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逐鹿中原 第十八节

许攸一把推开案几上的文卷,把压在文卷下的地图抽了出来,十几卷竹简“劈哩啪啦”地掉到地上,散落在案几四周。袁绍皱皱眉,对许攸这种有失斯文又没有分寸的行为非常不满。

自从田丰因罪被押回洛阳后,许攸代替田丰成为朝中的左中郎将兼领大将军府长史,帮助袁绍处理军政事务。许攸的权力大了,昔日的对手又被赶出洛阳,这让他有一种扬眉吐气的感觉。最近一段时间,大帐内外,到处都能听到他盛气凌人的声音,颐指气使的背影。积压已久的郁闷在得到突然的释放后,性情孤傲的许攸不禁有点忘乎所以了。

“大人请看……”许攸把地图移到袁绍面前,手指地图上的范城,“北疆军的右路大军攻克范城后,距离定陶还剩下五百多里。在这五百多里的范围内,夏侯渊还有两道防线可守。”

“一是距离范城两百里左右的瓠子河防线。在瓠子河北岸有鄄城和廪丘两座城池。夏侯渊在连失东阿和范城后,兵力受损,已经无力防守这两座城池了。而濮阳城的丢失,高干支援鄄城的失败,又直接导致夏侯渊失去了最后一线希望。他现在除了撤军瓠子河外,已经没有任何办法。”

“夏侯渊撤过瓠子河后,将到达濮水河防线。濮水河北岸有句阳和成阳两座城池。北疆军如果推进到濮水河一线,距离定陶还剩下一百二十里。也就是说,北疆军只要攻占了句阳和成阳,渡过了濮水河,也就兵临定陶城下了。”

许攸看看沉默不语的袁绍,苦笑道:“不出意外的话,七到八天后,北疆军的右路大军将杀到定陶城。”

袁绍冷哼了一声,把目光投向了地图上的东平国,“北疆军的右路大军进展如何?”

“曹仁在求援信中说,目前蔡阳还在东平国的郡治无盐城坚守,情况非常危急。”许攸把手指向了地图上的巨野泽,“北疆军拿下东平国后,昌邑城以北四百里的广袤平原上,除了巨野泽附近的巨野城对北疆军还有点威胁外,已经无险可守。北疆军只要拿下无盐,寿张和东平陆三城,则可一泄而下,直杀昌邑城。至于战场侧翼的任城国,虽然对北疆军有一定的威胁,但任城国没什么防守兵力,北疆军只要在拿下昌邑城后,派出数千步骑即可夺取任城。”

许攸细长的手指连点地图上的昌邑城,“以我的估计,北疆军不会在无盐城浪费时间,他们的铁骑可能利用地形优势,先行南下包围昌邑,切断昌邑和定陶之间的联系,以便帮助左路大军连续突破,直杀定陶,力争抢在曹操、刘备的大军回援兖州之前,夺取这两座城池,确保大军可以在兖州立足。”

“该死的叛逆……”袁绍怒不可遏,一拳砸到了地图上,“我现在就是有心支援定陶和昌邑也来不及了。”

“濮阳丢失,白马告急,高干这路援军已经彻底丧失了支援的可能。”许攸手指地图上的陈留城,“陈留方向还有辛毗的五千人马,但陈留城距离昌邑有六百多里,就算你现在下命令,辛毗日夜行军也来不及了。如果支援定陶,倒还有几分希望。不过……”许攸稍加沉吟,缓缓说道,“如果夏侯渊能平安撤回定陶,定陶方向就有曹仁、夏侯渊两人的近万兵马,他们完全可以守住定陶,我们似乎没有必要支援,去了也不过徒增伤亡而已。”

袁绍若有所悟,“你是说,支援昌邑?”

“对。”许攸点头道,“支援昌邑。高干支援失败,不能成为大人放弃支援的理由,大人应该继续派兵支援。在河南战局如此紧张的时候,大人为了大局,毅然派兵支援,不但可以得到天下人心,更能得到曹操、刘备、刘表等人的信任。”

袁绍脸显犹豫之色。刚才许攸说支援昌邑已经来不及了,现在他又说要支援昌邑,什么意思?

