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九十六章 孩儿要做中国皇帝

扶保潞藩、福藩南下各自为帝,人为制造两个明朝,这是一个疯狂的计划。

这个计划的可行性在于三点,一是南都的明政权现在不知道崇祯及其三子是否活着,因此帝位空悬。

二是南都政权只在淮西、武昌有两支强大兵马,而在其余地方并无强军。淮军以东海水师沈廷扬部海渡兵马至江南,不会遇到当地明军的阻拦。

三是,无论潞藩还是福藩,都有资格被拥立为帝。

基于此三点,陆四提出制造“两个明朝”的大胆设想,只要将所拥立的明朝亲藩送到江南,并同时传出崇祯及三子殉国消息,已经等了一个多月的南都文武肯定要立即拥立新君。

他们等不了。

如此一来,成功“脱险”南渡的福藩或潞藩就会如愿祭拜孝陵,从而成为明朝南方的新君。

这不是陆四前世“四镇”武夫策立,而是正统承继,远在武昌的左良玉无话可说,近在凤阳的马士英同样也必须接受事实,更莫说黄得功和刘良佐这两位还不算大人物的军头。

先送福藩还是先送潞藩,陆四在深思熟虑之后决定先送潞藩过江,让这个原本就是东林党最支持的“贤王”先为帝。

好处是三个,第一自然是潞王胆子太小,易于控制;

二是潞王登基不会遭到东林党反对,东林党的魁首史可法就是南都的实际掌权人,因此在没有福藩竞争的情况下,潞藩的上位可以说是毫无阻力;

三是潞王承序资格不如福王,又知福王想要除掉他,故而当上皇帝后一定不会同后面成立的福王政权妥协,从“两个明朝”变成一个明朝。

只要两个明朝争相拉拢陆四,竞赛“酬北”,陆四才能源源不断的从江南获取钱粮。

哪怕在北方不断的吃败仗,只要有南方的两个明朝持续“输血”,淮军就能顶下去。

这个局面很有点像当年的蒙金宋。

当然,陆四只是借鉴这段历史,他绝非完颜鞑子。

孙武进临危受命,肩负起保卫明朝的重任。

他是陆四眼下最值得信任,也是唯一能拿出手先去建立一个明朝的人选。

因为,这家伙够黑,够狠,也够狡猾。

不识字的人,有的时候比识字的人还难对付。

要想确保孙武进这个明朝的秦桧能坐稳,不会被人拉下马来,首先就必须要有武装为其保驾护航。

陆四将孙武进原本指挥的旗牌队1000精兵交由其统领,这支旗牌亲兵队也将成为潞天子的锦衣亲军。

再调冯汉部500骑兵,第二镇抽2000人,第三、第四两镇各抽3000人,计9500名官兵随孙武进南下。

以南都和江南区域的明军实力,孙武进手头这9500名“明军”可以说是无敌的。

另外沈廷扬的东海水师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为孙武进的外援,江南真要发生战事,这支水师可以随时将通泰的第三镇运过江。

届时是淮贼南犯还是友军来援,就要看形势的发展了。

光有兵马不行,还必须为潞王政权配备一支同南都政权稍有不同的文官队伍。

海州这些被截扣的南下官员就是很好的政府班子成员,尤其是这帮南下官员还“自觉”形成了拥福派、拥潞派...

拥潞派的成员多是东林复社成员或与东林复社有关系,这些人随潞王回到江南虽有“投顺”之嫌,但东林党和复社肯定不会拿自己人开刀,加上潞王又是他们最支持的藩王,一个以潞王为天子的完全东林党政权可以说是必然建立的。

但南逃这些拥潞派官员毕竟有“降顺”的污点,即便党内不会追究他们,这些人在南都政权也未必如意,因此利用好这些人,不仅能对东林一家独大的“潞天子”政权造成麻烦,也会给淮军在南都政权中批发出一帮小秦桧来。

一个大秦桧外加无数个小秦桧,以及一个由于淮军的鼎力扶持才坐上皇帝宝座的天子,这个“潞天子”政权可能比“福天子”政权还要亲近江北。

孙武进身后马车内坐的就是潞王,他一路上都在背诵一段讲话稿。

陆四亲手写给潞王的讲话稿。

“呼!”

都督在沟渠边满脸泥水的样子仿佛就在刚才,想到自己肩膀上的重任,孙武进深呼吸一口,从马上翻身跃下,朝右边站立的几十名官员一指,喝道:“你们过来!”

