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八十四章 军医制、西北边镇现状

发生在第一医院的这场解剖教学课从午时末。一直持续到了酉时方才结束。

因为解剖标本来之不易,所以在场诸人都自觉的延长了学习的时间,以求对人体结构有更深的观察和研究。

不管是主持解剖的吴有性,还是刘半山等学员,这次都从中受益匪浅。

尤其是刘半山,更是对医学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和想法。

这次授课仿佛给他打开了一个崭新的世界一样,让他对传统医学理论中关于经络穴位相对应的人体内里有了更直观的认知。

通过观察标本内脏的形态和颜色,也让他明白了脏器发病之后,会对其他的哪些器官带来间接的损害,在以后的辩证施药时也更有了针对性。

按照朱由检和吴有性商议后定下的章程,所有参与解剖课程的郎中,只要次数达到两次,那么从第三次开始,就要轮流亲自动手上阵解剖。

等到各人都熟练掌握这门基础医术,并且在得到专家评审小组审评通过后,便可获得大明卫生署颁发的高级主治医师资格证书。

随后这些持有证书的高级医师将会被派遣到大明各府,主持由官府组织的当地郎中集中一地的医术培训工作,表现良好的,将会成为新设立的府一级医院院判之职。

以现在从医者的数量和质量来看,医院只能暂时开到人口更加集中的府一级,州县一级医院至少在十年内还无法建起。

就算府一级医院的设立,也得需要差不多五年的时间,而且也只是具备了初级外科手术水平的医院,只能割割盲肠、阑尾,缝合一下创口较大的外伤伤口之类的。

最早随吴有性南下的十几名郎中,现在已经被分派到了军中,他们在担负起培训现有随军郎中战时处理伤兵,以及如何护理伤员任务的同时,还会以军医的身份留在军中,其家小暂时留在京师,待边镇条件稍好以后再行决定留还是送过去。

这种模式照搬后世就可以了。

不管是军医们还是家眷的待遇,都有可供参考的依据,不用朱由检再去自行创造了。

这十几名郎中有六人分别被派到了镇西将军、青海总兵曹文昭、征西将军、临洮总兵曹变蛟和征虏将军、甘肃总兵罗世芳处。

曹变蛟和罗世芳手下各有五千骑兵,并且都是经过战火考验、战斗力极强的精锐之师,以这两路人马的实力,在后勤保障得力的情况下,横扫西域根本不成问题。

据西北送达的军情来看,经过罗世芳和曹变蛟二人轮番带队打击,原流贼闯将李自成部已被他们有意识的逐往了安西四镇的方向,曹、罗二人则是轮番率队压迫,逼迫其残部一千余骑继续西行。

曹文昭率部沿着这条古丝绸之路,跟随在曹、罗二人身后,每隔百里便在适宜开垦的地方修建简易城池,然后再从后方将原先的边军及家眷迁移过来,用这种举措为前方的骑兵提供后勤保障。

大西北恶劣的自然条件下,这种筑城移民的工作进展极其缓慢、

一年多来,曹文昭也只是率部西进了五百余里,构筑大小城池五座、迁移人口十余万、开垦荒地几万亩而已。

有鉴于这种状况,朱由检已让兵部和五军都督府下令,曹文昭部暂停西进的行动,消化已有的成果后待时而动。

朱由检已经要求曹文昭,在筑城时不要依据内地那种大城高墙的方式建造城市,要以所肯荒地周边建村为主,村里的墙以防野兽和风沙侵袭为目的,不必起的太高。

在火器时代即将全面来临的将来,城墙再高也挡不住炮火的轰击,所以没必要再去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构筑这种即将被淘汰的建筑。

曹变蛟和罗芳二人所部,在将李自成部以及屯垦地周边马匪驱逐清理干净后,便要回返修整歇息,养精蓄锐后在根据情况,将手下兵马分成两队,携带补给轮番西向扫荡。

这是西北方面明军目前的动向和安排。

北面的镇北将军、归化总兵马祥麟部会有三名学过外科手术的郎中进驻,身份也会转为军医。

崇祯十二年二月时,经过长达半年归家修整后,除了未放长假的西北三军外,大明其余官军都已经回返了各自所部。

马祥麟部七千骑兵、三千步卒在聚齐之后随即展开了严格的训练,月余之后,将士们的军心士气都已迅速回升,并且在半月前接到兵部和五军都督府的指令后,全军向北开拔而去。

收回归化城的难度不会很大,锐气和胆气尽丧的蒙古诸部,精锐大多丧生于灭清之战中,逃回去的既无实力也无胆量敢正面抗击大股明军。

朝廷给马祥麟下达的将令中也有提到,要求他接受蒙古各部投降,然后根据具体情况,将实力较强的部落打散回迁至原边墙一带放牧生存。

大明对于大牲畜以及肉食皮毛的需求还是很大的,至少两百年内,这种需求指挥增加不会减少。

蒙古同胞对放牧有着无与伦比的天性,放下马刀长弓,谁还不是个放牧高手啦?

