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9章 学馆

叶先生在西远的陪伴下,一步一步登上围墙顶部,墙的四角,程义带人分别修了个角楼,既可以赏景,亦可以给看守的人瞭望休息之用。

站在角楼上,骋目四望,莲花村四周美景尽收眼底,“真是姹紫嫣红开遍,翠色苍苍如锦!此一观,梦里江南尽忘却。”叶先生不禁感叹道,他是江南人,虽因当年事,情伤心伤,有生之年不肯再回,但是,对江南的思念,却不曾因此消减。

莲花村远处近处,野花加上村民们种植的扫帚梅花开得五颜六色,像一条条五彩斑斓的彩带,配上路边的果树,似锦带镶的绿边儿;然后就是葱葱茏茏的庄稼,蓊蓊郁郁的树林,深绿浅绿豆绿草绿苹果绿……,层层叠叠,仿佛一幅用最好的丝线织就的绿色锦缎。

再配上蓝天下翱翔的鹞鹰,空中带着哨音的白鸽,蓬草树林间叽叽喳喳的鸟雀,真是锦绣田园,好一派北地风光。

“先生,您看,我们莲花村美吧?”西远贼兮兮地问。

“当然,这是叶某自来北地,见过的,最美之景了,不逊江南小桥流水人家。”叶先生手捻长髯,点头赞赏。

“先生,您看:住在我们这里,瞧好景色,只需步出家门;若想呼吸新鲜空气,清晨漫步杨树或者松树林即可;休闲养性,水渠边持一鱼竿,垂钓;满足口腹之欲,路边庭院,果子和菜蔬随手可摘……”西远掰着手指头给叶先生讲莲花村的好。

“是啊,先生,许多才俊都来我们这儿欣赏美景,若是想吟诗连对,文章辞赋,自然可雅会贤集,曲水流觞,畅怀叙情。”西勇是个机灵鬼,差不多已经猜出来大哥的用意了,接话道。

叶先生过来,他跟县学请了几天假,一路陪同;同时,莲花村另外仨举人,西韦程南王柱,也都放下手头忙活的事,跑过来陪着叶先生;还有考中秀才,却一直没有考中举人,仍然锲而不舍的秋阳,以及从军后又归来的卫成。

前年,卫成回来,亦曾专门拜望叶先生,说到底,如没有当年叶先生倾力相助,查到卫成可能在平王虎豹骑中,西远就不会确定到寻找目标,当然也不会有后来永宁关兄弟相遇,及如今的两相厮守。

这些,西远都跟卫成讲过。卫成对先生的恩德,始终铭记于心。

“长山啊,既安然归来,前事种种,已若浮云,安心过好当下才是。”当时,见到五年后归来的卫成,叶先生用他那看透世情的双眼,注视眼前的学生,语重心长地道。

卫成听了,躬身应是。

叶先生,当世有名的大儒,西远和秋阳曾经帮助查找资料,先生花费近十年心血,撰写的《大燕古今服饰考》,去年冬天,已经完成。

西远帮着先生校对,并且联系书坊付梓刊印。据说,此书刚刊印半年,便流传到京师及江南,那些研究学问的大家,如获至宝。如今,中原以及江南一带,因叶先生的书,颇有洛阳纸贵的势头。

沉寂二十多年后,叶先生再次声名鹊起。

那些宿儒,抚摸着先生的新书,想起当年事情,忍不住老泪横流,多年来旧识杳无音信,本以为叶逋叶志远已经命丧北地,不料想,竟然在潜心研究学问。

细观全书,除了对学问的探讨,各人的遭际竟然全无半点提及,清和先生对学术孜孜以求的态度,怎不叫人击节而赞。

曾有先生的仰慕者,专程从京师或者其他地方赶来,只为了能见先生一面。

不过,叶先生自己不以为意,做学问于他来讲,已经不是为名为利,只因个人兴趣而已。由此,丝毫没有为外界的追捧所累,谢却一切拜会,一心一意为下本书《大燕古今车舆考》做前期准备。

别人仰望其名,投其门而不得入,他们这几个曾经的弟子,哪里敢在先生面前自持身份?任你英雄豪杰,秀才举人,哪怕是状元榜眼,在这样德隆望尊学识渊博的先达面前,都忍不住变得谦卑。

