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五十二节 怡和丝厂

缫丝业也是如此,第一个在中国建立现代缫丝厂的,并不是中国人,而是怡和洋行。

历史上186o年他们就在上海开办了第一家缫丝厂,怡和缫丝厂,原本英国人是想把缫丝厂办到江南去的,可是不管是太平军占领江南,还是清军占领江南,都不答应他们这个要求,所以无奈之下只能放在了上海。

可问题是上海并不是一个桑蚕产区,上海周边主要是种棉花的,缫丝厂的原料蚕茧还得从苏州一带运过来。

运输不是问题,问题是蚕茧可不是一个死东西,它不是矿石不是棉花,蚕茧里面可是有蚕宝宝的,那是活的东西。时间一到,蚕宝宝会咬破蚕茧,咬破的蚕茧就是废茧,手工或许还能有办法处理,机器完全没辙。

这只是一个问题,即便在合适的时间内,能运到一些蚕茧,路程中磨损的,压扁的,也都不容易使用。

因此怡和洋行在上海办丝厂,他们要解决的问题很多,比如他们需要建设科学的运输设施,仿制蚕茧在运输过程中受损。即便运到了上海,蚕茧是季节性原料,江南的桑蚕基本上是春夏两季,他们要在这两个季节收购到一年所需的原料,这就需要保存设备。需要储茧设施,一般是建设冷库,否则蚕宝宝觉得温暖就会咬破蚕茧。

总之怡和洋行要解决的,并不是一个缫丝厂的问题,他需要解决的,是一整套现代缫丝体系的问题,这个问题不是他一个洋行能够办理的,巨大的投资且不说,还要跟地方政府进行各种沟通,可以说没有政府的大力支持,这个产业很难展起来。

所以在运营的过程中,怡和缫丝厂经常遭遇原料不足的问题,停工几乎是常态,最主要的就是一个储茧的问题始终没有解决,于是在惨淡经营了十年之后,现实在是竞争不过苏湖一带的手工缫丝,怡和缫丝厂直接关闭了。

十年,也就是从年,这跟太平军攻打上海没关系,在之前他们就要开不下去了。其实历史上最大的问题,是普法战争的问题,由于世界第一大丝绸生产国法国陷入了战争状态,导致过去依靠直接向法国出口生丝还能勉力支持的怡和缫丝厂才彻底经营不下去了。

原本他们直接关闭,但是这个时代,由于广東缫丝业的飞展,让事情有了变化。

徐荣村是上海第一批买办,但他的家族可不是他一个人来闯荡的,事实上他还是跟着他哥哥徐钰亭来的,徐钰亭早年在澳门经商,主要就是做外贸生意,可以说鴉片战争之前,他就是买办。

后来鴉片战争之后,上海开埠,洋人蜂拥进入上海,但是一时间场面根本打不开,因为上海没有澳门那一整套服务体系,结果宝顺洋行出借巨资,邀请在澳门时的合作伙伴徐钰亭来上海展。

早在1846年,徐钰亭就在上海成立了一家亦昌丝茶土号,主要经营丝茶和鴉片,其实就是他在澳门做的那些事,丝茶是给宝顺洋行供货的,鴉片则是宝顺洋行给他供货的,这等于是将徐家在广東的贸易转移到了上海。

随着上海开埠初期的飞展,尤其是上海人不排外的独特性格,让徐钰亭在上海如鱼得水,几年之内就把生意做大了。徐荣村就是借助他哥哥的人脉和关系,来到上海的,开办了一家荣记丝铺,主要还是做生丝生意。

但徐荣村脑子活,一听英国人办贸易博览会,别人都不关心的情况下,他就寄了一包生丝去展览,结果获得了金奖,让大明官府注意到了他,邀请他办洋务,从此走上了官场。但他的家族依然在上海经营外贸生意,不但没有因为他退出而低落,反而因为他的人脉,做的越大了。

他哥哥徐钰亭这几年身体不行了,可是徐家出了一个厉害的后生,名字叫做徐润,在后世也是大名鼎鼎的大买办,在历史上主要印记是后来帮李鸿章做轮船招商局。

徐润是跟徐荣村一起被徐钰亭带到上海来的,跟徐荣村不同的是,徐润一开始是被介绍在宝顺洋行当学徒的,一晃就是二十几年,徐润从一个学徒成为了宝顺洋行的买办,现在更是接过了家族生意。

