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三十章 白甲与白杆

八千名白杆兵被分作两处,于明军火铳手左右两翼展开了队形。

白杆兵以营为单位,每营有一百人,按例设五营分“左中右前后”,除中营由马氏和秦氏子弟掌管外,其余各营由两家亲信或境内豪族指挥。

五营各营有总旗一人,旗长一人,旗鼓一人,营兵的招募颇为严格,入营者无不是各村寨的健儿。

原先因为财力有限的原因,秦良玉手下的白杆兵只有五千人之数,其余的都是兵刃甲胄不全、武力稍逊的士卒。

崇祯十年上半年,朱由检自內帑出资,除了给现有将士按月全额发放月饷、粮米以外,还额外拨付巨资让其征召新兵。

有秦良玉的威望以及巨大的个人魅力,加上丰厚的粮饷、战殁后的巨额烧埋银,这些因素叠加在一起,使得当地土家族青壮争相应募,最终,白杆兵终于扩充到了万人。

白杆兵的构成主要是由石柱宣府司辖区内的土家族人,间杂有为数不多汉人、苗人中的勇猛之士。

土家族人生长于川渝楚交界的高山大川,在与自然洪荒猛兽、中原大一统王朝、内部自相残杀的对抗中练就了一副好体魄和一颗勇敢的心。

身为大明世袭土司的马家,从来便把帐下白杆兵视为安身立命之本,日常对其进行了严酷的军事训练。

白杆兵除了要训练一般的战斗技能如钩镰枪弩技、短兵相接技、战斗阵法外,还有非常生猛的体能和勇气训练。

“一人搏虎,二十人助之。以必毙为度,纵虎者重罚,猎其他兽亦如之,得擒则倍赏当先者·。。。。其追敌缘崖逾壁,务必擒杀之。”

白杆兵的战场纪律比其训练严苛有过之而无不及。

在战斗中,勇敢向前者会得到重赏,怕死退缩和贪功误事者事后会被严惩。

军中盛行连坐法,加之士卒的组成以父子兄弟亲戚为主,故白杆兵每逢战阵必势如疯虎锐不可当。

在后世很多人的印象当中,都以为白杆兵是一支虽然勇猛善战,但兵刃盔甲装备极为简单的军队,实际上这是一个巨大的认知上的错误。

事实上,白杆兵的装备非常精良,甚至远远超过了大多数明军的武备。

在两军对垒时,敢于直面敌人近距离搏杀的士卒除了要有出色的战技和不惜一切的勇气,还非常依赖甲胄的保护。

白杆兵中位居战阵前列的五营士卒,每人都是带着里面衬着棉絮的铁盔,身披三十余斤重的铁质重甲。

这种重甲对弓箭的防御能力非常强,除非被射中面部、脖颈等要害部位,否则以清军的利箭在三十步内也难以穿透。

去年在朱由检的吩咐下,军器监特地为白杆兵多打造出了一千具重甲,以备来年时的关外大战。

已经远远超过原先五营的重甲士卒形同巨大的肉盾,将其余穿戴普通盔甲的士卒保护在了身后。

而白杆兵采用的战术也与明军不同,因为阵型的缘故,白杆兵的战术既简单又高效,对敌的杀伤力十分强悍。

白杆兵的阵型,一般以二十四旗为阵,各旗以二十五人为队,组成旗头一人,依次排列为三、五、七、九人,形成尖锥状队伍,其余士兵列于阵后。

如前排一人倒下,依次补上,以保证队伍的严谨,若前者败倒,则二重居中者补上,两翼亦然。

胜负以五重为限,若皆战败,胜无望矣。

每个旗的旗长和总司长均在本旗或本司队列后阵,旗兵排列如尖锥,而二十四旗则排列成整体的尖锥体。

若是排成成千上万人的大阵,尖锥状的阵型依然不变,只是以人为单位变成了以旗为单位。

现在白杆兵在两翼排出的就是六个近七百人组成的尖锥阵,中世纪时,欧洲战场上,这种阵型叫做“野猪头”。

万历年间的名将戚继光就是借鉴白杆兵的阵型,创造出了著名的鸳鸯阵法。

嘹亮的号角声连天响起,左翼的两白旗、右翼两蓝旗的清军大阵开始缓缓移动,向着两翼排好阵型的白杆兵而来。

针对白杆兵的六个尖锥阵,左翼两白旗万余人马也分为六部,中路两部以一千五百人为一队,其余四部皆为八百人。

多尔衮的意图很明显,就是派遣重兵从中路强行突破,击溃正面的白杆兵之后再向两翼冲杀。

随着清军进入了佛郎机炮的射程之内,左翼的够的上清军的八门大炮相继打响,一颗颗弹丸呼啸着划过天空,向清军砸了过去。

但这次的炮击杀伤效果并不如原先那样明显,八颗弹丸都是砸在地面上跳跃几下,在造成了二十余名清军的伤亡后停止了滚动。

而军纪严明的大队清军根本不顾伤者发出的惨叫,继续默不作声的向前推进。

早就见识过明军火炮威力的清军采用了比较松散的队形,目的是硬挨明军的数轮火炮轰击后,在距离白杆兵二十步时开始发起冲锋,到时双方如果纠缠在了一起,明军的火炮也就失去了作用。