大家陪了两天,叶先生不肯让他们再来,只吩咐,每个人该干啥干啥,不必为了他放下正事儿,有长关陪着就好了,大家俯首遵命。

西勇因为正在读书,有问题还要请教先生,因此成了特例。不过,今天除了西勇随大哥陪着先生外,莲花村的里正,程义也一起跟着登上角楼。

“嗯,长关长飞说的不错,此处风景绝佳,田园静怡,若能读书赋诗于此,实不负骚人墨客之雅兴。”听了西远西勇的话,先生点头道。

“先生若肯,我莲花村当倒履相迎,亦可在先生心仪之地,为先生及学子,建一馆舍,先生可放心于此读书授业。”程义躬身道,只这两句话,弄了他一脑门子汗,这是昨天西远找他商量时候,教他说的,程义背了一晚上,觉都没睡好。

对叶先生,程义是无比尊敬的,他识字不多,大都是程南读书后教他的,如今做了里正,正好能用上,所以,本身对读书人有一种天生的好感;加上先生亦是程南的授业恩师,程南能考中举人,多赖先生的教导,程义心存感激;同时,程南没事儿在家里跟他爹讲过,叶先生在当世学者中,颇有名望,程义虽然不大懂,但是,通过程南的话,有一点他很明确,先生是个很出名的、了不起的人,因此,心存敬佩;而这样有名气有学识的人,却谦逊有礼,即使对他一个小小的里正,也是亲切和蔼,没有半分傲慢之情,不能不叫人心服?

所以,抛弃西远跟他讲的,叶先生如果在莲花村开馆授业的好处不提,程义自己本身,也是欢迎的。

“此话怎讲?”叶先生含笑注目眼前的仨人问道。他就说嘛,长关那么费劲请他来,不能光是为了赏风景,一定有猫腻在里头嘛。

“咳咳,”西远见先生那意味深长的一笑,就知道自己的小把戏瞒不过先生,怕先生不高兴,心里难免有些惴惴,“先生,您看,我们这儿这么好,您来我们这里写书授业呗,每天我们还可以陪着您漫步阡陌,请教诗书。”

“对,先生,那样,我也不用去县学读书了,在家请教您就好。”西勇紧忙添柴禾,帮大哥怂恿先生。

“先生,我虽然是个大老粗,但是听程南平时讲,读书须有三境界,环境清幽,往来人雅,俗事远离,嗯,”剩下的程义不知道怎么往下说了,和读书人说话只能憋着说,真是不擅长啊!

“是啊,是啊,先生,不被世俗缠绕,方能专心治学,我们这里,即可以了解接近百姓日常,又有美景可赏,在此开馆授学,当是乐事。”西远急忙接话道。

“里正与长关之意,老朽已经知晓,容叶某三思如何?”叶先生没有点头,也没有摇头,只是提出要想一想。

西远和程义当然不敢强先生所难,因此,急忙点头。

叶先生在莲花村待了半月之久,西远陪着先生,赏遍了莲花美景,吃遍了莲花美食。每日里除了陪先生就是琢磨怎么陪先生。

他这一陪叶先生,就没有那么多时间跟卫成厮磨,把卫成愁的呦!不过,却没敢跟西远尥蹶子,说白了,西远陪别人卫成可能会吃味,陪叶先生他可不敢。

卫成对叶先生除了敬仰,还有一份感激之情在里面,若没有叶先生当年相助,他和西远不会有今天,即使最后能走到一起,不知道要多经历多少磨难与苦痛。所以,卫成只能做“贤内助”,把家打理好,将几个小的哄好,让西远可以不分心的陪伴先生。

