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九十四章 又一种出口挣大钱的新产品

“哦,我的上帝!

简直太神奇了!

这才过去一天的时间,这块地面竟然变得和石头一样坚硬,简直令人不可思议!”

三十多岁的范·吕克用不敢相信地眼神看着面前平滑如镜的水泥路面,口中不断发出惊呼和赞叹声。

在跟着商船抵达天津卫码头后,范·吕克下到岸上之后,带着从马尼拉雇请的一名汉人通事找到了天津海关官员,言称有重大事情要面见大明朝廷高官。

接待他的海关官员不敢怠慢,赶紧打发人去往京师鸿胪寺禀报,第二天,鸿胪寺一名主事奉命感到天津卫码头,将范·吕克和通事接到了京师安置下来。

在将地图和情报交给鸿胪寺官员后,范·吕克就算完成了自己的使命,随后的几天,在鸿胪寺官员的陪同下,范·吕克在偌大的北京城里四处游逛,品尝大明美食的同时也转了不少市场,大明京师的繁华盛景让头一次踏上大明领土的范·吕克惊羡不已。

现在的荷兰正处在国力的上升期,他们依仗着两万艘商船和强大的炮船沟通着东西世界,把各种各样的商品和原料来回贩运,从中获取了巨大的利润。

虽然从很多人口中听说过大明的繁荣富强,但范·吕克始终认为,富裕的荷兰才是这个星球上最发达的国度,不管是国力还是民众的生活水平无人能比。

地处东方的大明虽然物产丰饶,但应该是个大多数国民极其愚昧地地方,除了盛产丝绸和瓷器等商品外,其他方面应该还是远远落后与荷兰的。

但是来到北京之后,眼前的繁荣和文明却改变了他这种根深蒂固的看法。

整洁宽敞的街道、繁华喧嚣的街市、琳琅满目的商品、街道上行人昂扬自信的神情以及身上干净靓丽的衣衫,井然有序的市井生活等等,这一切的一切都让范·吕克赞叹不已。

原来传说中的大明帝国真是繁盛无比,仅仅是都城就有一百多万人口,这已经是荷兰总人口的五分之一了,要是能与这样繁荣强盛的帝国成为盟友,荷兰在欧洲的号召力将会更加强大。

范·吕克考察完市场,左思右想之后,还是决定将那些精美瓷器和丝绸带回欧洲。

这可是在欧洲最为抢手的大明商品,只要商船回返到岸,不出一个月,这些丝绸和瓷器就会被各国的商人抢购一空。

就在这时,接到朱由检指示的鸿胪寺官员带着范·吕克来到了基本拓宽整修完毕的通州运河码头至京师路段,把提前两百年问世的水泥介绍给了范·吕克,这种神奇的新生事物瞬间就把范·吕克给征服了。

现在欧洲城市的道路硬化全是用石头为原材料,虽然石材坚固耐用,但是成本太过高昂,并且铺设起来耗时耗力,如果不去硬化道路,雨季的时候道路泥泞难行,对于人们的日常出行和各种商业活动造成了极大的不便。

而眼前这些看上去灰扑扑一文不值的东西,却能很轻松的解决道路硬化的问题,成本比起石材有了较大幅度的降低,并且既省时又省力,确实称得上是物美价廉的优质商品。

在拐弯抹角地向鸿胪寺官员打听水泥所需原料和工艺无果后,从中看到了巨大商机的范·吕克立即郑重的提出,希望大明政府能把水泥在欧洲的独家经销权交给荷兰东印度公司。

这次他乘坐的荷兰商船在装满水泥返回荷兰后,他会给东印度公司高层汇报此事,相信公司会派出大批商船来到大明,将水泥源源不断地从东方运回欧洲。

虽然时间很短,但是范·吕克已经发现了水泥的巨大商业价值和战略价值。

在亲手用铁锤敲击路面测试过水泥的硬度和强度后,范·吕克知道,这种能够迅速凝固的商品,将会是修建炮台和要塞的最佳原材料。

这种材料将会成为今后畅销全球的商品之一,市场前景极为广阔,各国在尝试过后,将会迸发出对水泥的巨大需求,这其中蕴含的超额利润将会使原产地和代理商赚的盆满钵满。

“大明真是个神奇的国度,竟然发明出这种利润高昂的商品,要是能够想办法把生产配方搞到手,那这个产品的所有利润都会成为我们东印度公司的,有了巨量财富,就可以建造更多更大炮船,那整个世界也会在我们荷兰的控制之下了!”

