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二十九节 求新自强图存卫道

喊口号似乎是东方文化的创造。

洋务运动是一个例子,师夷长技以制夷,师夷长技以自强,之后日本的明治维新也有五条誓文,宣称要富国强兵,要大振皇基云云。

好像西方人在变革中,就很少系统的提出这种纲领性的口号,彼得大帝改革的时候,也没什么激动人心的口号,普鲁士在拿破仑战争之后的改革中,似乎也没树立什么改革大旗。

倒是法国大革命和后来的十月革命,都有这种纲领性口号,以此看来,这种东西,往往是带有革命性质的,能够极大的刺激人的精神。

“求新自强图存卫道!”

月,朱敬伦召集三省六部高官,开始抛出了这个旗号。

接着他对这个口号进行了解释。

求新,在政府层面,是革除弊政,建立新的施政方式,将官场上的懈政怠政,文过饰非,得过且过,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消极风气和不敢负责的苟且作风彻底消除,激发新的力量;在民间层面,则是引入新技术,开办新产业,增强国家创造财富的能力,让老百姓富裕,也让国库充盈。

自强,则是要激发内在力量,通过培训官府中的官员提高他们的管理水平,破格提拔有作为的官员,提高官府的执行力;民间则号召老百姓依靠自己的力量,进行创造性生产,发展目前的产业,不要在依靠政府,或者借外债等。

求新、自强,可以说都是从目前的实际情况出发,政府需要进行革新,引入新的管理方法,提高效率,让政府的管理能力更强,这种强大,才是真的强大。民间则需要引入新的东西,新的技术,新的管理方法,新的管理思想和经营模式,但一切都只能依靠民间力量自己推动,过去的政府低息贷款,税收补贴都已经不现实了。

相比求新自强,是看得见的,摸得着的,有方针,有政策,可执行的,后两个内容,图存和卫道,就完全是务虚的了,可以说完全是为了凝聚民心,尤其是那些保守派的心理,而提出的。

所谓图存,无非是宣传国家危机四伏,经过十几年的民间思想家的启蒙,大明日益扩大的读书人群体,其实已经睁开眼看见了这个世界。

他们知道西方列强在全世界扩张的现状,在西方开始萌发的社会达尔文思想的压力下,一大批知识分子都觉得国家有存亡之危,虽然他们的危机感远远没有洋务派官僚或者日本民间和政府来的那么强烈,但是也都感觉,如果大明不能够强大起来,肯定是有被西方人欺凌的风险的,尤其是目前为止英国人还保留的治外法权,那是明显的歧视和不平等条约。

海外华人在各地遭受的歧视性待遇,也极其容易激发民族自尊心,一方面他们从传统教育中培养出了强烈的文化自豪感,另一方面却觉得好像那都不是现实,现实是中国民族目前在世界上的地位步步下降,甚至在欧洲主流观点中,是劣等文化和低等民族。

这些已经觉醒了民族意识的年轻一代知识群体,才是这些口号真正能够打动的,能够真正强烈的激发民族爱国心,从而行动起来,采取措施改变现状的精英人群。

至于早一批洋人培养出来的新派人物,太过激进,就好像日本人那样,太缺乏文化自信心,自己认为自己确实很野蛮,甚至种族自信心,认为日本种族不如人,应该跟洋人借种,对于这些新派,这些纲领性的口号确实很合他们的口味,但他们还会不断的挑刺,认为改变程度还不够。对于这些人,政府给出这样一个变革的旗帜,只是为了让他们明白,政府是有意变革的,让他们知道政府有变革的心,他们不至于急切到要革命。

而老一派保守派,则太过保守和顽固,他们即便看到了事实,认清了现状,却从心里无法接受。对于这些人,也不可能因为一个口号就改变心态,但是却可以给他们一个理由,让他们知道,这是民族危亡之下,不得已而进行的变革,是穷则变。所以政府大张旗鼓的打出旗号,只求这批人能够理解,不至于捣乱。

最后的卫道,则是一项尽最大可能团结人心的口号,所谓卫道,字面意思就是保卫自己的道统,这是让那些对自己的文化充满自豪感的人群放心,告诉他们政府推行革新,不是为了以夷变夏,不是为了完全变成西方。

这样的人群数量是最为庞大的,洋务派和顽固派虽然在引入西方科技文化方面有冲突,但有一点,是他们都很坚持的,那就是守卫中国的人心,他们讲的是“以中国人之心,习洋人之巧技”,这就是中学为体的思想,曾国藩认为“洋人所长在制器,国人所贵在人心”。

