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四十七章 新规

侯恂的题本被转呈到了朱由检手中。

这次他举荐的是户部河南清吏司郎中赵之用。

和范景文举荐的王文晦一样,赵之用也是在安置灾民一事中表现突出的干才,两年间奔波于河南、山东两省数府之间,亲自计算、分派、调运、督查救灾粮米物资的使用,使得朝廷的救命物资基本上没有被挥霍和浪费掉。

其实范景文与侯恂的举荐是在朱由检的授意下进行的。

对于官员流动向来极其缓慢地工部和户部来讲,一旦进入这两部之后就很难再有拔擢的机会了,除非你有足够强大的背景。

主要是这两个部司的专业性太强,并且日常的部务非常的繁重,出错的概率也是极高,属于典型的费力不讨好的地方,也是众多新科进士最不愿入职的地方。

因为一旦错误累积起来,最后就会在京察中被吏部记档,想要升迁就相当难了。

从立国直到现在,这两部主官都少有善终者,部中各司的郎中、员外郎、主事等命官也很难有出头之日,这种现象是及其不合理的,也是朱由检准备逐步解决的问题之一。

随着局势的彻底好转,朱由检的关注点正在向如何调动官员的积极性方面转移,让得用之才能有施展的空间和平台就是他最想要的结果。

地方主官最主要的政绩体现在向朝廷上缴的钱粮上面,在不能私自加赋的前提条件下,府州县上缴钱粮的多寡意味着当地经济的好坏。

而工部和户部这些专门与数字打交道的职官们,对于钱粮的理解和使用是最为精通的,这一点比绝大多数只知道苦读诗书的文臣士子要强出若干倍。

这些官员是真正的实用性人才,就任地方之后也不会被手下的胥吏们所欺瞒,因为他们比胥吏更精于计算。

朱由检的目的就是让这两部的人才流动起来,外放拔擢就是最简单有效的方法。

因为一旦部中有一个或几个主官被拔擢外放,那空缺之位便会由下级取代,这样的连锁反应会最大限度提高官吏们的工作热情。只要对自己的前程有了憧憬,觉得有了奔头,人们的工作积极性和热情才会被激发出来。

正五品的郎中连升三级后成为正四品的知府,官服由青变红,职级一下子迈入到高官的行列,这种升赏对所有中下层官员是一种最好的刺激。

范景文与侯恂的举荐也是经过锦衣卫和都察院印证过的。这两人不管是能力还是操守,都属于上上之选,并且年龄都不到四旬,只要在任上不犯大错,未来的前程可谓是一片坦途。

朱由检就是要向大明官员施放一种信号:务实是升迁的根本,空谈将会被彻底边缘化,这一新规将会被长期贯彻下去,并且将成为吏部考核地方官员的首要标准。

绝大多数举子中试外放主政一方之后,以为就可以过上整日吟风赏月、纸醉金迷的奢华生活了,而新规的实施则是直接告诉他们:沉醉于享受之中也许就意味着仕途的终点。

当然,朱由检不反对官员们享受生活。追求更有品质的生活方式是人类与生俱来的天性,这个不能去否定和禁止。

但前提是,你作为一方主官,只有在做出了相应的贡献后,才有资格在空闲时间里去享受。

对朝廷对民众贡献越大,你生活奢华也并不过分,若是反其道而行之,地方监察御史自然不会放过弹劾你的机会。

“两位爱卿所荐之人俱为才干突出、政绩卓然之士,此等才具之士方为我朝急需之臣!朕决意,特擢工部都水司郎中王某为扬州府知府、户部河南清吏司郎中赵某为淮安府知府,着其交代手中事物后即刻上任。其二人于部中空缺之位由吏部会同工部、户部堂官考察之后,将拟定人选上报内阁后一并裁决,朕意其递补人选由本部内推举,诸卿谨记!”

朱由检当即宣布了两项人事任命,范景文与侯恂均是一脸喜色的接旨回归原位,吏部尚书周云同样松了一口气。

他方才生怕皇帝将五品以下官员的任命权也掐在手里,那他这个吏部尚书可就成了摆设。

“启奏圣上,臣亦要举荐一人,此人便是河南樊城知县罗伏龙。此人并非臣之旧识,乃是臣翻阅自崇祯七年流贼势大后,督臣与理臣上奏之塘报中,对各地立有军功之文臣褒扬时偶然看到。臣据时任五省总督洪亨九之军情上报中发现,罗某于崇祯八年处置川军哗变时立下不小功劳,但至今却未得升赏。臣虽不知其为官政绩如何,但洪亨九于塘报中却对其赞赏有加。为不至朝廷野有遗才之失。臣建议吏部对其详加考察后予以斟酌使用!”

