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七章 风雨已至

秦韩合兵一处,樗里疾留下三万精兵给魏章,让他防守屈匄。

而后自己带着二十五万精兵并韩军五万,停在屈匄大营十里外的退路上。

“报,将军,楚军动了。”

“好,再探。”樗里疾不为所动。

“报,将军,楚军全军向我们而来,但是移动速度极慢。”

樗里疾眉头一皱,接着笑道:“看来楚国是怕了,害怕遭到我们秦韩两国的攻击,才会如此小心翼翼。”

其他人闻言微微一笑,凝重的气氛轻松不少。

申差道:“将军,现在楚军如此小心,恐怕是不打算与我们秦军硬拼了。如果我们攻打屈匄凶猛,那么楚王的援兵就会急进,但是,如果我们暂缓攻城,那么楚王极有可能会每隔三十里甚至十里扎下一个大营,采用步步为营的手段,将屈匄救出去。”

樗里疾深以为然道:“将军所说的事情,正是我所最担心的事情,所以决胜之战就在今日。”

过了一段时间,斥候再次来报。

“将军,楚军已经楚营十里。”

“好,再探。”

“报,将军,楚军离营十五里,但是楚军的前进速度慢下来了。”

“慢下来了!”樗里疾看着前方道:“看来楚军打算每隔二十里扎下一个大营,楚王很胆小,但是胆子还是不够小。”

“传令,大军前进。”

楚军刚到二十里外,正准备扎营,就有斥候赶回。

“报,大王,秦军动,秦将樗里疾率领二十五秦军并韩将申差领韩军五万,向我们而来,如今离我们三十里。”

“什么,秦韩联军动了,向我们而来。”熊槐惊道。

秦国这节奏不太对啊,就算是围点打援,也不是这么打法。

自己手中有二十万军队,秦韩联军三十万,虽然会落入下风,但是也不会败。

昭雎向昭应使了一个眼色,昭应立即会意,立即出来道:

“大王,秦韩联军一共三十万兵力,而且全是精兵,末将有一计,可以疲敝两国之兵,让两国不战自退。”

熊槐大喜问道:“将军有何计策,快快道来。”

昭应答道:“大王,如今秦军向我们攻来,士气正盛,理应避其锋芒。臣的计策就是立即返回大营,避而不战。如此秦军找不到作战机会,必然会退回,如此便可挫其锐气。”

此时秦军还在三十里,不,应该已经不到三十里距离,如果此时逃回大营,自然可以疲敝秦军,挫其锐气。

但是如果这个消息传出去,楚王面对秦韩联军望风而逃,不战自溃,那么楚国的脸就丢净了,楚王还丢不起这个脸。

这个计策是个好计策,但是要看是什么人用。

熊槐大笑一声,道:“好计策,诸卿以为如何。”

众人你看看我我看看你,全都不说话。

如果没有楚王在此,昭雎自认凭借二十万兵力,面对三十万之众,哪怕没有大营防守,也能有来有回打个十天八天不败。

但是如果楚王在这里,那就别论。

其一是指挥权的问题,就怕楚王直接进行指挥。

楚王并不是精于指挥的名将,具体的指挥事宜还要交给其他将领。

战争非小事,如果仅仅只是读过兵书,而没有具体的经验,就开始指挥几十万军队,那简直就是在拿将士和国家嬉戏,实在是太危险了。

其二是楚王身份问题,楚王在此,大军的重心就会在楚王哪里,总需要特意留出一部分军队守卫楚王,无形之中为牵制住楚军一部分战力。

其三也是最重要,要是战局不利,楚王提前跑了,那么楚军肯定士气崩溃,到时哪怕孙吴在世,恐怕避免不了大溃败了。

当然楚王亲征也不是没有好处的,最起码可以提升士气。

总之一句话,楚王在此有利有弊,但是是弊大于利。

其实所有的御驾亲征都一样,如果国君本身不是兵法大家,那么势均力敌的战争,国君还是走开为好。

但是这种事情没有办法向楚王提,朝中议事之时众臣没有劝住楚王,现在更加不好提。

总不能说:大王,你在这里碍事,还是退吧。

这话要一出口,绝对要被楚王烹了。

熊槐一见群臣不说话,当即大怒道:“此时休提,寡人其实贪生怕死之徒。”

熊槐否定了退回军营的建议后,昭雎站出来道:“大王,秦韩联军来势汹涌,锐气正盛,而且人数众多,我楚军贸然与其交战,必然损失惨重。”

“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所以臣以为我楚军应该以逸待劳,就地防守。”

