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零四章 大明的武备要和别人形成代差

当朱由检从朱慈烺口中得知了张定远一家的状况后也不禁苦笑起来。

自己对当下的大明还是缺少了具体的认知,很多政策太过大而化之,没有根据具体情况制定更为详细的政策,以至于国库收入暴涨,但很多农户却没有分享到改革的红利。

类似于张定远一家的情况在大明应该不在少数。

五口人,十亩田地,还要征缴三成赋税,这样的负担对于他们来讲太过沉重了。

在稍微思忖过后,朱由检下达了新的旨意。

自崇祯十三年起,赋税征缴每户人均三亩一下不计免征,此人均不分老弱妇孺,将会全部囊括其中。

这项政策会使很多贫弱家庭的基本生存得到了强有力地保障,等于搬掉了一座压在他们身上的大山,从此之后,他们将会呼吸的更加顺畅,生存压力骤然消失于无形。

就拿张定远一家作为例子来讲,人均三亩才开始起征,而他们家总共五口人,那就需要达到十五亩时才会计征,也就是说,张定远们从明年夏收起,将不用再给朝廷缴纳一粒米的赋税了。

税收最主要的作用就是用来调节和平衡,使弱势群体享受到最起码的生存权。

士绅一体纳粮的实施,就等于让这些豪门大户承担了弱势群体应该享有的义务、

三五百斤的粮食或者同等价值的税金,对于大户们来说并不算什么,但落在张定远们的身上,可能就会让他们被压得喘不过气来,一旦遇上意外发生,这个家庭机会崩塌掉。

来到这个世界上,不就是为了让更多鲜活的生命过的更好吗?

不会有哪一家士绅大户敢跳出来指责自己了。

南京事件的阴影会永久的印在他们的心上。

至于私下的诅咒和唾骂就随意了,反正又听不到。

后世不是有句名言吗?

骂我的人多了,你算老几?

敢当面骂就削你。

至于朱慈烺表现出来的对张定远不加掩饰的好感,朱由检并不在意。

自己不过是这个世界的过客,没有因贪权而引发的变态心理和行为。

太子十三岁了,应该有自己的想法和班底了,施恩于人也是正常的手段。

不就是把张定远一家移到皇庄安置吗?

不就是安排御医给其父诊治吗?

不就是让张定远入国子监读书吗?

这都是良善之举,也是值得称赞的。

朱慈烺所做的这些举动也正是自己希望他能做到的。

举手之劳而已。

张定远将来的前途如何,谁也无法现在就断定。

不过依朱慈烺的描述来看,此子将来应该会有一番作为。

每一个成功的人,需要的是三分能力,六分运气,外加一分贵人扶持,有了朱慈烺这个贵人,张定远的一生注定不会平凡。

所谓的平凡,很多时候只是欠缺一个刚好适合你发挥的平台而已。

自己不就是个最好的例子吗?

如果不是穿越到几百年前这个万人之上的位子,后世的自己一辈子也会像绝大多数人一样,过着极为平凡而且糟心的日子。

每月拿着不高的薪水,遇到一个彼此相爱的女人,娶她为妻,然后生儿育女,会经常为车贷房贷发愁,时常会因为不能给妻儿以更好的生活而愧疚,会因为父母的逐渐老去而忧伤。

等到孩子大了,又会因为他(她)学业愁的掉头发,更会为他(她)有早恋的倾向而发狂。

而孩子长大成人之后,将来也会重复着自己的人生轨迹,把自己平凡的人生再次演绎一遍。

细节会有不同,但剧情大致一样。

在朱由检的计划中,再过五年,也就是到崇祯十七年时,将田地赋税降到十一,算是对原先那段历史上让无数后人痛惜的那场天变的一次纪念吧。

甲申之变,神州陆沉。

皇帝殉国,华夏蒙难。

就为了那个散发覆面、左脚光着、右脚穿着红鞋、未着龙袍、只穿着一件蓝色常服的男人,为那个留下了“朕死无面目见祖宗于地下,去朕冠冕,以发覆面,任贼分裂朕尸,勿伤百姓一人”遗言的悲情皇帝,朱由检也觉得应该用某种方式来向他致敬。

