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94章 制史!为历史破除迷雾!(4月初求月票!)

大唐的武功达到了三百年来诸夏最极盛之时。

在名义上,再次有一个中央王朝拥有了东西七千里的疆域。

一件李世民早就想要做,却一直没有机会做的事,终于被他提上了日程。

太极殿中,李世民安稳坐在御座上,缓缓开口道:“我诸夏重史,尤其是自邦周以来,为前朝修史,为往昔记事,便是重中之重。

传说中,素王记载武王伐纣历史时,说史书就是诸夏之人的根,拥有史书,我们才能在任何时代,知道自己来自哪里,是什么人。

前两年攻灭冬突厥的时候,塞北的汉儿武装,不需要朝廷去联络,就主动帮助我大唐传递消息,西域高昌大国,人口众多,实力强劲,却主动归附,这和其出身汉儿是脱不了干系的。

有了史书,才能不忘记祖先!

所以朕要大修史书,为天下彰显,修史不简单啊。

邦周之时,良史一字不改,引为美谈,又有洛族庇护史官,故而邦周之史,世人称美,前汉时亦称之为美。

大唐重新整理了后汉一朝的国史。

汉末时列国各修其史,其中隐晦之处,已经颇多,乃至于有后人不得而知之处,朕深切之,若其中有不实之言,何以成拨乱反正之举,何以正天下人心。

持身以正而使天下为盛,这是朕的志向,朕要持身以正,史书便要持身以正。

是以这汉末的国史,一定要认真再认真的编修,这史书宁愿少,不能错,那些明显的谬误,都要单独列出来。”

李世民一说,众人便正襟危坐起来,史书的地位,是毋庸置疑的,史书是经文之源。

汉末列国的国史,很乱,南北二朝的国史,比汉末列国好一点,但依旧很难,很多人都很清楚,过去数百年的国史,有很多错漏。

其中原因很多,但主要原因是,不讲规矩的皇帝很多。

那史书自然就不能保证正确。

但对于殿中众人来说,他们不理解李世民的志向,所以更关注的是——隋朝。

房玄龄于是朗声出言问道:“陛下,那隋朝的国史呢?”

这下众人神情皆是一振,该怎么写隋朝呢?

又该怎么写……

他们这些曾经在隋朝生活过的人呢?

李世民环视一周后说道:“隋朝距离我朝甚近,诸位宰相中甚至就有在隋朝身居高位之人,所以隋朝的史料是不缺的,还是汉末列国、南北二朝,最为艰难。”

魏征立刻呛声回去,拖着声音高声道:“陛下,隋朝更重要,尤其是隋炀帝,重中之重。”

平日里和魏征不对付的人,此刻也赞同魏征的看法,汉末列国和南北朝,自然是重要的,但隋朝才是真正的前朝,和他们利益相关。

李世民闻言微微坐正了身子,他确定了一件事,自己的这些臣子忘记了一些事,他的声音略沉,缓缓道:“难道诸卿都忘记了当日国师和朕所言之事吗?”

李世民是和众人讲过拨乱反正之事的,所以他现在有些愠怒。

魏征平静的说道:“臣对史书颇有研究,臣观那历代暴君之弊,都在隋炀帝身上汇聚,所以隋炀帝才是重中之重,所谓恶土不养善花,三百年乱世,生出隋炀帝此人,难道不是自然之理吗?”

李世民明白了,魏征这话的意思,就是隋炀帝的出现,恰好应和过去三百年的每一次变乱。

这是要将隋炀帝化为恶的化身,就连洛玄辰都若有所思,魏征这老小子,果然不是一般人。

李世民只略微沉思,便在所有人意料之外,他认真的对魏征说道:“朕不同意。”

魏征闻言有些傻眼,不明白为什么李世民会不同意,把隋炀帝打成天然的恶,不就能树立李世民天启之人的天生英武吗?

