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五十九章 财富再分配要向弱小者倾斜

现在银票的初级货币属性已经得到了市场的认可,这主要得益于四海商行庞大的市场占有率。

四海商行名下的产业已经涵盖了目前市场上的所有方面,与之交易的工商业户更是数不胜数,由于大宗商品交易时,巨额银两及不方便携带,本身也不安全,所以四海票号趁势退出的银票,在经过许多商户几次验证后,已经在大明境内被众多商户所认可。

因为四海商行的背景已经人尽皆知,所以银票的信誉就有了最高层次的保障,基于此一点,未来两到三年内,银票全面占据大明境内市场上大额交易份额毫无问题,剩下的就是采取适当的策略,让周边国家地区也能接受这种纸币的价值和使用,并形成习惯。

至于能否向全世界推行,那就要根据形势的发展和变化来决定了,首要的一点就是,大明必须具备强悍的武力,官军要有足以碾压天下任何军队的实力,再辅以其他手段,才能在长时间后让欧洲各国接受这种新货币。

银币的出现其实对平民和农户的伤害微乎其微,普通家庭日常所用基本是以铜钱为主,只有少数家境殷实的储备有一些银两,银币最主要的受害者就是那些豪门大户,但别说他们不知道这其中的奥秘,就算知道了真相,可在大势面前,他们也无力反抗。

这种种劫富的手段,最后都会被朱由检用作济贫。

等到市面上流通的银两日趋减少后,朝廷就会行文天下,强制使用银币结算,逼迫大户们用储存的银锭兑换银币。

其实掠夺财富并不是朱由检的最终目的,有些理由可能看起来冠冕堂皇,很虚假的样子,比如民富国强之类的,但实际上也许就是提出这些目标之人的初心。

将社会财富以合理合法的手段集中起来,然后以其他形式再次分配,并且再分配的原则是向弱势群体进行大力倾斜,这才是庙堂之上者手中权利的真正意义。

在朱由检的心目中,一个文明社会的特征之一,不是对强权的崇尚和敬畏,而是对弱者的关爱和宽容,是人性的光辉成为整个社会中自然的普遍存在,是道德高尚者的乐园、卑鄙龌龊者的坟墓。

而文明社会的构建,是需要丰厚的物质基础的,现在他要做的是,尽可能为大明积累更多的财富,搭建各种优秀制度的基础,以便后来者施政时更有余力去发扬光大。

养济院制度便是朱由检的计划之一,也是社会福利制度的具体形式。

自崇祯十年重建养济院的旨意下达后,随着各地官府财政情况的日益变好,所有县的养济院都陆续恢复并投入使用,据各地锦衣卫反馈的信息来看,至少在府州县城中,已经见不到乞丐的身影。

这几年随着户部下拨专项银钱的增多,虽说各地并没有做到应收尽收,但养济院中鳏寡孤独废疾者人数却是直线上升,这充分说明了大明大多数官员的良心并没失去,圣贤书还是没有白读的。

那些贫病无依者是弱势群体中最惨的一个群体,可以说是时刻挣扎在死亡线上,收拢他们,并给他们一个温暖舒适的环境,一口热汤、一顿饱饭、一句问候、一句关心,让许多濒死之人,在离开人世间时感受到些许的温度,让他们的心里能多少得到一丝安慰,这样的话,朝廷赚来的银钱也算没有浪费。

朱由检心中时刻记得对群臣说过的那一席话:使天下黎庶永不再受饥寒冻绥之苦,使天下人有冤屈能得伸,使有才能者能得扬,使富庶者不骄奢,使贫穷者能糊口,使天下苍生皆能安居乐业!

这个梦想是他毕生追逐的目标,他希望有生之年能够亲眼看到这一幕实现,为此,他将不惜一切手段,敢于阻挠破坏者,就让他肉体彻底消失。

现在新成立的铸币局共有七台机器,每天可以铸造各种价值的银币达七千两左右,算下来一年可以铸造两百五十万两左右的银币,如果根据大明现在官方和民间的财富拥有量,银币的铸造速度可以说是偏慢的,户部尚书已经提出了增加铸币机的数量,加快银币铸造流通的意见,但朱由检并没有采纳。

任何新生事物的诞生,总要给世人留出适当的适应期,像货币制度改革这样的大事,牵扯到千千万万个家庭,没必要急于求成。

这人就是不知足啊。

按照这个速度,现在单单是铸币给太仓带来的利润就能达到近六十万两之多,这可相当于原先大明每年的盐税总额了,要是搁在八年前,每年能多出六十万两银子的收入,当时的户部尚书侯恂睡觉都能乐醒。

