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6章 惊闻

第246章 惊闻

“国丈过誉了,本王只是有感由势族掌控的推官制已成拖累大颂的弊政,既然燕州豪族被清扫一空,何不给天下寒门士子一个机会?”赵煦缓缓说道。

“殿下之魄力令我等敬佩,只是推官制乃是天下势族和豪族的命根子,殿下这样做就不怕天下势族群起而攻之吗?”

这时,桌子末尾一个三十余岁,国字脸的书生起身说道。

糜庄看向书生,对赵煦道:“殿下,此人叫朱沱,曾在宁州做过六年县令,后因不满上官贪赃舞弊,怒而辞官,这两年一直随我在京师私塾教书。”

赵煦微微点头,对朱沱说道:“你想错了,坐镇燕州,即便本王什么都不做,势族也会将本王视为眼中钉,肉中刺,与其如此,不如大刀阔斧,想做什么就做什么。”

接着,他将势族在商贸上打压他,被他化解,又用袁家制衡他,刚刚自己又经历一场刺杀等事说了。

糜庄皱了皱眉头,叹道“殿下真是多灾多难,若如此,殿下唯有依靠自己了。”

“本王也是如此想的。”赵煦说道。

朱沱听完,沉默了一会儿,说道,“在京师时,在下便听说殿下重商,府库才支撑到现在,如今殿下掌控北四郡,需要的银子更多,而势族善变,常常出尔反尔,说不定日后还会继续在商贸上做文章,殿下当未雨绸缪。”

“朱兄说的是,在下倒是也有一法,殿下若是能走通,将来盈利何止千万。”又一人起身。

此人坐在朱沱对面,一张圆脸,面色黝黑,眉心一点黑痣。

“殿下,他叫夏淮,曾因生计在海船上做过账簿,后来又京师做过三年小吏。”糜庄道。

赵煦一听,对夏淮的兴趣大增。

这倒不是因为他做个三年小吏,而是因他在海船上做过账簿。

自从醒来后,他基本掌握了大颂国内的坏境,但对大颂之外的坏境倒是一无所知。

只是知道这个世界西方有装载火炮的战舰在海上横行。

但是根据当代的经验,大航海时代从十六世纪继续到十九世纪。

这期间都有西方的战舰抵达东方。

所以,他想确切地知道,这个世界的西方到底处在什么阶段。

“请讲。”赵煦没有急于询问,想让夏淮先说。

沉吟了下,夏淮说道:“海贸!只要殿下的商货出海,必可盈利丰厚。”

赵煦暗自点头,燕州的官员俱都对海洋没什么概念。

其实这倒是不能怪他们。

毕竟东土大陆千百年来都是陆权强国。

即便是当代,海权重要性也不过是近些年逐渐被强化。

只是大颂人不懂,他懂。

“不瞒诸位,这件事本王提过,但皇上已经拒了。”赵煦望向夏淮。

“这……”众人闻言顿时一阵窃窃私语。

夏淮轻笑一声,目光炯炯,“即便如此,殿下难道就不懂得变通之道?”

赵煦怔了下,两人相视一笑,接着他略过此事不提,而是问道:“本王一直对大颂当下的海贸甚有兴趣,不知你在海上做账房时遇到过什么趣事,可以为本王讲讲。”

夏淮仰头望了望灰蒙蒙的天空,徐徐道:“以在下之见,当今八大势族中,以梁家最富,甚至可以说富甲天下也不为过,由此足见海贸之利。”

想了想,他继续道:“至于趣事,在下见识倒是不多,一些重要的贸易梁家只有核心子弟能参加,外人根本无从得知,当时在下参与的是丝绸贸易,船从浙州出发,专去东瀛。”

“东瀛?”赵煦怔了一下。

这个世界中原的历史变的一团乱麻。

其他地方同样有不小的改变,不过在这个世界到还能找到一些熟悉的元素,比如说东瀛这个词。

“不过说趣事的话,在下在东瀛倒是见到过一些模样奇怪的人,东瀛称其为不列颠人,佛郎机人诸如此类。”

“不列颠?佛郎机?他们是不是蓝眼睛,白皮肤。”赵煦问道。

夏淮吃了一惊,“殿下如何知道?”

