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八十八节 兵变

这一夜,新安很多士兵都没有安心入眠,一个个军营来回串联,这是一33带有浓厚宗族特点的军队,士兵全都来自于新安大大小小的宗族,他们没有一个是来自于失去了一切的流浪汉的,没有一个是来自与无组织的外地人的,全都新安人,全都是宗族子弟,全都有宗族开具的具保,所以他们天然就有一个组织在军队中,那就是宗族纽带。

他们找朋友,找老乡,找亲戚,不断的流动,将广府不肯给发饷,还罢了朱大人的官,不但罢了朱大人的官,还要猜测他们,官府是要卸磨杀驴,今后没了军饷,大家怎么办?

沸腾了一夜,第二天,新安县勇营有史以来第一次,开始了大规模的士兵开小差现象,有组织的人就这点不好,出事了第一时间不是想着自己解决问题,而是找组织。

很多士兵回到家里,向家长求救,向族长求救,很多宗族族长也在串联,朱敬伦给士兵们发的军饷真的很丰厚,对有些贫穷的,整族都给别人当佃户的宗族来说,那真的是一笔不能放弃的酬劳。很多族长都惊动了,他们不能不管不顾,他们也在串联,不过他们的办法是找官府,希望新安县能继续用这些兵,至于钱的问题,他们也知道不打仗了,朝廷不可能养兵,所以他们愿意降低军饷,哪怕给一半也行了。

可他们找不到说事的人,因为朱敬伦不见了,他被耆龄免职了,就不能住县衙了,没人知道他去了哪里,士兵们是找到了组织,新安县却无组织了。

朱敬伦能去哪里,这个世界上好像没有他一个家,但却有一座属于他的坟,香山县他母亲那座孤坟,他回到香山请林家人帮他重新搭建了草庐,继续守孤坟,读天书。

对坟里埋着的那个既熟悉又陌生的女人,朱敬伦总是充满了奇怪的感觉,不是愧疚,也不是怀念,而是感慨,他从许多人口中都听到过,这个女人自从马老三和侯进回去看她,只带去了朱敬伦的话后,就一直坚持她儿子朱二已经死了。

生命与生命之间真的有这么深的牵绊吗?

他不知道,但他知道很快就会有很多生命,卷入一场大势之中,会有很多生命消逝,而这一切都是因为他,他发誓如果这次成功了,他会让这场惨剧,在这个国度永远消失,如果这次失败了,他会永远消失。

他绸缪了这么久,隐忍了这么久,他突破了很多人类的道德防线,也做出了许多泯灭他良知的劣迹,他压上了一切,跟这个世界正式交一次锋,跟这个时代进行一场决斗,跟这个制度狠狠的摔打一场。

守墓的第三天,朱敬伦听到了一个消息,新安县乱了,这不是朱敬伦密谋的,而是一切自然发生的。

县令不在,县丞也不在,这个县虽然不能说权力真空,但却是群龙无首。

造成混乱的原因,不是那些县勇,他们是有组织的。

他们的族长、乡绅没有找到朱敬伦这个县令,找到了侯进这个统领,可是侯进说他他么的也几个月没见一个大子的军饷了,他也没办法,可即便这样,他们依然没有闹事。

那些疍民烟鬼士兵就不一样了,三个月不发军饷,这些人大多一身劣迹,抽烟,赌钱,酗酒,平时攒不下多少钱,现在军饷没有,大烟也没有,满肚子怒气。

县城空虚,加上本就是疍民中的渣子,过去是混帮会的,打家劫舍没有,坑蒙拐骗常干,烟瘾犯了就没有什么顾忌了,他们直接平了县城中的几个烟馆,美美的抽了一顿大烟之后,这才发现自己闯下了大祸,竟然把烟馆的打手们杀了一地,一不做二不休,杀人放火一番,接着跑去赤湾打算抢一把洋行,哪里才是富得流油的地方。

他们的进攻被赫德警察部队给挡住了,五百警察足以挡住两千无组织无纪律的疍民士兵,赤湾港受到威胁,乡勇军队此时失去了组织,侯进都调不动军队了没有军饷发,各家干各家的事情去了,仿佛一夜之间就解散了一样。

赫德马上向香港发出求援信,额尔金已经回国,但包令手下还有一千士兵,马上增派了五百人前来支援,港口守住了,但是洋人的士兵登岸了,洋人的军舰也进港了,洋人出现在赤湾港,又引发了连锁性的混乱,赤湾村的居民生怕洋人的军队对他们现在的财富和地位产生影响,他们的乡勇第一时间组建起来,然后敲响寺庙的钟声,这是朱敬伦一次演习时候定下的规矩,一面钟响,八方支援,四里八乡的乡勇都赶过来了,包括那些刚刚离开军营,还带着步枪的县勇。

