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一十节 引入竞争

瑞典和丹麦人在和伍崇曜的谈判很成功,这个时代,英国已经大张旗鼓的开始鼓吹自由贸易理论。网虽然不是所有国家都接受,但是进口自己绝对劣势的产品,以及生产本国绝对优势的产品,这样的经济思想已经深入人心,纷纷被各国作为制定政策的依据。

而瑞典和丹麦,甚至完全接受了英国的自由贸易理论,他们跟德国不一样,他们的市沉小,根本就没有能力生产所有的东西,因此贸易对他们来说,是一种必须,他们已经跟英国达成了多种多样的自由贸易协议,分享了英国的繁荣市场。

现在他们更渴望能打开中国市场,所以当伍崇曜提出,给予他们部分产业免税,换塞们对中国的茶叶和丝织品的免税,他们根本就没有拒绝的理由,因为这两样产业,他们无论如何是不可能展的,属于绝对成本劣势的产品。

最终达成的协议是,广东给予瑞典的铁矿、铁制品,和木材、木制品这两类瑞典最大的产业免税,瑞典给予广东的茶叶、丝织品免税;广东给予丹麦农业和畜牧业免税,丹麦给予广东的茶叶、丝织品免税。

这种贸易条约,对两国来说是巨大的成功,等于打开了广东两千多万人的市场,办一个舞会庆祝一下是必须的,当然还要邀请朱敬伦等广东地方官员参加。

瑞典和丹麦两个小国,位于北欧,都是相当开放的国度,国民开放的风气,比英国人尤甚,相比德国,这两个国家才是纯粹的北欧海盗的后代,两国王室那真的是可以追溯到当年的海盗领的。

而英国文化中的开放,其实就源于海盗的殖民,源于盎格鲁撒克逊文化,而是英国本土过去的凯尔特人文化。比如英国的普通法体系,所以陪审员判定,基本上跟当年的海盗部落公开审判一样。

对比不同的文化源流,就可以现,事实上文化越是落后的地区,就显得越是平等,马教主的著作中说,是剩余产品的出现,带来了阶级分化,这不是没有道理的,原始社会最为公平,有了剩余物资,才出现了穷富的差别。

造成这种原因的,第一是物质基础,拥有更多财富的领,更能将手里的财富变成力量,比如北欧海盗,虽然个体之间相对平等,但是出海劫掠的时候,战船和物资都是由领准备,最后劫掠的收获中,领也要分最大的一份,等到他们结束了劫掠文化,开始定居的时候,拥有物质积累的领就演化成了领主,战士要么成为依附领主的骑士,要么就是奴;第二个原因则是这种落后的劫掠社会中,个体之间的力量差距较小,大家都是拿刀子的,谁敢欺压谁弄不好就是决斗,这在农业文明中也是一样,正统的王朝社会分化出皇权、官僚和士大夫阶层,可是梁山好汉们都是兄弟,虽然有座次之别,但终归要平等的多。

开会共同议事,也是这种社会结构比较扁平的文化的特点,蒙古人有忽里台大会,西方人演化出了议会,而东方君王则变成了朝堂,在西方议会制度平权之前,议会只是贵族们议事的地方,相比东方式的的朝堂,相当于共同议事中加了一个皇帝的决定权,避免了无谓的争吵造成的拖延不决。

议会制早期,西方人自己都看不到这种制度的好处,之所以有这种制度,是因为王权实在是压制不住贵族权力,逼不得已才让贵族们一起商议,荷兰共和国建立之后,他们的议会争吵不断,多年决定不了一道法案,最后决定请一个国王回来裁决,就是英国的伊丽莎白,可伊丽莎白收的保护费太高,导致荷兰人承受不住,最后又把她请走了,于是荷兰人建立了东尤公司,并给予东尤公司相当于国家的权力,让他们可以铸币、组建军队和对外宣战,其实就是为了规避议会体系的低效。

但是幸运的是,从英国开始,议会制走出了早期争吵不断的泥潭,不断的制度化,不断的优化,走向了现代代议制的道路,中国的朝堂却几千年如一日的运作,没有突破现代文明的那道天花板。

