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7章 齐人兵锋,不在西鲁!

天才壹秒記住愛♂去÷→網,為您提供精彩閱讀;。/>吴国使节团的到来让晋人惊喜不已。

这位弃在海滨的本家小兄弟对于晋国有非同一般的意义,从巫臣出使吴国开始,两家便重新建立了联系。晋国盟邦虽多,动辄十多个一起来出来撑场面,但到了关键时刻多半是骑墙看戏党,或者是鲁国这种成事不足败事有余的猪队友。唯独南方的吴国最能打,将楚人一路狠抽,顺利实现了巫臣设计的谋划,最终拖垮了楚国。

可晋国也不行了。

这七八十年的时间里,多半是晋国巴巴派人去找吴人联络,吴人却很冷淡,几次会盟都不到,让晋侯觉得丢了脸面,却也不能任意责难,生怕吴人下回真不来了。除了公子季札那次外,鲜有如此庞大的,多达百人的使节团北上中原。

晋已失霸,国际号召力一日不如一日,现在只有鲁国还固守着盟友的本分,此时若能再拉拢下吴国,应对齐国挑战时也会多几分助力。

晋侯对此十分重视,而吴国人则直说希望中军佐赵鞅加以接待。

每一次接待外国使节的权力,都是六卿争夺的焦点,因为这是结交外援,建议贸易和索贿的绝佳机会。范氏和赵氏不就因为争宋而交恶么?但一直以来,鲜有外国使节主动点名的,也只有吴人有这资格和胆气。

这让晋人诧异不已,一打听才得知,上月在陶丘时,赵氏子无恤短短几日内便和吴国行人屈无忌成了“莫逆之交”,甚至影响到了他,乃至于吴国对晋国六卿的好恶。

“又是赵无恤……”让晋国年轻一辈汗颜的是,无恤虽然被驱逐出国,在众人视线里露面的频率却比他们要高得多,也就行冠礼后越来越高调的知瑶能与之一拼。

之前发生在晋国的争吵就是关于赵无恤的,具体来说,是关于陶丘的行刺案的。赵无恤以赵氏之子,以及鲁国小司寇的身份向晋侯状告范、中行两家的嫡子联手派人行刺他!

赵鞅得知后大怒,强烈要求彻查此事。而范氏自从上次执政范鞅刺杀乐祁案后,再度陷入了丑闻中,还稍带上了中行氏,他们当然是一口否认。

虽然对赵氏庶子有所忌惮。可因为一个讨厌范氏,一个讨厌中行氏,加上刺杀这种行为已经超出了六卿斗争的底线,魏、韩都是站在赵氏这边的;。中军将知跞被晋侯授权负责审查此事,却没个头绪。赵氏那边也拿不出什么具体的证据来,于是这场诉讼就陷入了僵局中,双方各执一词,晋侯不能决。

直到吴人到来后,除带来了吴君阖闾对大侄子晋侯午的问候外,还送了赵鞅一件意想不到的礼物:一位精通诉讼律法的郑国士人。/>

……

“邓析?是作《竹刑》,被七穆嫉恨,被郑国执政拘禁的邓析子?他怎么逃到晋国来了。”

负责接待吴国行人屈无忌的赵鞅乍一听闻邓析来晋,是极为高兴的。

赵鞅爱才,这是人人都知道的事情。不提老一辈的董安于、傅叟、尹铎、邮无正。就说这几年里,他的馆舍里多了一批新人,但他尤嫌不够。

事情起于今年春天,在晋山之南田猎时,赵鞅突然若有所悟,抚膺叹息起来,一旁的董安于急忙问其原因。

赵鞅答:“赵氏用谷米混合草料喂养着数千匹马驹,我在下宫还养着虎贲、力士、轻侠、游士数百名,方今却仅仅用他们来猎兽。我真担心邻居们也会大力养贤,用来猎我啊。传令下去。从今以后罢猎,将省下来的钱帛全部用来招贤纳士!”

自从无恤倡议建轻骑,并且在棘津之战、甄之战中验证威力后,赵氏便开始格外注意马政。他们以瓷器、粉食。还有代田法获利的钱帛向戎狄购买良马,如今在晋阳、大原等地已豢养数千匹之多,再过些年小马驹长大,便能大用了。

无恤关注的可不止是马匹,在他的建议下,赵氏对养士制度也进行了一定的改进。将其系统化。

早先晋国的《赵宣子之法》曾明令规定,家臣连续三代辅佐一个家族,就要把他当作自己的君;两代一下辅佐一个家族,要把他作为自己的主。辅佐君就要为他而死,辅佐主就要为他尽力。但到了春秋后期,这样的价值观已经渐渐流于形式了,那些时代镇守封邑的家臣往往会变得尾大不掉,赵氏就深受其苦。