糜庄同时疑惑地看向赵煦,他也很奇怪,赵煦一直长在深宫中,是如何知道这些事的。

“本王听一些商人们说的。”赵煦辩解。

夏淮露出原来如此的表情,他继续说道:“这些怪人还教会了东瀛人制造一种叫铁炮的火器。”

赵煦闻言,心中泛起一阵波澜。

不管是不列颠人还是佛郎机人,很显然,他们就是这个世界的西方殖民者。

在当代的历史中,十七世纪荷兰人,葡萄牙人,西班牙人,英国人先后与倭国贸易。

当时的倭国由幕府统治,几国中以荷兰人和倭国关系最亲密,甚至在倭国锁国后成为唯一与日本贸易的国度。

正是在与这些国家的贸易中,倭国掌握了制造火绳枪的技术,倭国人称之为铁炮。

在丰成秀吉入侵朝鲜的战争中,这种火器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所以,夏淮这么说让他有一种历史重演的错觉。

仿佛大颂似乎也正处于明末这样一个时期。

不过正如大颂的历史是扭曲的,且一直在闭关锁国。

只凭这个还是无法判定这个世界的发展状态,古代的消息还是很闭塞的。

只是显而易见的一点是。

一个冷热武器混合的时代正在走来。

尤其是他把火炮送往金陵之后,更会引起大颂权贵的重视。

毕竟大颂近些年本就很重视火铳的发展。

而火铳其实就是火炮,不过由于锻造技术的限制,威力很差。

如果再算上梁家刚刚自爆出来的火炮,以及进献给赵恒的火绳枪。

这等于即便没有他的到来,火绳枪,火炮也已登上了大颂的舞台。

他的出现加速了这个过程罢了。

“八大势族不可小瞧啊。”想起梁家火绳枪和火炮的事,赵煦喃喃自语。

八大势族中,梁家在朝中一向低调,但显然隐藏的最深。

从当前的情况看火绳枪对梁家早已不是秘密。

不然不会大方送给赵恒,再者,初级的火绳枪不见得比弓箭好用,这估计也是梁家大方的一个原因。

而火炮则是他亮出来之后,梁家无奈透露出,来与他较劲。

忽然莞尔一笑。

赵煦觉得自己想的有点多。

无论外面风云变幻。

当下,还是建设自己的封土为第一要务。

以不变应万变。

一场酒宴持续一个时辰,散席后,赵煦让刘福给士子们安排住处,等候官考。

单把糜庄和糜温留在府中。

这时,凤儿和鸾儿过来给糜庄请安。

毕竟两人自幼被糜庄收留。

“好,好,殿下孤身一人在燕州,你们要好好照料他。”中院厢房前,糜庄微微笑着。

糜温趁势笑道:“有我在,以后殿下就不孤单了,我也能照料殿下。”

“哼,我走后,你能照顾好你自己就行了,若是你在燕州敢不听殿下号令,我和你父亲你把你给押会京师。”糜庄瞪了眼糜温。

糜温闻言,缩了缩脖子,不敢说话。

在家中,祖父对他们父子一向严厉。

“国丈要回去?”赵煦听到糜庄话里的意思。

糜庄点了点头,面带笑容,“此番给殿下送来这些士子是帮殿下,但我留下就是害殿下了。”

“哦?此话何解?”赵煦大概猜到了些。

糜庄道:“殿下麾下之人俱都随殿下经历腥风血雨方如今执掌大权,我来了,只会喧宾夺主,其二,此次前来的士子我虽仔细考量,挑选彼此有间隙者,但我在,他们便会更愿意与我亲近,如此令官场难免陷入朋党之争。”

缓了会儿,他继续道:“只有我走了,他们方能真正被殿下所用。”

赵煦轻轻一叹,赵煦记忆里对糜庄的记忆真是一点没错。

正因这些记忆的存在,他才会求助于糜庄,如今看来是对了。

正如糜庄所说,他一个国丈,地位尊崇,留在燕州自是不好在刘福之下。

但让糜庄统领燕州百官,燕州的官员定然心中不满。

其次就是糜庄说的结党之事了。

在古代,同门之间最易结成利益小团体。

糜庄在,他带来的这些士子进入官场,必然依附在他门下。

糜庄显然考虑到了这点。

所以解决的办法一个是自己走,不留在燕州。

第二则是从门下挑选彼此看不惯的。

这样就能最大解决这个问题。

“国丈真是深明大义,本王敬服。”赵煦说道。

糜庄摆了摆手,“真正令人敬服的乃是殿下,我虽为国丈,又是殿下外祖父,但自问没有这个本领拿下燕州。”

“是呀,表哥现在的名声在京师可响亮了,不知多少大家闺秀想成了表哥的王妃。”从来到燕州,糜温的兴头一直很足。

现在是私下里,糜庄把外祖父这个称呼说出来,他立刻就来了个表哥。

不过说完,他小心看了眼自己的祖父,生怕他生气。

只是令他意外的是,这次祖父没生气。

听到这两声血亲之间称呼,赵煦笑了起来。

既然是私下里,有时候也就没必要一直严肃了。

糜庄对糜温道:“君君臣臣,此无法逾越,朝堂如此,在殿下麾下同样如此,这次我不说你,不过今后在燕州,要时刻注意。”