现在昭雎最担心的事情就是楚王要和秦韩联军对攻,这是最坏的结果。

熊槐点点头,就算昭雎不提,他也不会打算要和秦韩联军刚正面。

仅凭现在手里的这些军队,面对三十万秦韩联军,和秦韩联军硬拼,肯定不是对手。

但是如果像昭应说的,秦韩联军堂堂正正而来,结果楚王不战而退,那么楚王的威严肯定一扫而空,手握二十万军队的楚王,如果连面对秦军的勇气都没有,如何能服众。

对于大多数人而言,是不会具体考虑具体情况以及利弊得失的,只会看到结果。

那就是楚王不战而逃。

对士卒来说,战败是最可怕的的事情,甚至战争本身就是一件不好的事。

但是对楚王来说,战败并不可怕,在战国这个时代,还没有那个国家一直是常胜不败的。齐国战败过,秦国同样战败过,前任也不例外。

真正可怕的是群臣失去敬畏之心,尤其是那些拥有独立小王国的封君,会更加不把楚王放在眼里。

人心散了,队伍就不好带了。

战争对下层的人来说,是生死攸关的天大事,而对发动战争的人来说,这是需要仔细考虑利弊得失的大事,只有利或者不利。

所以熊槐听到听到两种建议,立即否定了第一条,而选择了第二条。

“好,传寡人之命,令众军严阵以待。”

至于主将的人选,熊槐先把自己排除了,心脏虽然已经够大了,但是还没有膨胀到如此大的程度。

第三百二十一章 离间第三十五章 犀首夜奔第三百一十九章 妥协第一千一百八十八章 心中不服第一千零一十二章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第九百五十五章 承诺第五百五十二章 不服第五百一十七章 布局第二百三十一章 强攻第二百七十八章 算计第八十四章 征召封君第二百零四章 劫掠第七百八十九章 联赵伐秦?第三百八十六章 强攻第八百六十五章 抵达淮阴第一千两百七十八章 魏国求和第二百二十章 越使来第三十七章 齐国对策第六百四十五章 转机出现第四十六章 似曾相识第三百四十六章 援宋第六百八十一章 骑虎难下宋王偃第五百零四章 噩耗第一千两百零二章 君臣父子第三百七十八章 城中第五百二十五章 说越第七百五十五章 激战第一千一百一十五章 屈署第七百零六章 怅然泪下第一百六十九章 神铁第一千两百三十九章 拒绝参与第三百一十章 马政第一百二十八章 增长人口第一千两百六十七章 南风北吹第一百八十二章 惊闻第六百零八章 宋国内争第七百零一章 毫无退让第五百零八章 风起吴城第七十六章 秦使再至第一千两百二十四章 气郁于内第八百四十五章 赏赐第六百二十二章 再次会盟第一千三百零六章 日渐激烈第二百一十九章 疲楚之策第四百六十八章 拒绝低头第二百五十章 牵线搭桥第十二章 脍炙人口第二百九十八章 反制第八百七十八章 决议救燕第八十章 一将功成第五百九十二章 分封第三百九十一章 援军第七百五十九章 大火起兮第七百六十七章 剑指水师第一千零四十三章 只欠东风第三百一十六章 议赵第八百三十三章 血洗越地第二百二十八章 北方有佳人第二百一十七章 休兵第一百四十七章 燕国第一千两百二十七章 垂死病中惊坐起 上第一百零六章 欲建募兵第一千零一百章 缄默第七百八十章 上庸之战八第一百六十七章 封君上书第一千一百八十七章 另有算盘第七百五十一章 欲谋上庸第一千零一十三章 主动散布第二百三十九章 秦王崩(上)第八百七十二章 齐国出兵第八十六章 渡河之议第三百七十二章 夜访第二百二十七章 孟尝君第一千零五十三章 未竟全功第四十二章 初议军功第一千三百一十三章 退缩之意第七百九十一章 归意第二百一十七章 休兵第一千零五十章 逃亡第四百八十四章 公子之忧第一百九十一章 互通第一百二十二章 围攻秦国第一千两百三十章 主将人选第九百九十七章 目标第五百三十四章 使者第一千两百一十一章 事半功倍第二百九十七章 突如其来第九百五十四章 激战第二百七十一章 求和第三百二十八章 杀机第五百八十四章 弱智乱心第七百九十二章 增兵第一千两百五十三章 一急一缓第四十三章 昭阳和泥第三百零二章 虚实第一千一百零八章 遣使第二百七十三章 殊死一搏第八百零七章 欲都寿县第八百二十一章 国之宝也第一百六十九章 神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