“昌邑很难守住。”许攸解释道,“昌邑丢了,或者被北疆军包围了,辛毗都是无功而返。这样我们既出兵支援曹操顾全了大义,又保证自己实力没有受到任何损失,一举两得。”

“中牟城的马延现在在管城,中牟、陈留一线只剩下辛毗的五千人了。”袁绍摇摇头,“如果颜良从中牟、陈留一线强行突破,和攻击兖州的北疆军主力会师于定陶、昌邑,那不但兖州全境丢失,就连河南都要被北疆军一分为二了。”袁绍一口否决,“陈留的兵力不能支援昌邑。”

许攸愣了一下,上上下下仔仔细细地看看袁绍,眼里掠过一丝嘲讽。

“本初兄,难道你没有发现这次中原大战,是重振社稷的一次绝佳机会吗?”许攸脸带矜色,语调颇为狂傲地说道,“你是本朝参隶尚书事主掌国事的大将军,难道你连这么显而易见的东西都没看出来?”

袁绍怒气上涌,脸上的肌肉不由自主地抽搐了几下。这个许子远,给他三分脸,他就嚣张至极,对你指手划脚,什么东西?袁绍真的很怀疑,坐在自己对面的这个人就是二十多年前和自己肝胆相照的奔走之友。当年为营救党人结下的几个生死之交,陆陆续续死得只剩下张邈和许攸了。张邈背叛了自己投奔了河北,而许攸因为得不到自己推心置腹的信任,和自己也越来越疏远。许攸这几年一直怨恨自己,但他却从来没有设身处地地好好想想,自己为什么不愿重用他。许攸这个脾气过去还很收敛,自己也能忍受。但随着年纪的增长,心中怨愤的淤积,他这个脾气越来越恶劣,也越来越令人厌恶。

“哼……”袁绍强忍怒气,重重地哼了一声,“我老了,眼晴不行了,脑子也不行了,看不到你那么远,也想不到你那么透彻。请子远教教我?”

袁绍心里的怨愤许攸何尝不知,但他被这种口头报复的快感所刺激,脸上的讥嘲之色更加浓厚,话说得也更加难听了。“本初兄,人不服老不行。这几年天下越来越混乱,形势纷繁复杂,扑朔迷离,你总是感到力不从心,屡屡受制于人,你知道为什么吗?”

许攸指指他的胸膛。“因为你的心变了,所以……”许攸又指指他的脑袋,“你的才智被蒙蔽了,常常做出一些匪夷所思的举动。比如在霸业未成的时候奢谈什么王业以致于人心惶惶,霸业不进反退。比如你违反人伦大礼,废长立幼,以致于早早埋下兄弟阋墙,霸业败亡的祸患。”

袁绍的手颤抖起来。他极力克制着自己的愤怒,两眼狠狠地瞪着洋洋得意侃侃而谈的许攸,恨不得一拳打扁他的脸。

“这些事如果放到二十年前,你能做出今天这些匪夷所思的举动吗?不会,因为那时你年轻,你才华横溢,你能清楚地看到事情的本原。但今天你老了,你被种种假象所欺骗,你不但老眼昏花,连脑子都开始糊涂了。”

袁绍怒极而笑,“子远的话,如醍醐灌顶,谢谢,谢谢……”

许攸哈哈大笑,不再在这个话题上刺激袁绍,转而说到正事。

中原大战,关系到的不仅仅是曹操的安身立命之所,大人和刘表、刘备等人的生存危机,更关系到大汉社稷的存亡。所以大人一定要在这个关键时刻,高举中兴大旗,重新承担起拯救社稷之责,而不要把目光仅仅局限在自己的所谓什么霸业上面。大人的霸业和大汉社稷的安危比起来,孰轻孰重?大汉的社稷稳定了,大人得到的何止是霸业?何止是青史留名?

