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三十四章 日益贫瘠的土地

大宋与西夏交界征战的陕西六路,依据重要性排序依次是永兴军路,鄜延路,环庆路,泾原路,秦凤路和熙河路。

永兴军路是大宋西北政治中心京兆府所在地,在陕西六路中人口最多,有户口百万。

其中,以长安为中心的京兆府下辖十三县:长安、樊川、鄠县、蓝田、咸阳、泾阳、栎阳、高陵、兴平、临潼、醴泉、武功、乾佑。整个京兆府有户口二十三万。

西门庆一行从华州渭南县进入京兆府境内后,在零口镇向北渡过渭水,抵达了栎阳县。

此番西行来到京兆府,西门庆决定从东向西,从北向南考察一番长安城周边的各县,最后再进入长安京兆府城。

因此,按照西门庆的计划,沿途会先后经过栎阳、高陵、泾阳、咸阳、醴泉、兴平、鄠县、樊川、蓝田九个县,再从蓝田县沿灞水向北进入临潼县,最后从临潼县进入长安城中。

至于武功、乾佑二县,因为距离长安较远,不在西门庆的考察计划之列。

特别是乾佑县,虽属于京兆府管辖,可是已经位于秦岭以南,与长安城隔了一个秦岭,对于长安城可谓无足轻重,是以对西门庆而言也失去了考察的必要性。

当岳飞、王贵等人兴奋地围着西门庆,问他可是又要查看长安城周边的地理环境和险要关隘,与众人讨论如何用兵时,西门庆却摇了摇头,提出了新的目标。

西门庆对岳飞等人说道,长安城周边都是关中平原,距离南边秦岭山脉的终南山还远,没有甚么险要关隘。

此番在京兆府要着重考察的,是京兆府各县的乡村农业,关中平原也曾经号称天府之国,这一次就是要看一看这关中是否富庶如昔,还有定鼎天下之力。

岳飞等人听了,瞪大了眼睛盯着西门庆师叔,半晌说不出话来。

他们都想不到西门庆师叔涉猎如此广泛,知识这般渊博,不仅武艺高强,懂得行军打仗,会写诗词歌赋,居然还会研究国计民生,天下形势。

西门庆师叔究竟是何方神圣?竟似无所不能!

岳飞等人都一脸崇拜地看着西门庆,心中暗中庆幸。跟着师叔出来游历天下,当真好涨见识!

焦挺早就习惯了西门庆哥哥的神通广大,无所不能。他看着岳飞等人的神情,心中笑道:“一群没有见识的少年人!西门庆哥哥的能耐,岂是你等所能明白的?今世你等能得西门庆哥哥的看重和提携,当真是几世修来的福分!”

西门庆此时可没有心思在岳飞等人面前故意显露学识,让这些汤阴县的乡下少年佩服得五体投地。

西门庆骑马行走在栎阳县的土地上,看着道路两边的乡村和麦田,陷入了沉思之中。

读过大学,接触过相关知识的西门庆记得,自盛唐以后,黄河流域的经济就逐渐衰败,长江流域经济崛起。中国的政治文化重心东移,长安失去了首都地位。

自唐以后,长安就再也未能成为全国政权的首都。

古老的华夏文明是发源于黄河流域,长安所在的关中地区也曾经是中国最富庶的地区,古有天府之国的美誉。

但是在秦统一中国之后,历代王朝却出现了不断向长江流域倾斜的趋势。

到了明清时期,整个国家的经济几乎完全依赖于长江以南地区的钱粮赋税。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

很多历史学家说,这是因为北方频繁出现战乱,经济遭到了破坏,所以历代政权不得不把经济重心逐步南移。

可是,北方的战乱并非都是因为游牧民族入侵,很多时候是内乱。

为何北方容易出现战乱,而南方却少有大规模的内乱?

