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光怪陆离的东方魔都

七、光怪陆离的东方魔都

七、光怪陆离的东方魔都

说一句比较伤自尊的话,民国时代的中国,在西方世界的普遍印象,基本上是一个愚昧、动荡、无可救药的落后国家,哪怕与黑非洲相比也毫无优越之处。

确实,当时的中国虽然还拥有古老的璀璨文明,但在西方人的眼中,却早已辉煌不再,被时代所抛弃。遍地都是破败不堪的中世纪乡村,贪婪野蛮的军阀和盗匪,以及与现代化生活完全无缘,时刻挣扎在死亡线上的可悲穷人——正如同我们这些现代的中国人,用充满优越感的眼光去看待非洲人一样。

而仅有的少数例外,就是位于那些通商口岸里的一系列“文明”孤岛,确切地说,就是那些由外国管治的租界。在西方人眼中,这些租界被视为连接“现代西方”和“传统中国”两个世界之间的桥梁。

而其中最大也是最繁华炫目的一座“桥梁”,则莫过于大上海的“十里洋场”了。

那么,民国时代的东方魔都大上海,究竟又是怎样的一副面貌呢?

当年的旧上海,素有“东方不夜城”之称,又被唤作“东方的巴黎”,以及“冒险家的乐园”。

——叮叮当当的有轨电车,苏州河上的外白渡桥,闪耀着霓虹灯光的十里洋场,浑身咖喱味的印度阿三,戴着藤帽打着绑腿的安南巡捕,西装革履、趾高气扬的各国洋人,一口流利外语的金丝眼镜买办,身穿旗袍、牵着宠物狗的摩登女郎,走街串巷、黝黑干瘦的黄包车夫,卖白兰花和梨膏糖的饶舌小贩,满脸菜色的码头苦力,收音机广播里放送的昆曲和京剧,用“标准石油”铁皮桶搭建的闸北棚户屋,衣衫褴褛、偷偷剥树皮充饥的乡下乞丐,面黄肌瘦、神色黯淡的大烟鬼……

当民国时代的中国农村全面破败,不但农民生计艰难,饿殍遍地,就连地主也大量破产的时候,充满了现代气息的魔都上海,显然格外具有吸引力。因此,几乎每一年都有许多外地人前来上海谋生。而上海滩从1840年的荒芜芦苇滩,发展到20世纪的中国第一大城市,也是得益于全国人口和财富的不断涌入——虽然不如后世的“深圳速度”,但也算是发展得很快了。

此外,在民国年代,那些失势下野的军阀政要,前清王公们,为了防备遭到昔日仇家的秋后算账,以及享受现代化的高质量生活,也都喜欢扎堆地往上海和天津的租界里钻(例如《情深深雨蒙蒙》里面女主角的老爹,虚构的东北军阀陆振华),一旦局势有变,又可以立即再次出山,犹如现代的海外政治避难者一般——只不过当时在中国人的土地上,就到处是洋人的地盘,所以政治避难只要跑几步路就可以了。

总之,除了没有网络和电视之外,现代的各种生活必需品,在上海基本都能搞得到,现代人穿越过去不会有太多的不适。虽然那年头上海的治安远不如后世,黄金荣、杜月笙这样的黑帮分子横行几十年无人能治,但比起四川袍哥闯进成都市政府绑肉票的嚣张程度,上海的社会秩序在民国已经算是相当不错了。

但是,这一切从西方传来的现代化文明生活方式,主要都集中在租界的十里洋场。而十里洋场外面的上海市区,就没有那么美好了。

首先要注意的是,虽然当时的上海已是远东最为现代化的繁华都市,但是与如今基础建设极佳的上海不同,除了公共租界以外,居住在华界的相当一部分上海市民,是用不上电也没有自来水的,市容市貌呢,用现代中国的东西不好类比,总之基本上就跟大家在国际新闻里看到的印度和巴西贫民窟差不多。

你知道吗?在民国年间上海闸北的棚户区,几乎人人都会穿墙术!

