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七十五章 河道

淮河下游的南岸地区,地形要比北岸的泗州、海州低陷,这也注定淮河下游每有大水,楚州受灾要比泗州更为严重。当然,泗州靠近洪泽浦的区域,地势还要低一些,由于前朝修造的大堤完全荒废掉,早都变成一片汪洋。

王文谦、殷鹏、王远等人次日还是乘小舟撤到金湖城东的山阳渎大堤,这时候大堤挤满逃难的民户,满地的狼藉、悲怆,任谁在这一刻都深感束手无策,王文谦也只能组织舟船,将这些灾民尽可能快的疏散到山阳渎东岸,使得他们暂时能到东边受灾较轻的县逃荒。

这时候一艘官船从南往北驶来,王文谦凝眸看了半晌,才恍然想起这应该是织造局的官船,也不知道慈寿宫的人这时候跑去楚州见信王杨元演,是有什么算计。

或许这边横渡的上百艘大小舟船极为混杂,又或许是停靠过来的看山阳渎西岸的受灾情况,官船在五六百步靠西岸停泊下来。

又或者是停下来后,才发现王文谦等人混杂在灾民之中,过了片晌便看到姚惜水、周元等人硬着头皮朝他们这边走过来。

“王大人,多年不见。”周元乃是工部侍郎,论品秩已不在王文谦之下,但还是极客气的与姚惜水上前给王文谦揖手施礼。

“周大人、姚织造使客气了。”王文谦还礼道。

王文谦知道这些人多半是停船靠岸时没有注意他们在岸上,但停船靠上西岸后看到他们,又不便不来相见,他这时候也只想尴尬的应付一下,然后送这些人去楚州见信王。

果如王文谦所料,说了几句没营养的话,周元、姚惜水便告辞离开,也没有说他们这次到底是为何事去楚州,好似他王文谦在楚州已经变成无关紧要的人物了。

王文谦也不介意,只是要正疏散灾民的舟船让到一旁,让周元、姚惜水乘坐的官船先通过。

“他们这时候去楚州,要搞什么鬼?”殷鹏警惕的盯着沿山阳渎往北面驶去的官船,忍不住开口问王文谦。

周元身为工部侍郎,名义上是奉旨到楚州视察水情,但大家心里都清楚,周元、姚惜水出现在这里,绝不是表面上视察水情这么简单。

王文谦也是摇了摇头。

他这段时间差不多都在宅子里病养,有意不接触淮东的军政之事,信息也变得闭塞,他都不知道晚红楼与灌江楼的勾结到底有多深,也不清楚吕轻侠、周元、李长风等人对禹河夺淮入海之事到底怎么看,也就无法准确揣测姚惜水、周元此时去见信王到底想要实现怎样的意图。

过了片晌,王文谦才说道:“姚惜水、周元看到我后守口如瓶,一点口风都不漏,又一脸后悔靠岸撞到鬼的样子,想来他们此行的意图对棠邑应该不是什么好事吧?”

殷鹏蹙起眉头。

不提禹河夺淮入海对河淮局势的深刻影响,殷鹏知道提前四个月就进行防灾、治灾淮备的淮西,这次受灾影响要远远小于淮东,仅仅是一个方面。

光寿霍濠四州,作为棠邑的新收复地区,通常说来想要消化、整固对地方的统治,需要四五年才有可能初见成效。

然而韩谦这次主要就是从这四州征募六万多青壮劳力,却极有成效的推进防灾、治灾等工作的开展,这说明即便才短短两年,但棠邑对新收复州县的掌握程度之深,远超他人想象。

也说明韩道铭年前在崇文殿上当着很多人的面说棠邑军在淮西拥有动员十万兵马的能力,没有半点的虚夸,这次防灾、治灾,甚至可以说是棠邑军大规模集结的一次预动员。

而淮西此时哪怕是仅仅依赖内部所能产生的供给,动员十万兵力进行一场持续半年时间左右的战事,也应该完全没有什么问题了。

也就是说,淮东已无法独力抵挡棠邑军从西翼发动的攻势了。

即便蒙兀人与魏州叛军这时候掘开禹河大堤,是这次禹河夺淮入海、在淮河中下游造成大规模洪涝灾害的罪魁祸首,但考虑到河淮局势后续还有极复杂的变化,殷鹏心里还是以为此时的朝堂诸公及淮东都会更加忌惮棠邑吧?