十年前,当大人离开洛阳远赴冀州,振臂高呼讨伐董卓之时,天下人莫不响应。但仅仅一年后,讨董大军便四分五裂,任由董卓祸乱社稷,把一个四百年的基业推向了败亡的深渊。十年后的今天,当我们再次站在河南大地上,当我们再次传檄天下联军讨伐李弘时,我们是不是应该从十年前的失败中吸取一点教训?

十年前,讨董大军为何失败?是董卓强大吗?是李弘虎踞北疆威胁到我们的生存吗?不是,是因为我们自己,是因为我们心中各种各样的私欲,是因为我们没有共同的信念,是因为我们象一盘散沙。当黄巾飓风从泰山呼啸而来的时候,我们随即烟消云散,把拯救社稷的最好机会拱手葬送。

大汉十年的浩劫,祸根源自奸阉,源自外戚,源自西疆北疆武人,源自黄巾蚁贼,但也源自我们这些一直力图拯救社稷而又一直未能如愿以偿的士人。

十年后的今天,我们终于等到了拯救社稷的第二个最好机会。

看今日天下,奸阉之祸已除,外戚之祸已除,西疆武人已成为灰烬,黄中蚁贼已日渐凋落。唯独阻碍我们拯救社稷的敌人只有一个,那就是北疆的武人,北疆的豹子李弘。

河北只有三州,李弘只有二十万大军,而我们呢?我们有天子,有朝廷,有黄河以北的九州大地,有数十万军队,我们为何不能击败李弘,重振大汉?原因很简单,因为皇权衰落,朝廷形同虚设,州郡割据一方,一个庞大的有力的拳头变成了张开的五指,力量骤降。一个指头伸出去,豹子一口就能吃了,但一个拳头打出去,豹子不但吃不下,还要被打掉门牙落荒而逃。

如何重振皇权?如何让朝廷威临州郡?如何把州郡的力量聚集到一起?过去大人做不到,但今天可以。当李弘统率十几万叛军气势汹汹地杀进中原的时候,各地州郡面临一个共同的敌人。没有人可以凭自己的力量独自击败他,大家只有把力量聚集到一起,才能挽救自己的生命,才能挽救倾覆在即的社稷。

在各地州郡势力中,大人的实力最大,大人是对抗李弘的中坚力量。刘表、曹操、刘备等人要想生存下去,此刻只能紧紧依靠大人的力量,紧紧依靠关、洛的强大优势,齐心协力,共抗叛逆。当大人指挥大军击败李弘后,刘表、曹操、刘备还有足够的威望和实力与大人相抗衡吗?

要想达到上述目标,重建皇权的意义举足轻重。

十年前。讨董大军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皇权一直被董卓控制着。李弘当年之所以帮助董卓对抗我们,也是因为皇权被董卓所挟。

十年后的今天,李弘吸取了过去的教训,在弑杀皇帝后,又重建了一个幼帝。怀里抱着一个嗷嗷待哺的婴儿拢络人心,征伐天下,行篡逆之事实,但看今日的河北,李弘这种做法显然是成功的。

同样,大人要想击败李弘,要想一统黄河以南的九州郡县,要想在击败李弘后让刘表、曹操、刘备这些人对你俯首听命,也只有扶持皇权。而不能再像过去一样搞什么“承制”了,那种办法只能让联盟分裂得更快。

过去曹操重建皇统后,不但没能发挥皇权的力量,反而让皇权更加没落,是因为他的实力不够,是因为大人你的实力远远超过了三家联盟。

现在大人逼着曹操把天子送到了许昌,大人实际上控制了天子。那么大人应该立即趁着叛军南下中原的机会,迅速重建天子和朝廷的威仪,奉天子以号令天下,诛杀叛逆,镇制郡县,重振大汉。

