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一十九章 监军(二)

韩谦亲自带着高绍、赵无忌、杨钦、韩东虎、季希尧、杜益君、赵际成等棠邑将吏,出历阳东城门外迎接袁国维的到任。

众人没有在历阳城滞留,直接穿城而过,经宽阔的驰道往东湖新城而去。

又进过一年的建设,东湖新城目前算是初成规模,新的港口码头、货栈、工坊区沿湖堤建造,占地约四里见方,当然坞洪外侧还留下一定的填湖用地,作为后续临湖工坊区往西延伸的空间。

工坊往东,则是居民区,目前建成千余栋宅院,星罗棋布般分布于十数道纵横交错的街巷两侧。

居民区目前规模还不大,但东侧保留约六里延深的规划用地。

居民区的南北两侧,则主要规划为装备水力器械的工坊区、桐油树及药材种植区。

南北山及临湖工坊区,目前建成的工坊还不多。

在乌金岭大捷之前,募集的匠工主要还是搞基础建设,行营方面前期筹集了一部分钱粮,建造织造院、冶炼场、造船场以及兵甲军械、军用被服、制皂等有限的十数家工坊,主要也是满足军用。

而在乌金岭大捷之后,乔、陈、向、杨等家才较大规模的投入大笔的钱粮,筹建新的工坊,但还亟待后续不断的扩大规模。

衙司及驻军大营,位于西北角,占地五百步见方,也是东湖新城唯一用城墙包裹起来的区域;在衙司与居民区之间,还建有街市,百间余店铺客栈以及传统的作坊林立其间。

而历阳城与东湖新城之间,更大规模的土地,还是开垦成农田,种植豆麦等物,星罗棋布的分布百余座村寨——在当世,农耕始终是根本。

东湖县在过去一年半时间里,除开迁入的三万居民、驻民之外,还有从叙州、江州、广德等地应募过来的工匠万余人,就其繁荣程度,已经比得上普通的州治城池了。

看到这种种情形,这些年接触下来,袁国维也是感慨极深,韩谦犹是强在治政,而这一切才是他种种神鬼莫测的算谋基础,而眼前的一切,还仅仅是基础,棠邑有着比叙州更开阔的空间,给韩谦尽情的发挥。

袁国维这次是奉旨出任监军使,从历阳城一路过来,在途中,韩谦也对棠邑行营制置军的编制情况做了详尽的介绍。

棠邑行营制置军入秋之前就完成扩编,而为适应乌金岭大捷之后纵深扩长逾一倍的防线,以及便于指挥及兵马集结调动的防御需求,韩谦在镇军之下,增设旅一级军事编制。

镇军以都指挥使为主将,左右军分别编一万零八百名正卒。

左右军除直辖一支骑兵都编一千二百名骑兵外,下辖三支步军旅。

步军旅以都虞候为主将,每旅编三千二百名正卒,除了侍卫营编两百名骑兵外,每旅辖三都。

每都编一千名正卒,以虞候为主将,每都下辖三营。

每营编四百正卒,以营指挥为主将。

如此一来,韩谦便能以旅为军事单位,负责范围较大的防区。

左军以林海峥为都指挥使,冯宣为副都指挥使,周处、赵启、谭修群为都虞候,分别驻守滁城、棠邑以及石泉,负责东线防御,右军以田城为都指挥,孔熙荣为副都指挥使,何柳锋、苏烈、窦荣为都虞侯,分别驻守乌金岭、巢州城以及位于巢州城往西五十里外、紫篷山西麓的金牛寨。

水军以杨钦为都指挥使、林宗靖、冯璋为左右都虞候,共编四千八百名正卒。

除此之外,编侍卫骑军三千六百名正卒,以赵无忌为都虞候、韩东虎、肖大虎为副都虞候,驻守东湖。

如此一来,棠邑行营制置军将三万名正卒兵额用完,也是棠邑行营制置府的野战主力;此外还编有两万名辎重屯营兵,一部分编给主力军充当辅兵,一部分分配到诸县,维持日常治安及内线的城寨防守。