这架势可把陈名夏、高斗先、余允中等拥潞官员吓了一跳,一帮人犹豫着是不是不上前时,一队手持大刀的甲士就向他们走了过来。

尔后,不用这些甲士亮刀威逼,一众拥潞官员就颤颤微微的走了过去,他们被带到了那辆马车前面。

“陛下,这些都是营中拥护于您的臣子,请陛下下车与他们说几句话。”孙武进闷声闷气,心里有一万个不甘。

“啊?好,好的,好的啊。”

潞王将“讲话稿”放下,从车中探出清瘦的身影。

“是潞王!”

远处拥福派和拥其它派的官员有识得潞王的当时就失声叫道。

陈名夏等一帮拥潞派官员更是激动,不敢相信潞王就在他们眼前。

潞王缓缓走下马车,环视一众看着他的官员,脸上先是有复杂的情绪,继而坚定的咬牙,忽的激昂说道:“东虏入关,京师沦陷,北方告急,中国告急!诸位,大明已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我们所有人都要铤身而出,用我们的血肉筑成新的长城,将满州鞑子赶出中国!”

激昂声中,潞王的身影显得很是高大。

他的言辞不仅让拥潞派官员们激动起来,也让拥福拥其它的官员都激动起来。

拥立新君是他们的共识,抗清同样也是他们的共识,否则他们不会南下!

“孤是穆宗亲藩,于此国家危难之际,孤断不会置之不理!而你们中有些人在京师从贼,”

“殿下,我等...”

陈名夏等人心中一慌,急于解释当时的无奈。

潞王却挥手打断他们,掷地有声道:“不必解释,因为无须解释!不管你们是否投降过闯贼,孤都赦免你们!孤以为降贼是为难臣,降鞑才是奸贼!”

“殿下!”

所有官员听了潞王的话都眼眶一红,有些人甚至忍不住落了泪。

“祖宗江山社稷绝不能断送,中国之地也绝不能为满洲所有,孤今日就要带着你们去南都,孤要你们同孤一起奋发图强,继承太祖事业,驱逐鞑虏,恢复中华!”

“驱逐鞑虏,恢复中华!”

激动的声音中,拥潞派的官员连同他们的家眷随从一起被带出了营地,追随潞王上了一艘高大的海船。

这让留在营中的其他官员感到不解,不知为何潞王不带他们一同南下。拥立观点不同,但既然潞王首先脱险南渡,那大家为了大局也肯定会支持潞王的。何以就这么抛弃了他们?

“沈司业,潞王这是什么意思?难道我们不是大明的臣子吗?”庶吉士周钟发现国子监司业沈廷扬正在与人说话,急得抓着栅栏大声喊了起来。

“这...”

沈廷扬叹了一声,要弟弟沈廷飞去准备潞王南下的事,走到栅栏外对那周钟道:“你们...等下一批吧。”

这就是答案。

.......

盛京,忽然八门同时擂鼓,声震全城,连宫城都被惊动。

上百骑于盛京城中纵马奔驰,马上的八旗将士兴高采烈的大呼:“入关了,入关了!”

这上百骑以极快的速度将摄政王率大军击败李自成,成功夺取明朝京师的好消息传遍盛京。

留守盛京的镶蓝旗主、和硕郑亲王济尔哈朗也在同一时间将这个好消息报进宫中。

清宁宫中,刚刚送走郑亲王的庄妃博尔济吉特氏抱着自己的儿子福临,高兴的摸着儿子脑袋欢喜道:“皇帝,你要去关内做中国人的皇帝了!”

“额娘,我是满洲人的皇帝,为何要做中国人的皇帝?”

九岁的福临对于中国的概念很是模糊,他只知道自己是大清的皇帝、满洲人的皇帝,不明白怎么突然就要去做中国人的皇帝。

这个问题让庄妃怔住,一时不知怎么回答,想了想道:“做中国人的皇帝是你父皇生前的夙愿,也是他一直努力的目标,现在这个目标由你来实现,额娘想你父皇在天之灵一定很欣慰。”

“噢,”

福临点了点头,抬头看着自己的母亲:“额娘,那我怎么做的中国人皇帝?”

庄妃道:“当然是你叔父睿亲王的功劳了。”

福临不明白:“叔父做了什么?”