如果大人继续压制和打击皇权,继续让“袁氏代汉”和“五德始终说”的言论流传州郡,不但无法得到人心和稳定社稷的机会,无法得到各郡县大吏的信任和追随,恐怕最后连关、洛这块霸业都将灰飞烟灭。

许攸洋洋洒洒,说了很长时间。

袁绍听得很认真,心中的怒气早已随着许攸的述说烟消云散了。当许攸展露其超绝才华的时候,非常有魅力,言辞也非常富有感染力,而这正是当年袁绍对他极为欣赏愿意和他结为至交的原因之一。许攸说完之后,也不问袁绍对自己的建议有何看法,站起来深施一礼,扬长而去。

袁绍在大帐内想了很久。

许攸说得很有道理,也有李弘的例子做参考,但此事说起来简单做起来难。

自讨董失败后已经过去了十年,在十年的战乱中,大汉十三州的土地上曾经出现了很多割据一方的州郡大吏,但如今只剩下了寥寥数人。除了河北的李弘是敌人外,荆州的刘表,兖州的曹操,徐州的刘备,江淮的袁术,江东的孙策、周瑜,益州的刘璋,凉州的韩遂,青州的臧霸,有谁能遵从天子的号令?有谁愿意放弃手中的权力和军队,转而为天子和朝廷效力?

李弘是河北三州之主,天子的臣僚就是他的手下,他当然能成功了。

但自己呢?刘表、曹操、刘备、刘璋、韩遂这些人,哪一个愿意当自己的手下?扶持皇权,不过是一句空话,实力不够,天子还不如一个讨饭的乞丐。

现在李弘打到中原了,李弘的战刀架到了众人的脖子上,大家为了性命,争先恐后地跑来了。说白了这不是尊奉天子,而是互相利用。等到把李弘打败了,这些人马上就会变脸,一个个六亲不认了。

意图靠李弘发动的这场中原大战来消耗各地州郡大吏的实力,似乎有点一厢情愿了。到了战场上,有多少将士会抱着粉身碎骨的念头浴血奋战?想想前年的冀州大战,袁绍心里冰凉的。这事一旦弄巧成拙,稍有不慎,死的就是自己。

不过,许攸的建议太有诱惑力了。

如果能趁着这次中原大战的机会,联手各地州郡大军击败李弘,和李弘隔河对峙,最起码在未来数年来可保黄河南部州郡的稳定。另外,虽然这次大战未必能大量削弱各地州郡大吏的实力,但一定可以消灭曹操。此次战场主要是兖州,曹操不出力,谁出力?刘表和刘备都是宗室大臣,在自己极力尊奉天子重建皇权的情况下,完全可以得到两人的信任和支持。曹操势单力孤,在自己和刘表、刘备三人的威逼下,要么到朝廷做个闲职,要么杀了了事,绝不能再让他独霸一方。

解决了曹操后,自己占据中原,实力突飞猛进,后面的事就好办了。孙策、周瑜、刘璋这些小辈因为实力不济,不足为虑,只要策略得当,可以把他们一一妥善安置。刘表、刘备为了中兴社稷,会和自己团结一致,联手共抗李弘。随着时间的延续,自己的权势越来越大,实力越来越强悍,刘表和刘备迫于压力,不得不入朝为卿。自己稳定黄河南部州郡后,将来的事就都在自己的掌控之中了。

袁绍的情绪越来越兴奋,在大帐内来回踱步,仔细思考细节。

尊奉天子重建皇权,这事简单,自己说了算,但由此引起的其它所有事都建立在击败李弘的基础上。如果不能击败李弘,兵败中原,败亡的不仅仅是曹操、刘备,还包括自己和刘表,所有人都将陆续成为李弘的刀下亡魂。什么王霸之业,中兴社稷都是水中捞月一场空。

有没有把握击败李弘?

