六十七章 重火枪第八百六十章 以文制武还是文武并重?第七十七章 陈奇瑜第七十三章 处置第一百七十六章 撬动第一百九十三章 周王第七百六十九章 减税、太子游学第四百四十五章 朱由检的计划第二百九十章 宴会第二百九十七章 应对第八百六十八章 如意算盘第七百三十八章 驻军是为了保护你们的安全第七百六十一章 跨国婚姻第三十二章 匠户第七百九十一章 给阿三找点麻烦第五百二十六章 老温家的变化第六百八十四章 军医制、西北边镇现状第三百六十章第六百一十五章 致仕和退休、养老金第三百七十二章 陈圆圆第八百四十一章 寻找合适的发展模式第二十七章 初战第七百零四章 大明的武备要和别人形成代差第二百七十七章 觐见第二百九十二章 郑芝凤第三百二十六章 应对第四百零一章 开战第九十六章 心思第五百二十四章 清军溃败第一百二十八章 风波第四百一十二章 对峙第三百二十三章 目的第三百九十三章 锦州第六百八十八章 殿下,你夜里还敢安睡吗?第二百六十三章 血战第五百一十一章 各有算计第八百零四章 太子大婚、万民同贺第二百四十八章 条陈第六百一十二章 表态站队第一百四十七章 凌迟第二百五十一章 问计第二百五十二章 情弊第三百四十八章 司农寺第八十八章 兵乱第六百六十四章 方以智还是太过年轻了第二百四十五章 坦荡第二百四十七章 守土第七十九章 凤阳第七百四十七章 反响和思考第五百九十八章 纳税就从天家开始第三百五十九章 寺务第一百六十四章 遣将第二百七十章 围城第六十章 追击2第八百一十五章 帷幕拉开第八百六十七章 实践是检验真理唯一标准第八百五十八章 远征和目的第四十一章 大战5第一百二十五章 借势第八百零一章 驱虎吞狼第四百七十八章 你有我也有第二百八十章 父女第四百八十九章 谁强跟谁混第六十七章 招供第三百九十六章 战起第一百零六章 鏖战第八百五十三章 各有算计第七十三章 处置第三百四十三章 求援第八百二十六章 皇帝是个理想主义者第五百八十章 布置妥当第一百八十四章 战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