随着社会结构的变革、人才流动的活跃,特别是诸侯之间以及家族之间斗争的激烈化,人才成为竞争者们最为宝贵的财富,唯才是举、良臣择主而事的观念和做法已经成为新的潮流。

养士的风气不止赵鞅一人,中行氏,吴王,齐国陈氏,楚国叶公高,都是这方面的佼佼者。所以说人才的流向是有竞争的,无恤结合后世战国时的养士制度,在书信中献上了一些扬名、择才的利器,好让赵氏在这一潮流中博得头彩,赵鞅赞不绝口,当即采纳。

无恤强调,赵氏必须“仁而下士”,不能“以其富贵骄士”。

赵氏在下宫修建了聚贤馆,将来投靠的宾客分为上中下三等,其待遇各不相同:举国闻名的上宾有自己的宅邸,出行配车马、随从,食有酒肉;有些才干的中宾睡单间,出行无车马,食有鱼;至于那些无甚才干的下宾,则睡通铺,食无鱼肉。

用赵无恤的话来说,聚贤馆就是个双向招聘场所,也是暂时的人才聚集地。门客受尊重的程度是由自己的才能所决定的,与身份的贵贱无关,证明了自己的才干,等级便能受到提升。

食于赵氏门下的游士根据自己受的待遇,对赵氏有一个择主的过程,赵氏也从中择才。双方看对眼后,门客便会正式出仕,转化为赵氏的下臣属吏。赵鞅给他们发放俸禄,派到地方领邑去做官,逐渐替换掉尾大不掉的世袭家臣。

不过虽然建议在晋国这么做,可在鲁国西鄙,无恤却没有也开一个聚贤馆和老爹抢风头。

一来是因为他地盘尚小,名望不广。招不来也养不起那么多士人。二来是他认为,所谓的养士,只是一种培养人才的过渡形式。如今私学的风气还不如战国那么旺盛,民间自由身份的游士比例没那么高。而且良莠不全。这种招才养士,或许会捞到这时代的一两条漏网大鱼,但仅能作为辅助。

他的关注点还是在建设蒙学,定向培养基层人才上,虽然因为突如其来的战争阴云。如今还没正式开张,只有数科和工匠两边渐渐起步。因为无法亲自在晋国主持,所以无恤才建议赵鞅采用这种容易被时代接受的方式,他觉得,赵鞅有领先战国四君子的底气。

由此,赵氏的内部集权和招贤一同悄然开始了,当邓析随同言偃来下宫拜访时,看到的便是这么一番景象。

赵鞅对邓析早有耳闻,这时候才知道是赵无恤救了他,并且让他入晋投靠赵氏;。虽然是因为东去鲁国的道路要经过郑、卫。无恤怕不安全,可如此一来,大有为老爹揽才的意思。

赵鞅大喜,欲亲迎邓析,可也有人,比如狼盂大夫窦犨提出异议。毕竟邓析在上位者眼中名声并不算好,他一直以在野的反对派自居,在郑国做过带领国人商贾诉讼鼓噪之事,导致民口哗然,郑国大乱。

“若是他投奔赵氏后也这么做。那该如何是好!?”其实,思想偏向仁治礼治的窦犨,对邓析这个刑名之士是有所敌视的。

但赵鞅却说道:“你不知道,凡是美人。一定会为丑妇所

仇视;盛德之士,一定会为乱世所疏远;正直之人,一定会为那些奸邪之徒所憎恶。郑国与晋敌对,给被逐的郑国贤才良好待遇,正可以打击彼辈。何况,此次与范、中行争论诉讼。我正需要邓析这样的皋陶之士相助!”

说罢,他倒履出门迎进邓析,邀他入聚贤馆,以最好的上宾之礼待之。

正如孔丘曾说过的“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一个人为周围的人们所喜欢还是厌恶,并不一定能够作为鉴定其品质高下、才干优劣的准绳,赵鞅也并非仅仅因为邓析被郑国卿大夫敌视而看重他。

他相信的,还有自家儿子的眼光!赵鞅相信,无恤绝不会无的放矢。

……

邓析从郑国牢狱出来后,经历了漫长的逃匿过程,到晋国后却住上了最好的屋子,屋内还有瓷器,吃最好的飨食,与赵卿同等,回想这个月的种种,恍如隔世。

赵鞅尊贤下士,自然也是求回报的,他很快便以这场轰动晋国的刺杀诉讼案托付之。

“范、中行二子派死士刺杀犬子无恤,侥幸未死,但彼辈诡辩,竟对此事一口否认,吾等也嫌证据不足,素闻先生在郑国擅长诉讼之事,还望先生相助!”