明军的炮手根本不看毁伤效果如何,只是接连将子铳迅速装填完毕,然后继续发射。

在佛郎机炮打了三轮、共计杀伤一百余名清军后,前队清军已经进入冲锋的距离。

随着各个带队牛录章京的呼喝声,六部的前锋向前发起了冲锋。

为了一鼓作气打穿白杆兵的阵型,多尔衮也是下了血本。

六部清军选锋各自配备了二十名白甲兵,共计一百二十名白甲兵投入了战场当中,这在八旗的历史上是从未有过的事。

历史上清军数次进入大明境内抢掠财物,每旗派出的白甲兵也不过就是百余人左右,而且这百余人的白甲兵并不是聚拢在一起,而是随着各支小队清军四处寻找战机与明军厮杀。

正是因为这些骁勇善战的白甲兵的存在,所以才每每导致了明军的屡次大败。

要知道两白旗的白甲兵总共只有五百余人,这回一次性拿出来一小半,这可是八旗各旗的震旗之宝。

白甲兵每人皆着三层甲:最里面是棉甲,中间一层为锁甲,最外层是刷了白漆的铁甲。

白甲兵的挑选条件十分严苛,甚至比白杆兵的五营兵还要更加苛刻。

八旗士卒必须至少在历次战斗中杀死两百人以上,才有资格穿上这件象征无上荣耀的白甲。

而六阵白杆兵最前面的第一旗,也是锐不可当的五营劲卒,这些五营兵身穿的盔甲丝毫不逊色与三层甲胄的白甲兵。

论起战力来,这两支天下闻名的强军几乎相差无几,都是猛士中的猛士,精英中的精英,双方的碰撞到底会出现什么样的结果呢?

且听下回分解。

第五百三十九章 朕有一策第二百二十二章 封驳第五百八十五章 公然杀官第二十七章 初战第三百九十三章 锦州第一百八十六章 拦截第八百五十七章 新的公务支出第七百四十一章 搜罗人才、返航第五十章 残暴第八百一十九章 发展是让最广大者受益第六百零三章 孔府门前的流血事件第四百七十二章 善后第六百三十一章 张网以待、终有所获第五百三十二章 来到大明就得守规矩!第四百五十三章 巷战第二百六十六章 定策第一百三十二章 西进第一百二十一章 伏击1第三百四十一章 打斗第三百六十八章 争议第二百四十三章 蓟镇第三百六十九章 激战第六百六十七章 四海酒业推出的新酒第一百六十七章 思绪第四百六十二章 君臣相处之道第四百九十五章 丰收在望第二百一十四章 楚王府第七百三十八章 驻军是为了保护你们的安全第二百八十七章 钓鱼第六百七十二章 扩大支柱产业规模第五百零二章 开发辽东的劳力第五百七十五章 皇帝打算与天下官绅为敌第四百五十章 多尔衮的果断第七百五十二章 吃肉与喝汤的道理第五百八十五章 公然杀官第一百五十三章 危机第六百四十章 不干都不行了第三百三十二章 内政第一百九十四章 说服第六百二十九章 对皇帝的人身攻击第一百八十章 争议第十二章 李邦华第四百五十二章 旗人与汉人第二百五十四章 困扰第二百一十四章 楚王府第五百六十四章 推广和反对第四百八十一章 错误的排阵第七章 皇庄3第七百六十一章 跨国婚姻第七百一十五章 西班牙人的算盘第四百二十三章 求援第二百零九章 民生论第二百四十一章 父子第三百四十八章 司农寺第六百二十八章 勋贵们的猜测和打算第七百五十一章 南北经济发展要均衡第六百零三章 孔府门前的流血事件第五百八十九章 有人慌了神第二百五十四章 困扰第七百零八章 未雨绸缪,亡羊补牢第二百三十七章 主帅第五百七十七章 都盯上海贸这块大蛋糕第二十八章 告捷第七百章 官府投资、西北经济发展计划第八百七十章 人才不问出处第七百五十章 医疗和教育决不能商业化第二百四十七章 守土第五百二十九章 红夷特使联合到访大明第七百七十七章 飞梭、大明第一项垄断产业第四十七章 收留第六百九十章 未来的接班人选第二百零六章 内情第五十二章 攻城第七百八十八章 科技成果是水到渠成第二百二十三章 杀鸡第六百七十三章 股权分给朝廷、新酒深受蒙古同胞喜爱第一百四十二章 闲谈第二百三十掌 登船第一百二十二章 伏击2第四百五十三章 巷战第二百九十七章 应对第七百五十一章 南北经济发展要均衡第十二章 李邦华第六百七十九章 瞧不上首辅之子的侯方域第三十五章 事定第八百零七章 攻入交趾第三百二十六章 应对第二百八十五章 官船第七十二章 京营2第六百八十七章 为了利益,多尔衮打算把侄子给宰了第六百零二章 都是皇帝的工具第八百九十一章 未来阁臣第六十七章 招供第七百六十九章 减税、太子游学第九十四章 献营第二百七十二章 冲锋第六百四十一章 突袭官驿第七百七十八章 荷兰人想找大明做帮手第八百零五章 来大明见世面的藩属国贵宾第六百二十二章 女大不由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