最极致的光明需要黑暗的映衬。

最巅峰的圣王需要最暴虐的昏君来作配。

而且杨广的所作所为,甚至不需要添油加醋。

李世民带着深深地感慨语重心长道:“朕为什么拒绝呢?

因为那不是真实,杨广的恶罄竹难书,朕深深为之戒惧,但朕依旧要用平常心来看待他。

他祸乱天下,难道仅仅是一个生而做恶能够解释的吗?

不是的。

他从小就很优秀,是隋文帝最优秀的皇子,曾经也有种种功业,但最后一朝尽丧,是因为他失去了敬畏之心。

他认为自己是天子,于是便可以予取予夺,视天下生死于无物。

如果将一切都归结于天命,那朕得到了素王的天启,在历史上,除了汉武帝还有谁,有这样的恩典呢?

朕是不是可以什么都不错,就这么坐在皇宫里面,看着天下大治呢?”

不等众人说话,李世民就自己摇头道:“不是的。

国师曾经给朕讲过关于殷商的故事,殷商事事都遵奉鬼神,但最后却亡国,素王听从人的声音,邦周却昌盛。

素王给了朕天启,难道不是因为朕的心里,始终都装着天下万民吗?

这天命,就是百姓的民心。

隋炀帝失败,是因为失去了民心,朕得到天下,是因为得到了民心,仅此而已。

修隋朝史书,写那些天命,又有什么用呢?

要多写忠臣枉死,要多写百姓奋勇,要多写炀帝的昏庸之举,要写百姓家破人亡,要写那些牺牲。

这才是隋朝啊。

朕在大业年间长大,所见到的,所看到的,就是这样的场景,要直接的书写,不要有什么为尊者隐讳的笔法。

朕终究是要死去的,朕死后,素王会不会再次降下天启?

大概是不会的。

等到那一天的时候,后世君王又怎么能够从史书中,得到什么有益的东西呢?

诸卿可明白了?”

魏征坐下后,脸上带着若有所思的神情,和李世民相处的时间越久,他就越发现李世民和曾经所侍奉的那些人不同。

这位天下至尊,几乎在苛刻的对待自己。

一个至高无上的君王,能够如此太过于罕见。

魏征不知道李世民能坚持多久,但他相信,李世民这种人,即便是稍微放纵一些,他的下限也是寻常君王难以企及的上限。

见到众人都不再说话,李世民嘴角微微扬起一丝笑意,能够在道理上,将这群人驳倒,可是相当的不容易。

洛玄辰坐在下首,心中不禁波澜阵阵,回想起先前老祖宗和自己交待过的话。

在洛氏中,有一件神器,乃是青史,这件神器对气运损耗不小,按理说以现在洛氏的情况是不应该用的,但事有轻重缓急,编修国史,将过去的错误拨乱反正,将历史上的错误扭转过来,是天大的事,那这种情况就不应该节省气运。

而且现在的洛氏已经找到获取气运的正确路数,那只要在这条路上,一路狂奔就可以了。

洛玄辰见无人出声,便高声道:“陛下,臣有要事禀报。”

李世民道:“爱卿但言无妨。”

洛玄辰便凝神说道:“陛下希望此番编修汉末列国、南北二朝、隋朝史书,务在真实。

不虚美、不隐恶,直书其事,乃至于破历史之妄,除史册之障。

既然如此,那臣便向陛下举荐数人,皆是臣的姐妹,譬如洛州刺史洛玄镜。

臣族中的洛氏女,有文华之识,熟读史书经典,笔力深刻,著作良史,乃是寻常。

最关键的是,洛氏女世世代代侍奉素王上皇,自洛神老祖以降,在洛氏族中世袭千年大祭司。

得素王庇护,又有洛神灵光照耀,有勘破之能,历史上的秘辛,她们大致能够互相感知,实在是修史不可或缺之人。

陛下得到了天启,故而臣向陛下举荐我族中天启之人。”

啊?

