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八章 第一次世界大战

1912年和1913年,巴尔干地区接连爆发了两次大规模的战争。

1914年6月28日(塞尔维亚“国耻日”),奥匈帝国皇储斐迪南大公夫妇在萨拉热窝视察时,被塞尔维亚民族主义者加夫里若·普林西普枪杀。奥匈帝国皇帝弗朗茨·约瑟夫一世于1914年7月24日向塞尔维亚提出“最后通牒”,限48小时答复。通牒内容极其苛刻,要求制止一切反奥活动,惩办进行反奥宣传的官民,由奥匈派员共同审判萨拉热窝事件的“凶手”等。塞尔维亚政府接受了除违反自身宪法、损害主权的第五条和第六条外的所有条款,同时开始了战争总动员。奥匈帝国因塞方未接受所有条款,于7月28日向塞尔维亚宣战。

1914年7月30日,俄国和奥匈帝国开始战争动员。

7月31日,德国向法国和俄国发出“双重最后通牒”。

8月1日,法国、德国开始战争动员,德国宣布与俄国进入战争状态。

8月2日,德军进入卢森堡。

8月3日,德国向法国宣战。英国开始战争动员。

8月4日,德国向比利时宣战,英国向德国宣战。奥匈帝国于8月5日向俄国宣战,第一次世界大战正式爆发。

协约国方面参战的有:英国、法国、俄国、日本、比利时以及几个巴尔干半岛国家。同盟国参战的是德国、奥匈帝国、土耳其、中国。同盟国方面:奥匈帝国是当事人,德国是同盟国的核心支柱,土耳其因为被俄国、法国、英国侵占领土而参战,中国一直跟德国关系密切,而且想夺回被俄国侵占的几百万平方公里的国土,所以也加入了同盟国。

在德法边境上,密布着要塞、堡垒、地下通道。原因是在1870年的普法战争中,普鲁士人在德法边境的战斗中摧毁了法军,然后长驱直入,包围和攻陷了巴黎。统一的德国吞并了法国工业重地阿尔萨斯和包括要塞城市梅斯在内的洛林的一部分,从而很大程度的从军事与经济上削弱法国。

为了防御德军,法国于是以沿着一百五十英里法德边界的四个城市为中心,构筑了一系列堡垒。东南从瑞士的坚不可摧的屏障阿尔卑斯山开始,坚固的混凝土堡垒从贝耳福、厄比纳尔、土尔和凡尔登伸展开来。在厄比纳尔和土尔之间设计了一个宽阔的缺口,作为迎接敌人进入的巨大陷阱,然后用从掩护得很好的混凝土箱形掩体中发射的交叉火力加以歼灭。从德法边境进攻法国,那将是死路一条!

面对着这种难以克服的堡垒要塞区域,从1891年到1906年任德国参谋总长的阿尔弗雷德·冯·施里芬伯爵,设计了一个通过广阔的比利时平原侵入法国的战略。这个小小工业国家,提供了有充分铁路、公路、河流和运河的一条不费力的通路,而且它和法国的边境是不设防的。

施里芬当年就想到了德国可能面临东西两线同时作战的困境,施里芬计算,俄罗斯落后的军事动员体制使得俄国至少需要6到8周才能完成对德国的军事集结,而德国可以利用这一段时间,先击败法国。要短时间内击败法国,就只能绕过德法边境的堡垒要塞区域——借道比利时。而要借道比利时,就要拔除横亘在比利时边境上的列日要塞!

从8月4日,德国向比利时宣战后,德军就陆陆续续进入比利时边境。和想象中的大军压境不同,德军进攻都是从多路小股出击开始,他们能打就打,不能打就绕到侧后方攻击,遇到坚固据点并不死磕,一般会等到大部队或者重型武器支援到来之后,才进行攻坚作战。由于列日要塞就在德国和比利时边界,8月5日德军就来到要塞外围,在遭到要塞重炮轰击后,德军大部队分成散兵,向列日要塞周边运动。

但作为欧洲三大要塞之一的列日要塞,位于默兹河与乌尔特河汇合处,北邻荷兰边界,南靠阿登森林,有多条公路、铁路、河流从列日要塞周围经过,德军要完全绕过列日要塞不现实,只能强攻。

列日要塞除了核心要塞外,周边也修筑了12座大型炮台堡垒,炮台间隔3~6公里,环形炮台群总周长50余公里,部署有各种火炮400门,各炮台筑有厚度为2.5~3米的钢筋混凝土永久工事。炮台的所有兵器和人员都隐藏于地下,只露出呈三角形的顶部。平均每座炮台有120毫米要塞炮和210毫米榴弹炮各8门,所有的炮塔都用钢甲防护,可作360度角旋转,还可以自动升降。炮台上又装有探照灯供夜间指示射击,和炮塔一样能够升降,还有速射炮及机枪封锁炮台周围的旷野及附近的死角。炮台之下,修有四通八达的通道与各式各样的地下室,储存有大量的粮食、饮水、弹药、医药用品及供电设施。每座炮台周围还挖有很深的防护壕,壕外布有大量带刺铁丝网及障碍物。守卫每座炮台的比利时军队一般为2个炮兵连和1个步兵连,共400人,在各炮台之间的旷野上还有机动的步兵连队防守,总兵力为2.5万人。整个列日防御体系被认为是欧洲最坚强的要塞,德军想要强攻势必横尸遍野。

