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57章 沉惊7

终于得以回家了,背着沉重行囊的李富贵用手巾抹着头上的汗水,喝过了水壶里苦味十足的粗梗茶汤之后,却是不由想起了女人准备行装时的温柔胸怀,和一双儿女期盼雀跃的小脸,只觉得疲惫发麻的脚步,再次变得坚定而有力起来。

他这一次随军出阵,可谓是辛苦至极也不乏风险,作为介于主战部队和武装民夫之间的辅助役,他们需要承担和从事大量行军途中、战地上的繁琐事务;

从大军行进中的逢山开路遇水搭桥,到停驻下来的修营筑垒布置阵地,再到开战过程中的战场救护和输送任务,战后打扫战场过程中的尸体掩埋和卫生防疫,战利品收集等既苦且累的工作;

一得空闲下来,就要拿起弓弩和火铳,参加具体的巡哨和据点驻防任务,乃至协助正规军序输送押运,同时还要对应平原上最多见的北朝渗透和袭击部队;因此,由此产生的各种战损和非战斗伤亡,也并不见得兵主战部队更少;但是最后能够坚持下来的人,都有了不错的回报和收获。

除了各种战地津贴和犒赏,还有战后的补偿措施之外,李富贵也给自己挣到了一个建生军暂编第五十九团,下属什长的军籍和身份,多少也算是个小头目了;

虽然很可能一旦回到淮东之后,就立即解散的临时编制,但也意味着他能够名正言顺的穿上,淮军二线部队特有的青灰色制服(没有军衔和其他标识),而享受别人羡慕的眼光和免除日常杂役的权益。

更关键的是,他有了子女入学的推荐权资格,这也意味着寄希望于下一代身上,由此改变命运和出身的某种可能性。虽然大多数人的眼光和格局,并不能完全察觉到这些东西。

虽然回来的这一路路并不好走,黄河的大水同样影响和波及了下游地区和各条水系的沿岸,因此,被淹没的村庄市镇乃至城邑也不在少数,唯一可以庆幸的是,因为连绵战火的影响,这些地方也就是十室九空,没有剩下多少人口,土地也是荒废有年,因此,对后方地区造成实质上的损失相当有限;

而真正麻烦的是道路桥梁的损毁,也大大拖延了班师的进程,继续需要建生军中的工程部队,走走停停的轮番进行修补和填平,有时候还要排干淹没道路的积水,搜集足够的碎石和沙土,来临时硬化路面。

尽管如此,相比来时劳师远征的长途跋涉,回程的路线和时间都无疑都被缩短了许多;因此,他随着押送俘虏和其它人口的浩浩荡荡大队人马,从汜水关抵达淮东军设立的前沿前沿堡垒,也只是用了三天时间已。

毕竟,现在的淮东镇治下范围和地盘,也是今非昔比的规模了;这一次乘着国朝二次北伐的大势,依靠恢复起来的五丈河和白沟漕运输送距离,以及沿途建立的粮台和巡哨据点,主动将淮东镇实际控制下的边界,在北抵济水南靠淮河的范围内,足足向西推进了一百多里到数百里不等。

一口气占据了数州之地,而一直将道路和据点延伸到了隶属于河南道东部,而距离都亟道并不算远的的毫州、曹州境内;因为,这些地方除了几条并不贯通和连接的低矮山势,和若干片丘陵地之外,剩下的大多是一马平川的平原地带,也是黄淮大平原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里也是史上被称为“数千里沃野”中原大地的部分精华所在,而在都亟道所在的河洛平原被黄河大水给倒灌了之后,就更加显得尤为重要了。

因此,依靠在当地强制推行的屯垦和编户齐民,原本在初次北伐当中山穷水尽的北朝,也得以在重新占领这些地方后,生聚和维持了相当规模的人口和军队。

虽然这些军队的战斗力不怎么样,在面对淮东的交锋当中总是败多胜少,乃至丧师失地;但在淮东军退走之后,经过一段时间的休养生息却又顽强的恢复起来,可见其地方的潜力和资源。

从某种意义上说,只要能够将展现稳固下来,这些地方初步经营起来之后,可比淮东那些多山和丘陵的核心六州,在农业生产潜力上要更胜一筹。

故而按照中军帐下两参一佐的后续布局和预案,首先就是就地依托山川河流的地势,用一连串南北走向的烽燧和哨所,堡寨和屯围,由此规划建立起最基本的边界线来。

因此在远征大军抵达曹州的济阴城之后,大量的资源和人力都被就地留了下来,作为当地后续经营和建设的补充力量。

而李富贵他们所在的建生军第五十九团,也很快就接到了新的命令和选择,是就此遣散各自回归后方,还是留下来参加后续的延边建设;

而李富贵思虑再三之后最终还是选择留了下来,而没有随着大队人马的继续东归;然后在新编工字第四十一营里,以抬高一阶的建生军火副资序,负责监督和鞭策那些新获得的北国俘虏和新附人口,从事和进行沿边堡寨和道路水利的后续建设。