姚惜水、周元选择在这一刻前往楚州见信王及阮延他们,掰着脚趾头,都能猜到她们是有心对棠邑不利,但她们具体想着搞什么事,对棠邑不利?

“我之前隐约听到消息,也不知道是哪方故意放出来的风声,说是李知诰与赵孟吉、王孝先暗中有勾结,不知道这是不是跟他们此行有关?”殷鹏忧虑的说道。

“心思应该都会有吧,但棠邑令太多人投鼠忌器,不是连徐明珍、司马潭到这时都没有正式叛投朱让?”王文谦说道,“且看吧……”

…………

…………

叶非影站在船舷甲板之上,神情麻木而冷漠的看着山阳渎西侧大堤上衣衫褴褛、满脸悲切暂时还没有彻底麻木下来的灾民,看着大堤以西的洪水滔天,浑浊的大水之中飘荡着杂木枯草以及人畜的尸体。

谁能想象年前荒宅之中一句“春暖花开”,竟然会印证在此时此刻的情形上?

叶非影她对军略之事知晓不多,但守在姚惜水的身边,听周元以及年初调归金陵的李长风、李秀等人议论,也知道蒙兀人这次用计甚为毒辣。

即便梁帝朱裕此时从险僻山道,对河洛地区发动殊死一搏的攻势,但即便能成功攻陷河洛,河淮梁军重整河淮地区的战略意图,也将彻底落空。

李长风他们很早就预测,只要有一部蒙兀兵马,配合魏州叛军在东线用兵,青密等州乃至占据徐泗地区的司马氏,都会选择向梁贺王朱让投降,继而令汴京兵马再次沦成孤军。

梁帝朱裕去年借道棠邑重返蔡州,在荥州南部重振声势,在那种情形下,以及司马氏的家主司马诞本人还在汴京,司马氏都还继续选择在徐泗居中观望,都没有表明重新效力梁帝麾下的立场。

现在河淮形势再度陡转直下,梁帝朱裕即便在许汝等地重新聚集起来的四五万精锐,但被泛滥的洪水隔绝在沙颍河以西,司马氏投附魏州叛军,实在是不难想象的事情。

而这两年来退到淮河北岸之后,以汝阴县为府治、主要经营颍、谯两地的徐明珍,由于颍州位于沙颍河的下游,受灾最为严重,汝阴县近乎全境被淹没,四万多寿州军被迫往东撤到蒙城、亳州城驻守,在东侧的司马氏投降魏州叛军之后,李长风他们预测徐明珍必然也附从之。

之前,韩元齐、陈昆、雷九渊、荆浩等人守御汴京,支撑近两年之久,已经是殊为难得,但倘若再次被围困,他们还有可能在汴京城,再守上一年半载吗?

当然了,司马氏及徐明珍拖到现在,都还没有正式投降魏州叛军,叶非影多少是看不明白,李长风、李秀则猜测这两家可能是顾忌韩谦会率部直接介入河淮战事。

年初之时,看似梁帝对蒙兀的决堤夺淮之策没有做太多的应对,但还在地势较高的陈州宛丘县境内,对衔接汴京城与陈州州治宛丘城的陈汴驿道进行加固加高。

大水虽然在陈州境内泛滥成灾,但这条驿道并没有被大水冲毁,意味着棠邑一旦决定出兵参与河淮战事,就能用兵船从颍水主航道北上,然后在这条驿道的南侧路段,穿过颍河北面纵深广达五六十里的洪泛区,进入汴京南翼地区。

从这点可以判断,年初看到蒙兀人在荥阳城东侧挖掘禹河大堤时,韩谦与梁帝朱裕对后续的河淮局势恶化,是早就有清醒的认识。

要没有这条驿道,即便棠邑兵马能通过战船沿颖水北上,但两翼宽及五六十里的洪泛区,对步卒而言,也是难以逾越的天堑;洪泛区的淹水有深有浅,积淤严重,多小的船也很难通过去。