河北目前的总兵力大约在二十四万人,有晋阳六万南北两军和分布各地的十八座军大营。

塞外的六座军大营因为这两年大漠胡骑频繁叛乱,最多只能南下两万人,加上美稷的匈奴单于庭铁骑,中原战场上最多不过三万塞外铁骑。河东的五座军大营因为要威慑关中和关西,保护晋阳,不会参加中原大战。这样算下来,能参加中原大战的北疆军只有冀州的七座军大营,晋阳南北两军和塞外部分铁骑共十六万人。这是李弘能征调的极限兵力了。

自己能征调到中原战场上的兵力大约在七万人左右,如果加上洛阳和河内的军队,总兵力大约在十万人。刘表如果接受自己的建议,他将率领五万大军北上中原。曹操回到兖州后,加上夏侯渊和曹仁的兵力,有六万军队。刘备要留几万人戍守徐州,估计有三万人参战。大战时间如果延续很长,自己还可以以天子的名义征调江东的孙策、周瑜率两万大军北上支援。这样算起来,各地州郡联军的兵力至少有二十四万人。

兵力上,州郡联军占据很大优势。看样子,只要曹操、刘备能及时赶回定陶和昌邑一线,集结十万大军和李弘对抗,战线就能稳定下来。

战线稳下来后,就是相持期。

利用这段时间,各地州郡可以从容征调民夫、粮草和军械迅速赶到中原。虽然粮草军械主要由荆州、豫州和洛阳等地支撑,但以这三个地方的富裕,让二十多万大军打个半年应该不成问题。如果财赋太紧张,就以天子名义下旨临时增收赋税,无论如何也要撑下去。

大战持续的时间越长,北疆军就越困难,河北财赋就越紧张。河北的财赋出自冀州,数量有限。而自己这边的财赋就要充足很多,主要出自荆州、豫州、洛阳和河南尹,还有徐州南部的数个郡县,另外,江东四郡也有可能给予一定的支援。

等到北疆军支持不下去了,决战时间也就来临了。这场决战的胜负,将直接决定大汉王朝的命运。

这一仗,只能赢,不能输。

袁绍连夜把许攸、逢纪、辛评和袁忠请到了大帐,详细述说自己制定的迎战之策。

中原大战的规模、时间以及重要性远远大于前年的冀州大战,这是一场生死存亡的大战,所以重建皇权的威仪至关重要。如果没有统一的指挥,没有鲜明的大义,没有对大汉的忠诚,没有对兄弟的信任,失败的命运将不可避免。

这是各地州郡第三次联军抗敌了。第一次讨伐董卓,有大义,有忠诚,但没有统一的指挥,彼此间更缺乏信任,失败了。第二次讨伐李弘,还是犯了同样的错误,结果还是失败了。第三次如果再不吸取教训,还是重犯同样的错误,大家都完蛋,都到地底下去一争长短吧。

袁绍决定亲自赶到许昌面见天子和朝中大臣,主动承担起挽救社稷于即倒的重责。

“以八百里快骑急告刘表、曹操、刘备,请他们以最快的速度赶到许昌议事。”袁绍神情凝重地说道,“此次不管付出多大的代价,我们都要在尊奉天子的前提下,依靠朝廷的力量,击败李弘,拯救社稷。”

值此生死存亡的关头,没有人再说什么,都听袁绍的决定。

“大人,袁术的事如何解决?”许攸突然问道。

袁绍正在滔滔不绝地慷慨陈词,听到许攸这突如其来的一句话,顿时哽住了,一张脸憋得通红。

“大人是不是想上奏天子,招抚袁术,以此取得对九江郡的控制,不费吹灰之力得到袁术的数万兵力?”许攸手捻短须,皮笑肉不笑,眼里露出些许嘲讽。

大概给许攸猜中了心思,袁绍面色一沉,冷冷地哼了一声,显得极为不高兴。

许攸不以为意,连连摇头,“大人此奏如果递到朝廷,这一趟许昌之行算是白跑了。”

“曹操、刘备和袁术前前后后打了一年多时间,孙策和周瑜也花了很大力气,如果不是李弘突然杀进中原,袁术现在大概已经被丢到淮水喂鱼了。这个时候你出面捡便宜,请问曹操、刘备会信任你吗?孙策、周瑜会遵从朝廷的圣旨吗?”

