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一下中华武术之内家拳

一下中华武术之内家拳

内家拳一说始见于明末清初《王征南墓志铭》。是相较于外家拳技而言的一种拳法理论。外家拳源于古代战场硬柄武器使用方法。而内家拳则是源于古代战场韧柄武器使用方法,主要是大枪术。宋时为我国冷兵器的巅峰。硬柄武器使用方法已然成熟。于是有百家武艺汇于少林,始成少林一派。说少林为外家,就是源于此。而宋时韧柄武器也已经开始大量出现,于是也有了内家拳源于宋时岳飞之说。

内家拳源于宋时张三丰、武当张三丰,是指内家拳的另一大来源——道家理论、功法。宋时,百家拳术汇聚少林,始成少林一派。大枪在战场上的应用也更加广泛。元末明初,著名的道人张三丰得陈抟老祖及火龙真人的教导,有感于自己所习道家丹道功夫,遂将之与武术相结合。于是辉煌灿烂数百年的内家拳诞生了。后张三丰苦心求道终有所成,传说成仙。其著述主要为丹道。后明成祖大修武当。亦使得张三丰内家理论和丹道理论都得以传之后世。明中期,张三丰所创内家理论经过不断发展至张松溪时已然完善成型,影响愈来愈大。明清资本主义萌芽、商品经济发展。武学也大发展。职业武术家也越来越多。一些主要修习大枪术的武术家接受了内家拳理论。并加以发展创新,形成了一种完全不同于四明松溪原始武当内家拳风格的内家拳。至清末民初,由杨、李、董三人将此风格内家拳真正推广开来、大行于世。再到孙禄堂天下第一,使此风格内家拳彻底走上巅峰,成为国人习武的主流。因此道、枪二者内家拳

可谓是内家拳的两大来源。再说少林、武当。其中少林是禅宗祖庭。少林拳要禅武合一,实际上佛教禅宗禅法自有传承(主要在江南),并不在少林。许多外家拳也不是在少林所创。武当是道教圣地。其全真和正一派都有。武当内家拳偏重于丹道、养生,但是许多武当道士只修丹道、不习武。

内家拳基本可以分成两大风格:①以张三丰、张松溪、王征南、甘凤池等等为代表的武当内家拳、四明内家拳内家拳,偏重于丹道、养生,讲气。习者多与道士有关,不甚追求武道。明清时,此派名师辈出影响颇大较为兴盛,及至民国时影响已然不大,反而一直受到另一风格内家拳的影响。②以太极拳、形意拳、八卦掌这三大内家拳为代表的一类内家拳偏重于大枪术、实战,讲劲。其练习者多为职业武术家、交流广泛、发展迅速。他们追求武道,有一股武者、练拳人的精神。清末民初,此派宗师辈出、群星璀璨、交流广泛,更是带动了其他武术拳种的发展。正是这种大发展成为了我中华武术古往今来的巅峰黄金时期。其影响之深远,一直到今天还是国人习武的主流正宗。中国武术在国际上的地位是由李小龙奠定的。少林武术在中国的地位是由电影《少林寺》奠定的。内家拳在中国的地位就是由一位位内家拳宗师奠定的。道、枪并非道即练法枪即打法。内家拳数百年了。道、枪、练法、打法四者早已水乳交融不分你我,彼此之间相辅相成。注:黄百家在《内家拳法》中对内家拳的内容进行了详细论述。其中有应敌打法、点穴法、所犯禁病、练手者三十五、练步者十八,而总摄于六路短打和十段锦等。

特点

胜强敌之道

遇任何强悍狂妄之人,勿生怖心;心神沉着不乱,乃能举动得当,气定神全,于此即先胜了一着。

内家拳于平时,便须时时静观默察;以参证原则,若能融会要诀,通解其义、则寡可胜众,弱能制强。譬如泛舟于海,乘者虽多,惟司舵驾船者一人,已足司全船之定向。

吾之技艺精详,犹司舵者之*纵船只,成竹在胸,一人足当众乘客,此岂多寡数量上之比较。以寡胜众,以弱制强之理,乃存乎此。

艺无止境

我技虽佳,然必有胜我之人。高于我者,当以师礼争之,取其所长,补吾所短,于是我艺益进,岂足为贬?传之后进,吾道益宏。

即或造独精,高出流俗,亦不能自满。艺无止境,学问无涯,岂可自堵前程。

柔静为先

习艺之时,必宜潜心体会,若凭蛮力,绝不得窍诀。而须心如垂杨,意随流水,四肢轻灵,中节作主。若能如此,则能捕捉好机,刹那发劲,捷如闪电,虽四两之力,亦可拨倒千斤。

神气满布

人之能者,谚称三头六臂,然必须一心作主。若心有所偏,则此手动,则余手皆弛。手多亦成无用,我如神气布满全身,全身灵劲,毫无间隙,人发而不能制我,我发而即能制人,皆赖神氧满注之功。