“中军佐所言之事,析当尽力而为。”

投之以木瓜,报之以琼瑶,春秋重诺然,对于恩德也极为看重,有恩必报是常识。所以邓析见赵鞅不问刑名律法,却专注于一次诉讼的成败上,虽然有些隐隐失望,但还是欣然答应了;。

邓析擅长辩论,所以有人称他“操两可之说,设无穷之词”,并且在郑国时就是干这行的,他娴熟诉讼的程序,采证、辩论、定罪如同家常便饭,有他出面,准保让范、中行的两个小子吃不了兜着走。

可正当邓析检索种种闻讯证词,网罗证据的时候,这件事情却不得不戛然而止。

因为晋国,尤其是赵鞅,已经顾不上这件事了。

……

赵无恤的求援信到晋国时,已经是八月中,一同抵达的还有齐人开始集结乡鄙民众,准备在秋收前后出兵鲁国西鄙的消息。它们就如同一剂滚油浇到了奔腾的火焰里,让晋国近来的争吵为之一滞,随即愈演愈烈。

赵鞅顾不上再找范、中行二卿的麻烦,转而恳请晋侯征兵支援鲁国。但齐人这个时间点掐的不错,正赶上晋国粮食收割准备入仓,民众们是不会在这时候离开土地的,即便立刻征召,也会耽搁几天。军情如火,短短几日内,足够齐人做许多事情了。

更何况,赵氏的请求还有范、中行掣肘,对于无恤所在的鲁国西鄙即将遭到进攻,这两家可谓幸灾乐祸。

范吉射暗暗揣测:“齐人去年打算攻夷仪的计划一拖再拖,看来最后随着阳虎入齐而改变了,赵无恤真是自食其果。若是吾等牵制着赵氏兵力,让他们无法迅速去救,面对齐人大军,贱庶子定然领邑、性命难保,吾子大仇可报,岂不妙哉?”

于是范、中行二卿扯着赵氏的手脚,借口领地秋收,拒绝立刻征召兵卒,知伯则笑看事态发展。

就在此时,又一个消息传来,让帮着范氏鼓噪的上军将中行寅一下子懵了。

告急信件来自中行氏的领地东阳,那份带血的帛书上有几个以墨笔写就的漆黑大字。

“齐人兵锋,不在西鲁,而在夷仪!”

ps:求推荐,求月票啦

第430章 治国之英才,乱国之桀雄第324章 乱(下)第1198章 四百年后并为一家第374章 刺杀!第1023章 令尹之叹第651章 大风(8)番外5《亚历山大,去征服另一半世界吧》第512章 田忌赛马第160章 教战之法第578章 君子不器第66章 韩氏有女第844章 猗顿之富第808章 赵策第653章 大风(10)第800章 忠臣烈士第116章 存灭继绝第506章 桐宫之囚(中)第294章 尼父之丘(上)第11章 幸不辱命第1074章 追亡逐北第405章 以谁为主?第251章 新时代(第一卷终)第672章 扫清门庭第608章 南渡北归番外6 《史记西楚世家(中)》白话译文第1074章 追亡逐北第1163章 大江东去第756章 奈何赵军有弩砲 下第185章 主持大局第1107章 海外有载第99章 勇于私斗第743章 想跑?第139章 里应外合第317章 十月之交(上)第429章 战争的尾声第461章 天下攘攘皆为利往第587章 威服九国(中)第978章 秦骑赵骑第400章 引蛇出洞第819章 无为有为(上)第1186章 此人野望幻灭之际第1013章 入秦第1056章 西施(下)第796章 千夫所指又如何?第952章 连横(下)第336章 多难兴邦第1078章 铁甲依然在!第121章 义利之辨第411章 父子相见第244章 幕后主使第1172章 复仇之义(上)第10章 可怜夜半虚前席第356章 人之将死第602章 知瑶第415章 这真是减灶计第137章 大射仪(下)第920章 君子死而冠不免第1028章 王孙归不归?(上)番外2 我老秦人路在何方?第802章 知瑶之死(下)第536章 求婚第612章 我的兄弟姐妹(下)第1047章 家祭无忘告乃翁第211章 鼓声隆隆第353章 开源节流第1034章 列为诸侯(下)第214章 如霹雳弦惊(上)番外10 屠得百万方为雄中雄第16章 春秋数学家第1157章 千乘万骑走北邙第549章 闻弦歌而知雅意第785章 家人第86章 汔可小康第1196章 列御寇第107章 势同水火第956章 合纵(上)第1125章 众人皆醉我独醒第178章 损己利人第503章 外援第441章 用人第1035章 大开明堂受朝贺(上)第648章 大风(5)第940章 以邻为壑第98章 搅动全局第180章 八月未央第334章 唇亡齿寒第15章 君子六艺写在第三卷开始前的话第257章 语言障碍第89章 无心插柳第435章 青丘九尾第697章 携芍药以求兮(上)第414章 坚壁清野第798章 走投无路第896章 吴中剑客第1144章 赤山第785章 家人第807章 韩策第61章 姗姗来迟第711章 叶公好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