“他啊,带着咱大清的勇士打败了夺取明朝江山的流贼,要把咱们大清的都城迁到北京去,所以你马上就要做中国人的皇帝。”

庄妃心中很激动,因为这件事是满洲多少人的心愿,不想真的实现了,而且是自己的儿子去当中国皇帝。

“叔王打败了明朝的流贼,孩儿就能做中国皇帝?”福临显然还没明白。

“当然!”

庄妃笑了起来,“明朝的流贼是很厉害的,他们都被你叔王打败了,以后就更加没有人是我们对手了。”

福临懂了,点了点小脑袋,却说道:“额娘,那应该是叔父的功劳,是他打败的流贼,理当他做中国皇帝,怎么轮到孩儿做呢?”

庄妃一愣,摇头道:“你是皇帝,你叔父是你的臣子,他手下的勇士都是你的臣子,他们是在替你这个皇帝冲锋陷阵,所以只能由你来做中国的皇帝,他们不可以的。”

“噢,这样啊。”

福临彻底明白了,继而很是开心问母亲:“那孩儿什么时候能去中国当皇帝?”

“快了,快了。”

庄妃抱着的是儿子,脑中浮现出却是小叔子多尔衮的身影,想到多尔衮的几次夜入,旷了一个多月的身子没来由的一暖。

她很快就会见到多尔衮了,再忍忍,再忍忍。

.........

大顺军撤入山西以后,多尔衮下令阿济格率部停止追击,返回北京休整。

这段时间,多尔衮一直以为李自成会在太原坐镇,然后从陕西等地火速调兵入晋,加强山西防务。然而让多尔衮做梦也没有想到的是,李自成没有留在太原坐镇,反而同刘宗敏等大将率主力继续西撤,像是准备直接渡过黄河回到西安。

这给了多尔衮攻占山西的信心,但在此之前他却给吴三桂连发三道手谕,要求将潜藏军中的崇祯太子送到京师。

吴三桂对此却是犹豫不决,先后回信都说崇祯太子不在他军中,乃是外界有人造谣,意离间吴三桂与满洲关系。

事实上崇祯太子的确在吴三桂军中,乃是由一个老太监带着太子扮作百姓投奔过来的,吴三桂当时大吃一惊,不敢声张命人偷偷藏在军中。

只是这件事不知怎么就被满洲人知道了,搞得吴三桂现在也很矛盾,他虽已经降清并接受满州平西王的册封,然而军中依旧打着“复君父之仇”旗号,并且与明朝不愿降清的官员保持一定联系,这说明吴三桂现在对局面也看不透,或许说他也不认为满洲能占中国,因此现在要是把崇祯太子交出,无疑就是断了他的后路。

只是,多尔衮催逼甚急,吴三桂若还是不将崇祯太子交出,恐怕满洲真的会怀疑他。

自山海关之战后,吴三桂一直被多尔衮逼迫为前锋追击李自成主力,大小数战虽斩杀了不少顺军,吴军的损失同样很大。一片石之战,本就伤亡一万余,现在吴三桂军中健卒已不到两万。要是满洲人怀疑他调兵来攻,吴三桂是万万难以敌挡的,并且,吴三桂也不可能再投顺。

所以,这件事真的是棘手。

不知道是交还是不交的吴三桂向其幕僚方光琛讨教。

方光琛是原辽东经略方一藻的儿子,善奕、能诗、多游谈,常常以管仲、诸葛亮自比。

当时在舅舅祖大寿部下为中军的吴三桂主动拜于方一藻门下,与方光琛相识。方一藻去世后,方光琛便一直跟着吴三桂,帮助其襄赞决策,名为幕僚,实是军师。

方光琛直接说道将太子送给满州人,必定是被杀害的多,建议吴三桂最好是不要交。

吴三桂犯难道:“不交多尔衮必疑我,我们可打不过八旗。”

方光琛摇头道:“长伯,李闯没有杀害太子,连永王、定王,还有秦藩、晋藩全都没有杀害,你又岂能连李闯都不如。况眼下明朝势力犹大,难道你真要永远侍清不成?”

“这...”

交也不是,不交也不是,吴三桂头都大了,暗骂太子跑哪里不会偏跑他这里来。

“我看不如悄悄放了,命人送他往江南,这样一来长伯名声不损,二来万一太子能够至南都,将来...”