流行勿断

气与体中有阴阳,其动日阳,其静日阴;内家拳虽专重气之使用,然为无形物、无迹象可寻,实则存我体中。气之即分阴阳,若养之不当,便生弛挠之憾。平常安坐时之心气,漫漫然为镇定无事之态。动时若神志外夺,损其平常镇静守养之气,此末得艺也。

昔日先辈教人,务先使养自己方寸之气,使外物不能动其心。有此不拔之根基,则任何活动元气充足,无缺损之虞,起居动静;真气沛然,至此方是真传。

身神统一

设眼前有某物,欲取之主意一起,手乃前出,是即意通于气。故欲使用此物,叉须力焉,力之所出,乃

内家拳

气之所集。气之所通,亦力之所集。气力非二物也。由意集气使力者,方得顺遂称心。若力先出,是便颠倒主奴,为害甚多。故吾平日,务当舍去其力,而炼其气。只求气之使用顺遂得体,则任何人固有之力,得应其事而随其量而出焉。

无我之心

敌欲攻我,任其用何种进攻之势与恐吓,我心仍木然无所动,一若无与人争胜者。其心既正大光明,其气亦整暇不迫,从容得体,故恒占胜。

不动心

所谓不动心者,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糜鹿兴于左而目不瞬之谓也。心有所守而不移,则真气元塞全身,视白刃而不见,闻炮声而不憾。外物勿挠,独立不惧,以如斯之心胆,运用所学,若行所无事,大敌当前,亦不见怯返顾,斯真能不动心者也。

平日多近白刃,使之熟稔无畏。并卧于中野,宿于深山,人迹罕至之地,潜居修练。其所成就,必能宏远博大,岂流俗可比。

近世之治术者,多以手足为艺,徒取眩目,无复精蕴,我侪当矫其弊,必求入于不动心之境,勿徒尚空义,方谓得术之奥义。

有胆始有力

武术以胆力为第一。无胆力即无克敌敞致果之心。恐怖既充于中,肢体便滞于外,为敌制造优势焉。故胆力强者,恒*胜算。自来成例甚多,当宜练胆。

沉着虚静

凡武术一道急者败。诚能不动心,则敌之进攻,我静以待之。若心急气浮,则不但难以破敌,且反足致败。身以机敏为第一,心以沉着为主。

持此自修,虽不藉器械,而敌以武器攻袭,我亦心守沉静而巧胜敌械,是皆沉着虚静效也。

养我灵觉

凡眼耳之活动,根于心之发动,故观物听声而心动,此人二常也。吾人乏遭遇危险,不能预知,故平时

内家拳

步行时,当注意前后左右,不可疏虞。盖不幸受人狙击,不特受害负伤。而多年之练习,悉付诸逝水矣。

且应敌之时,因眼之活动,而勇气自满,动作亦速。敌人图我之意,先巳了然于胸。察敌眼光之注视,与吾身相触之灵觉,敌方意向,我无不知,我得而从之制之矣!

威喝应用

发声则气能专一,力自舒透,而声必起自丹田,动作得势,是因气之曼相应,勇气自增,而敌气倍馁矣。

然发声若不得体,任意喧晔,既损礼体,并伤我威,反招「善叫猫儿,不善捕鼠」之讥。不如保持静宁心气,至为重要。

残敌之心

若无残敌之心,一不能敌众,二不能了事。谚谓:交手不留情,留情便失手。

残敌心者,敌败后,切莫不可以假之以还手之机。着须一心注视敌人,不令其有任何生动作。如若我为敌所败,际此瞬间,即须振作监视故心中另一意念,俾采应敌之道。此间皆不容发,防护周全,不得疏虞。