半个月后,叶先生招来儿子和几个孙子,跟他们讲了自己的决定,先生同意来莲花村授业,叫他们或是在彦绥生活,或是来莲花村,随意。

几个人对先生的决定没有丝毫异议,知道先生做下的决定,必经过深思熟虑,他的儿子,叶嘉豪,表示愿意随先生来莲花村,彦绥那边由其长子叶昕掌管就可以,先生点头应允。

至此,莲花村为叶先生建学馆一事算是定了下来,当天,西远陪着先生,还有程义加上西韦卫成几个,一起交杯换盏,喝了个痛快。

程义是个办事爽利的,先生点头后,他马上组织人力物力,着手学馆事宜。不过,建个学馆可是和建各家建房舍不同,因此,一直到第二年暮春,学馆方完全建好弄妥当。

地点是叶先生选的,他是当世大儒,于《周易》等亦通晓,说白了,那也是儒家学说的一部分。

先生选的地址,离莲花村四五里路,距莲花渠比较近,学馆南面走上几百米就是莲花渠,守着几亩杏林,一渠碧波,当真是个好去处。

何况,学馆门外不远处,是通往莲花村的大路,路边果树上果实累累,树下花儿灿然盛开,左边二里远是杨树林,右边三里远是松树林。

春夏季节,可以去林中散步,这些树木至少有几十年的树龄,笔直向上,遮天蔽日,林中早被村民们清理的干干净净,除了野花杂草,藤蔓荆棘尽除,小径上铺着水磨青砖,即使夏季雨后来林中漫步,也不会“拖泥带水”。早晨或者雨后,呼吸一口林中的空气,只觉得精神为之一振,心胸阔朗起来。

秋季,杨树叶子变黄,簌簌而下,铺满林中小径,踩在上面,放出沙沙沙的声响,没了叶子掩映,林间疏落很多,晚霞的余晖映着金黄的落叶,仿佛走在梦幻之林。

冬季,杨树挺着枝桠,刺向苍穹,在一片冰天雪地中绽放生命的不屈于倔强,“咯吱咯吱”踏着雪,呼吸冬日凛冽的空气,在白杨林中穿梭,体会生命于冰封下的悸动,不禁豪情满怀。

若嫌杨树林颜色过于单调,可以去松树林,那里四季常青,可以捡拾松塔,看松鼠在林间跳跃,偶尔有村童顽劣,拿滚笼在林间捕鸟,童心起时,可以与他们一起躲在树后,看傻呆呆的苏雀儿一群群扑入笼中。或者一起玩扒犁,一人拉一人坐在上面,在雪径上玩的满头大汗……

孩童的欢声笑语中,看他们把大部分苏雀儿捉住再放走,听着落日时分,家里大人一声长一声短,唤玩耍忘归的孩子回家,感觉生活充满了活力与人性的赤子之美。

所谓的诗情画意与乡村朴素的生活,凝于一处,竟然如此的协调毫无违和之感。

叶先生感叹自己当初做了个明智的决定。他的腿虽然不良于行,冬日里很少出屋,但是,每逢天气温和晴朗,肆虐的北风销声匿迹之时,常常忍不住在家人或者学生的陪伴下,去林中走走。

说来奇怪,生命也许真的在于运动,每年一到冬季,叶先生不敢出屋,老寒腿却不少犯病,说疼就疼,来了莲花村,没事就出去走走,疼的次数反而少了,况且,西家那个小大夫,一有空闲就来给先生诊治,估计也起了很大的作用,先生很喜欢长朔,每次长朔来,除了诊治,一老一小,还经常下棋聊天,先生喜欢长朔虽然生于俗世,却仍然能够保存赤子之心,与他共处,能够感觉到的,除了希望和美好,体会不到任何一点人性的复杂。

当然,借叶先生的光,莲花村费了那么大劲儿建造的,除了叶先生授业的学馆,还有其他两个地方,一个是可以供学子们借阅的书馆,还有一个就是莲花学堂。

书馆里面的藏书,大部分是叶先生的,当然,西远家里的也尽奉献了出来,还有远近其他读书人那里求来的。不过,这些书,经学子们抄写出来后,原书又归还了原主。

里面的书,可以免费给读书人借阅,不过,却不能随便拿走,如果需要回家研读,要留下相关姓名、地址以及村里里正出据的凭证,而且,要交适量的押金。

这也是实在没有办法,因为书在大燕国还是比较金贵的,属于奢侈品,一本书不少钱,如果真的有人见“书”起意,再想追讨,实在比较麻烦。因此,押金还是必要的。

当然,不是所有的读书人家里都有钱,因此,那些贫寒之家的学子,付不起押金,也借不到书读。

据此,书馆规定,人们可以在不出书馆的情况下,免费借阅,若想拿回家又交不起押金,好吧,我们这里可以给你提供赚取押金的办法,那就是抄书,抄书所得的银钱,按照彦绥市面上的价格算,凑够钱数了,方可以借阅。

如此,倒是给贫寒子弟,提供了一个既可以读书,又可以赚钱的平台。

所以,每日,即使是冬天,书馆里桌案前,抄书读书的学子很多,借阅室里,烧着火墙,很是暖和,窗户上安着玻璃,阳光能够照进来,室内温暖明亮,因为不许大声喧哗,满室只有沙沙翻书的声音,一片静谧。