制置使府的军事后勤及军令颁布、军纪赏功、兵籍征募乃至军事情报搜集分析,都纳入军情参谋司管理,高绍以副都指挥使统领军情参谋司,郭却、奚发儿任都虞候分掌其事。

制置使府另设都政司,以长史冯缭为首,负责辖区民政事务;设相当于使府办公处的都厅司,以主簿郭荣为首。

新置的淮阳县(乌金岭)、巢州城、滁州城、棠邑、石泉诸县,处于棠邑防区的外围,都驻有重兵,民政事务以及以正卒半数配比的辎重屯营兵马的管辖,都由驻军主将兼任。

武寿、亭山、浦阳、东湖、历阳以及新置的龙潭等县,成为棠邑防区的内线腹地,以高宝、韩成蒙、陈致庸、赵际成等人出任县令。

工师学堂、讲武学堂、医学馆合并为历阳学堂,韩谦亲自担任学堂山长,但以陈济堂出任副山长,主持日务事务。

袁国维这次到任,韩谦决定将军纪赏功等事从军情参谋司独立出来,单独成立司军监,使袁国维执掌,实际使得监军制度真正落实下来,而非是叫袁国维到棠邑仅仅作为一个名不符实的“朝廷眼线”。

虽说东湖新城又经过一年的建设,已初见规模,但衙司建筑都还颇为简陋,暂时还没有太充裕的资源建造亭台楼阁。

给袁国维及随扈准备的宅舍,虽然不大,却相当雅致。

…………

…………

气温一天天寒冷下来,感觉上要比往年这时更加寒冷,兴许进入十一月,淮河就要全流域冰封住,楚州沿边再次风声鹤唳起来。

三月中旬,趁寿州军大溃后收缩防线,淮东军占领石梁县,得以全面控制衔接樊梁湖与洪泽浦的河道。

立栅墙于河道之中,锁以铁索,封挡住梁军水师从洪泽浦进袭樊梁湖的通道,淮东军得以集中有限的水军战船,在楚州两翼阻挡梁军水师的侵入。

虽然淮东始终未能从梁军水师手里夺回淮河下游主河道的控制权,也没能通过淮河北岸的支系溪河,对泗州、海州境内发动袭击,但到底是遏制住梁军对南岸的袭扰,形势大为改善。

而淮河入冬后一旦冰封住,梁军的骑兵部队从城寨的空隙间,往一马平川的淮东腹地穿插渗透,却是要比水军更加便捷,他们这边想要拦截狙击将会更加艰难。

但不管怎么说,淮东这次都要吸取之前的教训,要坚决的将敌军拦截在淮河以北,避免好不容易恢复过来的屯垦再遭重创。

调到信王杨元演身边的王文谦,再度出任掌书记一职,进入十月之后,也是马不停蹄的追随杨元演奔走于各地的防塞屯寨,督促战备战训。

看到信王在前面勒住战马,王文谦与担任王府参军的殷鹏也随后停下马,不知道信王突然间有想到什么事情。

“韩谦在棠邑另设司监,使袁国维执掌之事,你们怎么看?”杨元演摸了一把脸,一路策马奔走,他密茬茬的胡渣子上,都积了一层冰冷的白霜。

王文谦现在的处境,比袁国维在宫中还要尴尬。

说到底,谁能想到韩谦与王珺趁大婚之日率兵马突袭淮阳山,会斩获那样的战果,以致在这么短的时间里,彻底扭转淮西的战守格局?

之前不管怎么说,不管棠邑兵打得多顽强,韩谦在棠邑也仅仅是处于守势,而滁河、浮槎山防线怎么看都显得极为单薄,一旦被寿州军或增援过来的梁军突破,韩谦在滁河、浮槎山以南所经营的内线,就会遭受到惨重的损失。

那时,大楚在淮西的形势,主要还是由李知诰在主导。

那时候,王珺嫁给韩谦,虽说王文谦为了避嫌,坚持辞去扬州刺史之职,但在淮东的地位还不那么尴尬。

别人也不会怎么认为他王文谦会有脱离淮东的心思。

而现在呢?

棠邑在斩获乌金岭大捷之后,左龙雀军被迫从舒州撤出,调往随州,整个淮西的战事都由韩谦全权负责,棠邑兵也扩充到五万人马。

要是将韩谦领授的叙州算上,棠邑无论从哪个方面,都可以说与淮东并驾齐驱了。

这时候他王文谦蹦了高说,他对淮东没有异心,对信王忠心耿耿,淮东还有几人信他?

甚至有一次酒宴,有名武将喝多了,指名道姓说王珺嫁入棠邑时,带去不少王氏子弟,得韩谦信任,得以在棠邑军政任事,是他王家早就想着两家押注,王文谦也没有办法替自己辩解。

这段时间,他在楚州也是变得沉默,不去想出谋划策之事,只是尽可能将划分到他名下的事务,尽心做好;近期,也是千方百计的推动建立独立于中枢的屯营军府体系,保证淮东军将卒忠于信王的同时,还能组织生产,减轻淮东的粮秣供给压力。

只是,他这么做,能赢回信任吗?