殿中一下子陷入了寂静中。

李世民有些懵,以为自己听错了。

洛玄辰的诸位宰相同僚也以为自己听错了,相互你看看我,我看看你,有几个人张了张嘴,但没人说话。

在这一刻,所有人都回忆起来了李世民祭祀素王时,得到天启时的场景。

只有洛玄夜坐在左手第一的位置,老神自在,甚至还拿起茶杯,慢滋滋的品茶。

李世民回过神来,立刻望向洛玄夜,不知抱着一种什么心态问道:“青阳,刚才吏部尚书说的,你怎么看?”

洛玄夜放下茶杯,抱拳认真说道:“陛下,臣的四哥说的是真的。

您是得到了天启的君王,生来就是不同的,这恢弘的伟业不由您来造就,还能让谁来造就呢?

如若陛下不放心,可以去问老祖宗,但想必四哥说的,就是老祖宗曾经提起过的。”

洛玄夜的话让李世民心中彻底泛起了轩然大波。

这件事洛玄辰可能会忽悠他,但洛玄夜是不会这么做的,那就是说这件事是真的!

洛氏女能记录下最真实的历史。

李世民猛然站起身来,疾步走下御座,太极殿中发出他用力踩在地板上的声音。

“青阳,你说朕能不能将武德朝的历史修出来?”

李世民的声音传到了殿中众人耳中,殿中再次陷入了寂静中,武德朝,那可是有玄武门之变的啊。

长孙无忌几乎立刻高声道:“陛下!不可啊!

这武德朝之事,在大唐创业起居注中,在太上皇的起居注中,哪里是能现在就写出正史的呢?”

洛玄夜却知道李世民想要说什么,他望着李世民背对着众人的背影,缓缓道:“陛下,玄武门会如实记录,无论是谁记载,都是如此。”

李世民轻舒一口气,“不要有丝毫的隐瞒,要让后世的所有人,都知道这件事。”

洛玄夜又道:“臣亦在此事中,只觉没什么可隐瞒的,素王诛管蔡,陛下诛建成元吉,这是一样的道理。

不过右仆射说的有道理,大唐之事,没必要现在就将正史写出,臣倒是有个提议,自古因为史官为男子,所以后宫记录一向不多,乃至于皇室子女多有谬误,不若在宫中设置一个女史,此职倒是可以由洛氏女担任。”

李世民摆摆手示意同意。

他不再说话。

一直走到大殿的尽头,望着外间亮堂堂的光,直直的照在他的身上,就像是镀上了一层金色的甲胄。

他的脸上映着大日的辉光。

眼中则有明流在涌动。

我李世民,真是得天之幸的君王啊。

所有人都在等待着李世民对于是否要洛氏女编修历史的答案。

李世民就这么站着,似乎过了许久,地上的太阳光影,偏转了几分,他终于缓缓转过了身,面向诸宰相,“读史使人明智。

朕很喜欢一句话,巍峨的高山终会崩塌,川流的大河终将枯竭,石头会腐烂,朕的大唐也会灭亡,这世上又有什么是永存的呢?

朕不曾听闻过这样的事物!

或许只有文字,只有记载于文字间的智慧和道理,以及血泪的教训,会让后人谨记。

现在朕站在这个位置,这或许就是朕的使命吧,去编写那些真实而瑰美的历史。”

李世民做出了自己的选择,诸宰相齐齐躬身道:“英明无过陛下!”

李世民向前几步道:“传朕旨意,着楚国夫人、开府仪同三司、检校礼部尚书、苏州刺史洛玄镜,入弘文馆,编修汉末以来国史,魏征、褚遂良、长孙无忌、房玄龄、洛玄辰等为辅佐,再着洛玄镜可自行抽调人员编修,报予朕即可。”

入弘文馆编修国史,位列大唐士人之首,这是何等的荣耀!