——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由于洋货的大量冲击,江浙地区农村普遍破产,城市却畸形繁荣。于是,成千上万的破产农民甚至破产地主,全都一窝蜂地涌进大上海找饭吃。但这些人既无文化又无技能,进城之后混得好的百中无一。大多数人只能去扛大包,卖香烟,拉黄包车,当佣人,或者进工厂当小工,收入都很低,而且很不稳定,说不准啥时候就折本或失业了。所以买房是奢望,租房也困难。

当时,刚刚招募进厂的纺纱女工,每日薪水是三毛钱,一个月才9块大洋。而技术很熟练的老工人,大概也就是14个银元的月薪。鲁迅家的女佣在包吃包住之余,月薪才3块大洋……所以说什么民国时代纺织女工的月薪能够达到二三十个大洋,完全就是在胡说八道——要么这个“纺织女工”其实是工头或者“金领族”技术骨干,要么就是她其实拿的是金圆券……这具体又是个什么坑爹玩意儿,大家可以自行百度,总之在发行了不到一年之后,就有很多人都喜欢拿金圆券代替卫生纸来擦屁股,因为它比卫生纸还便宜。

更要命的是,那些公司在明面上规定的工资,实际上往往只有很少一部分能落到工人手中,因为中间扒皮的恶棍极多,而且个个扒起来都异常凶狠。

例如在二十年代初,上海飞星人力车公司实行定额薪水,每位车夫每日四角钱,月薪12元。但车夫真正到手的只有一角五分,连喝稀饭都不够,剩下一大半都被有帮派背景的工头克扣。如果硬顶着不肯孝敬的话,被打断手脚都还是轻的,装麻袋丢进黄浦江的也不少。

而当时上海几乎所有的招工市场,都被帮派(主要是青帮)包揽,企业必须给这些帮派大笔孝敬才能招工,想要绕开都不行。有时候还得容忍这些帮派往企业里塞进去一帮吃闲饭的人,否则就会被砸(日本纱厂之类背景深厚的硬骨头例外)。所以这些不劳而获的工头,不但残酷剥削工人,还能倒过来勒索敲诈自家老板——在他们这些无恶不作的狠人面前,没背景的资本家其实跟被剥削的工人没啥两样。

在这种处处受制于人的情况下,纵然企业家有心善待工人,也因为被黑道压榨胁迫,而做不成事。

而上海的房价又是出了名的贵,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楼梯转角下边一个七八平米的放扫帚杂物的小亭子间,月租竟然就要10块大洋以上!如果借用厨房的话,还要另外多付钱!你让那些低收入的外地人去租房,剩下的钱就只够他去喝西北风。租不起怎么办?要么学习三毛流落街头,要么就去住贫民窟。

那时候的上海闸北,以及其它很多大城市的近郊,都是一眼望不到边的贫民窟,具体可参见当今印度的孟买和巴西的里约热内卢。现代的巴西贫民,好歹还能用铁皮、石棉瓦和塑料布搭建一个小屋。但那年头的中国工业落后,连上述这些工业品都不是贫民能弄到的,他们只能用更原始的方式盖窝。

当时,各地来上海谋生的农民,从乡下运来毛竹、芦席和篾片,把毛竹烤弯,插在地上,搭出一个半拱形的架子,上面盖上芦席,周围捆上茅草,在向阳的一面割出门来,地上铺块烂棉絮,就是一家人的住所。这种简易窝棚俗称“滚地龙”,高度仅到成年男子的腰部,进进出出必须深弯腰,夜里回去瞧不见入口,一不小心就会穿墙而入——就跟学了穿墙术似的。

这样简陋的“滚地龙”窝棚,通常来说都是非法建筑,自然是既没有电也没有自来水,最多也就是几百户人家可以分到一个公用水龙头,每天早上排长队轮流取水——据说很多都是从消防栓上私自接的——夜里经常因为煤油灯打翻而爆发火灾,住起来既不安全也不舒适。

