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随马世龙一起出征孟密土司,被马世龙的野蛮打法给震惊了。
“将军神武!有此神器,攻灭东吁指日可待!”孟密土司咽了一口口水说道。
“呵呵,这原本是要用到孟密城的,可惜你等先降。”马世龙不客气地说道。
“天兵神威,我等一直心系天朝,只是迫于东吁的兵威,才不得不暂降于东吁。我等日夜期盼天兵的到来,其心天地可鉴。”孟密土司马上说道。
“陛下,想邀请孟密的大小土司进京觐见,你等可愿意?”马世龙问道。
“得见天颜是我等的荣幸,是几辈子修来福气,这可是求之不得的事情,怎么会不愿意呢?只是不知安排在何时?我等好早做准备。”孟密土司高兴地说道。对于能觐见大明天子这样的事情,他们还是很高兴的,只是他们没想到是他们去了之后,全部被朱由校留在了京师,就再也没有能够回到故地了。
“等孙提督那边安排好之后,你等和孟养的大小土司一起进京。”马世龙说道。
“是,我等立刻派人回去准备。”孟密土司说道。
……
马世龙攻破宝井之后,将宝井所有的男丁全部都抓起来修棱堡和挖矿,而女子全部被送到了陇川。只是宝井是矿区,男子多,而女子少。有了大量劳动力的补给,棱堡的修建速度明显加快。
天启六年(1626)六月初五日丑时,灵丘、浑源州等地地震。灵丘连震一月有余,震摇数十次,全城尽塌,官民庐舍无一存者,压死居民五千二百余人,往来商贾不计其数,枯井中涌水皆黑。这次地震根据后世推测应该是七级地震,地震一共波及四省六十余府州县,死伤无数,损失难以估量。
对于救灾的事情,朱由校从来都是放在首位,在明末救灾真的直接关系到江山社稷的安稳。救灾的事情都是内阁直接负责的,而朱由校从旁协助,这次朱由校不但令吴有性率领太医院几百人赶赴灾区,而且还令京师都督府协助参与救灾。调动军队参与救灾,无形中加快了救灾的速度,同时也能震慑在灾后出现的一些违法乱纪现象。
相比大地震而言,朱由校的第一条新政推行更是让整个帝国关注。现在不但《大明帝国报》和《大明儒报》在刊登和议论这一条新政,而且民间其他的报纸也在议论这条新政。
《大明帝国报》和《大明儒报》第一次在新政一事展开了交锋,只是这次交锋并不在新政上,而是在帝国银行上。
《大明儒报》一直极力反对朱由校经营帝国银行,只是在这次在新政推出之后,反对的声音更加强烈。从古至今,朱由校是第一个摆在台面从事商业的皇帝,而以前大多都是偷偷进行的。
《帝国报》可是有背景的报纸,只要谁敢发文反对皇帝经营帝国银行。锦衣卫或者东厂马上就会提供一份资料给《帝国报》,资料上就会有此人家族中谁谁在经商,而且此人通过家人经商获得了多大的利益的资料。在明朝,官员表面虽不经商,但暗地里却在扶持家人或者下人去经商,这个事情几乎一查一个准。
通过使用这个阴险的办法,《帝国报》硬是强压了《儒报》一头,几个回合下来就没人敢给《儒报》写文章反对朱由校经营帝国银行。杨涟领导下的督察院按照《帝国报》提供的资料几乎也是一查一个准。而且上了报纸的人,他的事情盖都盖不住。
同时《帝国报》还详细地列举了一份朱由校从内帑拨钱赈灾,给官员发放俸禄,组建新军,出征各地所费钱钞的数据。用数据说话,比任何话语都有说服力,这个举动使得朱由校在民间的形象瞬间高大起来,也使得朱由校获得了越来越多的民心。
但这条新政却是的确确地直接损害了帝国大多数官吏和商人的既得利益。各地官员不敢明里抵抗新政,但暗地里耍手段人却是不少。山东有些县城甚至出现了流民砸抢帝国银行一事。山东是距离京师近,是最早实施新政的地方,也是最早暴露问题的地方。
而山西、河北和陕西三省由于官吏被清洗了一遍,是新政推行最好的地方,几乎没有遇到太大的阻力。尤其是山西和河北两省,可以说从内阁颁行新政起,就一直大力协助新政的推广。
黄尊素亲眼看到了山西取的成就之后,他完全赞同杨涟的观点,而且在河北藩王的影响也非常小,这就让河北几乎实施了与山西同样的政策,甚至连商税都提高到了十五税一,矿税也学着山西一地在执行。
“杨爱卿,对于山东一地打砸抢帝国银行一事你怎么看?”朱由校问杨涟道。
“表面看起来是流民作乱,可背地里应该有当地衙门的支持。”杨涟回答道。
“袁可立还能用否?”朱由校冷声道。
“袁抚台为四朝元老,为官不阿权贵,敢于为民请命,力保山东不失,其功之大,足以媲美孙阁老。此事绝对与袁抚台无关。”杨涟回答道。
“着山东巡抚袁可立协助督察院彻查山东砸抢帝国银行一事,同时锦衣卫协助处理。”朱由校下令道。
“诺。”
“如果需要杀一批人才能将新政推行下去,朕不介意就从山东开始杀起。”朱由校冷声说道。
“陛下,山东之事,臣一定会给陛下一个满意的结果。”杨涟赶忙说道。杨涟知道朱由校说要杀人,那是真的会杀人的,朱由校在山西一地杀的官员就比他在河北加山西两省杀的官员还要多。
“朕知道你怎么想的?朕也不想杀人,朕也不是天生就喜欢杀人,这都是逼出来的。如果为了帝国的江山社稷,需要屠得百万人,那朕真不介意来做个屠夫。”朱由校说道。
“臣明白,如果真需要杀人,那就让臣来做这把刀吧,陛下将会是一代圣君,必定是会名流千古的。”杨涟回答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