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零七章 秋后算账

“侯学士之言虽甚是合理合情,但值此大势尚未完全平稳之际,还是谨慎行之为好!

诚然,辽西上下多年来确是浪费甚至贪墨国帑良多,但究其根本,此祸岂是一日形成?所谓辽饷并非只供辽军,其所耗者最巨者,当以修筑各城堡为主,若是真要追究,十余年来朝廷所遣诸臣难道也要担负罪责不成?

何况辽西边军多年来为国戍守边陲,期间更是牺牲无数,就算祖锦州等人后期身处苟且之状,难道与整个大明之局愈显糜烂无关?

老臣并无替辽西开脱之意,其众虚报兵额、侵吞国帑之事实难容忍,但强行惩处并非最佳时机!臣只是就事论事,单以此事可能引发之后果而谈。

臣奉命巡抚福建五年有余,于尽职抚民之外,因公事与郑氏有过数番往来,故对其秉性颇为熟知。

据臣观之,郑氏虽出身海贼,但向以聚财为主,而其目的并非妄图自立,实为坐享荣华也!

自圣上以大魄力赐封靖海伯之后,郑芝龙一改此前对朝廷之轻慢,言行举止处处以我朝勋贵而自居,而其对圣上之要求亦是鼎力为之,几年来往朝廷捐输钱粮已不是一个小数目,此等大义之行,历代罕有,臣以为,此等方为与国同休之勋贵之为!

若是此次圣上降罪辽西,郑氏再是忠心,恐怕亦会有兔死狗烹之忧,其心生异怕是在所难免。而臣观圣上之远虑,与海上之事物以后还要依仗其良多,故此种种,方有老臣之建言,望圣上悯臣之公心,于此事慎思之!”

看到以侯恂为代表的诸臣,都是一副不诛杀祖大寿誓不罢休的姿态,邹维琏可不想让自己第一次参与会商就以吃瘪告终,那样以后在朝堂就没什么话语权了。

老邹一念至此,索性把这件事牵扯到的人无限扩大,一下子就追溯到了天启朝时的辽东策略上,那事涉其中的人可就多了,其中首当其冲的就是当年的帝师,也是深受今上敬重的原阁老孙承宗。

辽东防线正是当年由孙承宗提议并主持修建的,花费的钱粮可是海了去了,辽饷的的很大一部分也是用在了这上面,老邹的意思就是,若要追究责任,那谁都跑不了。

可是诸臣都知道今上对孙阁老那可是爱护有加,真是硬要把孙承宗牵扯进去,最后肯定还是不了了之。

其实邹维琏和祖大寿从未谋面,对于辽西将门数年来的丑陋行径,他也是极为不齿和愤恨。

但正如他所说的,现在还不到鸟尽弓藏的时候,除了边镇诸将之外,福建还有个郑芝龙在看着呢。

皇帝好容易用一个伯爵把郑氏偌大的势力笼络了过来,你突然来这么一出,人家郑芝龙贪图荣华富贵是不假,可人家也不是傻瓜,看见大战才结束,你就把屠刀举起来了,人家心里咋想?以后皇帝和朝廷的话人家还敢信吗?

就大明现在的局势,以后用着郑家的地方还多着呢,不管是往台湾移民还是郑家船队购运粮食,这可都是与大明稳定息息相关的大事。

邹维琏在离开福建前便已经知道,今上对于海洋贸易非常感兴趣,而且似有恢复和重建水师的意图,这些与大海相关的事宜根本绕不开郑家的支持,你现在为了图一时之快宰了祖大寿们,那郑芝龙还敢实心实意地与朝廷合作吗?

“好了!诸卿所言虽是不差,辽西上下确是有罪与国朝,但念其多年来将东虏阻挡于锦州以北,并未使其有机会扣关山海之故,辽西上下尚罪不至死,兔死狗烹之事,朕亦不屑为之。

值此国内大局初定之时,一切当以稳定为首要之事,节外生枝不免有君臣离心离德之忧。

更何况,邹卿之分说实为老成谋国之言,其所虑之深远亦是许多人未曾想到的。所谓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隅,对于辽西一事之处置上,要功过分开,不能以偏概全。辽东之祸形成原因十分复杂,若是详究其因更是有秋后算账之嫌!

现下大局虽定,但也正值朝廷用人之际,朕身为一国之主,岂能因个人好恶而荒废全局?

诸卿适才言论,皆是拳拳为国之心,此等方为会商所需之氛围,还望诸卿今后一如既往畅所欲言,今日有关辽西处置之事便议到此处,朕自有主张!

接下来诸卿议一议松锦边军如何安置之题吧,借关外大胜之东风,也正好将关外事之首尾收拾干净,以免再遗留下难解之题!”