根据记载,曾经有个住“滚地龙”的民工跟人有仇,晚上正靠着茅草墙吃饭呢,突然被一把长刀扎了个透心凉——原来他的仇人站在墙外给他来了一刀!如果你不了解当时上海贫民窟的建筑结构,肯定会以为这是武侠小说里的情节。

如果有人能够收集到许多“美孚石油”或“标准石油”(当时向中国输入煤油灯的最大两家公司)的油桶,剪开铁皮做一层屋顶,那么就已经算是贫民窟之中的“豪宅”了

——比起民国时代的贫民窟来,咱们如今号称脏乱差的“城中村”,简直就像是天堂啊!

不过,比起如今印度城市里那些连贫民窟都没得住,只能睡在马路上打地铺,然后在睡梦之中半夜被汽车轧死的穷人而言,民国时期上海的贫民窟也算是比上不足、比下有余了。

虽然当时全国各地的破产农民们纷纷涌入上海,试图在这座貌似很繁华的大城市里谋得一条生路。但事实上,虽然在民国前期,上海的轻工业一度很兴隆。但是到了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由于受到世界经济大萧条的影响,上海工商企业大批倒闭、停产和减产,居民就业形势一直很糟糕。根据1935年的一份调查,全城400万人口之中,竟然有60万以上的工人处于失业状态——这是多么庞大的社会不稳定因素啊!

而那年头既没有失业保险又没有低保补助,失业工人的下场比现在凄惨得多,在经济形势最悲催的那些年头,每天早上在上海街头都能找到不少饿死冻僵的“路倒”尸,而苏州河里的浮尸数量,估计也能跟当今的印度恒河(印度人习惯于水葬)相比——现在明白我党为什么能够在上海组织工人起义了吧!

在旧上海真正一直保持着畸形繁荣的,是服务业等第三产业:得益于聚居在上海租界的大批富人,十里洋场的消费能力一直非常旺盛,总算是给了穷人们拉黄包车、当小贩、擦皮鞋和混黑帮的生存机会。

当然,如今绝大部分的民国背景小说,尤其是言情小说,主角一旦到了那个时代,通常都会自动投胎成大户人家的小姐少爷,最起码也是小资阶级的文人墨客,住的地方多半是在公共租界,经历的都是风花雪月、灯红酒绿、香车美人、恩怨情仇……至于脏乱破败的棚户区,恐怕往往连一个片段都懒得落笔。

那么,接下来,就让我们探讨一下在上海公共租界的生活吧。

通过民国时期的老电影、老照片,还有那个时代一些文人写的生活散文,我们可以知道,当时的上海租界,是一个西装革履与长袍马褂摩肩接踵,四方土语与欧美语言交相斑驳的地方——这里有一掷千金的富豪子弟,有穿蓬蓬裙参加化装舞会的女大学生,有盛况空前的集体婚礼,有红透半边天的著名歌星及其粉丝群,有摆着诱人姿势拍睡衣广告的模特儿女郎,有专家学者的专题报告讲座,有熙熙攘攘的股票交易市场,街边报亭里摆满了封面靓丽的外文杂志,电影院里有从美国好莱坞空中邮递过来的新潮大片……总之,从外表上看,这似乎是一个与当今世界相比没太多差距的摩登时代。

很多追求小资情调的人,从林徽因、张爱玲、郁达夫等人的文章中,想象出了一个社会价值观多种多样,人性自由解放的浪漫时代,并且认为这才是真正的小资风格。

但是,我们人类毕竟是不能只靠浪漫和情调来生活的。当时租界里的小资文人们,生活压力其实一点都不比当今社会的白领们低,而生活水平还远远不如现在。

举个例子来说,沈从文曾经在小说里写过民国时代的一对小资夫妻,男的政法大学毕业,在上海某机关做小职员;女的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毕业,专职做家庭主妇,生了4个孩子。在当时的上海,一般公司职员的月薪大约是20银元左右,而这位当丈夫的却有60元月薪,想必肯定是在某个很有油水的单位里了。