这种情况有专家认为是必然的,有人认为是偶然的,朱敬伦也觉得是必然的,中国是一个大一统的国家,中国人长久的享受着大一统带来的稳定,也要承担大一统带来的低效,毕竟一个没有竞争对手的集团,产生改变的动机是很小的。

就好像国企在跟民营企业竞争的时候,效率极低,但是却相对稳定,民营企业动辄几年间就倒闭了,而国企却愿意投资长期的产业,当然这不包括那些贪腐的国企,以西方国营企业来论的话,一个是低效但稳定,一个是高效却动荡。

不止是企业,国家也是这样,西方国家间的竞争极其惨烈,德意志曾经有四百多个大大小的邦国,英国也分为大大小的贵族领地,这种分裂之下小国的竞争是十分惨烈的,不变革往往意味着死,所以当一个国度出现某种新技术或者新的管理方式的时候,马上就会被其他国家引进。

启蒙运动的时候,连俄国这种偏居欧洲最东边的封闭国家,叶枯琳娜二世也能不断的和伏尔泰通信,推行欧洲最流行的思想文化和制度。重商主义在意大利出现不到十年,英法等国都开始效仿,之后遍及全欧洲。

英国工业革命开始变得强大,法国、普鲁士不断的偷盗英国的技术,最高峰的时候在法国工作的英国技术人员多达几万人,而普鲁士不断的排除商业间谍去窥视英国的工厂制度和生产技术,克虏伯之所以能够生产优质的大炮,跟克虏伯亲自跑去英国偷取炼钢技术是分不开的。

这种和平时期的激烈竞争,促使西方国家飞展,就好像中国战国时期,面对生死存亡的激烈竞争,各国先后不断的变法,引入各种流派试图让国家强大,诸子百家先后涌现,鼎鼎大名的商鞅变法,也是在秦国被率先变法强大的魏国打的几乎灭国的情况下才生的,不变就死,你变不变?

欧洲诸国林立,始终没有形成统一的民族和文化是他们的不幸,也是他们的幸运,不同民族和国家之间的竞争,促使他们不断的改变,不断的进步,最终远远的过了稳定安逸的东方世界。

后世中西方文化界都有一个疑问,为什么中国古代不缺技术,不缺市场,也不缺资本,可是工业革命为什么没有在中国生,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竞争,中国是一个严重缺乏竞争的国度。

西方不但有英国、法国、西班牙这种民族国家之间的争霸,还有普鲁士、黑森、奥地利这样的邦国之间的冲突,也有汉堡、吕贝克这样的自由城市之间的竞争,各种不同的文化和体系放在一个巨大的熔炉中锤炼,最终在英国开启了工业文明,可以说是一种偶然,也是一种必然。

中国其实也不是没有机会,如果周边的国家能够给中国带来压力的话,中国也是有进步的动力的,可是朝鲜、日本和越南等这些国家,还不如中国的,他们始终不断的在中国汲泉养,而没有诞生出他们自己的文化和制度,尤其是日本最为可惜,明明是一个海洋国家,愣是通过学习中国的大陆文化,将自己的世界观转变为农耕文化了。

假如日本能够早早的通过消化中国文化,诞生出属于自己的文化,然后开始向大陆冲击的话,恐怕中国早就变了,就好像英国向欧洲大陆的文化冲击,最终造成了欧洲大陆的变革一样。

但日本没有成功,中国几千年来始终在担任东亚文明中心的角色,只有中国向他们输出的份,没有他们反向冲击的份,中国不进步,东亚就不进步。

指望东亚邻国给中国压力,这已经不可能了,所以朱敬伦现在要从外部汲取生存压力,增强中国社会的竞争。

不过贸然引入英法这样的巨头,那就不是引入压力,而是带来海啸了,丹麦和瑞典这样的小国就很好,引入他们的竞争,不可能给中国带来生死存亡的冲击力,却能适度的给这个太过于稳定的社会带来一些刺激,逼迫他们开始竞争。

这是文化方面的考量,外交方面的考量则是用他们来给欧洲国家树立一个标杆,以后英国人和法国人来了也可以这么办。

所以朱敬伦很愿意给这两个小国极其优厚的待遇,但提一提利益之外的附加条件,朱敬伦觉得很有必要。

所以在酒会上,他跟瑞典人瓦伦堡提出来:“我想在经济往来之外,我们双方还可以进行一些文化上的交流〖确的来说,我希望在人才交流上,双方用加强联系。”

瓦伦堡已经取得了巨大的利益,他已经在思考自己家族产业造船业将能取得的利益了。

对朱敬伦的提议,他觉得有必要积极回应:“您认为我们该如何加强联系呢?”