而即便预料到韩谦极有可能擅自出兵、介入河淮战事,朝堂诸王公大臣对河淮局势的反应或者说立场,却是迥然不同的。

大多数朝臣不仅认定蒙兀人消化晋地需要时间,对蒙兀人这次掘开禹河大堤的夺淮之策,也倾向认为蒙兀人主要目的,还要是从根本上肢解梁帝朱裕一系的势力,扶持以梁贺王朱让为首的魏州叛军。

到时候梁贺王朱让,勾结司马氏,以及徐明珍确有可能会投附朱让,他们也将组建新的梁国,统治沙颍河以东的河淮二十九州,成为江淮大地与蒙兀人之间的缓冲。

即便蒙兀人于此同时能成功夺取关中及河洛地区,也不足以对楚蜀形成致命的威胁。

毕竟沙颍河两岸泛滥成灾,从沙颍河往西到伏牛山之间的用兵通道变得极其狭窄,很难突破方城以及淮河上游、背依桐柏山的光州防线。

而蒙兀人想从关中翻越秦岭南下,梁州则将是他们越不过的天堑。

相比较之下,尾大不掉且桀骜不驯的棠邑,则日益成为朝廷某些人及诸藩镇势力眼里迫在眉睫的威胁了——当然这些人里,慈寿宫乃是主流,叶非影也相信淮东应该更深有体会。

相比较之下,溧阳侯杨恩却变得更忧心河淮局势的恶化以及蒙兀人这两三年间展现出的过人实力。

而沈漾、薛若谷以及黄化、杨致堂等人的态度较为持中,心思更多是想在左武骧军调归金陵之后,加快筹建隶属于侍卫亲军体系的右武骧军的工作。

“王文谦这两年多来,有大半时间病养宅中,也算是深谙韬光养晦之道,不过王氏族人却难免心思浮动……”

这时候听到从船舱里传来周元说话的声音,叶非影转过身,见周元藏在船舱深处的脸显得非常的阴翳,也不知道他这时候突然岔到这个话题上,是打什么主意。

“杨元演性情暴躁,却非鲁莽之辈,阮延等人又都老谋深算,而王文谦不惜屈尊对杨元演身边的宠妃百般示好,即便王家有几个年轻子弟这时候心思浮动,但想要杨元演这时候对王家人下手,怕是不容易啊。”刚才懒得登岸的春十三娘这时候人在舱室里慵懒的说道。

王珺嫁给韩谦,随便拉一个人都能看出王家的尴尬处境,这种情况下想要挑拨离间,反倒不容易下手。

“杨元演对王家人必然是心存猜忌的,也就很难再在这事上直接做什么文章,但倘若在杨元演的这个宠妃身上做文章呢?”周元阴恻恻的笑着说道,“要是我没有记错的话,当年在襄城,陛下可是将那个姓顾的女子,先赐给黔阳侯伺寝的呢?而杨元演身边应该有不少争宠的女子,她们眼里可没有什么大局不大局的,要是能鼓动起这些人,都未必要我们直接出手……”

姚惜水、春十三娘都没有作声应周元的话,似乎都不怎么赞成在一个无关的女子身上做文章。

周元似乎也意识到姚惜水、春十三娘的情绪变化,嘿嘿干笑了两声,说道:“此时梁帝朱裕杀入河洛殊死一搏,梁师雄能不能守住洛阳、函谷关还两说,王元逵、田卫业要避免强攻华州不利,而函谷关一旦失陷顿陷进退两难之地,遂集中力量攻入雍州——不管怎么说,留给我们的时间真是不多了……”