那可是位皇帝,虽然并不成功,但却勇敢赴死的九五至尊。

他的遗憾已经由自己来弥补了,他的仇人正在被大明官军追赶的犹如丧家之犬,他的宿敌已经退避到极寒之地,惶惶不可终日,如画的江山还是属于大明的。

至于全部取消农业税的做法,短期来讲并不现实。

大明的农税占了整个税收的近八成,在工商业没有实现超越式发展的现在,取消了农税等于自掘坟墓。

现在是七月末了,等到了年底的时候,整个税收统计就会出炉,朱由检估计,农税的占比将会有所下降,工商业税收将会比原来的一成多有较大幅度的增长。

主要税种的位置转换需要漫长的过程以及充分的积累,绝对不能太过着急。

目前国内的局势已经稳如磐石,没有任何个人和团体有能力改变现在大明全面向好的趋势。

趋势一旦形成,会依照惯性沿着该有的轨迹运行,任何外力想要施加与上,改变他的运行方向,最后都是徒劳的。

就像原本历史中,大明的国运自万历三大征之后开始由盛转衰,这个趋势运行了数十年,最终以毁灭的态势而结束。

是时候将视线从国内转向世界了。

征伐马尼拉将会是新战略的一个开端,在占据了马尼拉这个海上丝绸之路上极为重要的补给点之后,相信会在欧洲引发一系列的变数,到时候再根据具体情况加以应对即可。

大明官军现在的武备已经在整体上领先于欧洲,不过优势虽有,但并没有形成代差。

没有代差的话,就会让他国心生贪念,就会因为觊觎大明获得的利益而挑起争端。

要想在将来更好地维护世界和平,保障大明本土不会遭受外来侵略,压倒性地军事优势是必须具备的硬实力。

在这个基础上发展工业和科技,把大明的各种产品提供给世界各国人民享用,这才是最为正确的发展道路。

大明永远不会称霸,但也绝不允许别人称霸。

谁要是想称霸,就让大明官军去教他如何做人吧。

将来大明的巨舰会昼夜不停地航行在各大洋之间,震慑那些不服王化地屑小,只要这种场景出现,地底下的朱由检也会高兴地把列祖列宗们喊过来一起喝一杯的。

不知道喝不喝得过朱老四,要是把他灌醉了,这黑炭头会不会依仗祖宗的身份打人?

第二百五十章 宁远第五百九十四章 北镇抚司的手段第六十九章 发展第三百一十六章 遇险第五百四十章 驱虎吞狼第一百六十章 请降第八百零二章 皇子的出路、朱媺娖的事业第一百四十九章 顺势第二百一十七章 荒淫第一百零二章 再登第六百零八章 又发财了第五百三十八章 强硬第一章 来到大明第十一章 勇卫营第八百一十三章 秘议第七百二十一章 李定国打算给西班牙人一个教训第一章 来到大明第三百七十章 壮烈第五百七十九章 朕可以给你,但你要拿东西来换第四百一十章 弹幕第六百一十章七章 阎王好见,小鬼难缠第三十一章 商议第二百四十五章 坦荡第五百四十章 驱虎吞狼第八百零三章 想做富婆的朱媺娖第三十五章 事定第三百四十一章 打斗第八百一十九章 发展是让最广大者受益第五百二十四章 清军溃败第三百二十二章 外力第七百六十一章 跨国婚姻第二百七十三章 束手第一百零二章 再登第四百九十七章 捷报传来第六百七十三章 股权分给朝廷、新酒深受蒙古同胞喜爱第五百九十六章 侯卿别担心,银子马上就有第七百七十九章 老司机带带我第七百五十四章 以贼首血肉祭奠甲申之变第一百二十八章 风波第四百章 布防第二百一十七章 荒淫第一百七十八章 移镇第一百八十五章 分割第七百四十一章 搜罗人才、返航第六百八十三章 划时代的医疗器械第五百二十一章 城门争夺战第三十七章 大战1第二百三十掌 登船第八百八十五章 人脉的优势第五百九十一章 锦衣卫也有崇拜的偶像第二百九十九章 纵火第三百二十八章 返京第五十六章 接应第八百九十四章 该落幕了第三十五章 事定第五百八十六章 不见棺材不落泪第八百一十九章 发展是让最广大者受益第一百七十四章 盛京第三百五十四章 缓图第二百八十一章 准备第六百一十九章 修路带动市场繁荣第七百三十四章 大明成为世界财富汇聚地第三百零五章 平乱第三百九十二章 部署第八百零八章 冲突与应对第四百六十九章 城中清军第一百八十五章 分割第七百一十四章 北海舰队的第一次备战第四百八十章 宣大边军第六百零六章 强硬的福王第四百八十八章 慌了手脚第二百三十七章 主帅第五百七十三章 对自己人下手要狠一点第二百四十八章 条陈第五百九十五章 证据在手、开始抄家第六百六十三章 热烈欢迎大明帝国使团到访第五百三十八章 强硬第七百九十五章 海战史上的奇迹第六百四十五章 六百里加急第八百七十八章 善后、向日本移民第五百九十二章 人人惧怕的怪兽第四百四十四章 紫娟的抉择吧第六百五十一章 关键技术绝对不能外泄第六百三十章 你们锦衣卫都是乡下人吗?第六百四十六章 分级制度第二百九十六章 收网第七百七十章 首位现任高官致仕第六百九十四章 又一种出口挣大钱的新产品第五百零八章 多尔衮和多铎第三百七十章 壮烈第五百五十五章 赵小娘子的婉拒第二百九十八章 打探第三百五十四章 缓图第五百六十九章 五年之仇、太子有事第一百一十四章 垄断第四百六十二章 君臣相处之道第一百六十三章 围困第八百三十二章 吏治就是治吏第七百六十六章 西班牙军队登陆第六百九十四章 又一种出口挣大钱的新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