他们包围了赤湾港,一片混乱,局面没人说的清。

赤湾村人说洋人想要侵港,洋人说疍民想要劫掠,乡勇说让洋兵撤走,洋人坚决不肯,赤湾村坚信洋人要来夺港,对峙开始了。

朱敬伦没想到这种局面,但是他知道肯定会很混乱,没有权力真空,就不可能有军事政变,这是一条铁律,一个严密的组织,就代表了一种秩序,在打破这个组织之前,就无法消灭这种秩序,所以他是有意让新安陷入混乱的,混乱了,然后重新洗牌,重新搭建规矩,信的秩序在旧制度的余烬之中新生。

这种混乱还会持续多久不知道,朱敬伦希望能快一些,不要让他等太久。

不会让他等太久的,因为有一些人等不起。

无坑地区的客家士兵现在一共有三千,罕见的是,其中读书识字的人竟然就有一千。

方山在这里招兵,只要那些最穷的,穷的要活不下去的,小点、瘦点都没关系,但是一个老的都不要,但是对一种人例外,那就是读书人,只要识字,他就要,五坑地区的客民确实到了山穷水尽的时候了,过去颇有些高人一等的读书人在这里,为了一口饭吃,什么事情都肯干。

可是一旦官府突然断了他们的饷银呢。

当方山告诉他们官府不但断了他们的饷银,还罢了为他们请命的好官朱敬伦,并且要开始裁兵的时候,他们会怎么办?

他们不知道,他们就靠着朱敬伦的军饷活呢,他们一家人都要靠这军饷活呢,这军饷足够丰厚,可是这里是山区,外面被土人团勇阻断,物价高昂,他们的军饷最多也就能维持他们和他们家人的糊口问题,断了军饷,就是断了口粮。

他们不知道怎么办,方山告诉他们怎么办,他们不知道去哪里,方山告诉他们去哪里。

方山告诉他们,得讨饷,方山告诉他们,去广州,去广州讨饷,找总督要活路!

一群有家室,最离不开军饷的客家乡勇,对一直给他们活路的方山无比的信任。

于是他们下山了,他们身背着步枪,饶小路绕过所有土民团员的封锁,走出了大山。

他们属于高明,跟佛山只隔着一条河,渡过河就是南海县地界,距离佛山镇不远了。

他们并没有渡河,一直沿河北上,一直到了高明和高要两县交接的地方才找到船,过了河已经不是南海县,而是南海县北边的三水县白坭市了。

白坭市就是后世的白坭镇,这里位于珠三角腹地,四周多肥沃桑田,出产上等蚕茧,水路发达,成为富商巨贾营商的主要聚集地,号称“西江第一大港”,“市井十洲人”、“涨海声中万户商”,是一座相当繁荣的市镇。

这种商业市镇自然不会缺船,半租、半强迫下,弄到了几十艘大小不一的商船,然后定好次序,直接从水上开往广州城。

在广州上游已经到了傍晚了,这时候去广州,不能在关门前进城,就是大麻烦,在河边滩涂夜宿了一夜,刻意等到第二天清晨,才顺流而下直达广州城。

一艘小船率先登岸,这里的戒备十分松懈,一个个兵勇异常懒散,都是绿营兵,没什么精气神。

他们小船上一共二十来个勇兵,穿着是新安县勇的勇服,头戴斗笠,身背步枪,还是很显眼的,在码头上集合列队,各种口号吸引了很多人围观,但直到他们快到城门时,绿营兵喝问他们。

城门前的绿营兵问他们是哪里的兵勇,可有关防调令。

一个军官命令立定稍息,径自走到城门口。

态度蛮横:“老子们是新安县的县勇,来找到大人要饷的,少他么管闲事!”

