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八十六章 皇帝撑腰

新设立的乡镇以当地地理特征命名,直属县衙管理,主官佐贰任期五年,由吏部予以考察,到时视政绩决定升擢还是罢黜。

这项政策其实算是打破吏员因身份问题而无法升迁的一种延续,新的岗位都是朝廷流官身份,这让吏员们又多了一条晋升的渠道,从而更好的调动和激发他们的积极性和上进心。

这一点已经通过无数例子证明过了。

在持续数年的大规模异地搬迁安置过程中,各地涌现出许多能力突出、但之前碍于不是科举出身而只能做吏的人才,经当地主官举荐,吏部核验后,这些实干能力强的人才都转为了朝廷经制官员,极大的带动了大批与他们身份相同者的干事热情,效果也是非常良好的。

在乡镇一级政权设置完成后,与之相对应的是各村里长,这些人也将会获得一定的补贴,让他们更有归属感和责任感,明白自己是在为朝廷做事,增强他们的对大明的向心力。

里长与后世的村长不同,因为按照大明的制度,每一百一十户为一里,并设里长一名,而天下村落如此众多,人口稠密地区的一个村子就会有好几个里长,这样能够更好的预防村霸的产生。

绝对权力产生绝对腐败,必须建立相互制约机制,才能降低腐败的发生率,减轻对社会的危害性。

现在大明的里长基本都是由颇有资财和名望的乡绅担任,这些人对国家民族的认同感很弱,遇事首先考虑的是本族的利益,虽然从人性角度上说,这样做似乎无可厚非,但从民族大义的角度来讲,这种做法终是欠妥、

朱由检会授意内阁行文各地官府,今后在选任里长时,经过严格筛选和考察,增加退役官军担任此职的数量,以此来制衡乡绅大户。

退役官军入选里长的,必须是服役五年以上并且识字者,参加过剿贼平虏战役者优先。

军人的服从性和忠诚度一旦养成就很难改变,这类人担任里长相对来说会让朝廷放心不少。

在想清楚应该通过孙成一家的遭遇达成什么样的目的后,朱由检下旨招阁臣入宫议事,顺便吩咐下去,让锦衣卫把他们一家三口搬迁到皇庄安置。

阁臣们入宫之后,孙传庭把内阁于短时间内议定的策略做了禀报,朱由检对此表示满意,并顺势抛出了自己的方案,由阁臣们议定具体细节并尽快在大明推行。

随后的几天里,朝堂上因为吴伟业这篇文章引发的议论声持续不断,这其中既有夸赞朱之瑜、吴伟业的,也有不少声音是针对他们俩和报社来的。

有说吴梅村妄言邀名的,有说他哗众取宠的,有说他故作独醒之态的,有说报社诸人公然给盛世抹黑的,有说此文针对今上及朝廷、误导舆论、报社职权似有太大之嫌的,而最后这一条,似乎是所有反对声音最终的目的所在。

几乎所有有心人都看得出来,皇明周报看似只是一份报纸,但它巨大的社会影响力正在慢慢凸显出来,报纸上登载的所有信息,很短时间便会被广泛传播开来,而大多数看报之人,几乎都会选择对报纸上信息的无条件信任,若是以此来对付政敌,那可是一件犀利无比的大杀器。

在这些反对声中,尤以督察院系统的御史言官们最多,他们认为,报社不应该有朝廷的行政职能,如果不加以限制,报社的权利会凌驾于某些有司之上,若是被有心人所利用,对社会造成的危害是非常巨大的。

在一片纷纷扰扰的争议声中,一封封要求限制报社权利、选派能臣干吏进驻报社的题本送入内阁,阁臣们阅罢不敢擅专,于是,这些题本被送入宫中以供御览,但宫中却没有任何动静传出。

听闻如此多对报社和个人的不利言论,报社编辑部成员以及两名当事人对此反应不一。

报社的工作人员中,有不少人害怕不已,担心因此会遭到打击报复,毕竟那些反对声音手中可都是握有实权的,尤其是那些御史言官,自己要是不小心被对方抓住错处,那可就前程尽毁了。

吴伟业则是激愤异常,扬言要在下一期报纸上发文,对这些反对者进行有力的驳斥;而朱之瑜则是一副坦然处之的做派,行举间与往常无异,在他的劝说和影响下,吴伟业也变得安静下来,而报社内略显慌乱的气氛也变得安稳起来。

过了两天,一件皇帝亲笔手书并用印的横匾被王承恩亲自送到了报社,在朱之瑜等人叩拜后,横匾被端端正正的挂在了报社公署大门正上方,消息一传开,所有反对声音戛然而止。

横匾上书写着四个遒劲有力的大字:天下良心。这四个字透露出来的信号足以平息一切反对声。

在从锦衣卫处获悉吴伟业已经把秀芝一家接到府上,并正在给孙成寻医问药后,朱由检毫不犹豫的写下了这块匾额。

这既是一种支持和肯定,也是一种鞭策和鼓励。朱由检相信,报社诸人都会理解和明白自己的用意:以良知和良心为弓、以客观和真实为箭,如此方可以立于不败之地,这要作为报社的宗旨一直传承下去。

