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九十六章 西夷特使想拜见皇帝

在等十亩试验田与普通农田的夏收成果比对过后,朱由检与温体仁返回了京师。

这次司农寺试种的田地大获丰收,平均亩产达到了一石六斗,比普通农户种植的田地收成足足多了一半,真要如温体仁所提议的,要是在全大明各地推广这种技术的话,大明的粮食产量将会有一个巨大的增幅。

这就是精耕细作带来的收益,比那种广种薄收的粗放式耕种要强出太多,问题是这还仅仅是第一年,其中还有很多经验和交于需要总结,等这套方式完善后,朱由检相信粮食亩产量还会有一定的提高。

这在没有化肥、农药,优良种子的当代,这已经是相当不错的产出了。

据朱由检所知,目前大明北地的粮食产量平均也就在一石左右,地力贫瘠的田地甚至只有七八斗的样子,试验田的模式在各地大力推广已成了当务之急的头等大事。

朱由检并没有急于下令推广大兴县的模式,他在等待所有试验田全部收割完毕后统计出来的数据,只有这种全面的数据才有参考价值,万一司农寺上下为了表功,特意选择了一块地力最肥、长势最好的田地来糊弄自己呢?

更坏的可能是,如果有人将其他田地里的收成暗地里运来,假做是试验田的产出呢?

这种欺上瞒下的事极有可能发生。

万一试验田并不成功,自己若是不经过其他途径调查而贸然下旨在全国推广,那结果就是既劳民伤财,也会留下笑柄,平白降低了自己的威信。

为了防止这种现象的出现,也为了自己不被蒙蔽,在回京的路上,朱由检即刻命人传讯给骆养性,立即选择合适的人手,以不同的身份亲临大兴县,暗中观察和监视,看看真实情况到底是如何。

数日之后,整个大兴县的夏收全部完成,又过了几天,打场脱粒也已完毕,司农寺在大兴县的千亩试验田的数据也收集完毕,试验田的平均亩产达到一石五斗,虽略逊于朱由检亲眼所见的那十亩田地的产量,但相比其他平均亩产一石左右的农田来说,这个产量的确令人振奋。

据锦衣卫的情报来看,朱由检的疑心并没有任何依据,司农寺报上来的数据都是实打实地干货,没有掺杂一丁点水分。

朱由检在得到了确凿可靠的信息之后,立即下令司农寺撰写此次耕种的具体方式方法,然后编印成册,刻板印刷数千册,以朝廷的名义分发到各地县级以上官府,开始在大明境内全面推广。

为了防止有人可以追求文字的华美而不注重实效,朱由检特别强调书册内容力求文字简洁明了,不得引经据典,还要配上相关插图,以更加直观的、通俗易懂的方式将流程呈现出来。

在等待夏收成果期间,朱由检先后接到了郑芝龙和孙传庭的题本。

孙传庭在题本中主要讲的是关于近十万汉人包衣的处置方式及思路,这与朱由检的想法大体相同,修路的确是大明目前急需要办的几件大事之一。

但十万人堆集在从宁远到松锦这两百余里的大路上,不仅有些浪费,而且会给前线大军的粮食供应带来巨大的压力,就算有辽西一带夏粮做补充,但这十万人每日的消耗可不是个小数目,毕竟修路可是极为耗费体力的重体力活,人要是吃不饱的话哪来的力气挖土开石。

朱由检对孙传庭的计划进行了改动和调整。

首先就是将这十万人中的家庭主要劳动力挑选出来,等整个辽境光复之后,这些上有老下有小的包衣也会有机会与家人团聚,免得许多失去了顶梁柱的家庭彻底崩溃。

这一点纯粹是从人道主义的原则出发,毕竟这些包衣都是被从关内掳去或者原先就是辽地的汉人,不管他们出于何种原因为八旗效力,但究竟是同宗同族的汉人,用劳动改造就是惩罚了,没必要再人为制造其他的悲剧。

剩余的人将会被押解进关内,开始平整和拓宽京城到山海关的官道,还有一部分会被分派修建京城到宣大一线的官道。

朱由检预计,在生产力和生产工具极度落后的现在,单单这两处道路的拓宽和平整,就要耗费数年甚至更长的时间,期间所需的钱粮物资也是一个巨大的数字,单靠刚刚趋于好转的国库是无法承担的,自己的內帑少不得又要动用大笔的银钱了,好在现在四海商行的生意越做越大,银钱每日都如流水般淌进了內帑,所以费用倒是不愁。

监督修路的任务将由地方官府派遣官吏承担起来,而御史和锦衣卫则会一明一暗进行巡视和督查,防止工程中出现的贪腐行为。

因为这样浩大的工程中动用的钱粮数目太过惊人,如果缺乏有效的监督,依照大明官场的陋习,贪墨是会百分之百的发生,人为财死鸟为食亡这句话可是对许多官吏最好的写照。

有些人确实胆大包天,什么钱粮都敢上下其手。

就在五月上旬,锦衣卫就从宁远官军辎重大营内逮获了数十名联手贪墨军粮物资的兵部官吏以及随员。

这些家伙以大斗进小斗出的隐蔽手段,以及官场特有的漂没等名义匿下了近万石粮食,然后再借着运粮马车返回关内的当儿,偷偷将墨下的粮食运回关内,交于自家亲戚开设的粮店经销,以空手套白狼的行为赚取暴利。

