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3章 惊

第323章 惊

“禀仁宗孝惠皇帝遗诏,代皇行事,摄政大丞相诏:

淮南王薨逝,乃宗家之大不幸,帝甚痛惜。

吾召见淮南王诸子,都有治国安邦的才能,却流落山东,不能为朝廷所用。

淮南王临终之前所悲叹的,就是庶子不能得到朝廷的恩典,没有安身立命之地。

朝廷忧,淮南王亦忧。

吾思及民间百姓家有余财,纵然所分不同,但依旧是各有所得,又思及太子虽然承袭皇位,但诸皇子都能封王。

由此观之,无论上下,贵贱,贫富,父母之爱子,皆是如此。

淮南王这样的宗家长辈,让他带着遗憾而薨逝,不是孝顺子嗣应当做的。

朝廷知道了这件事,却不去弥补,是有错误的。

这些年朝廷一直以来以休养生息为第一要务,实在是没人想到洛新会做出这么大的动作。

推行这个政策的关键有两点,第一点就是拥有一份足以让诸侯王忌惮的实力。

那就是和平削藩,就像是昔年的齐国,还有现在的淮南国这样,将跨郡连县的大诸侯国分成小的诸侯国。

“内使,可要回返国中,朝廷的使团已经在路上了,实在是不知道王太后和大王会如何应对啊。”

洛新的态度很快就从张嫣这里传到了勋臣耳中,然后诸侯王的使者都知道了,这算是洛新第一次明确的表态,这番话的意思还是挺明显的。

但是他还是强行忍住愤怒的情绪,想赶紧离开长安,若是王国不愿意接受诏令,那淮南国和朝廷之间定然有一战,留在长安城中就是找死,若是王国接受了诏令,那他留在长安之中也没有价值了,“回淮南国,朝廷的诏令不是我们能够质疑的,听从王太后的命令是我们唯一能做的。”

淮南国使团的正使愤怒的说道:“先王才刚刚逝去,朝廷竟然就这般羞辱,简直没有将我淮南国放在眼里。”

淮南国使团匆匆离开了长安城,同来时的喧嚣相比,离开时却非常的安静。

与淮南国使团冰凉彻骨的心情相比,长安城的彻侯们开始躁动起来。

予不掌管军国重事,又怎么能够知道呢?

实在是烦不胜烦。”

朝廷自然是愈发的强大,而且大丞相洛新和大将军韩信都还在世,英侯这位高皇帝时期的老臣虽然在政坛之中不怎么说话,但却是没人能够忽视的。

“英侯,大丞相但凡有诏令,吾万死不辞,以报陛下啊。”

第二点就是要找到一个合理的理由来推行。

唯有如此,才能彰显朝廷的恩典,不偏不私,才能使诸侯王国族中和睦,才能使宗家俊彦报效朝廷。

第一次是收税,那一次朝廷兵强马壮,开国功臣基本上都在,诸侯王对朝廷还比较忠心,于是事情还算是比较顺利。

诏令一出,天下皆惊。

淮南王太子承袭淮南王爵位,国九江郡,淮南王三子为衡山王、庐江王、豫章王,王国规制、王国臣子、王国礼乐,都如同原先一般。

吾受孝惠皇帝遗诏摄天下事,实在是忧虑啊。

毕竟削藩是为了统合力量,不是为了打仗内耗。

只见他微微一笑道:“太后莫要担忧,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不可不察也。

着文:

晓谕天下。

“……”

但分割土地哪里是那么简单的事情,洛新要的可不是简简单单的划分一些王国出来,他是要真正的让各个王国之间,再也不能聚合起来,以达成一步步削减的想法。

九江故郡,汉人稀少,土民众多,诸王要深耕之,勤勉用力。

“朝廷这是想要削藩!”

想出这个主意并不是多难的事情,毕竟力合则强,力分则弱的道理,大家都懂。

为了达成这个目的,刘沉三人就国的过程中,洛新是给予了他们资源的。

长安城的淮南国使团之人,脸都要绿了,万万没想到仅仅进了一次长安,淮南国四分之三的国土就没了。

朝廷想要做什么,实在是太过于明显了。

众建诸侯以少其力。

这份实力不需要超过所有诸侯王的总和,身为第一强的势力,只要能够同时战胜第二、第三就足够了。

臣绝对不会妄动刀兵,尤其是和身为国家支柱的宗亲。

淮南王太子,陛下有感于淮南王国兄友弟恭之情,甚为感动,赐下布百匹、钱一万、玉三枚,以彰尔功。

尤其是刘沉这个新任的衡山王,洛新对他报以厚望,是否能够彻底拆解掉淮南国,他是最重要的棋子之一。

吾深思,昔年齐王吕城自降为公,高皇帝以齐地郡县,大封吕氏十三彻侯,直到如今,吕氏诸彻侯亲如一家,未生龃龉。

这是刘邦崩后,长安朝廷第二次对诸侯王进行大动作。

洛新早就料到会是这个结局,这是他故意放纵的,那些留在长安城之中的诸侯王国使者,现在恐怕都已经非常紧张了。

吾不禁要问,身为大汉最尊贵的诸侯王,上不与皇室同行,下不如百姓仁孝,这难道是应该的吗?

兄长贵为大王,锦衣玉食,出入成行,诸兄弟却卑微寒酸,如此这般,兄友弟恭难道不是笑话一般吗?

除非出现一些妄图挑战朝廷法度,挑衅皇帝陛下威严的悖逆之辈,那样的话,臣再是和善,也只有以雷霆之怒收拾人间了。”

这是非常致命的,他们都是皇帝的近臣,家族的权势就是依靠和皇帝之间亲近的关系,失去了这些,几乎就失去了一切。

正使脸色阴沉,他是淮南王太子的舅舅,现在陡然听到这个消息,怎么能不心惊愤怒呢?

