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五十一章 关键技术绝对不能外泄

在朱由检的授意下,四海商行刻意在某些行业取得了垄断地位,蔗糖业便是其中之一。

福建行省漳州府兴化县现在已经成为了大明的蔗糖基地,当年从四海票号借贷的李兴,现在已经变成了四海商行兴化县榨糖工坊的总管事,管理着兴化县境内的两处大型制糖工坊,旗下雇佣的工人已达五百余名,每年出产各种蔗糖三万余石,占整个兴化县蔗糖总产量的四成左右。

现在四海糖业的第三座大型工坊正在建设之中,预计会在甘蔗成熟前建成投产。

在前两座工坊积累下足够多的经验后,第三座工坊的建筑面积将会更大,预计招收工人四百余人,几乎赶得上前两座工坊之和了。

第三座工坊投产后,预计每年可制糖两万五千石左右,三座工坊相加,将会使得四海糖业每年的总产量占到整个兴化县的七成左右,成为大明制糖业名副其实的巨无霸。

照这个趋势发展下去,不用两年,兴化县境内的个人糖寮将会全部被四海糖业所吞并,兴化县将会只有一家大无边的糖寮。

而随之而来的是尝到甜头的兴化县农户们正在拼命开荒,从最大限度上加大甘蔗种植面积和供应量,在可以预见的将来,除了每家每户的口分田外,整个兴化县将会遍植甘蔗,大明糖都的美誉将会传遍四方。

四海商行的吞并行为并没有引发当地糖寮业主的反对,恰恰相反,不管是众多糖寮业主还是当地农户们,对新兴的四海糖业表现出了无比的拥护和欢迎。

现在四海商行早就渡过了最初的原始资本积累阶段,在朱由检的要求下,四海商行在每个行业的扩展,已经不再将榨取劳动力的剩余价值作为牟利的手段之一,而是通过薄利多销,厚待旗下员工的姿态加入到了商品竞争的大潮之中。

就拿四海糖业总管事李兴一家来说吧,当初在四海票号的扶持下,李兴家的糖寮进行了扩产,糖寮作坊扩大了规模,雇请的工人也达到了二十五人,犍牛十五头,一年产出各类蔗糖有近千石,刨去各种开支,年获利可达三百余两,从而一跃成为兴化县数得着的制糖大户。

四海商行看中了李兴的制糖技艺和管理能力,遂决意收购李兴家的糖寮,作为进军制糖业的第一步。

商行给李兴开出了月俸二十两、工坊管事的价格,他的哥哥李冲则是月俸十五两、专门负责原材料的采购工作,他们的爹爹则是每月五两薪酬,负责后勤保障的相关事宜。

这样的条件已经是非常的优厚了,李家三人月俸相加,已经超过了自家辛辛苦苦一年的利润。

别忘了,他们虽然雇请了不少工人,但大部分时间是要亲自参与劳作的,所得的利润是真真正正的血汗钱,哪比得上纯管理来到轻松自在。

四海商行漳州分行的掌柜还告诉李兴一家,现在的月俸只是开始,等到将来工坊扩大产能后,随着利润的增加、成本的减少,他们的薪资也会水涨船高。

在经过慎重考虑之后,李兴终于答应了四海商行的收购计划,他们一家便从兴化县的糖寮业主,摇身一变,成为了皇家商行中的一员。

而这个身份也是李兴一家最为看重的,也是促使他们下定决心的主因。

作为一个底层农户来说,李兴一家见多了官府和乡绅对老百姓的盘剥和欺压,就算他们将来能把产能再度扩大,挣来更多的银钱,但说不定哪一天就会祸从天降。

在这个阶层分明的时代,没有身份而有钱,很可能就是一种原罪。

而四海商行掌柜特意透露出来的信息,让他们看到了那座时隐时现的远古巨川的身影。

只要投靠过去,他们就再也不用担心某一天醒来时,已经面临着人财两空的绝境。

李兴家的际遇就是兴化县其他糖寮业主的缩影,也是四海糖业迅速成长起来的原因。

改名四海糖业之后,四海商行加大了对兴化县境内其他中小型糖寮的收购力度。

由于四海商行开出的条件非常优厚,各个糖寮业主以及各人名下的工人们,只要稍微一算便可以得出,只要并入四海糖业中,每年所获会比自己现在经营和打工要高出很多的结论。

最现实的更是有李兴一家现身说法,所以四海糖业的并购进展异常顺利,在短短一年多的时间内便达到了现在的规模,而且这样的并购势头正在继续延伸下去。

四海糖业一边并购一边生产的过程中,当地种植甘蔗的农户也是获益匪浅,因为四海糖业对农户种植出来的甘蔗开出了每斤高出一分的价格,这种仁义之举让广大农户们的收入有了巨大的增长。

每到甘蔗成熟时节,大批的农户赶车挑担,争先恐后的挤到四海糖业两座工坊的收购处售卖甘蔗,在过完磅秤后,欢天喜地的拿着书记员开出的票单,去往不远处的财务室支取银钱,随后乡里乡亲么热情的打着招呼,带着发自内心地笑容回返家中。

