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三十九节 金融战

在债券爆跌的时刻,非常巧合的是,巴林银行和罗斯柴尔德家族银行的代表刚好都在香港。这两家银行都有打击大明货币的能力和经验,所以都很有嫌疑,朱敬伦派人分别询问。

“不是你们巴林家族的人干的?”

但是巴林银行的人矢口否认。

“我们为什么要这么做?”

显然罗斯柴尔德家族的代表,也绝对不会承认这一点。

但他们都有能力,都有渠道,也有方法,最最重要的是,他们都有动机。

因为大明终于开始修建铁路了。

朱敬伦去法国之前,大明政府已经掌握了大部分铁路途径区域的土地,只有几座坟地和祠堂没有谈好,朱敬伦走之前交代陈芝廷搞好这些事,陈芝廷也很认真的在做。

朱敬伦从法国回来的时候,能解决的问题大部分都解决了,几家祠堂在官府出了高家后,都愿意搬迁,而几家坟地也同意在皇帝给他们祖宗写下祭文后,愿意给官府这个面子,真正的死硬分子其实只有三家,其中一家在新安县,一家在东莞,还有一家是在番禺县,其中东莞和番禺的都是坟地,反倒是新安县的只是一块普通的菜地。

朱敬伦能猜到这两个家族会否认。

罗斯柴尔德家族跟大明的关系不多,巴林稍微密切一些,他曾经帮伍崇曜和朱敬伦进行过投机,当然朱敬伦的是保密的,全都是伍崇曜出面,将资金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交代是伍家的,另一部分则说是其他商人的,从没说过是朱敬伦本人的。

巴林家族大概也从没想过他曾经投机获利的一亿多两银子是皇帝的,事实上他始终猜测那笔钱是属于多个中国大商人的,比如十三行中的某几个行商。

因此他从没想过朱敬伦有能力一个人甩出一千万两银子,直接砸在一条铁路上。

巴林想不到的事情,罗斯柴尔德更不知道,罗家甚至不知道有过这笔钱,巴林帮人做投机,他们是轻易不会告诉别人的,尤其是伦敦金融城里的同行,倒不是投机非法,主要是因为保护他们的客户资料,其实就是在保护他们的利益,别人都不知道他们的客户是谁的话,自然也就挖不走他们的优质客户了,伍崇曜以及伍崇曜带来的其他资金,显然就是最好的客户,是巴林家族最高保密的信息。

罗斯柴尔德家族不知道中国人曾经发过一笔横财,更不知道这笔横财是大明皇帝发的,那么根据他们对大明政府的财务状况分析,他们认为大明政府根本无力修建一条铁路。

可大明政府始终不接受他们的融资服务,坚持在九龙发行国债,由广府银行负责承销,汇丰等银行团帮忙推销,渠道上完全没有问题,甚至通过这些银行的渠道,在上海也卖的不错。

但这让罗斯柴尔德家族颇为不满,他们认为这是大明政府在冒险,冒险都不肯让罗斯柴尔德家族赚这笔钱,这简直太不理性了,在市场上,不理性是要受到惩罚的。

于是罗斯柴尔德家族出手了,借着日本幕府战败,幕府债券在市场上爆跌的时机,他们开始出手打压大明的债券,恐慌情绪下大明数千万两债券被抛售,作为主要承销商和持有者的广府银行势必救市,势必要投入大笔的资金,这时候罗斯柴尔德家族才开始打击最终的目标,那就是大明的国家货币信用,广府银行发行的法定货币:大明两。

就像英镑叫做英镑,法郎叫做法郎一样,广府银行纸币在大明建国后被定为法定货币,规定不但可以拿来纳税,可以购买政府资产。

作为法定货币的广府银行纸币,也就被称作了明两,跟英镑的磅一样,两也是一个重量单位。

能够用来交税,这本身就是注入了一笔最大的政府信用,因为交税是一项刚性需求,那么纸币总是有用的,所以在推行的过程中,相对而言比较顺利,不但在大明已经全面推广,需要定期交税的商人最先接受了纸币,商人是经济体系中的掌控着,他们接受了纸币,老百姓也就跟着接受了。

但这个时代的纸币,最根本的信用,其实还是能够跟贵金属自由兑换,西方货币如此,大明纸币也是如此,广府银行是承诺无限制兑换的,加上广府银行的巨大信用,号称一亿两银子的资本额,主要是曝光的股东中有大明皇帝。