多求练历

修习武技,当求练历,故对练之事为习武要事。切勿自以为技术末精而气馁。务于对练锻炼技巧,娴熟技巧,领会要诀,与固定养气定心各耍则,如此身体力行,学会破敌工夫,而后百战不殆。

对练时,如心存惧畏,便已输了七分。往往见技术过人者,竟意外大负,是必心中怀惧故也,过后方悔敌技

功夫

平常,已无及矣。

故对练时,不宜轻敌,但亦不妨放胆引敌。一着未善,即当变化,力求得势,自信力自能油然而生,恐惧便消,藉此努力修练,不厌不倦,练历既多,境界自高。

练武者之恶德

夫治学者,专心致志,神不外鹜,惟教诲之是遵,造必可致远。武艺亦学问之一端。若自恃体之强壮,臂力之方刚,或恃艺之初成,而夷视一切者,真木偶之狰狞,无复竿头之日进。盖武技要求,不再有一颀昂之身躯,血气之勇。此皆未经琢磨之粗胚下料,无足傲视。故任性与自满,乃器浅之易盈耳。

注重对练

一、当求与多数人对练,广得经验。若拒与新人对练,最阻进步。

二、勿挑选对手。好挑选对手者,必自是而轻人,若遇是辈,先观其破绽而败之,彼屡次被破,最后必示好意相与,可成拳友矣。

三、对于较弱于己者,勿视为无益于己,而敷衍从事,此种根性至劣。故对后进,必当亲切叮咛,教导不倦,是亦乐事也。

四、遇他人之对练,宜静观其得失,取其所长:矫其所矩。善奕者不必自奕,阅其胜败机微,得矣!

五、自己与人较试,宜以礼待之,勿举动轻慢,若为人所负,切不可存报复之心,盖胜负乃常事,惟致力于学,乃可收之桑隅耳。

料敌之法

夫敌有阴敌阳敌二种,其形状不易判别。外观似弱,或为劲敌,外观极盛而或为易与。内冢拳法,常使一身镇静而变化无方。存心料敌,虽不能烛照计数,亦可临时察言辨色得之。敌颜色赤,则性气向上,性气外发,心必急,已失胜利之机。颜色青白者,心必怯,怯则身体震颤,方法不能活用,故吾与人较胜,宜不怯不急。

心壮魄强

心魂即吾人之精神力之谓也。为人心之基,有强有弱。有精力者有气势,见敌而起制胜之心,则势满矣。此为心魄之作用。由心生胆,由旭生力。力以身体为基础,身体虚弱,虽有此心,亦属白运心魂,无效也。身体强壮,方能不为物动,基础方立,故练身亦是要事。有心,有体,即当习气。呼吸皆自心中所起,切勿使气息闭止。若气息闭止,便不持久。故求运气调息,而后心自静,魄自坚,强毅之本立矣!

机智

力有时而穷,巧有时不济,一智可以胜千军。

观之征南事略:王征南,夜出侦事,为守兵所获,系之廊柱,数十人饮酒围守,征南拾碎磁,偷割其缚,然后急望怀中探银,望空而掷,众兵力争攫取,得自逸出。

又:岁暮独行,遇营兵七八人拉夫役,为之负重,征南苦辞求免,不听,乃至桥上,随弃所负,营兵拔刀捕之,征南手搏,营兵仆地,铿然刀坠,如是者数人,乃取其刀投之井中,营兵乃索鞭出刀,而去远矣!

此乃以智成就事,安度窘境,岂独赖拳勇技击乎!

破势收势

内家决无先动手打人之理,如对方一出手,即是「破势」,我得有隙可乘,是所谓:「隙开劲莫迟」也。但须明虚实,不贪不求,方是高手。如敌不破势,可以用引,用引之要,在引出敌隙,非露己隙与人也。且当引透,皆不可不知。

收势须能一发即有一收,方能力之可生生不竭也。不可旧力已失,新力末生,即强作妄为,则成强弩之末,虽锐无用。我能蓄势常新,新力不断,此须于平日练拳时练成,此开合也,不可不知。

取敌要妙

取敌之道,在乎敌身,不在乎我。敌弱于我,拿而制之。敌强干我,径取其穴。敌合于我劲,提而放之。敌力道多变,我当制机之宜。大凡高来低取,低来高取,尚嫌太疏,随来随取,因敌施为,力是识症设治之良医,驯伏劣马之能手。法尚干净俐落,忌乎拖泥带水,道道地地,纯在人身上做功夫,我有上不可有丝毫摆设也,否则,技艺总不高。