只要大明能够给这些蒙古同胞提供与汉民同等的待遇,甚至稍差一些,只要他们觉着日子越来越好,马刀弓箭他们自然就会放弃。

这种需求其实很容易被满足。

不用抢劫就能换取的物质,何必用自家的性命去换?

马牛羊、擀毡、药材、牛奶等等,这些蒙古人家家都有的东西,只要拿出来,就能交换到粮食、铁锅、白酒、食盐、调料、糖、汤药、丝绸、布帛这些求之不得的精美物事,有这样的捷径摆在面前,谁还会去铤而走险呢?

当然了,也有不少与大明有着血海深仇的蒙古部落,他们不愿意放弃武力抢掠的能力,在他们眼中,明人或者汉人就是两脚羊,就该匍匐在他们脚下做牛做马、为奴为仆。

他们还幻想着恢复当年黄金家族的无上荣光,还奢望部族内能够再出现一个成吉思汗一样的人物,带领着他们再次横扫全世界。

对于这种贼心不死之辈,送他们去见铁木真就是唯一的对策。

第三百二十四章 吃瘪第七百八十章 保护贸易自由、敲竹杠第四百七十章 先轰击再射击第一百五十七章 身后事第七百零六章 代差型武器诞生第二百一十七章 荒淫第八百四十九章 全面推广的难题第八百八十六章 长远规划第八百四十二章 新概念、新思路第四百六十八章 夺门第七百八十五章 设立新的基层政权第五百三十一章 敢持械行走者 杀无赦!第一百八十章 争议第四十二章 计划第一百四十九章 顺势第三百一十六章 遇险第四百一十五章 工匠第八百二十二章 基建狂魔、满八旗集体改姓第三百四十二章 升级第四百七十章 先轰击再射击第八百四十四章 见闻第七百四十章 选妃第六百四十九章 宗藩改革初见成效第八百八十五章 人脉的优势第一百七十五章 勾连第二百六十四章 废籍第四百二十四章 不谋而合第四百二十一章 钱庄银票的目的和作用第四百六十五章 皇太极应对之策第一百七十一章 奇兵第一百八十四章 战前第一百八十一章 投贼第二百三十一章 登岛第四百六十四章 清军内部的分歧第四百五十章 皮岛第五百三十三章 是执法还是行凶第二百二十九章 草民第一百七十三章 猜测第六百二十四章 坚定不移地站在皇帝这边第五百零六章 建言与争议第六百九十二章 恩赏、布防图第四十五章 郑芝龙第六百零五章 就是明着栽赃,你能怎样?第四百三十二章 措手不及第二百五十六章 战前第七百零三章 想培养人才地朱慈烺第一百四十四章 新政第四百七十四章 孙白谷怒斥祖都督第二百零二章 禁运第八百三十六章 夜市上的纷争第三百六十三章 定策第八百二十六章 皇帝是个理想主义者第七百五十四章 以贼首血肉祭奠甲申之变第八百二十五章 多赚钱干一件大事第三百六十章 台湾第五百二十九章 红夷特使联合到访大明第五百三十八章 强硬第四十章 大战4第七百一十八章 屠杀事件的真正凶手第一百三十七章 宗藩第七百七十八章 荷兰人想找大明做帮手第一百三十一章 白杆兵第四百七十二章 善后第八百九十三章 太子做官第二百一十三章 敲打第六百二十七章 皇帝到底想干什么呢?第二百四十二章 劝说第三百四十九章 布局第二百八十二章 衍圣公第三百五十章 刑部第二百八十章 父女第七十三章 处置第八百五十四章 瓦解第七百二十二章 伏击、毙杀敌酋第二百三十八章 入京第八百二十六章 皇帝是个理想主义者第八百零三章 想做富婆的朱媺娖第五百五十一章 恢复大唐安西四镇第二百二十八章 调任第四百四十五章 朱由检的计划第五百零七章 秋后算账第五百二十八章 内阁中的实用型人才第三百五十五章 留膳第六百八十五章 穆丹乌拉、极有可能的大清内讧第一百九十三章 周王第八百四十七章 长公主殿下召见第二百四十八章 条陈第七百六十三章 大明的海上巨无霸第七百一十六章 错估形势第四百二十一章 钱庄银票的目的和作用第六百五十三章 欧洲人与蒙古部落差不多第六百五十六章 想提前打通苏伊士运河第七百八十六章 皇帝撑腰第三百六十四章 升格第一章 来到大明第六百三十四章 许某读书少,你可不要骗我。第六百五十九章 衙门年假、年终奖第二百七十一章 迎敌第三百六十七章 重火枪第六百三十五章 吓破胆子的士绅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