事实上大家相信皇帝才是大明百姓对这家银行最大的信任,因为有人会想到铺子倒闭,可没人会想皇帝倒台,也根本不愿意去想,因为那意味着天下大乱,人人都要破产,皇帝不会倒台,那皇帝印的纸币,说兑换那就能兑换,皇帝金口玉言,出口成宪,说出的话在中国人的观念中那就是法律,君无戏言,谁敢怀疑广府银行不给兑换银子了。

所以说,广府银行最大的信用,不是自身的资本金,不是政府注入的信用,而是中国传统的独一无二的君权信用,这是西方人理解不了的。

因此他们才敢于用西方的规则来对大明纸币进行打击,他们认为最后迫于压力,他们的政府会妥协,至于他们的皇帝,他们向来只把国王当作政府的一部分,尤其是英国人,更是把君王当作政府和国家的象征,象征是旗子而已,只是用来装点门面的。

但只是罗斯柴尔德家族吗,既然巴林和罗斯柴尔德都有动机,朱敬伦就倾向于认为这是两个银行巨头联合行动。

不过他们确实给广府银行惹来了一个大麻烦。

“我们发出去的钞票现在有多少?”

这么大的事情,朱敬伦直接招来银行总办伍守业来汇报情况。

“发出去了有一亿两!”

伍守业颇有些紧张的说道。他爹是伍秉鉴时候的掌柜,到了伍崇曜时候,更是伍家的大掌柜,是伍崇曜最得利的亲信,到目前还是主持伍家生意的总掌柜。他爹给伍家办事,一辈子都兢兢业业,当然赚了一些钱,在乡下买了一些地,给儿子起名伍守业,其实他儿子的性格并不保守,儿子的名字映衬的是老子的保守。

伍守业之前发纸币,是有些过于放心大胆了,至少他自己认为是这样,广府银行号称一亿两资本,实际运作的资本只有三千万两银子,其中朱敬伦独资出了两千万,伍家出了八百万,潘仕成出了两百万,朱敬伦是最大的股东。

用三千万两银子发行了一亿两纸币,在这其他国家的商业银行来看,或许不算什么,但在一个没有过现代金融制度的国家中,这就是大大的冒进了,一个健康的金融制度,本身就是巨大的防波堤,在面对金融撞击时,金融制度越发达,能够调动的力量也就越大,可现在大明的金融制度下,广府银行迎接冲击,根本就无法依靠整体的力量,只能靠自己,他无法在市场上融资。

朱敬伦点头道:“多是多了一些,但大都是买了官府的债券吧。”

伍守业点点头,广府银行多次承担官府债券的发行,这次债券爆跌,他又紧急救市,又贴进去不少钱,而投进去的钱,大多都是纸币。陈芝廷尽管一直想降低官府负债,可债务却依然持续增高,今年已经负债八千万两了。这八千万两中大半都在广府银行的金库之中。

广府银行发行了一亿两纸币,换来了六千万两银子的债券,接着纸币通过政府又转手花掉了,最后还是流入了市场之中。

也就是说,流通中的纸币有一亿两。

“总的来说也不算多。我们银行里现有多少现银?”

伍守业道:“还有一千万。”

总共就只有三千万资本金,这段时间兑换的人很多,主要是一些银行和票号,这也是广府银行的主要客户。

“敞开了兑,告诉大客户,我们还可以上门给兑!”

“啊!”

伍守业有些惊讶,就剩一千万了,从哪里调那么多银子去。

朱敬伦不等他问,直接道:“我手里还有三千万,随时可以来宫里提。”

朱敬伦在英国投机最后盈利达七千五百万两,扣除汇兑费用,以及最后按照协议,支付给巴林银行的额外奖金,到朱敬伦手里的足有六千万两,其中一千万他存在伦敦备用,五千万都汇回国内了。

这笔钱用两千万给银行做资本家,剩下的都存在了金库之中,现在就躺在皇宫之内。

朱敬伦平时没什么花费,所以存进去的钱基本没动。

发行了一亿纸币,不可能全都拿来兑换,老百姓手里的小额纸币,以及商铺用来周转的现金,至少也能占到一半,那么有五千万应付就够了,另外还有就是,大明纸币可不仅仅在大明流通,在上海也流通了上千万,这笔钱一时半会是不会流回来的,当然上海人也在恐慌之下挤兑,各大银行收兑之后,马上又拿来广府银行汇兑,但这需要一个时间过程,最快也要十天时间,足够大明消灭这场危机了。