朱敬伦笑道:“我跟贵国的技术顾问的合作协议即将到期了,但我很满意他们这几年提供的服务,希望他们能够继续留在广东,不知道我们的协议能够延长。”

1859年第一批瑞典顾问来到广东,包括军事顾问和技术顾问,现在军事上朱敬伦的部队已经在技术上不差了,但还不够完善,军事是一门大学问,可不仅仅是拿刀子杀人这么简单,他还包括一整套军事管理体系,这些现在还不够完善。

技术上,兵工厂这几年始终在进行建设,上个月最后一批工程才收尾,赤湾半岛的南山上已经出现了一座占地两百多亩的大型工厂,本地技术人员也培养出来了一千人,但还不够理想,朱敬伦还打算扩大,他的目的是让这座兵工厂能够供恿少五万人的消耗,但现在只能做到最多供应一万人的武器装备。

但合同即将到期了,他们是1859年2月后6续到来的,现在已经是1862年2月了,已经6续有人的合同到期,这些人大多数都学会了广东话,这是用三年时间学习到的知识,这时候让他们走,不但是朱敬伦的损失,也是对他们才能的极大浪费。

可是瓦伦堡却抱歉的曳:“这些顾问是我们以私人身份雇佣的,他们如果无意留在广东,我们并不能强迫他们留下,这一点希望您能原谅。不过如果您还需要军事和技术方面的顾问的话,我们非持意继续帮您聘用一些人来。”

朱敬伦叹道:“好吧。他们的事情我们自己解决。不过我希望在教育问题上,能够得到他们的帮助。我希望贵国能帮助我们聘请一些高素质的自然科学方面的教师,人数在一千人为宜。”

瑞典虽然是一个小国,但从教育上来讲,瑞典是欧洲,甚至是世界上第一批消除了文盲的国家,早在1842年,他们就立法通过教育法规,要求每一个基督教区都要保留一所永久性学校,为每一个适龄儿童提供免费教育,而瑞典是一个基督教信仰过95%的国家,因此等于是在1842年就成功完成了95%人口的义务教育立法,通过十多年的努力,瑞典人已经完成了义务教育普及,这比英国完成义务教育更早。

瑞典之所以在5o年代开始快的工业化,跟4o年代教育的普及不无关系,教育为他们的工业展做好了智力上的准备。

后来在1917年,瑞典和俄国几乎同时由工人政党开始执政,但是后来走上了两条截然不同的道路,瑞典的工人党派始终坚持在宪政的基础上进行改革,而俄国的则变成了大肆破坏法制的执政,这跟两国执政者文化程度高低不无关系。

但是一千个教师,对于瑞典这样的小国来说,依然还是很有压力的。

瓦伦堡觉得,努努力还是能做到的,但他还想提点额外的要求:“一千人很难,不过如果您愿意在航运方面给我国提供——”

朱敬伦很不礼貌的打断他:“商业归商业,我想贵国已经通过商业谈判,得到了远贵国付出的利益,我们双方加起来是三千万人的市场,可这三千万人中,我们广东占了两千五百多万人,而贵国只有四百多万人。教育是文化上的合作,我不希望掺杂任何经济目的,如果贵国需要的话,我十分乐意向贵国派遣一定人数的学者进行交流。事实上,我们也向其他国家,比如美国提出了同样的建议,他们十分乐意合作。”

朱敬伦又道:“只是我个人比较肯定瑞典的教育水平。我向如果我国的官员,和管理人员都能从贵国获得知识上的帮助的话,对两国未来的合作,用是有极大帮助的。”

通过教育能影响中国的官员,这点瓦伦堡非常清楚,又听到朱敬伦还向其他国家提出过同样的要求,他顿时就有点危机感。

也不提额外的要求了,有些尴尬的表态:“您说的对,我个人非持意效劳!”