此时的徐润主要还是以生丝、茶叶为主。但是年轻的徐润脑子活,这几年大明的缫丝业展迅猛,两年前他就在老家香山县开办了一家缫丝厂,但是经营并不理想,竞争不过来自南海、顺德等桑蚕基础达的那些缫丝厂,虽然还不至于破产,但是却也没什么利润。

徐润明白在广東徐家没有优势,可是在上海他们优势很大,恰好听说怡和洋行要变卖丝厂,丝厂的土地徐润不在乎,他在乎的是那些机器设备和工人。但是怡和缫丝厂的问题,徐润也很清楚,他也办过丝厂了,知道原料是最大的麻烦,法国人、意大利人是通过建设蚕茧储备库来为大工厂提供原料的,广東缫丝厂则是直接建在乡下,省去了这个设备钱。

徐润明白,除非能将缫丝厂建在苏州等地的乡村,否则他接受怡和缫丝厂还得倒闭,如果是以前的徐润也就不会打什么注意了,可现在徐家不一样了,他们出了一个外交官,而且是能跟太平天国说上话的徐荣村。

历史上本就是官僚买办,极善于利用官方力量,放着自家叔叔不用,才是怪事。

于是就出现了这样一幕。

李秀成考虑到跟大明打交道中,还得跟徐荣村这个人打好关系,觉得也不是什么大事,太平天国的世界观,不是乡绅的,而是底层民众的,反而让他们比较不在乎那些条条框框,连孔庙都砸的人物,当然不会在乎什么洋厂了,他们过去可是将洋人当作兄弟的,而且洪仁玕写的办工厂、修铁路等书籍,可是在太平天国公开刊印的。

所以观念上没什么抵触,李秀成随口就答应了下来。

他不知道他这个无意的举动,会让江南的缫丝业现代化提前了几十年。

当然也让太平天国的税收增加了一大块,只是传统的缫丝业破产了,但小民的生死,谁会在乎,太平天国的王爷只关心他们有没有钱花,他们这些农民造反的目的可不是为了实现什么主义,他们造反的目的只是为了自己当地主而已。

徐荣村自己也不知道向李秀成要的这个特权,会给徐家带来多么大的利益,他只是随口帮侄子问问罢了,成了也就这样,不成也不在乎,他最重要的身份和任务,还是调停。因此跟李秀成说好之后,接下来他就要去跟英国人交涉了。

他跟李秀成商议的内容,主要还是大明的诉求,英国人能不能接受还不一定。但是大明已经考虑过保护英国利益的问题,甚至从一开始就没打算个英国人争海关,徐荣村认为他还是很有把握说服英国人的。他需要尽快的恢复上海地区的贸易,这不仅仅是洋人的利益,也是大明商人的利益,上海对外贸易很达,但是跟大明的贸易同样达。

英国人果然比太平天国难对付,更不好说话,他们对大明軍队进驻上海、大明舰队驻扎上海坚决不能同意。徐荣村则用太平军来压英国,表示如果明军不驻扎这里,太平天国是不会放心的。

问题的核心其实还是控制权,英国人还是想自己控制这里,他们想在上海驻军。但之前的情况表明,他们的驻军完全无法维护上海的安全。徐荣村以这一点为突破口,认为英国根本无法保证上海的贸易安全。

大明的态度让英国人很矛盾,他们现,想要完全控制上海,英国要么在动一次战争,而且这次战争的规模难以预料,他们必须消灭太平天国政权,才有可能一劳永逸的解除上海的威胁。

根据英国人的保守估计,这个战争的规模,绝对不比镇压印度起义小。他们至少要组建二十万6军来打这场仗,花费上亿英镑来解决这个问题。但收益却比印度小的多,先即便打赢了,他们能直接统治中国江南也不太容易。

如果不选择战争,他们只能选择跟大明合作,尽管他们看出来大明是利用他们跟太平安国的外交关系,从中谋利,想要介入上海,可是如果不让大明介入,那么他们就要自己来保证上海的安全。