河淮东线的局势差不多已定,即便棠邑决意出兵河淮,也只能勉强保住汴京城往到陈州北部一线,但西线一直到关中,却还存在很大的变数。

有可能是梁帝朱裕先攻下洛阳、函谷关,打通与华州、雍州的联络,将田卫业、王元逵两部兵马重新压制在河津、同州,暂时无法南下,也有可能是田卫业、王元逵先攻下雍州、华州,先与河洛梁师雄的连成一片,令梁帝朱裕无功而返,从此梁军就只能龟缩在蔡汝及许州南部、谯州西部这一小片地域残喘延息。

当然也有可能是梁帝朱裕攻下洛阳、函谷关的同时,王元逵、田卫业也攻下雍州。

但不管哪一种情况,只要关中的局势定下来,都对襄北不利。

第一种情况,梁帝攻下洛阳、函谷关,打通与关中梁军的联络,即便不考虑棠邑的因素,显然也不会同意襄北与赵孟吉、王孝先联手进攻蜀国,而会谋算将赵孟吉、王孝先两部收编为梁军,驱使其到渭水北岸,与王元逵、田卫业作战。

第二种、第三种情况,蒙兀人或全面或部分取得关中的控制权,这时候襄北更多的应该要考虑蒙兀人对梁州可能会有的野心,而不是贪心谋蜀了,更不能轻易妄动。

一定要说有利的时机,就是当下趁梁军残部与魏州叛军以及王元逵、田卫业的兵马在河洛、雍州胶着僵持、谁都无暇南顾之际,或有两到三个月空隙,给他们联合赵孟吉、王孝先攻入蜀地的机会。

甚至他们并不需要一举拿下蜀国,襄北军前期只需要占领利州、巴州、通州、阆州等蜀北地区,便有进退两宜、观望形势的便利——而前期以蜀北诸州为目标,襄北并不需要动用多少兵力,可以使赵孟吉、王孝先从阴平道杀入蜀中,吸引蜀军的主力。

然而即便是如此,不仅李长风、李秀不支持,李知诰也担心局势未必能受他们的控制。

目前他们能确认叙州每年大约有两百万匹黔阳布及价值三四十万缗钱粮的兵甲战械等其他商货输入蜀中,在这种大的利益纠缠下,很难想象他们真要联手赵孟吉、王孝先进攻蜀地,棠邑不会出兵威胁襄北的东翼。

仅仅揣测棠邑有可能直接出兵增援陈州、汴京还不够,但倘若这时候淮东与棠邑起了兵衅,从东线进一步牵制住棠邑军,令韩谦难以兼顾其他方向,李知诰才会真正下定决心吧?

叶非影年前与姚惜水一起走进荒宅,当然知道亭中之人对这边的期许颇重,但除了李知诰那边一直没有表态之外,姚惜水与夫人也都担心亭中之人将她们都算计进去,却不想周元心情颇为热切,心里暗想,莫非周元暗中跟亭中人有接触?

…………

…………

霍邱、寿春的灾情不算严重。

濠州夹于淮河、洪泽浦之间,兼之江淮连日降雨,源出五尖山、浮槎山往北流淌进淮河的溪河水位大涨,受淹较为严重。

不过,濠州四县总丁口才十万出头,地广人稀的好处这时候充分体现出来,与滁州北部一样,即便有一部分民众受灾,但只要迁到地势高处避水,地方上有足够的能力进行安置,不需要制置府出面。

真正严重的还是霍州西部及光州境内,从四月中下旬起来,一个月之内从颍水西岸南撤、蔡汝两州无力安置的灾民,总计已有十多万老少渡过淮河,迁入这些地区临时安置。

三十余座流民大营,每天就需要拨给上千石粳米进行赈济,而这个数字每天都在增加之中。

韩谦并没有因为淮西又有十万新民就心有窃喜,还是满心忧虑当前严峻的形势,河淮崩坏、关中失陷,淮西就算有二百万人丁,又能干得了什么事情?