一边说着一边招呼他的人进城。

绿营军官招呼了不少人在这里,并且有人已经准备关门了,一听是闹饷的,哼哼笑笑,什么都没说,摆了摆手,他的人立马就各干各的事儿了,任由这二十来个新安县勇进城。

原因很简单,他们的饷银上边也欠着呢,每个月倒是能发点,可连半饷都没有,要不是能在城门这里搜刮一下进出商贾百姓,连饭都吃不起。

所以小军官觉得,让新安县勇闹一闹也好,前几日他们的县令都来闹过,这事儿全城都知道,那县令倒是好样的,还真没听过有县太爷帮大兵头要饷的,可惜也被罢了,如今这世道啊,也许闹一闹也好,新安县的人要是能闹到饷,大家没准跟着沾光。

一个恍惚,突然看到又一船兵靠岸了,还是来闹饷的,这次绿营兵军官都没有拦,装看不见任由他们进城了。

一船又一船,绿营军官发觉不对劲了,立刻让士兵关城门,这闹饷闹的也太邪乎了,几十个人他不在乎,上百个人稍微有点多,可现在他看到几百人来了,怎么敢大意。

但为时已晚,突然他们发现,被他们放进城去的县勇,不知何时已经悄然汇聚,列成了阵势,看到他们行动,洋枪已经对准了他们,不止他把守的这道城门,他发现内城的小南门也被人控制了。

而城门外还不断的有士兵登岸,人数恐怕都有上千人了,军官脑子里突然蹦出来一个念头:这不是闹饷,这是兵变!

第五百八十六节 争夺云南大铁路第八百一十七节 让城里人回农村第六百五十三节 等于愚蠢第八百一十三节 瓜分西属殖民地第七百二十八节 赫德的财政政策第一百六十七节 收获民心第五百四十五节 交货的麻烦第五十二节 回城第三百七十六节 整肃军纪第一百四十六节 谁不服我打谁第二十五节 大红包第三百一十二节 诺贝尔的事业心第七百八十四节 日军攻占北亰城第一百四十一节 人民动员起来了第二百九十六节 控制广东 1第三百七十八节 以登基为契机第三百九十四节 压力重重的宰相第一百七十七节 使团第七百七十二节 休斯敦大会战 2第七百五十节 美国人的反攻第五百七十二节 多事之秋第七百五十九节 阿拉斯加的总督楔子第七百二十八节 赫德的财政政策第五十五节 围三阙一第四百四十一节 辕门终于徙木第四百四十三节 巨头之间的战争第五百六十五节 教育改革 2第38节 救人第七百五十六节 悄然兴起的教派第八百二十五节 大战一触即发第七百七十七节 伦敦和谈 2第九节 翻译官第七百六十三节 大会战序幕第三百八十二节 既得利益者第一百五十四节 夜读管子第一百二十四节 招募炮兵第七百九十一节 明俄满蒙协定第五百八十七节 反攻第四白零三节 皇帝家的鸭子第五百四十八节 精神偶像的坍塌第三百一十二节 诺贝尔的事业心第五百九十二节 重工业的春天第三百三十七节 肇庆会战 1第七百九十一节 明俄满蒙协定第三百七十五节 控制大局第五百九十节 大明棉纺业困境第五百七十八节 大事件之台湾问题 1第六百一十三节 反铁路运动第六百三十一节 深化改革 2第六百九十五节 王师南征第一百三十八节 夺情第六百四十九节 日本的态度第八百零二节 东亚火药桶第五百四十四节 小看了英国人第八十二节 双枪队第三百八十节 蓄发易服第十节 门第一百四十三节 初识诺贝尔第三百四十六节 告捷第七十四节 想要改变种姓吗第一百四十九节 夺回失去的就是正义第七百七十一节 休斯敦大会战 1第六百一十五节 大移民潮第七百七十三节 休斯敦大会战 3第五百八十七节 反攻第八百零九节 中国的世界政策第五百七十六节 决定未来的那些大事第三百七十三节 湘军撤围第七百三十一节 大明的财团时代第三百零七节 西方使团第六百二十六节 上海悬案第十五节 行动(3)第五百九十五节 太平洋铁路的命运第五百九十五节 太平洋铁路的命运第五百八十二节 启蒙第一百二十四节 招募炮兵第七百四十节 北伐的地缘顾虑第五百八十二节 启蒙第一百六十节 北京陷落的震动第六百七十九节 越南乱局第六百零八节 大明军国主义第七百二十二节 瓜分南洋会议第六百五十九节 工业革命的冲击第七十八节 登陆第七百一十五节 屠杀蓝衣军事件第五百六十九节 商战第五百五十六节 两个新国家第三十一节 攻城第七百七十九节 昏君混臣第六百零九节 制衡第三百九十三节 最后的罪恶之城第二百零五节 八旗打八旗第六百三十八节 太平天国最后的希望第六百八十四节 赫德的活动第一百七十二节 作战计划第八百二十三节 拜上帝教的传播第五百八十二节 启蒙第二百零五节 八旗打八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