在巨额成本和跟大明分享上海权力方面,英国人进行了激烈的争论后,他们明智的答应了下来,但是提出了几个要求。

第一,大明在上海的驻军不能过英国,在何种情况下,大明要增加驻军数量,都需要得到英国的谅解,并且对等的增加兵力。

第二,上海的海关依然由英国人管理,大明不得介入海关的管理。

第三,上海的租界必须恢复之前的状态,洋人将继续在租界中保持自主,大明不能介入租界的政治。

这些条件,大明倒是可以考虑,可问题李秀成从来没考虑过他打下了上海后,还要将上海交出来给洋人,而且太平军还不能在上海驻军,那么这将让他在政治上受到强大的压力,肯定有一群人会弹劾他的。

徐荣村觉得自己的工作真的不好干了。

第三百零七节 西方使团第七百零四节 顺化战役 3第四百三十六节 身股制改革第二十八节 意外第一百七十二节 作战计划第一百二十九节 瞒天过海第一百九十六节 大调兵第三百九十七节 场外游说 1第十七节 取信(1)第三百二十二节 广府银行第七十七节 初训第六百八十节 能战方能谈第七百一十五节 屠杀蓝衣军事件第六百二十八节 终于可以大张旗鼓了第三百五十六节 雷霆手段第七百五十四节 史上最大歼灭战第四百一十五节 巴黎世博会第七十七节 初训第三百八十二节 既得利益者第十三节 行动(1)第二百九十四节 收服八旗将军第六百二十五节 穷途末路第三百零四节 闹市挂印第四百零九节 变化第七百四十节 北伐的地缘顾虑第五百五十五节 绝望之中的灯火第二百九十七节 控制广东 2第六百九十二节 赫德需要这场战争第六百七十三节 移民谈判第三百八十六节 搬迁工作第六百四十五节 琉球流亡政府第38节 救人第八百零七节 中德同盟谈判第一百四十四节 美丽的误会第八十三节 皆惊第五百六十四节 教育改革 1第六百二十七节 铁路狂热第三十四节 蛇无头第六百五十三节 等于愚蠢第六百四十节 天王必须死第四百零四节 迎娶第三百五十五节 回广东第六百三十节 深化改革 1第七百一十节 战火扩大第四百三十六节 身股制改革第40节 真假巴夏礼第十四节 行动(2)第九十九节 土地和祖宗都不能放弃第四百五十三节 问问缴获卖不卖第五百七十七节 大事件之越南问题 1第三百四十六节 告捷第五十节 被挖出来了更新通告第八十节 练兵第六百八十节 备战第七百九十九节 新都城和新国名第一百一十六节 求才若渴第二百九十三节 发兵肇庆第七百八十七节 赫德威胁英国人第六百五十六节 战争财第七百九十七节 海军军备竞赛第五百五十八节 三大铁路第五百六十一节 军事改革 1第三百零七节 西方使团第七百二十六节 复杂的南洋问题 1第七百一十八节 富商和国王第七百五十六节 悄然兴起的教派第六百三十七节 英国的小动作第六百四十节 天王必须死第七百零四节 顺化战役 3第六百九十七节 明越兄弟同盟条约第八百二十四节 关于加州的战和第六十七节 发大财了第四百三十七节 等香饵的金鳌第四百二十二节 访英第八十三节 皆惊第三百七十三节 湘军撤围第三百四十九节 洪秀全死了第七百四十一节 美国华人大起义第六十九节 对你很失望第六百五十七节 政治和文化遗产第七百六十八节 海军上刺刀第六百三十三节 工业革命降临第四百三十二节 敕建丝厂第六百零八节 大明军国主义第五百五十二节 太平军北伐第一百二十四节 招募炮兵第一百零三节 千年宗族第一百六十六节 正反割地呢,没空!第四百四十七节 战争冲击第一百二十六节 施工天分第八百一十七节 让城里人回农村第三百八十五节 进京城第八百节 扩大公局法案第七百八十七节 赫德威胁英国人第三百六十七节 大明的阿拉斯加第七百三十一节 大明的财团时代第一百二十九节 瞒天过海第一百一十七节 茶叶危机第八百零八节 步入世界的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