屋漏偏逢连夜雨。

这段时间桐柏山北麓也连续豪雨,谷水、潢水等南侧的淮河支流也是大水漫灌,从巢州西部通往光州的道路,很多段被大水冲毁,沿路架设河道之上的十数座浮桥,也仅存半数不到。

大量的物资需要先运到寿州装船,再从逆着浩浩荡荡的淮河水,溯流到霍州西部及光州境内运上岸。

韩谦马不停蹄的奔波于诸县,忙于救灾之事。

五月二十日韩谦他人在期思。

由于淮河中游形成大面积的滞洪,临近淮河、地势却又较低的期思城内,也到处都是淹过脚脖子的积水。

郭端铎、周道元等梁臣也转移到期思城,将期思城作为棠邑联络蔡汝等州的中转站;韩谦赶过来跟他们商议后续的增援事宜。

这时候梁帝朱裕亲率精锐,杀入嵩山西麓之后,已经不计伤亡的攻下洛阳南部的嵩县、伊川两座关键城池,但临近禹河的洛阳、渑池及函谷关以及东侧的偃师、荥阳等城内,还有三万叛军顽强抵抗。

此时蒙兀人在河津等地搜集数百艘渔舟,能够从孟津等地支援洛阳,使得叛军的战斗意志较强。

也好在河洛乃是梁帝朱裕的龙兴之地。

看到梁帝朱裕率梁军翻越嵩山杀入河洛,卢氏、洛宁、宜阳的世家宗阀以及民众都纷纷举兵驱逐叛军,使得梁帝暂时在河洛南部站稳脚,也能从地方上筹集一部分粮秣,不需要耗时耗力的都从蔡汝等地,利用人扛马驮最原始的方式翻越险僻谷道,往河洛地区运送军粮。

目前梁帝朱裕决定除了分一部分兵马守宜阳,盯住宜阳下方的洛阳叛军外,使荆振率一部分精锐,穿过伊水北岸的丘陵,直接插到禹河南岸,从东往西进攻渑池、函谷关,先打通与关中的联络。

由于梁军完全失去对禹河上游水道(含渭河)的控制权,蒙兀人却集结数百艘小型船舶,随时能从洛阳到函谷关之间选择平直河岸渡河,相当于是进攻渑池、函谷关的兵马侧翼将完全暴露出来;兼之河洛地区这段时间也是连日大雨,不利进攻,河洛之间的战事,最快也要两个月之后才能见分晓。

梁帝朱裕担心司马潭、徐明珍随时有可能叛变,希望棠邑能及早出兵北上,避免被司马潭、徐明珍抢先切断陈州与汴京之间的驿道联系。

不仅郭端铎、周道元二人在期思,沈鹏也携带梁帝朱裕的亲笔信函赶过来,再次提及希望棠邑及早出兵的请求。

韩谦对此却很是犹豫。

一方面是司马潭、徐明珍随时都有可能会叛变投向魏州叛军,而司马潭、徐明珍占据河淮南部地区,两部兵马加起来要超过十万之众。

一方面蒙兀人在武陟建成拦河大坝,其骑兵前锋兵马已经进入汴京东部的区域活动。

这时候韩谦即便调两万精锐步甲进入陈州北部,与韩元齐、陈昆率领的汴京守军加起来,也就四万多人马,却要在汴京到陈州之间近两百里开阔的平原区域,面对可能高达二十万敌军的围追堵截。

这一仗怎么打?

当前的情势,蒙兀人未尝不是希望将棠邑兵马拖入更有利于他们的战局之中;韩谦甚至怀疑就是如此,司马氏及徐明珍才拖延到这时还没有明确举起叛旗,但实际上已经暗中归降叛军。

一旦事实如他所料,增援的兵马无法在陈州北部立足,很可能会被数倍于己的敌军逼进汴京。

增援兵马与韩元齐、陈昆等人会合后,或许能继续守住汴京城不失,但粮草要怎么解决?