伍守业马上照着朱敬伦的话做,不但跟各大银行打过招唿,告诉他们可以上门给他们兑换,还立马派人在上海成立分行,专门做清算服务,随船运去了三百万两银子。

这种态度,很快就打消了各大银行的疑虑,他们一方面挤兑纸币,是因为客户向他们挤兑,另一方面他们也担心自己持有的纸币变成废纸,老实说他们手里的纸币不在少数,他们兑换的速度渐渐慢了下来,而广府银行也只对付出去了三千万两,银库中还有一千万两,一场信用危机消解了。

但朱敬伦向来不是一个愿意吃哑巴亏的人,他迟早会报复回来的,只是一个时间问题。

当务之急,还是铁路问题,事情因铁路而起,也会因为铁路而终。

挤兑危机刚刚过后,大量现银回流广府银行,毕竟纸币的流通已经开始形成习惯,各大银行票号都需要纸币来做生意,所以再次将银子存入了广府银行,这时候广府银行宣布,为大明官府承销新一批一千万两银子的铁路债券。

这笔债券三天之内一售而空,主要持有者就是刚刚挤兑过的银行。

第一百二十九节 瞒天过海第八十六节 英军也喜欢鸦爿第三百四十七节 好一个天王第六百七十四节 凛冬将至第六百零五节 反弹第三百八十九节 登基第七百零一节 战争间歇第六十二节 炮声就是信号第五十四节 买断烟土第八百二十八节 德国需要保证第七百五十四节 史上最大歼灭战第三百九十九节 贸易谈判 1第一百九十九节 成亲第五百六十二节 军事改革 2第44节 逃亡(一)第六百九十节 曾左之死第六百七十六节 新明英商约第八百一十一节 国际局势复杂化第五百七十七节 大事件之越南问题 1第五百五十二节 太平军北伐第五百六十二节 军事改革 2第三百五十八节 大任务第八百零八节 步入世界的中心第三百七十四节 归国第一百一十节 谈判中止第六百三十九节 希望还是噩梦第四百一十五节 巴黎世博会第一百零五节 种子已经种下第三百三十四节 候补官选拔制度 2第四百节 贸易谈判 2第八百三十节 参观日本缫丝厂第四百三十五节 兵工厂的大生意第一百三十节 炮轰美舰第六百九十三节 越南流亡政府第二百零五节 八旗打八旗第三百九十二节 藏污纳垢之所第两百零一节 主心骨第十节 门第五百六十九节 商战第八十二节 双枪队第五百六十二节 军事改革 2第六百五十八节 东亚霸权第四百三十九节 金融战第五百五十九节 普法战争红利第五十七节 该拼命时要拼命第八百一十七节 让城里人回农村第六百六十二节 兵工厂私有化第五百八十四节 大不列颠之桥第三百五十二节 洪天王复生第三百九十五节 收回香港之谋第三百三十六节 柏贵离粤第十三节 行动(1)第五十三节 必有重赏第一百八十三节 拿破仑的想法第一百一十六节 求才若渴第三百九十七节 场外游说 1第八十四节 撤退第六百二十一节 两路出兵第六百五十三节 等于愚蠢第三百七十七节 定国旗第二十二节 月香楼第四百五十三节 问问缴获卖不卖第六百二十五节 穷途末路第八百二十八节 德国需要保证第三百六十九节 全球解读第六百四十节 天王必须死第四百零八节 宰相找事第六百九十八节 海防战役 1第五百九十节 大明棉纺业困境第七百九十三节 工业巨头的春天第一百八十五节 机会来了第九节 翻译官第四百零五节 进错洞房 1第三百一十六节 九龙开港第六十八节 援兵来了第三百九十七节 场外游说 1第一百七十五节 升官发财的黑狗第七百六十六节 煎熬第四百四十节 修铁路要快第六百零三节 生命之路第六百四十三节 琉球人的态度第一百九十八节 又送女人第三百二十二节 广府银行第七百三十八节 不是已经开战了第六百六十七节 铁路扯动的政局第五百六十一节 军事改革 1第二十五节 大红包第三百六十五节 长江战役第五十节 被挖出来了第一百六十一节 派遣使团第五节 离开第四百零四节 迎娶第五百六十九节 商战第六百五十二节 情况激化第六百七十节 私有垦殖地第四百三十七节 等香饵的金鳌第七百八十二节 李鸿章的后路第二百零四节 招募八旗军第四白零三节 皇帝家的鸭子第四白零三节 皇帝家的鸭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