但是,由于上海的物价高昂,房价更是北京的十倍,饶是这位男人已经很能挣钱,他们这对小资夫妻的日子依然很窘迫——由于租不起一整间公寓,他们一家六口人不得不住在半间公寓里,中间用木板隔开,另外半间住着沈从文,平摊下来连20个平方米都没有。而就连这么半间公寓,由于地段比较好,当时都要收每月13元的房租(后来涨到了20元),每个月还要收10块大洋的水电费。光是这两样,每个月的收入就去了一半,剩下的钱用来吃饭和给小孩买西洋奶粉,就已经用得精光,结婚八年了都还剩不下什么钱。

——在当时的上海公共租界,一度电平均要收0。3~0。5银元,相当于如今的12元到20元,显然是贵得多了。幸好那时候也没有空调、冰箱、微波炉这些耗电大件,光是照照电灯听听收音机,应该还能凑合。

所以,那年头的小资们别看出门就是西装革履,金丝眼镜,一块流利洋文。偶尔还会出席一些宴会,跟西洋女子跳跳舞,生活得貌似很时尚。但真正回到家里,恐怕多半还是住着亭子间,吃着咸菜泡饭,头顶还挂着小孩的尿布……也就跟当代的“蜗居”、“蚁族”差不多。若是再穷一点,就要去闸北住棚户了。

当然,比起江浙乡下那些连米饭都吃不起,只能啃地瓜干度日,还要担心农民暴动的破产地主,上海的“蚁族”们已经很幸福了——虽然能混上教授的小资文人们明显还要更幸福。

但这样窘迫的生活,毕竟没多少人愿意一直过下去,尤其是当他们还身处于上海滩这样一个花花世界的时候。很多稍微有点积蓄的上海市民,就跟现代的我们一样,纷纷把积蓄投进了股票交易所,企图一夜暴富,但结果却往往是血本无归——资本主义的信条,就是骗轻信人之财,填贪婪者之欲。散户和小户在股市中永远是被大户和庄家宰割的对象。清末的“橡皮股票危机”,1922年的股票泡沫破灭危机,让上海的股民们全都吃足了苦头。而1929年的世界经济危机,更是让破产股民们自杀后的尸体漂满了黄浦江……

除了股票之外,当时还有另一个能够获利的投资渠道,就是政府债券。从北洋政府到国民政府,以及各地军阀大帅,都乐衷于在上海发行公债募集资金,而且往往打折发放,也就是一百元的债券只卖七八十元,到期之后却能连本带利给你返还一百二十元,貌似十分优厚。

但是不要忘了,民国年间的政府工作重点,基本上除了战争还是战争,所以这些公债并非我们如今买到的建设债券,而是风险极高的战争债券。北洋政府本身都是在战火之中三天两头倒台重组,政府的威信自然要大打折扣。投资家买了胜利一方的债券自然收益不错,可如果不慎买了战败一方的债券,那么就注定要变成一堆废纸了——人家都已经倒台下野了,你的债券又该去找谁兑付呢?

当时的中国每逢一轮军阀大战落幕,上海滩都有一群失意的投机客要跳楼——当然,如果是穿越者的话,或许可以凭借对历史的先知先觉,在债券市场上大获暴利,甚至谋得一个“投资之神”的称号。

虽然小资阶级知识分子在上海滩多半过得并不如意,但那些大户人家的小姐少爷,还是有条件尽情享受花花世界的。某些家底殷实的浪荡子弟,为了在戏院包一个名角一掷万金的,也是常有的事。而在上海的夜总会里,也总是云集着世界各国的佳丽,尤其是俄国大洋马——在苏联建立之后的二十年代,据说有上百万“白俄”逃出国境,在世界各地从事一些上不了台面的勾当。正如同苏联解体之后的九十年代。

所以,与中世纪那些纵然身家万贯也过不上好日子的悲惨富人相比,民国年代躲在租界里的中国富豪们,多少还是能够活得更潇洒的。唯一的麻烦是……钱从哪里来?