汴京城之前就遭受长时期的围困,粮食一度耗尽,饿死数千人,亏得梁帝朱裕及时返回河淮,一度解除汴京的围困,饿殍才没有扩大,酿成更惨烈的悲剧。

为解决汴京城的粮食危机,特别是确认蒙兀人及叛军有溃堤夺淮的阴毒心思,梁帝朱裕便下令将大量的居民疏散出去逃荒,城里目前仅有十数万军民。

与金陵、寿春的外城一样,汴京外城垣与内城(皇城)之间或者说郭城区域,有大片空地,梁帝朱裕也下令将这些区域尽可能开垦耕种起来,但也仅有七八万亩的样子。

算上后续往汴京城输入粮谷以及汴京郭城所产的粮谷,仅勉强够十数万军民食用四五个月而已;进入更多的兵马,非但没有益处,甚至还会加剧存粮的消耗危机。

不能收复荥阳、武陟两城,不能及时挖开拦河大坝,不能及时封堵荥阳大堤决口,沙颍河两岸的黄泛区则将长期存在;棠邑也没有能力在敌军占据绝对优势的河淮中部地区,保证从陈州北部到汴京城的这条驿道不被敌军切断。

从淮西往汴京城输粮,这个选择极不现实;更不要说淮西境内少了两万精锐坐镇,谁知道慈寿宫及淮东会在他们背后搞怎样的动作?

韩谦更希望韩元齐、陈昆、雷九渊、荆浩等人,能果断放弃汴京城,趁着敌军还没能完成合围,将汴京城中还忠于梁帝朱裕的十数万军民撤到陈州北部,然后通过水路,将这些军民陆续疏散到颍州南部等没有被水淹的区域进行安置。

第四百三十一章 和谈(一)第六百七十七章 反应第一百五十章 条件第一百四十一章 潜忍第一百九十一章 激战第二百六十三章 放归武陵第三百一十一章 使蜀第一百三十七章 送茶第一百一十九章 拦虎路第四百五十八章 酒店第二百二十四章 人心第一百五十章 条件第三百四十七章 朔风第四十七章 王族杨恩第五百九十二章 虎狼之心第二百五十章 父女第五百零一章 偏执的胜利第三百二十八章 大江东去第三百四十三章 秋湖山第四百零八章 相安无事第六百八十七章 束手就擒第二百八十二章 问策第四百五十七章 相逢第四百三十一章 和谈(一)第五十六章 有仇报仇第四十七章 王族杨恩第五百四十九章 奏疏第三百六十五章 过河拆桥第五百九十章 重逢第五十三章 用间篇第四百五十九章 山川第三百七十章 岳阳第一百四十九章 渡河第三十九章 故作大方第一百二十九章 再归金陵第四十二章 饥民第四百四十四章 辞表第七百三十九章 间隙(二)第七章 赠弓第三百五十九章 病逝第三百零八章 天凉好个秋第六百五十章 新军第二百二十三章 夜间定计第六百一十二章 溃败第八十六章 改造第五百二十一章 醒悟第十七章 皇子第六百七十八章 棋子第六百六十九章 和议第三百一十三章 巫山长峡第一百一十章 说服第一百七十三章 扣船第一百零三章 龟山第四百四十二章 夺城第五百八十五章 相遇第四百四十二章 夺城第二章 梦境窥史第七百五十五章 关中(二)第二百零八章 世妃第五百四十六章 奇功可居第三百一十七章 蔚侯第二百零一章 纳妾第二十四章 真龙种第五百七十一章 同病相怜第二百九十章 文瑞临(一)第六百九十七章 流放第六百八十七章 束手就擒第三百二十八章 大江东去第三百章 水土不服第一百六十五章 形势危急第一百九十五章 夜第三十六章 逼迫第四十四章 培养方向第七百二十二章 河洛(一)第四百八十七章 定计(二)第三百零四章 选择第五百五十六章 对峙第一百二十三章 窥心第五百六十七章 讯问第一百八十五章 金陵来使第六百九十六章 靴子落地第三百三十七章 秘令第四百八十三章 宰相府邸第三十章 疫水疏第七百七十三章 战起第二百四十七章 五柳溪第四百六十五章 天子之权第四十一章 把柄第五百五十章 韩府(一)第三百七十一章 合作第三百零一章 幽怨第三百九十九章 问话第二十五章 文死谏第四百八十七章 定计(二)第四百五十一章 浑水第四百九十七章 招安第四百六十三章 缙云司第一百六十六章 重赏之下第三百五十五章 楚州旧事第三百九十四章 将门子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