待邹维琏分说完之后,朱由检止住了侯恂等人欲就此事继续争论的势头,果断的做出了朕意已决的姿态,在略作解释安抚众人之后,把下一个话题扔了出来。

刚才邹维琏的言论确实是直指要害,从其他角度对诛杀祖大寿后可能给大明带来的危害进行了分析和解读,得出的结论与朱由检所想的并无二致:急于秋后算账太过短视,治理国家不能只凭着个人一时的好恶,要考虑到更加长远才好。

众臣见皇帝对此事下了结论,虽然很多人还是心头不忿,但无奈之下也只得强自收敛起来,把注意力集中到接下来的议题之上。

“启奏圣上,东虏覆灭之后,其残余力量对我大明已无法构成实质威胁,辽东既是有新设各部总兵参将游击分驻,将来就算有外敌,也已无法深入到辽西地区,故此,松锦原有之军户皆可转为平民,使其有脱离军制,享更多自主之权。

鉴于辽西地势过于狭长,可供开垦之田地过少之故,臣建议,除留下适量人手耕种现有田地并择机开荒外,将松锦之宁远一线十余座堡城多余之军民前往辽阳、松原等新设府县,于开荒耕种之同时,更可就近监视原东虏所辖之民,减轻驻军来回巡视之负担。”

在牵扯到了辽东的民政问题后,一直没有对如何处置祖大寿发表看法的温体仁站了出来。

对皇帝的心思揣摩的最为透彻的温体仁,在朱由检抛出如何处置祖大寿的问题时候,便已敏锐的觉察到皇帝打算高举轻放,因为皇帝问的是如何处置安插,而不是直接问怎么处置。

安插二字不就摆明了皇帝想闲置而不是诛除吗?

果然,在夸赞邹维琏老成谋国之后,皇帝在此问题上做了定论。

“阁老之言甚合朕意,此事就依阁老之策吧,具体细节由兵部、户部、工部拿出方略后汇总到内阁,上报司礼监批红后即刻快马送达蓟辽督师与辽宁巡抚!”

第十六章 平叛第五百三十九章 朕有一策第八百三十章 体仁病故、吏治的根本性改变第九十四章 献营第五十七章 破敌第五十章 残暴第六百九十八章 新政的第一次成果第二百六十六章 定策第二百一十八章 弑父第七百四十章 选妃第二百一十二章 琐事第七百四十五章 有情人终未成眷属第二百六十六章 定策第二百八十二章 衍圣公第十七章 樊城第三百四十一章 打斗第四百九十二章 内阁人选第二百八十五章 官船第六百四十二章 卢阎王第四百章 布防第二百四十七章 守土第二章 骆养性第二百零六章 内情第二百六十四章 废籍第三百零二章 趋利第三百四十一章 打斗第六十二章 秘议第一百四十二章 闲谈第四百九十四章 圣驾亲临第三章 改变战略第八百八十四章 孙克敌的执政之路第七百八十章 保护贸易自由、敲竹杠第二百一十九章 义阉第二百五十章 宁远第四十一章 大战5第四百九十二章 内阁人选第三百七十章 壮烈第一百六十九章 怀柔第八百二十八章 病重第一百章 心安第五百九十四章 北镇抚司的手段第一百六十五章 蛊惑第八十七章 苦难第五百八十七章 有钱不一定智商高第二百八十九章第五百四十三章 荷兰人的考量第五百四十六章 目标是马尼拉的大佛郎机人第四百五十七章 登陆辽东第七百一十九章 登陆第一百二十九章 陈仓第八百三十二章 吏治就是治吏第一百九十二章 祖制第二百一十四章 楚王府第三百六十章第二章 骆养性第八章 皇庄4第五百七十二章 天家耳聋眼瞎第二十四章 赴任第八百二十六章 皇帝是个理想主义者第四百六十五章 皇太极应对之策第八百三十二章 吏治就是治吏第六百六十一章 西苑野趣第六百四十四章 逮人、抄家,还是锦衣卫更内行第六百七十八章 财富再分配是朝廷的重要职责和使命第二百二十六章 请见第五百五十四章 额就是中意她!第五百一十一章 各有算计第六百二十四章 坚定不移地站在皇帝这边第八百二十二章 基建狂魔、满八旗集体改姓第六百七十四章 普及义务教育的难点第六百五十九章 衙门年假、年终奖第二百七十六章 插曲第五百七十六章 整体规划和布局第六百三十四章 许某读书少,你可不要骗我。第八百四十三章 与众不同第一百零四章 见面第六百一十五章 致仕和退休、养老金第七百九十七章 直击老巢、签署不平等条约。第八十六章 心思第七百九十五章 海战史上的奇迹第三十二章 匠户第三百二十六章 应对第二百四十三章 蓟镇第三百四十三章 求援第三百二十四章 吃瘪第四百六十一章 杨嗣昌的担忧第一百六十九章 怀柔第二百零七章 盛怒第五百二十三章 逐街逐屋争夺第六百九十五章 丰收了,可是粮食卖不上价了第八百一十五章 帷幕拉开第八百五十二章 求援第六百二十三章 皇上狠狠地惩治妾身吧!第七百一十八章 屠杀事件的真正凶手第七十八章 陈家第五百二十六章 老温家的变化第七百四十六章 准备就绪第五十一章 亲情第七十七章 陈奇瑜第三百四十五章 温体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