大国跟小国的商业谈判中,一般都要附加额外的政治要求,小国可就没有这个权力了。

所以朱敬伦可以向瓦伦堡提教育上的帮助,而瓦伦堡却不能向朱敬伦提经济上的要求。

朱敬伦满意的举杯:“那就祝我们合作愉快!”

————————————

本章兴之所至写了大段的论述,所以后面的内容多写了一些,算是弥补吧。

第六百五十八节 东亚霸权第六十二节 炮声就是信号第八百一十二节 列强分赃会议第六百零一节 搅屎棍子第七百四十七节 愤怒的美国第六百四十六节 借师复国第四百二十六节 建设特色商业社会第三百八十三节 工业革命种子 1第一客卿第六十三节 跟法国人做朋友第五十一节 封港第七百三十八节 不是已经开战了第四百一十节 继续扩大茶叶优势第八百零一节 赫德的图谋第七百四十六节 夏威夷海战请假几天第三百九十四节 压力重重的宰相第五百七十三节 打断日本伸出的爪子第八百二十节 提前的新农村建设第六百零三节 生命之路第七百六十四节 授旗第三百八十三节 工业革命种子 1第一百六十五节 张千山的麻烦第一百零一节 金融操作第八百一十一节 国际局势复杂化第六百六十三节 唐大买办第七百七十六节 伦敦和谈 1第三百零一节 借洋款第一百零八节 军事大欺诈第一百三十三节 借美国说事第七百二十四节 这有德国什么事第六十八节 援兵来了第三百七十七节 定国旗第七百七十三节 休斯敦大会战 3第六十三节 跟法国人做朋友第四百一十三节 出访第七百二十七节 复杂的南洋问题 2第四百二十四节 股份制的遐想第二百九十八节 兵员基地第二百零五节 八旗打八旗第六百二十九节 求新自强图存卫道第三百八十八节 明清和谈第五百七十一节 法国人生事第六百七十四节 凛冬将至更新通告第三百四十六节 告捷第三百七十节 基于道义的谈话第五百四十七节 登高必跌重第二十九节 想分一杯羹第六百七十节 私有垦殖地第四百二十四节 股份制的遐想第一百六十四节 我叫何士文第一百四十九节 夺回失去的就是正义第六百八十二节 拉胡雪岩一把第七百六十四节 授旗第两百节 瞎眼石人第一百七十二节 作战计划第六百七十节 私有垦殖地第四百二十八节 锦纶堂第七百九十七节 海军军备竞赛第五百六十节 富则变第五百六十七节 规范乡村自治 2第一百六十节 北京陷落的震动第八百二十节 提前的新农村建设第六百七十节 私有垦殖地第四百四十一节 辕门终于徙木第七百五十八节 皇权威信的下降第五百九十八节 太平洋铁路重新开工第一百一十八节 巨额订单第五节 离开第五百七十二节 多事之秋第三百八十二节 既得利益者第七十节 帮办团练第七百八十节 迷局第六百一十二节 灾情第一战第三百七十节 基于道义的谈话第六百四十三节 琉球人的态度第一战第八十二节 双枪队第三百一十一节 教育体系第七百六十七节 尤卡坦海战第二百九十九节 珠江之王第一百一十七节 茶叶危机第六百零一节 搅屎棍子第四百三十一节 牌坊第八百一十七节 让城里人回农村第一百七十二节 作战计划第一百三十节 炮轰美舰第三百一十七节 司法改革第六十四节 发动总攻第十九节 取信(3)第五百九十六节 流氓合伙人第一百六十二节 回报友谊的方式第七百二十六节 复杂的南洋问题 1第七百九十节 给满遗找个去处第七百七十一节 休斯敦大会战 1第三百二十七节 抓住这个人才第八百一十八节 治国之道必先富民第九十五节 全靠演技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