北洋政府时期,虽然北方内战不断,但江浙和上海的经济还算繁荣,企业家的日子尚属滋润。可到了三十年代之后,名义上虽然进入了所谓的“黄金十年”,但由于洋货的大举倾销,以及海外市场在大萧条之中的急速萎缩,又没有保护性关税,上海的工厂反而纷纷破产,投资实业渐渐变得无利可图。

而经商也不容易,因为那时代的所谓民国,其实更像是个大拼盘。蒋委员长的权威在江浙尚可,到了荆湘就要打折,至于川渝则几乎成了独立王国,沿江到处设卡收钱,税率普遍高达20%甚至40%。还有那些横行于河沟水岔的大小盗贼,混迹于码头市集的黑帮流氓,更是会让中等商人在转眼间就倾家荡产。

在工商业全都前景黯淡的时候,资本家们的投资方式跟如今并无差别,不是投资房地产,就是搞金融投机,然后弄出了越来越大的泡沫……很多原本搜刮了许多民脂民膏,打算在上海租界安享晚年的军阀大帅,就是因为昏了头投资金融,又被黑心代理人欺骗,结果赔得倾家荡产血本无归,几乎成了流浪汉。

所以,如果在那个动荡无序的年代,中国的富翁们想要保住家产,最好的办法就是投资到海外,想办法把钱换成美国的股票和债券……至于在其它国家和地区的投资,到了二战时期也铁定要被蒸发的。

此外还需要当心的是,那年头的上海治安极其混乱,基本上就真的跟港台黑道电影一样,甚至还要更加恐怖。夜晚黑帮械斗枪战,白天洋人耀武扬威。租界巡捕也甚是蛮横,随便打死几个人都不当回事。

由于当时社会动荡,枪支管理泛滥,所以在上海的很多银行,酒店,舞厅和富人别墅区,都有持枪警卫把守,出入还需要搜身,甚至连学生都有带枪上学的,类似于现代阿富汗的喀布尔或伊拉克的巴格达。

当时旧上海的富豪们出行聚会,经常是三步一岗五步一哨,这可不是讲行头摆排场,而是有过无数血淋淋的绑票、刺杀和爆炸惨案作为教训的。

至于街头的那些警察和巡捕,只是在理论上起到一点威慑作用,找借口敲诈勒索什么的非常在行,遇到街头枪响往往跑得比你还快——有责任心的探长永远只是极少数……

对于当时上海的治安状况,在这里可以举一个例子: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前期,在美国舆论中以“能够把浣熊拷打到承认自己是兔子”而闻名,素来手段横暴的洛杉矶警察局,曾经选拔了一队镇压过罢工游行、平息过黑人暴动的“精兵强将”,漂洋过海到上海公共租界的工部局去实习考察,准备好好显示一番美国牛仔的威风……结果才干了短短两个月,这帮自诩为精英的洛杉矶警察,就吓得痛哭流涕地逃了回去。

——根据他们的描述,那年头的上海滩简直就是一个混乱无序的大战场,不仅各大黑帮毒贩之间三天两头地激烈火并,还有国共两党和日本特工们之间“准战争”级的对抗厮杀,什么路边炸弹、汽车炸弹、人肉炸弹都是小儿科,连迫击炮都能在混战之中被拖出来……幸好那时中国应该还没有RPG火箭筒……

总之,在电影院里欣赏各种爆炸连天的犯罪枪战片,固然感觉很刺激,但若是当真让我们生活在那种港台黑道片的世界里,天天在枪林弹雨、刀光剑影之中煎熬,绝大多数的普通人恐怕都是要精神崩溃的。

然而,即便如此,民国时代的旧上海十里洋场,也已经是当时全中国最适合老百姓生存的地方之一了,吸引得全国各地破产农民和逃亡溃兵趋之若鹜……由此可见,旧中国的社会秩序究竟悲哀到了什么程度。

《大穿越时代》最新章节由云起书院首发,最新最火最快网络小说首发地!(本站提供:传统翻页、瀑布阅读两种模式,可在设置中选择)