奉命负责暗中监视的锦衣卫早就对此有所防备,在侦知详情后禀报到都指挥使司衙门,骆养性随即进宫禀明情况,朱由检当即下旨查抄。

最终锦衣卫侦知的结果是兵部武库司一名员外郎、两名主事以及数名低级官吏事涉其中,这些人被拿获后于闹市斩首弃市,家产全部充公,家眷流五百里,其族中子弟所开设的店铺也被查抄,主要案犯同样被斩首。

因为此事,兵部几位堂官、武库司郎中皆被罚奉一年,朱由检在相关会议上严厉警告杨嗣昌等人,若是衙门内再出现类似事件,他们就要考虑考虑自己的前程了。

罚俸是大明历代皇帝最为常用的一种手段,以往这种处罚措施更像是隔靴搔痒,效果就如同罚酒三杯差不多。

但自从朱由检大幅度提高了官员的薪资后,罚奉就不再是不痛不痒的惩罚了,而是实实在在的牵扯到了自身利益,让被罚者也是肉疼不已。

就拿杨嗣昌来说吧,每年的俸禄是一千二百两,加上六百两养廉银,这一下子就等于被人偷了近两千两银子去,就算你再视金钱如粪土,心里不疼的慌才怪。

而两位侍郎一年的薪俸也只比杨嗣昌略少而已,武库司的郎中一年也差不多有近千两的收入,这好日子才过了几天,猛然间就短缺了一大笔正当收入,这几人真是恨不得把那些人的脑袋再缝起来,自己亲手再砍一遍方才一消心头之恨。

有关修路的方略经过简单调整后就可以实施了,而郑芝龙有关荷兰和西班牙人的事情却是有点意外。

郑芝龙在题本中声称,荷兰和西班牙以及东印度公司各自派出的特使已经到达福建,想亲自来京面见大明皇帝。

在题本中,郑芝龙还提到一件事:据从马尼拉逃回福建的商人讲,西班牙人在马尼拉对当地汉人展开了大规模地屠杀。

第六百二十章 父女反目第七百五十八章 大明银币、朝臣建议扩大藩属数量第七百零六章 代差型武器诞生第二十八章 告捷第四百三十章 白甲与白杆第八百六十七章 实践是检验真理唯一标准第六百六十六章 一座县衙的日常第七百六十一章 跨国婚姻第六百三十四章 许某读书少,你可不要骗我。第八百四十七章 长公主殿下召见第四百七十九章 明军的秘密武器第七百七十六章 对外援助、强制迁移贫困人口第六百五十六章 想提前打通苏伊士运河第五百零九章 束手无策第四百七十五章 赌命的祖大寿第三百八十九章 惨胜第三百八十八章 勇者胜第三百五十七章 办学第四百八十五章 待不住了第八百一十一章 日本铁炮与大明火铳谁更强第四百九十二章 内阁人选第六十三章 锦衣第七百二十七章 轰塌城门、米涅枪再次显示威力第五十八章 溃败第四百二十九章 一触即发第八百一十四章 诱敌出击、断其后路第四十一章 大战5第八百一十五章 帷幕拉开第八百五十六章 议定出兵、太子监军第六百二十六章 密会第五百六十九章 五年之仇、太子有事第一百八十四章 战前第二百六十九章第三百三十章 改进第一百九十六章 战后第八百章 太子听政、安抚郑芝龙第六百八十二章 医院开张,御医坐诊第八百六十二章 以堂堂之阵击败你第二百八十六章 贩私第二十九章 整顿第四百三十八章 危急关头第五百五十四章 额就是中意她!第二百零四章 忧虑第六百零四章 孔家与反贼有过勾连?第七百六十二章 寻找和培养盟友第三百五十八章 邹家第五百七十五章 皇帝打算与天下官绅为敌第五百八十一章 以权势保富贵第四百八十五章 待不住了第七百五十七章 藩属国的造血作用第八百四十五章 圣源乳业的模式第二百零一章 助力第二百四十二章 劝说第五百六十一章 新建行省、野有遗贤第八百三十一章 改变源自于皇帝鹰犬遍布天下第五百一十八章 蛊惑人心第四百三十四章 清军的反应和对策第三百九十章 分歧第七百七十六章 对外援助、强制迁移贫困人口第六十章 追击2第三百七十一章 承乾宫第五百八十六章 不见棺材不落泪第四百三十二章 措手不及第六章 皇庄2第三百四十八章 司农寺第二十一章 密旨第七百四十章 选妃第四百一十五章 工匠第八百七十四章 用你的金子买你的人才第七百三十八章 驻军是为了保护你们的安全第八百八十三章 首辅之子第五百八十九章 有人慌了神第八百二十七章 世界新秩序的规划第一百二十九章 陈仓第七百二十三章 米涅枪第一次实战第八百五十九章 大兵压境下,没忘了分化郑家第二百四十章 奏对第六百二十六章 密会第四百四十一章 宫里的阴暗面第二百七十一章 迎敌第三百二十二章 外力第五十五章 袭杀第三百五十八章 圣意第八百九十一章 未来阁臣第四十七章 收留第一百九十章 改变第八百五十四章 瓦解第二十七章 初战第八章 皇庄4第五百五十七章 终成眷属、赐银第四百一十八章 就学第八百七十七章 与日本的“江户条约”第三百九十七章 接战第四百三十三章 突然出现的怪物第七百八十四章 皇权下乡才是根本第四百七十二章 善后第四百二十九章 一触即发第九十章 平息第五百五十八章 凯旋、郊迎第八十八章 兵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