德军必须强攻,又不想血流成河,就只有借助大型攻城利器了。原时空德军凭借420毫米口径重炮,把列日要塞轰成了碎片,但这个时空不行,因为克虏伯军工厂被海军主炮挤占了产能,根本就没有研发制造陆军的超级重炮。克虏伯每年要为德国生产五十多门400毫米战列舰主炮,已经是极限发挥了,根本没有产能生产陆军超级重炮。

大家可能要问:不就五十几门大炮吗,能有多困难?这里要告诉大家,还真的难上加难。要知道,几十年后,全盛时期的日本在1941年,为陆军生产的重炮(200毫米以上口径),全年总计只有24门!其中300毫米以上的超级重炮,只有2两门!

其实,大口径重炮一直以来,都是大国重器。当时能生产400毫米级别主炮的就只有两三个国家,从冶炼特种合金钢开始;到数以计日的调质;再送到万吨水压机锻制初坯;然后再次退火消除应力;切掉头尾以去除杂质;钻掉中心部后送至加热到1600°;然后二次精锻;锻成后三次退火去除应力;然后表面硬化以增加强度;记不清第几次退火消除应力;这才做好一层炮管。一根主炮往往由多层炮管嵌套而成(一层比一层短,因为炮尾处膛压高,要多套几层才扛得住),所以以上工序又要再重来几遍,最后由大型镗床加工内表面,自紧身管,才算做好一根炮管。其中任何一道工序有一点儿瑕疵,都可能在巨大膛压下炸裂开来,几个月的工夫全白费,又得从头再来!

所以,德国陆军根本就没有400毫米以上口径重炮,只有几门改装海军的350毫米铁道炮,但是需要在发射地点加固铁道,所以要过几天再能拉过来。到8月6日,列日要塞外围聚集的德军已经超过10万了,他们都被这座要塞堵住了去路,炮台内的比利时守军静静地监视着这些号称“天下第一”的德国陆军,看看他们会怎样进攻。

古老的东方有句谚语“善攻者,动于九天之上!”列日要塞的守军终于等来了敌军的进攻。

第七十章 纽芬兰岛第四十二章 世界第一陆军第五十六章 螳螂捕蝉第四十八章 战列巡洋舰之殇第三十二章 提尔皮茨第三十八章 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二十一章 银行第五章 电器公司第五十七章 黄雀在后第十一章 空城第十六章 甲申易枢第六十六章 新枪(中)第十九章 君主立宪第二十二章 蓝丝带奖第四十三章 海上形势第五十七章 黄雀在后第五十四章 波兰战役第四十一章 包围第十一章 空城第三十三章 无畏舰第六十九章 俄国革命第十三章 光复河内第六十七章 新枪(下)第六十五章 新枪(上)第四十章 英法联军赛跑第三十章 中俄战争第五章 电器公司第六十三章 布鲁西洛夫攻势第五章 电器公司第十三章 光复河内第四章 潮起彼岸第二十章 克虏伯汽车公司第五十六章 螳螂捕蝉第二十五章 战舰三大要素之——火力第三十章 中俄战争第五十一章 落幕第六十二章 铁道炮第六十六章 新枪(中)第六十章 惨胜第六十四章 战后思考第六章 恭亲王奕䜣(上)第五十三章 1914年末战况第三十九章 德法边境战役第五十七章 黄雀在后第四十章 英法联军赛跑第九章 新战术第六十三章 布鲁西洛夫攻势第十二章 撤军第八章 黑旗军第十章 水战第一章 穿越小克虏伯第六章 恭亲王奕䜣(上)第三十章 中俄战争第二十四章 战舰三大要素之——速度第六十章 惨胜第十四章 大胜之后第二十七章 十九世纪九十年代世界形势第六十二章 铁道炮第二十六章 战舰三大要素之——防护第五十六章 螳螂捕蝉第五十七章 黄雀在后第十九章 君主立宪第二十四章 战舰三大要素之——速度第一章 穿越小克虏伯第三章 机床设备集团第四十七章 射程决胜第三十八章 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五十三章 1914年末战况第二十章 克虏伯汽车公司第二十六章 战舰三大要素之——防护第五十八章 苦战第三章 机床设备集团第四十八章 战列巡洋舰之殇第三十三章 无畏舰第四十三章 海上形势第三十二章 提尔皮茨第六十三章 布鲁西洛夫攻势第三十五章 变样的海军竞赛第三十六章 战前准备第六章 恭亲王奕䜣(上)第十八章 反攻第三十九章 德法边境战役第六十三章 布鲁西洛夫攻势第三十九章 德法边境战役第二十四章 战舰三大要素之——速度第十二章 撤军第五十六章 螳螂捕蝉第三十二章 提尔皮茨第四十七章 射程决胜第三十四章 1907年经济危机第四十一章 包围第三十五章 变样的海军竞赛第六十章 惨胜第四十九章 战列舰交火第二十九章 哥廷根大学第四十章 英法联军赛跑第十二章 撤军第三十章 中俄战争第十六章 甲申易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