对于范·吕克包销水泥的请求,鸿胪寺的官员哪里做得了主,于是在把范·吕克送回下榻的官驿后,这位主事赶紧把此事通禀了上去。

朱由检很快便得知了范·吕克提出的要求,在思忖半天后,他打算有条件的同意荷兰人的请求,至于以什么样的价格卖给荷兰人,这就该由户部去出面与之谈判了。

至于水泥配料会不会泄密一事,朱由检并不担心。

现在的科技水平还达不到后世那种程度,任你欧洲人在原先的历史上在后世如何领先世界,在没有诸多精密仪器的情况下,你也不会知道水泥就是用几样简单的东西混合在一起烧出来的。

朱由检会吩咐户部谈判人员,在与荷兰签订水泥包销条件的时候,把价格提一提,不能太便宜了这帮欧洲人。

水泥的成本本来就不高,现在更是比最初时下降了不少。

任何工业品都是随着规模和产能的扩大而成本降低,水泥也不外如是。

至于水泥的运输和包装问题,现在暂时只能采用木桶封装的办法。

在牛皮纸没出现前,也只能这样了。

答应荷兰人包销也是没办法的事。

从方以智他们率团出访,到现在两年多毫无音信的情况来看,以大明目前的远洋运输能力,是没有办法向欧洲大规模倾销水泥的,现在只有海上马车夫才具备这个条件。

你总得让别人尝到好处,才会有更多的国家愿意跟你合作。

荷兰人善于做中间商,只要他们从中尝到甜头,以后在有需要的时候,他们才会帮你。

互利互惠才是持续发展的最好手段。

想到这里,朱由检吩咐下去,让锦衣卫对荷兰人进行密切保护,防止水泥生产过程泄露出去。

现在北地很多地方已经相继开设了水泥厂,所以产能不需要担心。

大明道路的硬化是个持久的工程,不急在一时。

后世新中国改开几十年后,还是有很多落后地区的道路没有得到硬化,更别提现在的大明了。

能有机会赚外国人的钱,国内需求受一点影响也无所谓。

第八百七十一章 改进第一百五十八章 留名第五百三十四章 我皇明万胜!第二百一十八章 弑父第二百零八章 惩处第三百六十九章 激战第三百四十七章 新规第五百二十一章 城门争夺战第六百八十八章 殿下,你夜里还敢安睡吗?第一百四十六章 肥羊第三百五十五章 留膳第五百五十八章 凯旋、郊迎第五百七十七章 都盯上海贸这块大蛋糕第五百九十三章 选准目标、准备动手第三百一十五章 偶遇第五百二十八章 内阁中的实用型人才第二百三十七章 主帅第七百四十七章 反响和思考第四百零六章 列阵第八百八十章 想挑起世界大战的皇帝第二百三十四章 开端第一百三十一章 白杆兵第四百八十九章 谁强跟谁混第六百二十三章 皇上狠狠地惩治妾身吧!第六百零一章 圣上,这事得找块挡箭牌第七百六十四章 进军西域、 逆贼成擒第七百二十六章 畏威而不怀德的土著第七百五十一章 南北经济发展要均衡第六百五十九章 衙门年假、年终奖第一章 来到大明第一百七十二章 出塞第三百一十六章 遇险第六百章 富家小姐嫁给了穷书生第四百六十章 遣使议和第二百七十六章 插曲第七十八章 陈家第八百九十三章 太子做官第四百零一章 开战第一百七十七章 工坊第二百一十三章 敲打第五百三十六章 文贵武贱必须改变第七百四十章 选妃第五百七十八章 舍不得第三百七十一章 承乾宫第四百六十七章 平顶山岗上的堡寨第八百七十八章 善后、向日本移民第八百七十六章 医疗不能私有化第七百八十五章 设立新的基层政权第五百三十三章 是执法还是行凶第七百五十章 医疗和教育决不能商业化第八百四十章 税赋分家、皇帝大气魄第二百六十七章 南下第五百五十七章 终成眷属、赐银第七百零八章 未雨绸缪,亡羊补牢第二百五十七章 会面第七百五十二章 吃肉与喝汤的道理第五百七十四章 惩处和人事调整第一百章 心安第七百八十七章 欧亚大陆的怪兽第七百零一章 太子逛街遇贼第五百八十章 布置妥当第八章 皇庄4第五百九十八章 纳税就从天家开始第六百九十五章 丰收了,可是粮食卖不上价了第五百三十四章 我皇明万胜!第三百五十九章 寺务第八百七十二章 财政是统治的基础第十七章 樊城第七百三十六章 贵国岁入几何呀?第七百六十九章 减税、太子游学第七百七十一章 前世故人来第二百二十五章 使者第四百四十一章 宫里的阴暗面第二百六十九章第五百八十四章 慈善是人性的光辉第六百五十八章 摧毁江南利益集团核心第七百七十一章 前世故人来第三百五十六章 女医第四百六十三章 再来一次十三副?第三百章 证据第七百六十五章 战前闲话第三百一十三章 建设第二百七十七章 觐见第一百六十三章 围困第五十六章 接应第三百三十四章 朝堂第二十五章 西安左卫1第七百一十七章 大明海军抵达马尼拉第五百一十三章 不是当年的萨尔浒第七百八十一章 登山偶遇第七百七十九章 老司机带带我第十三章 诚意伯第四百六十一章 杨嗣昌的担忧第五百一十三章 不是当年的萨尔浒第八百二十章 四海商行对大明发展的特殊贡献第二十八章 告捷第五十三章 援军第六百九十三章 你想打我?我想把你给揍了再说。第七十六章 行军第七百五十二章 吃肉与喝汤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