说到这,方光琛止住,他相信吴三桂能明白他指的是什么。

“好,就依献廷的办,九王再催,咬死不知便是。”

吴三桂拿定主意,命人将太子偷偷送出军营,密令护送之人一定要将太子送到江南。

几千里外的山东南境,同样围绕送还是不送,一大帮人争论了半天。

第二百三十七章 我说崇祯没死就没死第六百五十四章 顺妃第三十五章 当爹的就得复仇!第四百一十七章 大顺公主的嫁妆第一百零二章 围城打援第三百二十四章 和硕额驸第九百五十七章 第四军助战变主战第一百六十章 陆家子,为天子第四百章 白面书生尽坏事第一百四十四章 那支兵不错!第六百八十六章 监国,天下第一孝子也!第四百五十一章 西进商洛第三百一十二章 世间从无圣人第二百二十一章 冥冥之中有困果第六百二十三章 我就是正统!第一百九十六章 大顺军到第五百七十四章 汉军八旗第八十六章 下扬州第八百二十五章 隆武元年第五百二十五章 多尔衮哪来的勇气第七百零六章 李成栋设伏摩天岭第七十二章 造反没有回头路第九百四十九章 身家富贵皆在爷身上第一百九十八章 我路部院也!第十五章 我有虎臣 江淮无忧第七百三十一章 八大王的真理第一百二十一章 生死天注定第二百七十四章 侯爷的蛋,众望所归第五百六十三章 不可沽名学霸王第一百七十一章 陛下走不得了第三百三十九章 天命在我!第一百章 陆爷学兵法第三十章 运河大暴乱(谢盟主龙凤天命!)第一百七十四章 小四子的戾气越来越重第四百七十章 汉奸不汉奸第六十六章 淮军,平乱第四百零六章 西线大溃败第七百一十八章 最后的满洲第四百七十五章 满洲大败,指日可待第六百零五章 顺,大大的顺第三百零六章 汉军旗的福地第一千零三章 雄师过大江第八百一十三章 监国归京第六百四十章 大顺招抚南方诸省总督大学士第二十九章 逼急了,打进淮安城!第五十章 淮字能灭清!第三百六十六章 豪格收女婿第四百五十三章 既寿永昌 大印千古第四百六十二章 无毒不丈夫第十四章 漕运总督 巡抚淮扬第四百六十三章 打进京师第四百三十九章 要大顺还是要大明第一百九十一章 总兵多保重第五百七十一章 去皇帝号,降称国主第四百六十六章 辽王可投明主第八百一十章 新编桃花扇第六十五章 破局之法,唯攻扬州第七百六十八章 动手之后不纳降第三百一十一章 劫孔救淮第四百一十七章 大顺公主的嫁妆第一千零二章 朕将亲祭明太祖第二百六十七章 四镇去其一第五百八十九章 汉人的福,不太好享第六百零一章 清天当灭,白旗当反第二百二十六章 顺予我侯 明当予我公第七百三十章 欲称天子,先灭大西第二十三章 风起运河第五百六十五章 中国有人,不可轻侮第二百四十七章 可为将,不可为帅第二百六十八章 刀斧手何在!(谢盟主无泪懒虫)第二百四十五章 陆四指定专用第九百三十二章 皇后娘娘喜礼第七百三十四章 大西皇帝万万岁第七百六十章 穷途末日东西二府第七十二章 造反没有回头路第六百六十五章 贝勒就值十两银第三百零四章 淮军第六镇第二百零一章撑下去第一百零三章 扬州三将第八百零六章 纲常万古,节义千秋第四百八十八章 大顺帝位之争第一百七十五章 你想当皇帝?第五百五十四章 杀他个回马枪第一百六十一章 陆兄弟,你家祖坟被刨了第二百六十四章 张国柱,堪用第二百七十四章 济南鏖战第四百七十七章 陛下不在,我为万岁第二百一十九章 你真是咱的萧何啊第四百三十九章 要大顺还是要大明第六百二十三章 我就是正统!第四百零八章 奇袭北京第四百七十四章 西安光复 天下长乐第七百七十一章 一统天下势已成第一百三十九章 陆爷英明第一百一十二章 都司,给弟兄们留点种子吧第五百九十一章 老爷我还是要回来的第二百四十三章 北方的天要变了第六十五章 破局之法,唯攻扬州第二百七十五章 赌品好,放手用第三百四十一章 光着膀子拎大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