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二十九章 大明公民身份证

乾清宫里,朱由检正在手拿一张硬纸片细细观瞧。

这张纸片的材质与四海商行的银票一样,都是在质量上乘的桑皮纸里添加了一些其他材料,所以使得质地既有韧性又有硬度,只要不是用水浸泡,就能在较长时间内使用。

这是大明第一代身份证明,它将会取代使用几百年的路引凭条,成为大明最新的身份凭证。

在这张纸片的正面第一行最上端,印有“大明公民身份证”的字样,然后下面便是持证人个人身份信息介绍,比如姓名、性别、籍贯、年龄、形貌特征等,其规格和式样与后世的身份证基本一样。

身份证的背面则是这样的一段文字:凡持此证者皆为大明公民,自当遵从大明各项律法章程,自觉维护大明之社会稳定,不得参与任何针对危急大明社会稳定基础之事。

大明朝廷有义务保护持证人人身及财产之安全,为持证人提供公平公正之生产生活环境。

凡持证人自觉有遭不公之待遇,皆可往各级官府申诉,各级官府上下相关人等,皆应为申诉者提供合理之诠释,否则以渎职论处。

凡持证人于大明境外遭遇不平之遇,造成人身及财产损失者,若其境遇实属冤屈,大明朝廷将会动用一切之措施,为其讨还公道。

上述所谓之措施,包括使用武力。

大明皇帝陛下钦此。

为了更好地促成大明上下国家概念的形成,更加广泛地激发起大明所有人的爱国情怀,朱由检想到了这一举措,此举在内阁中也引发了不小地争议,但最终朱由检还是以强硬地姿态让阁臣们通过了这一提议。

至此,大明终于不再是以朝代的形式出现在历史长河中,而是以一种崭新的姿态屹立在天地之间。

这种身份证将会先行颁发给常年往来于大明各地的行商、举子生员等人使用,之后再逐渐向民间扩散,直至符合条件的所有人都能领取到。

第一代身份证除了激发所有人的国家概念和情怀外,还有一件更主要的功能,那就是替代路引、信票、凭条等比较繁琐的手续和证明,简化普通人的出行限制,调动起人口流动的积极性。

太祖出身贫贱之家,要说见识,那是真没有太多,作为农户出身的他,最不喜欢的便是商人,更别提什么发展市场经济了。

他老人家深知流民太多对社会造成的危害有多大,所以他最怕天下人舍家撇业地四处流动。

太祖认为,老百姓跑来跑去,一是不好管理,二是容易出乱子。

要是大明的老百姓美食都出来瞎逛游,说不定在有心人的蛊惑下,就能啸聚山林、扯旗造反,严重威胁到老朱家的大好江山。

太祖登基之后,最先想到的便是如何将老百姓限制在自己家里,不让他们迁徙流动,一个个都老老实实在家种地纳税便好。

于是乎,大明的路引制度很快便出台了。

路引制度是与大明律挂钩的。

你想到百里以外的地方去办事吗?可以,先去衙门说明理由。

如果理由正当,官员可能会批准,让你登记备案,发给你一张用雕版印刷或者手工填写的路引,上面盖着大印,写着你的名字、年龄、籍贯、相貌,以及你要去的地方和携带的物品。

有了这张路引,你才可以去百里以外旅游、经商、求学、探亲;没有这张路引,一经官府查出,轻则打屁股,重则砍头。

路引的格式是这样的:“某县某都某里某人,为告给路引事,因往某处买卖(或探亲、求学、远游),恐沿途经过关津把隘去处有所阻隔,理合告给路引,庶免留难,为此给引。”

路引一般是长方形,横窄竖长,宽约半尺,长约一尺,用白棉纸竖排印刷,四角和左侧都留有大片空白,供地方官填写文字和钤盖大印。

商旅出行,将路引小心翼翼地折叠起来,严严实实地包裹起来。

沿途穿城过关时,会有兵丁盘查;晚上住宿客店,也会有巡捕抽查。

路引在手,万事皆休;路引若丢,那赶紧向基层官吏行贿,兴许人家会放你一马,否则按照律法严办,小命得丢掉半条。

“凡无文引,私度关津者杖八十,若关不由门,津不由渡,而越度者,杖九十。……守把之人,知而故纵者,同罪。……若有文引,冒名度关津者,杖八十,守把之人知情,与同罪。”

要说在乱世刚刚结束之后,路引制度还多少能说得过去,但放在商业活动日趋频繁的现下,这种制度已经很明显地限制了社会的发展,并且在实施过程中,也让许多冤屈和黑幕寻找到了寄生的土壤。

