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四十七章 新规

侯恂的题本被转呈到了朱由检手中。

这次他举荐的是户部河南清吏司郎中赵之用。

和范景文举荐的王文晦一样,赵之用也是在安置灾民一事中表现突出的干才,两年间奔波于河南、山东两省数府之间,亲自计算、分派、调运、督查救灾粮米物资的使用,使得朝廷的救命物资基本上没有被挥霍和浪费掉。

其实范景文与侯恂的举荐是在朱由检的授意下进行的。

对于官员流动向来极其缓慢地工部和户部来讲,一旦进入这两部之后就很难再有拔擢的机会了,除非你有足够强大的背景。

主要是这两个部司的专业性太强,并且日常的部务非常的繁重,出错的概率也是极高,属于典型的费力不讨好的地方,也是众多新科进士最不愿入职的地方。

因为一旦错误累积起来,最后就会在京察中被吏部记档,想要升迁就相当难了。

从立国直到现在,这两部主官都少有善终者,部中各司的郎中、员外郎、主事等命官也很难有出头之日,这种现象是及其不合理的,也是朱由检准备逐步解决的问题之一。

随着局势的彻底好转,朱由检的关注点正在向如何调动官员的积极性方面转移,让得用之才能有施展的空间和平台就是他最想要的结果。

地方主官最主要的政绩体现在向朝廷上缴的钱粮上面,在不能私自加赋的前提条件下,府州县上缴钱粮的多寡意味着当地经济的好坏。

而工部和户部这些专门与数字打交道的职官们,对于钱粮的理解和使用是最为精通的,这一点比绝大多数只知道苦读诗书的文臣士子要强出若干倍。

这些官员是真正的实用性人才,就任地方之后也不会被手下的胥吏们所欺瞒,因为他们比胥吏更精于计算。

朱由检的目的就是让这两部的人才流动起来,外放拔擢就是最简单有效的方法。

因为一旦部中有一个或几个主官被拔擢外放,那空缺之位便会由下级取代,这样的连锁反应会最大限度提高官吏们的工作热情。只要对自己的前程有了憧憬,觉得有了奔头,人们的工作积极性和热情才会被激发出来。

正五品的郎中连升三级后成为正四品的知府,官服由青变红,职级一下子迈入到高官的行列,这种升赏对所有中下层官员是一种最好的刺激。

范景文与侯恂的举荐也是经过锦衣卫和都察院印证过的。这两人不管是能力还是操守,都属于上上之选,并且年龄都不到四旬,只要在任上不犯大错,未来的前程可谓是一片坦途。

朱由检就是要向大明官员施放一种信号:务实是升迁的根本,空谈将会被彻底边缘化,这一新规将会被长期贯彻下去,并且将成为吏部考核地方官员的首要标准。

绝大多数举子中试外放主政一方之后,以为就可以过上整日吟风赏月、纸醉金迷的奢华生活了,而新规的实施则是直接告诉他们:沉醉于享受之中也许就意味着仕途的终点。

当然,朱由检不反对官员们享受生活。追求更有品质的生活方式是人类与生俱来的天性,这个不能去否定和禁止。

但前提是,你作为一方主官,只有在做出了相应的贡献后,才有资格在空闲时间里去享受。

对朝廷对民众贡献越大,你生活奢华也并不过分,若是反其道而行之,地方监察御史自然不会放过弹劾你的机会。

“两位爱卿所荐之人俱为才干突出、政绩卓然之士,此等才具之士方为我朝急需之臣!朕决意,特擢工部都水司郎中王某为扬州府知府、户部河南清吏司郎中赵某为淮安府知府,着其交代手中事物后即刻上任。其二人于部中空缺之位由吏部会同工部、户部堂官考察之后,将拟定人选上报内阁后一并裁决,朕意其递补人选由本部内推举,诸卿谨记!”

朱由检当即宣布了两项人事任命,范景文与侯恂均是一脸喜色的接旨回归原位,吏部尚书周云同样松了一口气。

他方才生怕皇帝将五品以下官员的任命权也掐在手里,那他这个吏部尚书可就成了摆设。

“启奏圣上,臣亦要举荐一人,此人便是河南樊城知县罗伏龙。此人并非臣之旧识,乃是臣翻阅自崇祯七年流贼势大后,督臣与理臣上奏之塘报中,对各地立有军功之文臣褒扬时偶然看到。臣据时任五省总督洪亨九之军情上报中发现,罗某于崇祯八年处置川军哗变时立下不小功劳,但至今却未得升赏。臣虽不知其为官政绩如何,但洪亨九于塘报中却对其赞赏有加。为不至朝廷野有遗才之失。臣建议吏部对其详加考察后予以斟酌使用!”