中国古代是一个典型的农业经济为主的国家,往往是农业的发展和土地问题决定了国家的强弱和社会的稳定。

西门庆记得有一种说法,中国这两千年来政治文化中心从西向东,从北向南的变迁,不过是小麦和水稻这两种农作物的一次接力而已。

在中国古代,历朝历代农民起义的爆发地几乎全部集中在河南、山东、陕西等地。

而这些地区,恰好是处于黄河中下游流域,是中国小麦种植历史最悠久的地区。

中国的小麦种植主要集中在黄河流域。从汉代开始,小麦的种植就在北方得以推广。到了唐代,小麦已经成为了黄河中下游地区的主要农作物。

此外,在这些地区种植的其它主要粮食作物粟、高粱等也都是旱地种植作物。

小麦、粟、高粱这些作物都是大量消耗土地肥力的农作物,不宜在同一块地上连续种植,通常种一季就得休耕一两年。

这就意味着在这些地区每年大约只有三分之一到二分之一的土地能够收获粮食。

因此,自秦朝统一以来,立足于黄河流域的王朝承受着巨大的粮食供给压力。

更糟糕的是,黄河流域气候干燥,降雨不足,农业生产主要依靠引水灌溉。

干燥的环境使水分蒸发得非常快,碱性的黄土失去水分之后容易产生板结,造成土地盐碱化,一年比一年贫瘠,以致于不能耕种。

原本产量就不高的耕地不断减少,粮食产量也就跟着持续减少。

而在农业经济的古代中国,粮食就是财富。为了保持原有的粮食产出,不让自己的财富缩水,世家大户们必然要兼并更多的土地。

中国北方土地兼并的矛盾越来越尖锐,最终导致了激烈的社会政治冲突——农民起义。

每一次战乱,在经过多年的战火狼烟之后,土地经过撂荒得到了少许恢复,人口也锐减,粮食欠产和土地兼并的矛盾趋于缓和。

于是,社会才再次安定下来,由乱世恢复为治世,开始了新一轮消耗地力的循环。

但是总体上,黄河流域土地的肥力还是在逐步下降。

在秦统一六国之前的两千年里,中国的农业开发程度不高,规模也不太大。当时黄河流域的生态情况良好,并无土地与人口的矛盾。

随着大一统国家的产生,黄河流域农业生产的大规模开发随即展开。于是小麦种植导致的土地贫瘠问题开始成为一个又一个王朝的心腹之患。

第四百二十二章 我的大哥吓死你第一百二十二章 宋代的古德里安第八十四章 张都监的心思第四百二十六章 史大郎的心思第八百七十二章 新的金国三巨头第十七章 教头归来了第一百三十一章 樵夫指路第七章 武大郎的好邻居第二百九十三章 牟山寨的五头领第一章 我是西门庆?第七百三十章 捉盐贩的勇将第六十八章 张家庄招婿第七百四十四章 告别废都第二十八章 单挑郁保四第六百四十八章 比武资格第八百六十七章 张觉之乱的后遗症第二百八十五章 山贼的火攻第三百九十四章 柴进是幕后黑手第四百三十八章 踏上金国土地第一百三十八章 又见郁保四第四百二十七章 九纹龙的天赋第二百五十六章 双喜临门第五百一十六章 小旋风的野心第四百八十八章 南下求医第八百六十五章 宋徽宗提供的铁证第八百零六章 谁是反贼第五百一十四章 东平府的暗流第一百一十二章 余波未平第七百三十八章 快拜我为师第九百九十二章 渭州的前世今生第七百三十一章 欲擒故纵大刀关胜第三百二十四章 好心指路第八百八十三章 童太尉要闪人了第九百四十八章 军前叙旧第五百七十章 吾父汝养第九百一十一章 六贼当诛第三百八十四章 下流招数第四百八十二章 借船北渡第六百六十八章 亡国二人组第二百五十一章 火并王伦的报应第五百一十章 血战长春州第七百四十章 李世民比我坏第一千零一十五章 勿谓言之不预第三十六章 我不会作诗词第二百一十三章 活宝杀不杀第七百零五章 突袭越王城第三百二十四章 好心指路第三百七十三章 当皇帝就是能任性第三十八章 外宅那些事第二百零五章 初识刘小姐第八百二十二章 被抛弃的孤军第一百二十章 神火将军第八百零六章 谁是反贼第四十八章 武松归来第二百三十七章 点拨黄文炳第一千零二十四章 讨价还价第八百九十五章 金军的和谈条件第四百三十章 都是缘分第三百八十三章 陆小乙的新任务第八百一十五章 大官人的面子第五百七十四章 好戏开场了第三百零四章 小的们顶住,让头领先跑第一百六十六章 站出来让洒家打死第一百零六章 对酒当歌第八百二十三章 大局未定第八百五十二章 形形色色的辽国遗臣第三百四十二章 倒霉的扑天雕第五百三十三章 吴用的回马枪第八百三十四章 燕京城降金第三百二十五章 西门庆计诱宋公明第一千零六十四章 完颜宗干跑了第一千零六十四章 完颜宗干跑了第八百三十八章 宋人好算计第四百八十二章 借船北渡第六百六十三章 梁山泊的用途第七百五十五章 晁盖学聪明了第六百零五章 林灵素的宗教战争第八百零八章 金国使臣入东京第一千零三十六章 西夏军突围第五百七十二章 宋江与黄信的旧账第六百五十五章 水军初成第一千零二十章 天都山密谋第一百八十三章 燕顺的厨艺第七百四十三章 灞桥柳色第七百零七章 重逢毛子廉第九百三十六章 西门庆起兵第四百一十九章 斡离不的马第六百七十八章 一网打尽第三百七十七章 宫女月儿第一千零九章 万事俱备第二百零五章 初识刘小姐第三百七十一章 失之交臂第一百八十章 镇三山在此第一千零四十九章 胜败难料第七百六十章 金国好驸马第六百七十二章 海战准备第八百七十五章 辽国落日第九百一十二章 山贼猖獗第三百九十八章 青州来客第一百四十九章 巧遇没羽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