一个国家想要大步向前,人员的流动是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因素。

路引制度的实施,虽然的确让犯罪率大幅降低,但同时也使得整个社会因此而处于半停滞的状态,极大的阻碍了国家前行的步伐,也让各种文明之间的碰撞缺少了相应的契机。

身份证的出现让路引制度成为了过去,自颁发之日起,大明境内将不再限制人员流动。

从此之后,不管你是商贾行人,还是生员百姓,只要持有此证,遇到有司检查时便可以以此证明自己的合法身份,并可以在大明境内任意停留与留居。

其实以千百年来形成的家乡概念来说,就算人人有了身份证,天下人也很难做到举家搬迁的现象。

中国人对故乡的依恋是根深蒂固的。

除非迫不得已,否则的话,绝大数人宁肯吃糠咽菜,也绝不会去他乡享受锦衣玉食。

故土难离,故乡的一切是很难割舍的。

内阁已经行文天下将路引废除,只要有身份证,官府将不会再对个人发出,从哪来、到哪去、去干啥的灵魂三问。

有了银票的先例,身份证的印制过程倒也不难,个人只要需要,都可以到当地免费官府办理。

身份证上的所有内容如同后世的填空题,包括背面的那段话,都已经全部印制妥当,官府中的书吏只需要提笔填写相关内容即可。

希望这一微小的改变,能够让大明未来的道路更加宽广吧。

就在朱由检陷入沉思的时候,马尼拉的捷报呈送进宫。

第四百七十二章 善后第五百二十四章 清军溃败第一百零四章 见面第六百五十章 宫内改革、减少天家个人财富第八百一十四章 诱敌出击、断其后路第六百五十四章 以大义为名,目的还是利益第二百八十五章 官船第二十二章 诛杀第六十七章 招供第八十八章 兵乱第五百三十六章 文贵武贱必须改变第十一章 勇卫营第三百三十六章 武备第五章 皇庄1第一百三十七章 宗藩第八百四十九章 全面推广的难题第八百零七章 攻入交趾第四百五十六章 八十日带发效忠 表太祖十七朝人物第三百章 证据第三十六章 朝会第一百九十五章 自尽第八百零八章 冲突与应对第七百四十一章 搜罗人才、返航第五百二十三章 逐街逐屋争夺第三百六十六章 情弊第七百九十九章 太子大婚日期、倭国的态度第五百四十一章 合作才会双赢第七百三十五章 人才的培养和引进第二百二十七章 议定第七百六十四章 进军西域、 逆贼成擒第四百二十八章 难拆的拒马第五百九十二章 人人惧怕的怪兽第六百五十二章 欧洲不仅是只缺白糖第二百零九章 民生论第四百六十一章 杨嗣昌的担忧第六百章 八旗丁口如何安置的问题第四百六十六章 北进中的插曲第八百五十七章 新的公务支出第八百八十五章 人脉的优势第二十二章 诛杀第二百九十三章 试探第五百五十章 改制以及新的战略第二十五章 西安左卫1第八百四十三章 与众不同第二百四十三章 蓟镇第七百一十章 懿安皇后的主意第七百八十章 保护贸易自由、敲竹杠第四百三十六章 后路之忧第五百四十章 驱虎吞狼第一百四十三章 中产第五十七章 破敌第三十一章 商议第一百九十四章 说服第四百七十章 先轰击再射击第二百九十二章 郑芝凤第四百零八章 弹雨第八百三十二章 吏治就是治吏第八百一十三章 秘议第八百四十章 税赋分家、皇帝大气魄第一百三十七章 宗藩第六百零三章 孔府门前的流血事件第八百七十章 人才不问出处第五百四十四章 诱之以利第五百章 战报及善后方案第七十六章 行军第二百一十七章 荒淫第四百五十六章 八十日带发效忠 表太祖十七朝人物第六百七十九章 瞧不上首辅之子的侯方域第八百零九章 你就不想称霸九州岛吗?第八百四十七章 长公主殿下召见第六百九十九章 兴建水库、酒坊不能太多第四百零四章 杀意第六百六十八章 要想升迁,只靠着纳粮可不够第一百一十六章 冲突第三百九十四章 发兵第八十六章 心思第九十一章 善后第八百五十六章 议定出兵、太子监军第一百九十四章 说服第四百四十八章 料敌与布置第二百三十九章 名声第五百一十五章 赵武的猜测第三百七十三章 争抢第五百九十九章 猜测皇帝心思的温体仁第三百八十六章 准备第二百八十五章 官船第五百五十一章 恢复大唐安西四镇第五百八十二章 蛊惑和算计第五百八十八章 豪门讲究的是与众不同第六百三十二章 锦衣卫弹得琵琶不是你认知中的琵琶第五百一十二章 有些失望第三百六十三章 敢战第六百六十七章 四海酒业推出的新酒第一百二十八章 风波第七百四十一章 搜罗人才、返航第七百八十七章 欧亚大陆的怪兽第三百七十章 壮烈第二百一十三章 敲打第四百零四章 杀意第五百三十八章 强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