第3章 欢迎来到绅士与淑女的时代(下)第135章 这个只管杀不管埋的世界(上)第74章 伪造“澳宋帝国”遗...第36章 刻意误导和养贼自重(上)第171章 在上海有皇帝出没!(下)第31章 请政委老爹逛妓院(中)第153章 对美最终解决方案(中)第37章 可悲的中世纪生产力水平第33章 东亚战云起(上)第121章 余杭镇扫荡战(下)第48章 妹子们的大和号(下)第59章 此日本已非彼日本(上)第138章 四方乱云起(下)第51章 土著眼中的阿尔努斯市(中)第41章 会宁的毁灭第29章 穿越寻亲之旅第89章 王秋的麻烦还未结束(下)第45章 不愧是威尼斯商人(中)第39章 刻意误导和养贼自重(续)第22章 猫车上的呜喵王第142章 好莱坞的闪光(上)第59章 联合舰队出击!(下)第37章 可悲的中世纪生产力水平第28章 哆啦a梦的浮空城第3章 尼罗河畔的天体营(下)第69章 闲话东林第11章 国之将亡,遍地舰娘(上)第59章 联合舰队出击!(下)第73章 墨尔本之冬(下)第180章 今年中国盛产皇帝(六)第67章 台风战神哈尔西(中)第63章 兔兔捡尸队第158章 最后的枪声(中)第46章 末世之叹息第15章 这个是爬行者吗?第72章 所有人都在惊悚第55章 初战告捷第12章 密诺亚使者的请求二十一崇祯四年的二十七个瞬间二十一第47章 妹子们的大和号(中)第36章 被忽略的前兆第14章 丧尸克星胖虎第三十八 这个是我姐姐的姘头吗第8章 剧情什么的都是浮云啊!第2章 华夏文明的悲歌第9章 中世纪欧洲生活的初体验八既不自由也不民主更无人第16章 悲催的金军第2章 纳萨力克大坟墓的入侵者(上)第2章 欢迎来到绅士与淑女的时代(中)第84章 女神真难为(中)第29章 把姬友逮回家第81章 霸道女神的暴力追妻第161章 凋落的星条旗第9章 冲突世界:凛冬将至番外四那些曾经被穿越者造访过的世界一第151章 大清帝国的昙花一现(中)第30章 神兵天降相州城(上)二把全身毛发都剃光光吧第534章 异世界的魔法太落后了(下)第1章 ,崇祯四年的二十七个瞬间(一)第37章 与右翼大佬的谈判第1章 披着巫妖皮的上班族玩家第23章 从地底出击第160章 南京!南京!(中)第55章 远方的战火第25章 哆啦a梦?阿蒙神?(上)第18章 临走前再掉一回节操吧第54章 满意与失意(上)第11章 崇祯四年的二十七个瞬间(十一)第389章 惟恐天下不乱第15章 这个是爬行者吗?第101章 京师大乱斗(上)第29章 危机前奏第60章 到来与离去(下二)第10章 危机悄然降临第31章 亡灵天灾(中)第117章 穿越见鬼去——当穿越者无事可做之时(上)第104章 新月旗坠落(下)第29章 穿越寻亲之旅第39章 家家都有一本难念的经(下)二石器时代的瘸腿文明第52章 死亡的葡萄酒之乡第28章 圣城阿维尼翁第1章 不一样的二战(上)第17章 战斗的间隙第109章 三战时期的圣诞故事(五)第84章 赤道洋之夏(完)第148章 核弹还需要来得更猛烈一点第84章 女神真难为(中)第69章 本州治安战第148章 核弹还需要来得更猛烈一点第33章 从今天起开始搞破坏第102章 京师大乱斗(中)第3章 不一样的二战(下)第164章 虎丘大会第142章 好莱坞的闪光(上)第114章 王美玲女士的遗憾(下)第152章 对美最终解决方案(上)二十一崇祯四年的二十七个瞬间二十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