王文谦心力憔悴之余,也曾想过告病隐退,只是担心殿下会猜忌他以退为进,而以隐退的名义脱离淮东,才隐忍着没有吭声。

对于信王这个问题,王文谦同样是觉得难以回答。

“韩谦在棠邑设司军监,使袁国维执掌军纪赏功之事,彻底落实监军之制,看来他对朝廷还是忠心耿耿啊,他应该是想着有朝一日,棠邑军能归入朝廷的掌控之中吧——王大人,你觉得是不是如此?”阮延从后面跟过来,停住马,看向王文谦问道。

王文谦硬着头皮说道:“事情怕没有阮大人说的这么简单——就跟棠邑接受朝廷派遣监军使,诸镇都不便再拒绝一样,棠邑军先落实监军之制,朝廷也有借口要求诸镇效仿——而到最后谁能掌控朝廷,谁就能凭借这一点,去遥掌诸镇……”

“照你这么说,韩谦的野心实际要比我们想的还要大?”杨元演脸色阴晴不定的问道。

“韩谦能坐看左右五牙军覆灭而袖手不管,便足以证明他野心勃勃,但大楚开国逾二十年,江淮之地国泰民安,亿万黎民奉殿下之杨氏为正统,已是人心所向,任何有异心者,都是自取灭亡。”王文谦硬着头皮说道。

“但愿如此。”杨元演丢了一句话,再度扬鞭策马,率先往远处的防塞驰去……

第六百四十五章 淮东第七百七十二章 非议第七百八十五章 将死第四百六十七章 出走第八十六章 改造第三百七十七章 山中第一百一十六章 条件第五百八十三章 条件第三百七十二章 大婚(一)第二百七十章 新的秘旨第五百三十六章 秘密第七百一十三章 幽宫第一百七十章 举吏第三百四十章 图穷第三百二十三章 僚人第一百五十六章 不敬第六百八十章 风起第一百二十七章 重金第三百九十八章 溧水城第五百八十三章 条件第六百五十六章 兵衅(二)第五百四十八章 参见第四百七十四章 风起第七百六十二章 洛阳(三)第三百四十章 图穷第二百零八章 世妃第三百三十八章 离城第三百一十二章 使蜀(二)第一百一十六章 条件第四百零二章 侧翼第三百五十章 郭荣第二百八十七章 听信第九十八章 惊蛇出洞第二十七章 水蛊疫第六百八十四章 宫禁第一百三十七章 送茶第五百八十九章 返回扬州第七百一十五章 兵锋第五百九十九章 宫中(二)第三百五十八章 相逢第三百九十四章 将门子弟第四百七十二章 灭口第八十四章 家宴第五百七十八章 屈就第二百六十九章 番民第二百五十章 父女第七百一十章 风澜第二百二十三章 夜间定计第四百七十一章 家奴第七百四十二章 光阴第六百八十章 风起第六章 山居第五百六十五章 公道第二百一十八章 郑氏第一百零六章 脏活第五百九十章 重逢第五百八十二章 晋帝消息第十一章 进城第四百八十六章 定计第五百零三章 商船第三百六十九章 思州第七百八十七章 蜀国君臣第七百八十四章 私宴第一百六十六章 重赏之下第三百七十六章 犹豫难决第六百四十章 任事第一百一十二章 人送给你第四十五章 烧石第五百九十五章 韩家第五百五十七章 对峙(二)第六十六章 问询第五百八十八章 长街第五百六十二章 意外相见第二百八十八章 马不停蹄第四十三章 教训家兵第九十九章 窥探第二百一十六章 参观田庄第一百八十二章 东撤第七百一十六章 出使第四百一十四章 南撤(三)第二百八十一章 军购第一百五十五章 策反第四百四十八章 婚约第六章 山居第六百八十三章 移花接木第一百九十二章 寄望援兵第三百七十章 岳阳第四百七十七章 起事第四百零七章 杀俘第一百四十四章 无计第四百一十二章 南撤(一)第七百五十七章 关中(四)第五百九十三章 秘议第六百七十一章 寿春第六百四十九章 狼子野心第七百一十二章 殿中第一百三十四章 秘密零三百一十章 迎亲使第五百零一章 偏执的胜利第二百七十六章 太平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