袁绍没有说话,眼里的怒色更甚。

许攸轻轻叹了一口气,低声说道:“大人如果为了贪这么点小便宜而失去了击败李弘重振社稷的机会,是不是太划不来了?大人到底是为了照顾兄弟之情还是为了开创天下大业?”

袁绍脸色极度难看。许攸这几句话不轻不重,很是伤了袁绍的自尊和面子。

许攸还要讽刺袁绍两句,辛评及时出言阻止了,“大人,你已经和袁术断绝了关系,千万不要自食其言,失信于天下。此次曹操等人攻打江淮,袁术很多手下都投降了。以我看,大人就做个顺水人情,下旨九江,除袁术外,其它官吏一律赦免。大人先把袁术的事处理干净了,免得将来和曹操等人发生冲突。”

“目前袁术还在,他也还有一帮人,九江郡一时丢不掉。”逢纪也说道,“袁术那个人是乌龟命,死不掉的。等中原大战结束了,我们再想办法解决此事。”

袁绍的情绪受到了打击,坐在案几后面半天没说话。

“大人,你去许昌,谁统领大军?河南的战怎么打?”辛评看到袁绍闷闷不乐,故意说了一句笑话,“你不会让子远兄一个留下来,舌战北疆众将吧?”

几个人笑了起来,袁绍勉强龇了一下嘴,指着辛评说道:“你留下统领大军。至于河南的战怎么打,我刚才已经说了,还是老办法。北疆军来攻,你就退,不要和他们决战。我已经急书袁微,叫他暂时不要增援关西,全力支援河内的高柔攻打平皋城。只要拿下了平皋城,北疆军就无法在河南立足。”

“支援昌邑城的事,大人是否接受了我的建议?”许攸对袁绍的不满视而不见,看到袁绍开口说话了,马上追问道。

袁绍气不打一处来,挥手说道:“既然你这么关心此事,你亲自去办吧。”

许攸愣了一下,疑惑地问道:“大人的意思,是让我赶到陈留,领兵支援昌邑城?”

“不行吗?”袁绍反问道。

许攸瞪了袁绍一眼,冷哼一声,站起来转身就走,“此事紧急,我连夜动身。”他也不行礼了,飞步出帐而去。

袁忠诧异地看看袁绍,小声劝道:“本初兄,此地距离陈留三百多里,等子远兄赶到时,辛毗大人带着军队早走了。”

“我不愿看到他。”袁绍咬牙切齿地说道,“看到那张脸我就来气,我恨不得砍了他。”

袁忠、辛评和逢纪面面相觑,知道许攸把袁绍得罪狠了,不好再劝。

“大人,高干大人要求增援,他要夺回濮阳城。”辛评想了一下,皱眉问道,“大人,你看是不是让蒋奇大人率军支援一下?高览既然拿下了濮阳,自然不会轻易放手,两军兵力接近,高干大人肯定拿不下濮阳。一旦他兵力折损过大,反遭北疆军的突袭,再把白马丢了,麻烦就大了。”

袁绍低头沉思。

“大人,以我们的实力,即使拿下了平皋城,也无法围歼这股北疆军。”辛评劝道:“敖仓那里有张郃、张绣、王当的两万多人马,他们随时可以回援平皋。只要他们守住了黄河上的几处渡口,北疆军就可以从容撤退。既然北疆军迟早要撤,我们又何苦把兵力全部放在这里和他们对峙?”