这些银钱会变成家中娃儿口中的吃食,会变成家中黄脸婆娘头上的铜钗,会变成家中老爹老娘身上的崭新衣裳和鞋靴,会变成与相熟好友吆五喝六的划拳声中偷抿一口的米酒,会变成亲人突发疾病时那副救命的汤药。

在穷惯了的农户眼中,能有这样的好日子已经是老天开眼了。

让利于民,这是朱由检的宗旨,也是他对四海商行的基本要求。

就拿制糖来说,这个暴利行业带来的利润太大了,所有的让利对于最终的利润来说不值一提,朱由检会在合适的时机提出要求,进一步提高对甘蔗的收购价,以让农户们得到更多更大的实惠。

另外,朱由检特意嘱咐巩凡物,在加大白糖产量的同时,一定要做好生产技术的保密工作,严防这项核心技术泄露出去,尤其是绝不能让西夷得到此项技术。

四海糖业的设立便是基于这个原因。

垄断之后,保密工作才会变得相对简单。

因为这时候的欧洲,并没有从中国得到黄泥水淋糖法的技术,莹白如雪的白糖在欧洲可是价比黄金的存在。

第三百四十五章 温体仁第二十五章 西安左卫1第一百零一章 登城第七百五十六章 新产品卖给欧洲人、抛砖引玉第二百九十六章 收网第一百六十九章 怀柔第三百四十八章 司农寺第三百六十四章 敌至第五百七十二章 天家耳聋眼瞎第一百三十章 淮盐第八百八十五章 人脉的优势第五百三十八章 强硬第六百八十五章 穆丹乌拉、极有可能的大清内讧第七十一章 京营1第八百八十八章 有人想要搞事情第四百九十六章 西夷特使想拜见皇帝第六百六十八章 要想升迁,只靠着纳粮可不够第六百四十三章 败逃、得信第五百四十五章 以地换地第四百零二章 危急第七百零九章 现皇后找前皇后诉苦第一百零三章 心机第四百六十四章 清军内部的分歧第七百七十九章 老司机带带我第七百五十三章 西北建设兵团第七百三十七章 朝鲜人打算送礼第二百七十五章 野望第五百五十九章 放假、大肆采购、衣锦还乡第七十九章 凤阳第一百零一章 登城第七百三十六章 贵国岁入几何呀?第七百八十三章 天下良心第二百七十六章 插曲第三百五十一章 提刑分司第六百三十四章 许某读书少,你可不要骗我。第四百六十五章 皇太极应对之策第六百一十九章 修路带动市场繁荣第三十七章 大战1第五百七十九章 朕可以给你,但你要拿东西来换第八百零六章 以天下财养大明第二百五十七章 会面第四百二十五章 战幕拉开第三百一十七章 抢功第五百六十二章 巨大而复杂的移民工程第四百六十五章 皇太极应对之策第七百零八章 未雨绸缪,亡羊补牢第六百四十四章 逮人、抄家,还是锦衣卫更内行第三百四十五章 温体仁第三百九十八章 完胜第五百一十三章 不是当年的萨尔浒第六十三章 锦衣第六百四十四章 逮人、抄家,还是锦衣卫更内行第四百八十六章 好消息第一百六十五章 蛊惑第七百一十一章 废除选秀女制度第二百三十四章 开端第三十二章 匠户第八百六十九章 风波平息 公主的婚事第三百六十三章 敢战第四百二十二章 庄元洲的思虑与选择第一百一十三章 长芦第六百二十二章 女大不由娘第七百四十六章 准备就绪第五百二十八章 内阁中的实用型人才第七百三十三章 打造东南亚基地第三百四十五章 温体仁第五十四章 探路第三百一十二章 乌龙第七十六章 行军第一百零七章 大胜第二百七十四章 登州第八百六十一章 斩首计划第五百五十八章 凯旋、郊迎第五百八十一章 以权势保富贵第八百一十五章 帷幕拉开第八百七十四章 用你的金子买你的人才第五百二十五章 皇宫里的一把火第八百七十二章 财政是统治的基础第四百零六章 列阵第四百八十五章 待不住了第一章 来到大明第三百九十三章 锦州第一百九十七章 宗亲第七百五十九章 财富再分配要向弱小者倾斜第八百三十三章 取消宵禁、扩大内需第八百四十二章 新概念、新思路第二百九十七章 应对第五百七十四章 惩处和人事调整第七百八十七章 欧亚大陆的怪兽第十章 初见文臣第六百九十七章 首辅的儿子就是不一样第七百一十七章 大明海军抵达马尼拉第四百五十二章 旗人与汉人第二百三十九章 名声第七百八十章 保护贸易自由、敲竹杠第一百八十五章 分割第七十二章 京营2第五十四章 探路第八百九十四章 该落幕了第八十八章 兵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