现在户部太有钱了,户部上下眼界都高的很,已经到了百八十万两银子都不放在眼里的地步。

士绅一体纳粮新政的实施,加上各种新旧行业的诞生和发展,使得太仓岁入猛增到一千万二百万两左右的数额,并且每年还在持续增长着,由于新旧产业规模不断在扩大之中,所以每年的增长率没有确切的统计数据。

而內帑收入也是迭创新高,因为银子太多的缘故,朱由检特意拨出一百万两银子成立了一个慈善基金会,然后将这一百万两银子入股四海商行,以每年的分红作为基金会的支出。

慈善基金会日常由宗正府宗正、驸马巩永固管理,朱由检对这位驸马都尉的品德是极为信任的。

巩永固在四海商行中的股份,每年可以为他带来十万两以上的收入,加之他并非喜奢侈之人,府中风气也非常之正,所以不管是勋贵还是文官们,都对这位皇帝眼中的红人较为敬重,深受朱由检影响的巩永固,也时常散财扶危救困,是管理基金会最合适的人选。

按照朱由检的旨意,基金会财富更多的向妇幼倾斜,让更多缺少男劳力的家庭受益,基金会雇请的书办、杂役平日里的主要工作便是,收集京畿地区上述家庭资料,在核查无误后,根据具体情况决定基金的发放额度。

第六百七十三章 股权分给朝廷、新酒深受蒙古同胞喜爱第五百七十九章 朕可以给你,但你要拿东西来换第三百一十三章 建设第一百七十九章 安定第七百零一章 太子逛街遇贼第一百五十章 裁撤第三百九十六章 战起第三百一十五章 偶遇第一百八十五章 分割第四百二十七章 溃败第二百五十二章 情弊第八百八十七章 丰收的喜悦、竞价第六百二十四章 坚定不移地站在皇帝这边第一百八十八章 投名状第二百二十二章 封驳第六百九十一章 有了平台,才能更好地发掘人才第八百九十章 获利丰厚的农户们第四百二十三章 求援第六百七十一章 减税与股份变更第八百五十三章 各有算计第五百章 战报及善后方案第五百四十四章 诱之以利第六百四十五章 六百里加急第二百四十四章 站队第五百一十七章 准备总攻第五百四十二章 带西夷开开眼第一百六十七章 思绪第七百九十一章 给阿三找点麻烦第三百五十九章 偷人第八百八十章 想挑起世界大战的皇帝第六百一十二章 表态站队第一百九十九章 出路第二百二十四章 阁臣第八百四十一章 寻找合适的发展模式第六百四十章 不干都不行了第五百九十章 谋逆可是十恶不赦之罪第二百九十五章 目的第五百零二章 开发辽东的劳力第一百一十三章 长芦第六百六十四章 方以智还是太过年轻了第一百四十七章 凌迟第三十三章 安排第二百五十二章 情弊第二百二十七章 议定第四百一十三章 功成第七百九十章 大明新藩属国条例第七百四十章 选妃第六百二十五章 嘉定伯府破财了第三百五十五章 留膳第六百九十三章 你想打我?我想把你给揍了再说。第二百九十一章 细节第七百七十二章 一直憋屈的高起潜第四百零一章 开战第七百九十六章 去抄英国人的小金库第九十六章 心思第七百六十四章 进军西域、 逆贼成擒第六百六十二章 世家公子和海盗之间的关系第四百三十七章 阿济格的梦想第四百八十一章 错误的排阵第三十八章 大战2第八百七十四章 用你的金子买你的人才第四十二章 计划第七百八十九章 培育海外新兴市场第七百九十二章 大明军事观察团第四百二十八章 难拆的拒马第六百二十七章 皇帝到底想干什么呢?第一百七十章 包抄第五百七十章 太子的日常第一百二十七章 构想第一百二十五章 借势第六百四十五章 六百里加急第三百六十七章 重火枪第二百三十四章 开端第四百六十八章 夺门第二百零六章 内情第三百六十四章 敌至第三百六十六章 地雷第三百零八章 权衡第三百三十二章 内政第四百七十二章 善后第六百三十六章 苏州府抢了首功第一百六十五章 蛊惑第五十九章 追击1第三百六十二章 修改第三百六十六章 情弊第六百二十五章 嘉定伯府破财了第五百一十五章 赵武的猜测第一百七十一章 奇兵第四百零三章 惨败第六百八十七章 为了利益,多尔衮打算把侄子给宰了第二百一十六章 禁足第四百八十五章 待不住了第三百四十一章 打斗第五百三十六章 文贵武贱必须改变第四百六十七章 平顶山岗上的堡寨第五百五十章 改制以及新的战略第五百九十五章 证据在手、开始抄家第六百四十九章 宗藩改革初见成效第四百六十二章 君臣相处之道第四百七十六章 左翼骑兵的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