“如果要和北疆军在定陶、昌邑一线决战,白马和濮阳就不能丢,否则将来我们还要腾出一部分兵力防守战场侧翼。”逢纪的手在地图上划了几下,“还是趁着北疆军在濮阳立足未稳的时候,把它夺回来为好。”

“好吧。”袁绍点头道,“书告高干,先把白马守好,然后再去打濮阳,不要上当中计,把白马也丢了。丢了白马,叫他不要回来见我了,自己跳黄河里算了,免得丢人现眼。”

清晨,袁绍和逢纪、袁忠等人匆忙出营,急赴许昌。

第1章 危机四伏 第十四节第9章 逐鹿中原 第三十三节第2章 燕赵风云 第四十七节第11章 长河落日 第四十三节第4章 立马横枪 第三十四节第10章 问鼎中原 第六十八节第3章 风起云涌 第十三节第4章 破釜沉舟 第二十节第2章 燕赵风云 第四十六节第4章 立马横枪 第三十六节第1章 朝阳初升 第三十三节第7章 风雷激荡 第十九节第4章 立马横枪 第四节(上)第2章 如临深渊 第十八节第10章 风雨如晦 第十五节第9章 逐鹿中原 第七十二节第5章 势如破竹 第二十六节第10章 问鼎中原 第五十五节第6章 成事在天 第二十一节第4章 立马横枪 第二十节第9章 逐鹿中原 第十四节第8章 剑拔弩张 第二十六节第1章 朝阳初升 第二十九节第4章 破釜沉舟 第十六节第1章 朝阳初升 第十七节第3章 狂风暴雨 第二十四节第10章 问鼎中原 第二十八节第3章 风起云涌 第三十四节(下)第12章 旌旗未卷 第十一节第6章 风云再起 第十五节第9章 逐鹿中原 第四节第5章 风云突变 第十八节-第二十一节第4章 立马横枪 第十一节(下)第12章 日蚀苍黄 第十九节第11章 长河落日 第五十三节第1章 危机四伏 第一节第12章 长安风雨声第4章 立马横枪 第三节(上)第9章 逐鹿中原 第七十三节第8章 箭在弦上 第十三节第4章 立马横枪 第三十三节第1章 危机四伏 第二十四节第7章 风雷激荡 第二十三节第4章 破釜沉舟 第十二节第9章 逐鹿中原 第五十九节第2章 燕赵风云 第二十八节第10章 问鼎中原 第三十八节第8章 剑拔弩张 第十节第11章 长河落日 第十一节第3章 狂风暴雨 第二十节第9章 逐鹿中原 第六十三节第5章 势如破竹 第二十五节第12章 旌旗未卷 第七节第5章 势如破竹 第十节第3章 风起云涌 第五十节(上)第4章 破釜沉舟 第二十节第9章 逐鹿中原 第六十六节第4章 破釜沉舟 第四节第10章 问鼎中原 第二十六节第10章 问鼎中原 第二节第6章 成事在天 第九节第2章 如临深渊 第五节第11章 鹿死谁手 第十六节第10章 问鼎中原 第二十三节第10章 问鼎中原 第四十九节第2章 燕赵风云 第六十节第5章 势如破竹 第二十二节第4章 立马横枪 第三十一节第10章 问鼎中原 第二节第5章 势如破竹 第二十二节第4章 立马横枪 第五十一节第15章 千钧一发间之人物传记诸生传三第8章 剑拔弩张 第十节第12章 日蚀苍黄 第五节第9章 风卷残云 第二十四节第7章 风雷激荡 第三十六节第3章 风起云涌 第一节第20章 胡笳十八拍第10章 问鼎中原 第四十一节第3章 风起云涌 第四十三节(上)第2章 燕赵风云 第二节第3章 风起云涌 第三十三节(上)第6章 成事在天 第二十八节第21章 求索复国路第5章 势如破竹 第二十三节第5章 风云突变 第三十节第3章 风起云涌 第二十四节第10章 强敌显踪迹第5章 风云突变 第三十节第2章 燕赵风云 第八节第9章 逐鹿中原 第二十一节第10章 风雨如晦 第十节第5章 风云突变 第十九节第4章 立马横枪 第二十节第3章 风起云涌 第二十七节(上)第8章 剑拔弩张 第十三节第3章 狂风暴雨 第九节第9章 风卷残云 第十九节地理环境因素与汉末三国历史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