练气归根

技击之道,有形态之强非真强,此盖气散于外,未能归藏故也。无形态上之强而堪以为强者,乃是真强,盖已练气归根者,不见形态之壮,不见颜色之威,气不鹜,心不惊,但见柔弱,此得内家之正。断人功夫高下,可以望而知之,盖不在其形,而在其气,此亦在己之学之精深也.俗人求于皮相,俗人无学或浅学也。古来精于此道者,以练气为根本,此内家正传正学也。

区别

在中国武术的谚语中常说“内练一口气,外练筋骨皮“,而内、外家拳法就是以该拳法在练气和练筋骨皮中以何为重来区分的。练气(以意导气,以气引领四肢百骸)重于练筋骨皮的拳法叫做内家拳法,它的任何招式都是以用意领先,拳脚随后,更讲究以柔克刚,料敌在先。例如太极拳、形意拳、八卦掌、武当拳就是最典型的内家拳。练筋骨皮(先强筋壮骨,增加打击力度和抗击打能力)重于练气的拳法叫做外家拳法,它更讲究以力量和速度克敌,以招式为先,例如:少林拳、洪家拳法、截拳道都属于外家拳。

内家拳与外家拳有区别有联系。内家拳有内功有外功,有刚有柔。外家拳也是有内功有外功,有刚有柔。内家拳是在外家拳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外家拳、内家拳都有仿生象形。

内家拳与在外家拳二者只有风格不同,没有高下之别

《穿越之民国崛起》最新章节由云起书院首发,最新最火最快网络小说首发地!(本站提供:传统翻页、瀑布阅读两种模式,可在设置中选择)

第220章 财团与海军梦第579章 对苏宣战第84章 组建空军第369章 实战的重要第71章 组建商会第57章 重新洗牌第409章 和犹太人的合作第76章 阴俄国佬第197章 空袭日本航母舰队(五)第493章 潜入第23章 前往美国第44章 骑兵的噩梦第169章 战火重启(二)第231章 经济危机爆发第12章 出兵剿匪第412章 背叛第555章 鬼子拼命了第345章 偷袭珍珠港(1)第332章 隔阂第367章 华夏的太平洋舰队第421章 将计就计第23章 前往美国第500章 朝鲜战役(2)第43章 诱敌深入第322章 远东战役(2)第68章 授勋第158章 炮击英舰事件(三)第34章 谈话第489章 诡雷第464章 ‘狼群’出击第570章 大动作第64章 打发革命党第14章 这真是好职业呀第404章 开拓印度市场第112章 逮到大鱼了第35章 争取时间第79章 视察军工厂第129章 战前准备完成第279章 强硬回应第91章 向敌示弱第71章 组建商会第301章 德国来人第222章 重工业基地第213章 苏联的机会第236章 高志航第212章 废除不平等条约第141章 战火四起第271章 收复台湾(七)第266章 收复台湾(二)557第557章第385章 残酷厮杀第436章 丛林激战第178章 齐鲁风雨起第233章 台湾问题第71章 组建商会第269章 收复台湾(五)第63章 北洋的妥协第411章 猖獗第62章 震撼第502章 朝鲜战役(4)第219章 得手的日本第460章 国防军海军崛起之战(2)第183章 济南攻防战(二)第257章 英美的协调第332章 隔阂第494章 出击第127章 日本的动作第124章 救国之道第376章 反击开始第178章 齐鲁风雨起第408章 和犹太人的合作第98章 海原地震和部队整编第223章 钢铁采购第13章 首战告捷第439章 绝杀第531章 棒子军的末路第231章 经济危机爆发第25章 少女情深第332章 隔阂第101章 首胜第272章 第二次马关条约第264章 那不为人知的辛密第486章 惨烈第120章 俄国乱局第260章 “驱虎”开始第350章 偷袭珍珠港(6)第367章 华夏的太平洋舰队第433章 不要俘虏第88章 投降第463章 死战不退第123章 段祺瑞第195章 空袭日本航母舰队(三)第323章 克里姆林宫里的对话(1)第57章 重新洗牌第54章 冲冠一怒为红颜第432章 辉煌战果第536章 空中的较量(中)第512章 印度战略第573章 轰炸琉球群岛第340章 空战前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