在大明的精英中,大概九成的人都抱着这种思想,朱敬伦当然不会打击绝大多数人的观念。朱敬伦为了能够尽可能多的团结所有派系,也是煞费苦心了,但什么口号不重要,重要的是执行的内容,推行的政策。

俾斯麦以统一德国为目标,在出台政策的时候,总是用尽可能委婉的理由,表示自己是用最轻柔的声音,推行最坚决的政策。

朱敬伦现在已经可以大张旗鼓的高调革新,这本身对于这个封闭保守了几百年的老大帝国而言,就是一个巨大的进步。

无论是洋务派的各种口号,还是日本的各种口号,后来新中国的四个现代化等等,其实归根结底不外乎是赶上工业化的列车,一切都得以工业化为核心。

改革行政的目的是为了适应工业化时代的管理需要。改革军事是为了适应工业化时代的新武器。改革教育是为了给工业化提供必要的新型人才。改革经济是为了让传统经济转向工业化模式。

至于口号,从来都只是一个凝聚人心的手段而已,现在可以喊口号了,意味着革新已经慢慢成为能够凝聚人心的方法,这是朱敬伦卧薪尝胆,沉默推行了二十年的成果,他希望政府能够在珍惜和利用这些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

第三百六十四节 楚军撤退第二十二节 月香楼第四百二十七节 捣毁机器运动第六百一十九节 新的土地第六百零三节 生命之路第一百三十三节 借美国说事第一百二十四节 招募炮兵第六百二十六节 上海悬案第三百四十七节 好一个天王第一百七十五节 升官发财的黑狗第五百五十五节 绝望之中的灯火第一百六十五节 张千山的麻烦第七百八十三节 日本狮子大开口第七百八十八节 吞并满清的基础第六百四十一节 琉球灭亡第三十四节 蛇无头第六百八十节 备战第四百二十四节 股份制的遐想第五百八十五节 金融市场的想象力第八节 面试第八百一十四节 夹缝中的国家第七百四十二节 洪天王借尸还魂第三百一十八节 荒山茶园第一百五十节 反入城到反割地第四百四十九节 各方联动第七百八十六节 大明的傀儡政权第四百五十二节 李秀成三打上海第一百四十八节 以新会为大本营第一百九十八节 又送女人第五百九十九节 丁戌奇荒第一百八十七节 火星第一百一十九节 十三行巨鳄更新通告第七百八十七节 慈禧的算计第八百一十二节 列强分赃会议第七百八十七节 慈禧的算计第一百三十一节 给个甜枣第三百四十八节 挖天国的墙角第一百五十六节 英法援军第五百九十六节 流氓合伙人第三百四十七节 好一个天王第一百一十七节 茶叶危机第六百四十五节 琉球流亡政府第六百六十四节 特许股份公司第三百六十五节 长江战役第七百一十三节 湄公河三角洲之谋第一百九十五节 横扫千军第三百五十七节 人头滚滚第八百一十一节 国际局势复杂化第一百六十二节 回报友谊的方式第八百一十四节 夹缝中的国家第三百八十三节 工业革命种子 1第四百二十八节 锦纶堂第七百八十八节 吞并满清的基础第四百四十五节 日本的事情咱也管第七百九十八节 东亚大陆协定第三百七十九节 变法第七百一十八节 富商和国王第八百零八节 步入世界的中心第六百二十五节 穷途末路第三百三十节 发行债券第三百四十九节 洪秀全死了第四百二十九节 一起承担第一百二十九节 瞒天过海第六百七十二节 环太平洋利益链第八百一十九节 用的只是这个身份第三百六十二节 广西还是福健第八节 面试第九十一节 疲敌战术第五百九十四节 加州桑蚕业和移民第七百三十三节 大明的应对第十二节 机会第四百一十二节 曾国藩南下事件第三百三十三节 候补官选拔制度 1第三百六十三节 常捷军的末日第二十节 取信(4)第一节 广州陷落第一百一十一节 更大的利益第八百一十节 中英太平洋协定第七百四十节 北伐的地缘顾虑第一客卿第五百四十五节 交货的麻烦第一百五十九节 城下之盟第三百一十九节 新顾问第五百四十七节 登高必跌重第三百四十八节 挖天国的墙角第二十六节 方山第六百三十九节 希望还是噩梦第一百四十三节 初识诺贝尔第七百八十五节 唯有巧手来捏合第五百六十五节 教育改革 2第三十一节 攻城第七百五十二节 在墨西哥外交战第42节 大计划(二)第九十节 探访新安第一百一十二节 商业大转移第六百四十三节 琉球人的态度第七百三十七节 战前的外交准备 1第二十七节 侯进第七百二十六节 复杂的南洋问题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