杨嗣昌起身施礼后奏道。

他并不认识罗伏龙,之所以站出来举荐此人,纯粹是为了向朱由检展示自己的一片公心。

罗伏龙的名字是他偶然在军报中发现的。

洪承畴在这次平息川军叛乱的奏报中处处暗示自己的忠心才智,表示自己并未动用大兵剿杀,而是以朝廷大义的名分感化了叛乱的六千将士,使众将士迷途知返、重回其麾下节制。

杨嗣昌自然是对洪承畴这番自我吹嘘之举嗤之以鼻孔了。

因为通过洪承畴在奏报后面对知县罗伏龙的夸赞中,杨嗣昌判断此事绝对没有这么简单。虽然平叛的细节已经很难再去考究,但也绝不是洪承畴表述的那般轻松自如,而这个樊城知县罗伏龙在其中肯定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

本着在重大场合要给皇帝留下好印象的原则,杨嗣昌大胆地举荐了罗伏龙。

他虽然不了解这个年轻知县为官的政绩如何,但是能在数千人的官军哗变中起到重大作用,那至少证明这个人的能力应该是相当出众。

至于他为何到现在没有得到升迁,那肯定就是朝中无人呗。对于这种既有能力又无靠山的正牌进士,若有重臣伸出援手拉他一把,那将来他肯定会感激一辈子。

只要将来此人能在仕途上有一番成就,那自己既能落下一个慧眼识人、为国选官的好名声,又能在朝中多一个奥援。

“哦?既是文臣,又能立下军功,那想必应是可用之才。待会后吏部调阅其档案,只要历年考评合格,那便给与其相应拔擢!杨卿能见微知著,勤勉公事之余尚能为国取材,此等用心任事之操守值得众卿效仿之!”

朱由检对杨嗣昌这番举动极为赞赏。

既然能立下军功在前,又有洪承畴为其背书在后,至少证明此人有可取之处。

要知道依据当时洪承畴做掌握的权势来说,若不是立下了大功,他自是不会为一个小小的知县说话的。

至于其为官是否真有水平,只要派遣锦衣卫前去查访一番,在于吏部每年的考功对比一下,很快就能得出最终的结论。

职位就更好安排了,扬州、淮安等四府的佐贰官就是最合适的位置,若其真有才能,自会于任上脱颖而出。

第二十二章 诛杀第三百五十七章 办学第二百三十九章 起因第七十二章 京营2第五百二十三章 逐街逐屋争夺第七百零四章 大明的武备要和别人形成代差第一百零二章 再登第四百八十八章 慌了手脚第八百四十章 税赋分家、皇帝大气魄第五百一十章 一切可以重来吗?第四百六十四章 清军内部的分歧第二百六十八章 料敌第一百四十章 宋应星第四百二十八章 难拆的拒马第四百四十三章 周后眼中的夫君第三百一十章 献策第八百零六章 以天下财养大明第一百八十二章 军心第三百九十四章 发兵第三百五十三章 恩赏第七百一十九章 登陆第六十三章 锦衣第七章 皇庄3第三百二十三章 目的第五百八十五章 公然杀官第七百八十一章 登山偶遇第八百二十四章 新一代海上霸主第六十四章 边军第四百七十九章 明军的秘密武器第五百一十六章 热刀切牛油第七百九十章 大明新藩属国条例第一百一十六章 冲突第六百二十四章 坚定不移地站在皇帝这边第十四章 大生产第二百九十章 宴会第二百九十九章 纵火第八百一十七章 铁炮火铳对射第二百零三章 应对第六百一十五章 致仕和退休、养老金第一百四十章 宋应星第六百九十七章 首辅的儿子就是不一样第五百九十六章 侯卿别担心,银子马上就有第三百二十一章 痛斥第五百八十八章 豪门讲究的是与众不同第二百三十六章 策略第三百三十一章 会商第一百章 心安第六百五十章 宫内改革、减少天家个人财富第五百五十二章 布防漕运,建立海军第四百八十一章 错误的排阵第五百三十四章 我皇明万胜!第三百五十九章 寺务第五百九十四章 北镇抚司的手段第六百一十三章 分赃大会第八百一十三章 秘议第五百一十一章 各有算计第四百六十八章 夺门第二百六十三章 血战第一百八十八章 投名状第三百五十九章 寺务第四百五十三章 巷战第八百六十二章 以堂堂之阵击败你第六百六十六章 一座县衙的日常第三百九十九章 料敌第八百二十二章 基建狂魔、满八旗集体改姓第八百三十四章 繁华的夜市、公主想打造小社会第六百二十九章 对皇帝的人身攻击第八百二十二章 基建狂魔、满八旗集体改姓第七百六十九章 减税、太子游学第二百零九章 民生论第三十四章 送信第二百三十八章 惊变第三百六十七章 革新第二百六十九章第三百五十八章 邹家第五百九十章 谋逆可是十恶不赦之罪第三百二十一章 痛斥第五百一十二章 有些失望第五百九十四章 北镇抚司的手段第八百五十八章 远征和目的第五十六章 接应第五百九十九章 猜测皇帝心思的温体仁第四百一十二章 对峙第八百一十五章 帷幕拉开第五百七十八章 舍不得第六百九十八章 新政的第一次成果第三百九十九章 料敌第二十八章 告捷第八十二章 骄横第三百九十八章 完胜第七百二十章 零伤亡、报仇第二百七十六章 插曲第三十章 预谋第五百九十九章 猜测皇帝心思的温体仁第一百三十七章 宗藩第二百二十三章 杀鸡第六百章 八旗丁口如何安置的问题第六百三十章 你们锦衣卫都是乡下人吗?第六百九十九章 兴建水库、酒坊不能太多第六十二章 秘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