糜温老老实实点了点头,惹得凤儿和鸾儿一阵轻笑。

又闲谈了些家事。

糜庄的酒劲上了来了,要歇息。

赵煦留糜温赵煦糜庄,自己同凤儿和鸾儿回了寝殿。

接下来的三日。

赵煦陪糜庄在燕城走走了走,转了转。

第四天,糜庄正式向他辞行。

“殿下,不必再送。”

燕城南门,糜庄来到马车边,向赵煦拱了拱手。

在燕城待了三日有余,他决定返回京师。

“国丈一路小心。”赵煦抬手。

同来相送的还有糜庄带来的士子们。

糜庄走了,他们将留在燕州参与选官。

糜庄微笑点头。

燕州大乱刚刚平复,百废待兴,事务繁重。

这几日有时半夜他见赵煦的书房也是亮着的。

对此,他既欣慰,又心疼。

所以不愿继续叨扰赵煦,决定离开。

“祖父慢走。”糜温弯腰行礼。

糜庄走后,他就得一个人留在燕州了,有些舍不得。

“记住我的话。”糜庄只给糜温留了一句话便上了马车。

伴随马鞭的轻响,马车沿着官道徐徐向前走去。

待马车在细细的雪花中消失,糜温道:“殿下,此次来燕州,我也不是来白吃白喝的,望殿下给我安排个差事,我一定尽力做好。”

糜庄将糜温托付给他,他自然是要负责的。

何况糜温自幼和九皇子亲近。

或许是因为继承了九皇子记忆的原因。

他的情绪里对糜温也有些熟络感。

“你想做什么?”赵煦问道。

糜温挠了挠头,“我还没有想好。”

“那你先跟在本王身边,想好了再说。”赵煦道。

糜温应了声是,又望了眼已经看不见的马车。

这时,赵煦回到书房,令人把刘福叫了过来。

三天来,不断有消息从平郡和辽郡传来。

两郡豪族得知王府大军前往两郡的消息,便立刻拖家带口逃往了范阳。

因王府大战之后,兵威大盛,豪族倒是没有举兵反抗,但一个个逃的比兔子还快。

而这却让两郡瞬间陷入了瘫痪。

毕竟,豪族官员和附庸豪族官员的士子一走,两郡府衙就空了。

他只能让常威暂时军管,维持两郡的秩序,等待新的官员上任。

这次他把刘福叫来,便是针对此事,拿出一个对策。

(本章完)

第443章 老马识途第846章 俘虏第608章 散兵线第586章 粉墨登场第399章 倾轧第627章 严峻第953章 阴山第794章 入主金陵第157章 火热风闻第736章 风起第1116章 惊惶第57章 乡间第174章 玻璃第668章 马家的奇袭第107章 请寇入瓮第34章 第三十四 大局第710章 北方一统第38章 兵仗司第937章 干脆利索第220章 梁家的秘密第572章 人心第252章 刺杀第1060章 直捣黄龙第430章 肥羊第259章 万事俱备第662章 羞辱第1143章 总体局势第335章 士兵们的狂欢第203章 大撤退第638章 怀表的魅力第46章 袁家第676章 裂痕第520章 医学堂第764章 肢解战略第716章 脱毒第535章 虚实第268章 人口红利第400章 燕山阴云第779章 陷阱第343章 背叛第330章 学堂风向第459章 北狄的决心第11章 百姓热血第502章 真章第266章 飞狐关第216章 被针对了第602章 教训第983章 羞辱第1085章 迅疾第303章 伏杀第1142章 归来第562章 关键第341章 血色黄昏第153章 火炮诞生第379章 毒计第504章 王者第1042章 国王们的震撼第155章 拮据的财政第707章 九江波涛第867章 逆转第109章 战马第103章 战第1112章 双喜临门第1067章 围困第519章 先后第887章 猎人?猎物?第210章 反转第445章 分赃第622章 强硬第550章 奴隶的选择第1148章 复国军第234章 奢侈商货第535章 虚实第152章 铁模铸成第34章 第三十四 大局第98章 前夜第1015章 宗藩第384章 夷州往事第464章 前奏第125章 祭奠第628章 阿舒尔第532章 波及第48章 炼铁第211章 韩家出手第1027章 糜烂第557章 伤口第327章 北狄的情报第810章 造船业第749章 情报第962章 重火力第268章 人口红利第4章 豪族的轻蔑第1078章 臣服第302章 卑鄙马家第818章 旧货的作用第274章 风帆第1073章 凶悍第847章 人头第487章 陆战队第258章 钻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