洛玄夜躬身抱拳肃穆道:“臣待妹妹谢陛下信重。”

李世民点点头,他抬脚走出太极殿,刚才从殿中消失的太阳,再次照在他的身上,那股温暖的感觉,回来了。

皇宫中的建筑壮丽异常,李世民心中有无数的话想要说。

————

玄镜奉旨纂汉末以来信史,及书成,帝乃阅之,玄镜曰:“此书,借天道而立人道,言君道而实民道。”

太宗赞曰:“汉后第一良史,卿有太史之风”。

玄镜谓曰:“不过承祖之幸,得上之信,乃有功成而已。”——《唐书·诸洛女列传》

第2章 宗法制与分封制第726章 青州大都督!第7章 姬昭薨第459章 天下群起而攻之第612章 二洛终相见(求波月票!)第308章 刘盈昏迷!第711章 高贵名门!第148章 天命难道在秦国?第564章 刘秀!第84章 洛瑜使齐第28章 王畿弊政第838章 不过笑谈中(卷末)第620章 一往无前洛阳行!第728章 兄弟再相见!第770章 消失的老祖宗!第345章 罪证第343章 圣谕第368章 孝文之治第216章第291章 我安排皇帝的婚事没问题吧?第691章 公子楚!第623章 兵临洛阳城!第627章 进宫第538章 巫蛊给大家托个底第245章 洛亦献计第452章 新一章,重新出发第411章 懵逼的冠军侯第231章 所当者破,所击者服第440章 西域神庙军第607章 洛霄弄人心,诸侯知前计!第92章 三君薨,一圣陨,仁者无敌第406章 十七岁,封侯拜将!第274章 我在阴山上第312章 大汉仁宗孝惠皇帝(卷终)第684章 洛氏的虎须也敢撩?第103章 秦人东出,没有人可以阻止的战争第896章 洛苏布子大唐!(求4月份保底月票1第537章 洛与刘,本就共天下!第767章 洛氏现代番外:瓦莲京娜的洛国留学第424章 求见洛无疾第736章 王上,臣回来了!第157章 试探第653章 洛阳有狂风暴雨,愤怒狰狞!第318章 洛氏不缺文物第804章 卷终第11章 祁岩之盟第596章 洛家主祭祖问天命第877章 父子冲突,玄夜重担。15号了,大伙第705章 与神庙军和敢战士的差距!第104章 列国(二合一)(为盟主zjm0911加更第706章 不说天子说什么?第450章 神庙军!第866章 策勋十二转,卷卷有洛名!第506章 薨!第751章 洛燕进洛阳!第508章 不要辜负朕的信任很重要的单章!兄弟们必读!第551章 洛氏之中的分歧第786章 杀一人而救天下!第245章 洛亦献计第502章 人世间的悲哀第218章 给刘邦灌鸡汤第189章 阳谋之计:兑子第106章 毁灭之前第899章 忆往昔汉诸侯靖难(800月票目标达成第661章 天下渐安,诸州皆静!第411章 懵逼的冠军侯第212章 反抗第421章 阴霾笼罩大汉第539章 流放辽东鲜卑山!第282章 规矩制度第769章 诸夏外的胡人们与汉末列国诸帝纪元第728章 兄弟再相见!第238章 洛陵践法(中)第876章 玄奘讲法,世民多哀!第366章 梁王刘彻!第267章 称号功能第346章 嘲讽调整状态。第713章 灾!第187章 秦洛之战:宁鸣而死!第772章 君子之国也!第74章 阖闾与勾践的毒计第535章 说剑!第595章 公孙瓒白马展英姿,刘玄德救命约兄第703章 诸洛尽流散!第157章 试探第525章 子嗣大计,长安盛典第740章 天命为何?第796章 凤旗漫卷,大势已变第360章 朝贡第440章 西域神庙军第894章 制史!为历史破除迷雾!(4月初求月票!)第500章 大概是日常第784章 有一剑从天外来!第46章 天下为棋盘,诸侯为棋子第403章 为盟主千秋帝一加更第131章 命运之门开始转动第584章 大汉诸豪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