要想维持舆论监督的公正,那报社就必须以独特的形式存在,既要有抵御外界压力的强大能力,又要秉持不会因为利益驱使而随意捏造事实的良知,中间的尺度的确是不好掌握,这柄双刃剑可是既能伤人又能伤己的。

就在这场不大的风波平息后不久,崇祯十八年十一月,葡萄牙政府以及西班牙政府特使先后抵达了京城,鸿胪寺卿郑芝凤也分别与两国特使举行了会谈。

在接手了大明半卖半赠给的军火后,趁着西班牙精锐军队在马尼拉惨败后、军力国力都极为空虚的空档,葡萄牙军队越过与西班牙的边界,试探性分别向南和东面推进了一百多里,把这一片疆域收入囊中,现在葡方正在消化胜利成果,军队也在积极备战,准备应对西班牙军队的报复。

现在西班牙军队在马尼拉惨败的消息已经传遍欧洲,在震惊于大明官军强大实力的同时,欧洲诸国也对大明产生了敬畏之意,而面对大明递来的橄榄枝,葡萄牙政府高层毫不犹豫地接了过去。

葡萄牙愿意成为大明在欧洲的合作伙伴,并允许大明银币成为本国市场上的流通货币;葡萄牙愿意继续购买大明军械及其他商品,并在关税方面给与优惠待遇;葡方愿与大明在更多领域开展全方位合作,促进两国传统友好关系再上新台阶。

此外,葡萄牙特使还带来了一个消息。

第五百四十九章 孙传庭、卢象升的反应第八百零七章 攻入交趾第四百一十二章 对峙第二百九十四章 外夷第三百四十一章 打斗第五百四十八章 开海面临的阻碍第十一章 勇卫营第一百七十五章 勾连第一百四十二章 闲谈第三百九十七章 接战第三百四十四章 内阁第一百八十三章 刘国能第一百八十三章 刘国能第一百九十六章 战后第十七章 樊城第二百八十八章 布网第七百九十一章 给阿三找点麻烦第八百九十四章 该落幕了第四百二十六章 朝鲜铳手第一百零一章 登城第八百三十三章 取消宵禁、扩大内需第二百零九章 民生论第七百八十二章 盛世里也有挣扎存活之人第七百二十三章 米涅枪第一次实战第二百六十九章第六百四十六章 分级制度第三百零六章 断腕第五十一章 亲情第四百一十二章 对峙第四百六十五章 皇太极应对之策第六十三章 锦衣第七百零二章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第七百八十一章 登山偶遇第五百零七章 秋后算账第七百六十五章 战前闲话第四百二十九章 一触即发第九十二章 分进第七百八十三章 天下良心第三百二十四章 吃瘪第二百二十一章 征税第六百九十九章 兴建水库、酒坊不能太多第十四章 大生产第四百四十八章 料敌与布置第三百一十一章 急症第四百四十一章 宫里的阴暗面第六十七章 招供第一百八十九章 佛郎机炮第七百二十八章 捷报第三百五十七章 办学第五百九十六章 侯卿别担心,银子马上就有第七百二十一章 李定国打算给西班牙人一个教训第五十八章 溃败第一百四十七章 凌迟第三百八十八章 勇者胜第一百八十章 争议第七百零四章 大明的武备要和别人形成代差第二百六十章 备战第四百一十八章 就学第八百九十二章 北美大陆是必占之地第六百七十五章 师范才是教育发展的基础第二百四十一章 父子第四百二十八章 难拆的拒马第三百零九章 远虑 (求订阅收藏)第二百八十四章 设想第四百九十五章 丰收在望第三百五十八章 邹家第十八章 容情第五百二十三章 逐街逐屋争夺第六百九十章 未来的接班人选第五百六十三章 农业不仅仅是种田第一百四十章 宋应星第七百七十二章 一直憋屈的高起潜第二百六十二章 近战第七百四十三章 升赏、后事安排第四百零三章 惨败第四百零六章 列阵第一百六十六章 剿灭第八百五十七章 新的公务支出第八百一十八章 大败亏输第七百八十八章 科技成果是水到渠成第五十章 残暴第一百一十六章 冲突第五百五十五章 赵小娘子的婉拒第四百七十一章 清军的反击第二十二章 诛杀第七百五十四章 以贼首血肉祭奠甲申之变第二百九十五章 目的第四百八十六章 好消息第七百八十三章 天下良心第二百八十二章 衍圣公第四百一十章 弹幕第二百一十章 废除第四百一十三章 功成第四百四十二章 深谙人心的王德化第三百七十章 壮烈第九十一章 善后第一百零二章 再登第五百九十七章 宗藩问题到了解决的时候第七百一十九章 登陆第二百四十七章 守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