当然了,在北朝的势力被打垮之后,他们所要面对的压力已经大大减小了,主要的威胁也只是那些战败后流散于地方上散兵游勇,啸聚于乡野旋起旋灭的盗匪,乃至围堵和抓捕饥寒所驱辗转于道途的流民什么的。

而李富贵同样也想利用这次机会,为自己新出生的儿子更多攒下点未来的底气什么的,所以只能暂时割舍下短期内见到家人的迫切心情了。

。。。。。。。。。。。。。。。。。

相比底下人对于班师回家的各种欢腾雀跃,到了我这个层面之后,要处理的却是好坏消息参半的格局。

后方的海路贸易还在持续萎缩当中,无论是倭国还是新罗藩,或是安东诸侯,或又是夷洲方面,或又是广府之地,几乎都是各种萎靡不振或是动乱不堪的坏消息,因此,基本都是出大于入的局面;

因为,就算是淮东的贸易输出量减少,但是相应物产和资源的输入需求却是一点都没有减少,甚至因为局势动荡之下不得不加大输入的储备量,以对应将来可能最坏的恶劣局面。

就连作为长期的原料产地和商品倾销自留地的海外藩贸易,包括东海道的婆罗洲、吕宋三洲等地,因为国朝今年出台的征收政策和财计手段,都出现了出口和市场需求的双向萎缩。

但是充满讽刺意味的是,相应淮东本土的农林渔牧矿冶等产业,却是迎来产能上新一****规模增长浪潮,这也很大程度上冲淡这次出兵所造成的各种资源糜耗;

当然了主要的增长势头还是集中在了开发多年的延边各州,以及辽西、辽东、全罗道这些新征拓地区的后续经营潜力,开始在相对的良性循环中走上正轨了。

通过这些年下来直接或是间接,孜孜不倦的人口贩卖和虏获活动,淮东用了好些手段和策略才逐渐摆脱了最初,诸如“地广人稀”“大片落荒”之类的负面评价,而让有效控制范围内的每个角落,都有劳役营和编管地的存在。

所以,就算现在稍微向西扩张一下地盘,在厚积薄发的人口底蕴上,也是能够控制得住局面的。

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渤海对面的安东道;

安东大罗氏内乱和崩溃为开端的混沌之局,最终在辽河流域的持续旱情中,演变成了现今弥漫整个安东道南部*,就连那些打成一团乱粥的各地藩家,也不得不偃旗息鼓暂时消停下来,几乎每天都有大批零下人口,纷纷奔逃到辽东半岛的控制区内来。

而安东道北部也不见得消停和安生,愈演愈烈的土族之乱,已经造成了多家北地联盟的中小诸侯就此覆灭,而群起作乱的各地土族番人,也出现了几大股以地缘势力为导向,兼并和合流的趋势。

第774章 萌动4第922章 惊破2第817章 启新7第528章 经略2第877章 拨乱17第475章 渐变5第1266章 又决6第531章 经略5第1117章 归远17第526章 兵戎10第458章 归亡6第一百八十八 掌进退第945章 破釜5第46章 渐远第1285章 旋灭5第1081章 立新11第1076章 立新6第275章 进程,再闻第752章 徒变2第476章 渐变6第1113章 归远13第1056章 零落6第844章 风动4第754章 徒变4第50章 在扬州第1150章 潮新20第120章 意外第1088章 立新18第65章 再行第1018章 颓然8第939章 惊破19第550章 根本6第57章 偶然第1092章 立新22第140章 多卯蒸钢?第6章 义军第933章 惊破13第943章 破釜3第985章 浮梦15第470章 归亡19第65章 再行第413章 两重第653章 出援3第726章 异梦6第384章 战云5第814章 启新4第111章 风起第898章 反动18第299章 战淮北十三第272章 战了又战第584章 变数4第1081章 立新11第80章 幕内第95章 偶遇第741章 思变第380章 战云2第677章 出援27第1270章 又决10第961章 沉惊11第1081章 立新11第一把四十九章 除受第237章 邀请 剧场第1280章 卷荡10第698章 履新2第180章 途变第357章 出阵第414章 两重(下)第10章 转职了?第803章 沦没3第1263章 又决3第981章 浮梦11第1168章 沧澜18第998章 跌宕8第390章 回转5第100章 薄发2第886章 反动6第458章 归亡6第889章 反动9第497章 闻惊7第878章 拨乱18第1006章 夷变6第888章 反动8第340章 挖角和折转第869章 拨乱9第997章 跌宕7第536章 经略10第305章 战淮北十九第946章 破釜6第997章 跌宕7第779章 萌动9第1061章 零落11第333章 再进第596章 期新6第536章 风雨6第1012章 颓然2第172章 惊现第77章 种子第983章 浮梦13第579章 决意9第255章 对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