杨嗣昌起身施礼后奏道。

他并不认识罗伏龙,之所以站出来举荐此人,纯粹是为了向朱由检展示自己的一片公心。

罗伏龙的名字是他偶然在军报中发现的。

洪承畴在这次平息川军叛乱的奏报中处处暗示自己的忠心才智,表示自己并未动用大兵剿杀,而是以朝廷大义的名分感化了叛乱的六千将士,使众将士迷途知返、重回其麾下节制。

杨嗣昌自然是对洪承畴这番自我吹嘘之举嗤之以鼻孔了。

因为通过洪承畴在奏报后面对知县罗伏龙的夸赞中,杨嗣昌判断此事绝对没有这么简单。虽然平叛的细节已经很难再去考究,但也绝不是洪承畴表述的那般轻松自如,而这个樊城知县罗伏龙在其中肯定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

本着在重大场合要给皇帝留下好印象的原则,杨嗣昌大胆地举荐了罗伏龙。

他虽然不了解这个年轻知县为官的政绩如何,但是能在数千人的官军哗变中起到重大作用,那至少证明这个人的能力应该是相当出众。

至于他为何到现在没有得到升迁,那肯定就是朝中无人呗。对于这种既有能力又无靠山的正牌进士,若有重臣伸出援手拉他一把,那将来他肯定会感激一辈子。

只要将来此人能在仕途上有一番成就,那自己既能落下一个慧眼识人、为国选官的好名声,又能在朝中多一个奥援。

“哦?既是文臣,又能立下军功,那想必应是可用之才。待会后吏部调阅其档案,只要历年考评合格,那便给与其相应拔擢!杨卿能见微知著,勤勉公事之余尚能为国取材,此等用心任事之操守值得众卿效仿之!”

朱由检对杨嗣昌这番举动极为赞赏。

既然能立下军功在前,又有洪承畴为其背书在后,至少证明此人有可取之处。

要知道依据当时洪承畴做掌握的权势来说,若不是立下了大功,他自是不会为一个小小的知县说话的。

至于其为官是否真有水平,只要派遣锦衣卫前去查访一番,在于吏部每年的考功对比一下,很快就能得出最终的结论。

职位就更好安排了,扬州、淮安等四府的佐贰官就是最合适的位置,若其真有才能,自会于任上脱颖而出。

第一百三十七章 宗藩第五百六十九章 五年之仇、太子有事第八百零六章 以天下财养大明第二百章 客户第五百零五章 会商裁兵第二百零六章 内情第七百五十一章 南北经济发展要均衡第十章 初见文臣第八百五十四章 瓦解第六百九十六章 解民之难第四百零一章 开战第一百三十二章 西进第四百三十七章 阿济格的梦想第五百三十五章 战后军队整合第八百二十三章 新型战列舰、大型商队远航第五百八十七章 有钱不一定智商高第五百五十四章 额就是中意她!第三百二十八章 返京第一百九十六章 战后第六百九十五章 丰收了,可是粮食卖不上价了第五百九十三章 选准目标、准备动手第六百五十七章 皇帝要大开杀戒第七百九十三章 对交趾的蚕食政策第五百三十章 爱挑事的大佛郎机人第二十章 拦道索银第五百六十二章 巨大而复杂的移民工程第二百五十三章 惧敌第六百三十五章 吓破胆子的士绅们第一百五十一章 愁城第四百五十三章 巷战第七百零二章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第一百六十八章 边镇第八百六十五章 打靶表演赛第三百八十八章 勇者胜第五十八章 溃败第八百三十一章 改变源自于皇帝鹰犬遍布天下第二百零四章 忧虑第十二章 李邦华第二百七十三章 束手第二百三十九章 起因第七十九章 凤阳第二百一十一章 回家第七百三十章 虽远必诛不止是口号第二百章 客户第七百三十七章 朝鲜人打算送礼第二百七十章 围城第四百一十章 弹幕第一百五十五章 蛇尾第五百零五章 会商裁兵第六百一十九章 修路带动市场繁荣第三百一十四章 悠闲第一百二十五章 借势第一章 来到大明第一百二十一章 伏击1第四百章 布防第六百零八章 又发财了第七百三十五章 人才的培养和引进第六百一十三章 分赃大会第四百零二章 危急第五百五十三章 李进忠的春天来了第七百八十八章 科技成果是水到渠成第二百三十八章 惊变第二百二十二章 封驳第一百一十三章 长芦第八百八十七章 丰收的喜悦、竞价第四章 洪承畴第五百六十九章 五年之仇、太子有事第一百九十七章 宗亲第七百七十章 首位现任高官致仕第一百七十七章 工坊第五百七十三章 对自己人下手要狠一点第四百四十七章 攻守易势后的策略第八百零一章 驱虎吞狼第七百九十章 大明新藩属国条例第二百六十三章 血战第一百六十六章 剿灭第七十四章 后事第四百三十二章 措手不及第五百一十九章 葡萄牙教官第七百三十一章 建立国中之国第三百一十六章 遇险第三百二十一章 痛斥第六百九十四章 又一种出口挣大钱的新产品第一百五十二章 出首第七百一十八章 屠杀事件的真正凶手第二百九十二章 郑芝凤第八百六十一章 斩首计划第四百二十一章 钱庄银票的目的和作用第四百二十八章 难拆的拒马第四百零二章 危急第六章 皇庄2第七百八十二章 盛世里也有挣扎存活之人第二百九十章 宴会第三百一十七章 抢功第四百三十七章 阿济格的梦想第三章 改变战略第六百二十三章 皇上狠狠地惩治妾身吧!第二百零二章 禁运第五百八十六章 不见棺材不落泪第四百九十九章 斩将溃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