若是离家太远,书馆后面还有可以借宿的屋舍,事先跟人家报备一下,便可以住宿以及吃饭,很是便利。若舍不得吃饭的花费,则可以从家里带来干粮,可以免费给加热。

书馆的另外一侧,则是莲花学堂。这个学堂招收附近十里八乡想读书的孩子,同时也为学馆里的贫寒子弟,提供了赚取银钱的机会。

学堂里的先生,由叶先生推荐,可以在学堂为孩子们授课,学堂为其支付相应的束脩。

而原来莲花村村塾的两位先生,西远和秋阳,则每七天来两日,为孩子们讲授他们负责的课程。

西远主要讲授算学,大燕国重农抑商,因此,各个学馆虽然教授一些其他知识,却是以经史子集为主。在西远看来,并不是所有孩子都能通过科举一途改变生活,与其皓首穷经,还不如学些实用的东西,因此,主张给予孩子们一些算学商学方面的指导,这是那些读书人不屑于教的,西远却不引以为耻,教的乐在其中。

他的讲解,切合孩子们的生活实际,同时活跃了孩子们的思维,从莲花学堂出来的学生,很少有酸腐之辈。

秋阳主要负责蒙学里面三百千中《三字经》的讲解,同时教孩子们一些乐理知识,他为人亲切,语言常笑,长得又帅气,很得孩子们的喜欢。

他们俩在莲花村学教的课程不多,主要还是负责他们自己村私塾里,孩子们的课业,说白了,只是客串而已,但是,就是这样的客串,却非常受孩子们和其父母的追捧。

一时间,远近之人,竟然评出了莲花三景三人。

所谓三景,一指一池莲花渠几亩杏花林,二是慢坡满路满夏日盛开的扫帚梅花,三是方圆十几里丁香径。

所谓三人,一是指长袍长髯,拄着拐杖,常常漫步于林间渠畔的叶先生,二是指莲花村里西远秋阳两位年轻先生。前者德高望重,后者,嗯,主要还是风度与颜值比较高。

要说颜值高,当然是指秋阳,那一双眼儿,含笑的面,与穿着书生袍的身影,映着莲花四周的景色,简直就是一幅图画。

西远本人的颜值倒是不高,他也就是中等“姿色”,不过,胜在风采气度,那一身的书卷气,那一份平和从容,儒雅淡然,不骄不躁之气,所谓“文质彬彬”,看过西远,抽象的文字,马上具体化了。

世人云,来莲花村,瞧三景不难,看三人却不容易。

第26章 快跑第111章 脱险第31章 胡子第26章 快跑第118章 细说第46章 搬家第123章 相交第80章 歪脖第73章 鸟笼第54章 吵嘴第116章 远离第96章 补救第56章 姥娘第28章 契约第142章 媳妇儿第175章 起因第184章 作妖第74章 邀功第118章 细说第33章 赶集上第96章 补救第130章 想亲第30章 腊八第112章 秀才第27章 丢羊第17章 麦收第121章 相惜第106章 饥饿第177章 两难第134章 黎练第14章 种菜第23章 打探第96章 补救第68章 解决第14章 种菜第138章 情歌第181章 心伤第166章 发现第179章 认亲第103章 猫叫第155章 愧疚第11章 二叔第44章 盖房1第134章 黎练第19章 迎接第57章 蹭饭第96章 补救第64章 纠结第171章 掐架第158章 邀请第89章 进城第50章 打架第62章 端午第89章 进城第43章 坐车第91章 先生第156章 宝贝第90章 田间第88章 夺子第42章 游泳第143章 聘礼第123章 相交第24章 闲言第168章 过继第58章 小林第120章 相念第4章 赚钱第106章 饥饿第69章 围墙第131章 相别第76章 玉珍第156章 宝贝第19章 迎接第55章 无名第190章 番外1第75章 叛逆第28章 契约第65章 姥家第28章 契约第111章 脱险第115章 找寻第63章 了解第127章 相依第98章 砚台第154章 卫喜第162章 思念第31章 胡子第10章 识字第23章 打探第79章 铁粉第62章 端午第148章 重逢第30章 腊八第160章 技艺第24章 闲言第44章 盖房1第4章 赚钱第92章 西记第175章 起因第31章 胡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