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钱谦益最后的结局会怎么样?朱由校已经不关心了,如果钱谦益能活下来就让他在台湾发挥最后的剩余价值,教化当地的百姓,台湾人也需要这样的大儒。
在这个月之内,王良妃、襄嫔、恪嫔三人接连被确认怀孕,才将皇宫沉闷气氛冲淡了许多。朱由校突然觉得自己好像很有种马的天赋,简直堪称“人形播种机”,朱由校甚至在想,不会最后弄出上百个儿女出来吧。
为了在十二月份之前完成对辽东巡视,朱由校决定在五月份出巡。
朱由校此次的出巡计划再次遭到了朝廷上下激烈的反对,而且反对的声音比上次更为激烈。
“陛下,君子不立于危墙之下,辽东战事未稳,建虏猖獗,乃兵凶战危之地,还请陛下三思。”韩爌劝阻道。
“请陛下三思!”百官纷纷跪倒在地说道。
“朕也知道辽东是兵凶战危之地,但是辽东朕必须去一趟,此事关系到辽东的局面。现在努尔哈赤刚刚去世,后金局势不稳,不足以威胁到朕。朕绝不会深入辽东,最多只会留在山海关而已。”朱由校说道。
“建虏骁勇善战,就算只留山海关,也是极其危险的。”魏广微也劝阻道。
“朕此次会带五万御林军前往以备无患,就算建虏突袭山海关,朕也可以确保万无一失。”朱由校说道。
“陛下,千金之子,坐不垂堂,陛下乃万金之躯,如有任何闪失,则帝国危矣。”李起元也劝阻道。
“各位爱卿的意思朕明白,此事容后再议吧。”朱由校说道。说完,朱由校转身就走了。
“陛下……”百官还想劝阻朱由校,只是朱由校已经头也不回地走了。
虽然在朝会上没分出个结果,但是在朝会之下,朱由校已经安排出巡的事情。这次朱由校准备将汤小红训练的三千女兵也一起带上,如果有机会的话,朱由校想让她们也杀杀人,见见血。
朱由校再次一意孤行,反对朱由校辽东巡视的声音也越来越激烈,每天都有无数地奏章飞到朱由校面前,朱由校一律留中不发,每天请求面圣的人也是络绎不绝,朱由校也一律不见。
张嫣也极力劝阻朱由校不要巡视辽东。
“宝珠,今年朕有大劫,朕必须去一趟辽东,如果能避过此劫,朕定可再活几十年,如果避不过,朕这里有一份密旨,关系到帝国的储君,你要保存好。”朱由校说道。
“妾领旨。”听到朱由校的话,张嫣泪眼婆娑,她不知道该说些什么了。
朱由校轻轻擦掉张嫣的泪水,说道:“宝珠,朕又不是说一定会出事,你放心吧,朕一定会没事的。”
“皇上洪福齐天,定会平安归来的。”张嫣肯定地说道。
“宝珠,此次去辽东,朕准备让小小一起去。”朱由校说道。
“皇上,准备让小小进宫吗?”张嫣轻声问道。
“没有的事,小小掌管的凤求凰也算是皇家的产业,朕觉得有必要带小小出去见见世面,不能只待在京师,这样对她不好。”朱由校解释道。
“小小虽然出身不好,但这两年小小的表现可圈可点,给她封个贵人还是可以的。”张嫣微笑着说道。
“小小现在是凤求凰的掌柜,朕可没有这样的想法。”朱由校说道。
“小小今年也十八了,她也不能为了凤求凰终身不嫁吧,你也不能这么狠心啊!要不你干脆将她纳为外室吧,皇上。”张嫣建议道。
“此事再说吧。”朱由校没想到一转眼小小也到了出嫁的年龄了,将小小困在凤求凰,真的对小小很不公平,朱由校不由得要去想着怎么安排小小的事情了。
“皇上,此次出巡带上张妍吧。”张嫣轻声说道。
“嗯。”朱由校点点头。
……
四月三十日,临出行的前一天,朱由校再次召集了内阁会议。
“朕此次出行势在必行,众位爱卿也一直劝阻朕,但朕有迫不得已的理由,朕留了一封密旨给皇后,如果万一,朕是说万一有什么不测,你等可按密旨上的旨意行事即可。”朱由校叮嘱道。
“诺。”众人也不再劝阻了,也知道劝阻也没有任何作用。
“陛下,朕请求随驾。”杨涟躬身说道。
“不用了,朕此次不准备带文官前去,如果有难以决断的事情,可以用快马送至山海关。”朱由校说道。
“诺。”
……
安排好京师的事情之后,朱由校于五月初一正式出行,随行的五万御林军由卢象生亲自率领,熊廷弼被留在了京师。朱由校需要可靠的人来稳定京师的局面。
朱由校的队伍还没走一半的路程,就收到消息,第二次宁锦之战爆发了。
“陛下,建虏出兵宁锦,辽东局势未明,臣以为当速回京师为上。”卢象生建议道。卢象生骁勇善战,如果是他一个人的话,他肯定会迫不及待地想建功立业,但是现在皇上在此,他不得不优先考虑朱由校的安全。
“建斗,你怕吗?”朱由校冷声说道。
“臣不怕,但陛下的安危事关帝国的安危。”卢象生回答道。
“众位将士,你们怕吗?”朱由校高声问道。
“臣等誓与建虏决一死战。”众将高声回答道。
“朕告诉你们,朕也不怕,朕是帝国的天子,岂能听闻建虏出兵消息就望风而逃?在帝国,只有战死的天子,绝没有逃跑的天子。朕当年能在大同击溃林丹汗的大军,朕今天也能在辽东击溃建虏的大军。朕也一定会击溃建虏的大军。”朱由校高声说道。
朱由校虽不知道历史上宁锦之战什么时候爆发的,但是他知道宁锦之战最后是明军取得了胜利。朱由校更明白,他不能退,他一退肯定会影响辽东大军的军心。
而且自从朱由校穿越之后,现在的辽东形势远比历史上的辽东形势要好,光是拨给辽东的粮饷,就比历史上充足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