这些人自然是想要奋勇向前,东阿侯府他们不敢去,但英侯府直接就被这些开国功臣的后裔踏破了。

现在朝廷发出了一个响亮的信号。

当初留侯被赶出长安城,其他各家虽然没有大事,但还是感受到了皇室对功臣集团的疑虑。

以朝廷的名义,将淮南国平分给淮南王诸子,或许才能使淮南王遗愿达成,他才能含笑九泉。

四子各就其国,各安其位,衡山王、庐江王、豫章王,新做国主,此为朝廷莫大恩典,务必要尽心为天子守土,为天下治民。

但是这一次呢?

人生在世上,德行在先,才能在后,宗家乃是国之柱石,若是德行不堪,难道不是国家的灾难吗?

这道诏令自然先是在长安城传开,然后信使向着四方传去。

“英侯,吾对陛下一片忠心耿耿,若有战事,臣虽年老,还能披甲而战。”

这个理由不是那种硬扯的最终只会引起战争的理由,而是符合当前天下价值观的、能够让朝廷处于道德至高点的、能够为朝廷争取到大量支持的理由。

现在削的是王国,以后削的就是郡国,再往后就是县国,直到除国。

这是宗家应当学习效仿的典范啊。

甚至还有人直接通过张嫣的关系找到了宫中,张嫣对洛新无奈笑道:“大丞相,您是要对诸侯王国动刀兵吗?这些时日以来有太多勋臣人家来找予问您的意思。

但仔细看一下现在的时间节点,的确算是近些年最好的时间了。

朝廷的使者到了淮南国中,宣布了这件大事,淮南王自然是脸色铁青,毕竟直接四分之三的土地都被划走了。

悉知。”

刘沉自己也非常清楚,在离开长安之前,还特意前往长乐宫拜见洛新,言称,“定不辜负大丞相之意,淮南四王国,绝不背叛朝廷。”

汉朝这么多的诸侯王,性格自然是不同的,有的诸侯王比较狂傲,自诩是高皇帝的兄弟和侄子,是当今皇帝的叔叔,身份地位高贵。

这些人对于洛新的摄政本来就是不满的,对于洛新意图削藩的行为,就更是怨恨,有的人甚至公开在国中怒斥洛新。

作者好短

(本章完)

第52章 苍翼之盟第194章 和氏璧第142章 洛国骚操作,天王与诸侯王第197章 文化正统之争第551章 洛氏之中的分歧第307章 大汉财政第441章 武夫之心第708章 二氏下江东!第232章 成为天下共主的堂皇大道第587章 李文忧选贤举能,贾文和欲图大事第128章 看热闹不嫌事大的儒家第18章 摄政会议推书万订超大型py献祭活动,upup第400章 为盟主运营官早睡少睡加更第64章 牢不可破的盟誓第242章 刘吕之争初显,洛亦和稀泥第517章 我输给了洛氏啊!第555章 予有一个妹妹第614章 奋勇而为天下先!第66章 三国弭兵之盟第100章 楚国:中原,我又回来了第424章 求见洛无疾第551章 洛氏之中的分歧第485章 人的荣幸?邪里歪说!第797章 吾为洛神犬马也!第490章 靖难功臣的时代过去了第681章 我自己的道路第863章 诸洛!第746章 死去的人,活着的人!第414章 进击的霍去病第541章 继位者谁?(求月票!)第646章 美第836章 尔朱荣,蓟城之变!第240章 安居昭城,坐观天下第817章 慕容恪和慕容垂第754章 法正为刘备画策!翻版隆中对!第301章 洛仲堪第249章 汉军东出!第219章 大秦诸侯王和山东诸侯王卷末感言第741章 一千年,吴国再次来此!第566章 上天助我!第163章 姬灵均苏醒,邦周的凤凰坠落了第638章 洛氏的选择第757章 冀州之战!第714章 四神医第800章 古来征战几人回?第737章 袁绍死!第309章 负帝于背,总摄国政(上)第284章 汉廷的对洛人大杀器5.1和5.2请假条第256章 洛新见洛陵第76章 尊王就能得到所有第425章 惊变第821章 慕容恪!第357章 再次掀开改革大幕第187章 秦洛之战:宁鸣而死!第414章 进击的霍去病很重要的单章!兄弟们必读!第325章 激将第434章 天下人心如流水第632章 我要行的路走完了第688章 素王与你同在!第276章 我从阴山到了长安5.1和5.2请假条第615章 诸将齐出第346章 嘲讽第791章 我不是个圣人啊!第158章 什么楚霸王行为第711章 高贵名门!第501章 这是我此生最后所能做的!第775章 风雪间吾族于此而立!第134章 为盟主大佬帝木乡之人加更第628章 怒斥!第817章 慕容恪和慕容垂第851章 洛苏看见了窦建德第476章 唯洛活我,新的武器!第145章 儒家两大法宝:拿来主义和素质教育第126章 魏卿之死第365章 请废太子!第551章 洛氏之中的分歧第751章 洛燕进洛阳!第680章 你的未来在哪里?第215章 吾乃大秦擎天白玉柱第248章 箪食壶浆,喜迎汉军,优势在我推书~献祭~新年写给书友的一封信第824章 人心已乱1第562章 小民从来不可欺!第265章 系统大更新,玄阶道具第859章 威震诸夏!(卷末)第321章 裂国:前奏曲第827章 人心乱果有甜意4第657章 死!第470章 无疾薨第350章 阿景,你要老婆不要第491章 元封第十八年的夏天第426章 迎立第198章 抹掉洛氏存在的痕迹第622章 大厦将倾恶丛生,皇帝昏庸败社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