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萨克骑兵的确骁勇善战,在于明军的龙骑兵对抗中逐渐占据了上风。但明军的龙骑兵依靠装备优势勉强支撑着。
而明军的步兵在对抗中稳稳地占据着上风。俄军虽也少量装备了天启枪,但全员装备天启枪的明军前,俄军根本无法与之对抗。而且在火炮上,明军受朱由校的影响,一直非常注重火炮的发展和配备,在战场上,明军的火炮一般在敌军的一倍以上。
但受制于运输等问题,明军的野战军一直以轻型火炮为主,尤其是改进型虎蹲炮更是数量惊人,基本上每百人会有一门。
“大人,龙骑兵快撑不住了,要不要动用预备队?”高甲的参谋问道。
“不行,现在还不能投入预备队。传令,将所有的骑兵炮全部调给龙骑兵。告诉孛尔吉提督,无论如何也要再坚持一个小时,一个小时之后,我会动用预备队。”高甲冷声道。
现在战事才持续两个多小时,高甲不想过早地投入预备队,预备队是他最后的手段之一。
“诺。”
“传令军法处率兵上前督战,敢后退一步者,军法从事。”高甲接着说。
“诺。”
……
孛尔吉提督接到高甲的命令之后,亲自率领龙骑兵压了上去。很快军法处率领着数十人出现了在龙骑兵阵型的后方,军法处迎风飘扬的旗帜让在场的龙骑兵心里都一紧。
此刻明军严苛的军纪发挥了强大的作用,来自各个部落的龙骑兵们都知道,后退一步不但意味着死亡,而且帝国分给他们的草原都会被衙门收回,同时会剥夺他们家人的军属资格。这对于他们的家人来说就是一场灾难,甚至一夜之间就会家破人亡。
明军的军纪绝不是口里说说而已,为了保证军纪的执行,在朱由校的督促下,专门成立军法司负责军队的军纪,而军法司又归于都督府直接管理,确保执法上的独立性,也才使得明军军纪深入到了每个士兵的心中。
孛尔吉提督的身先士卒和军法处的到来,使得龙骑兵爆发出了巨大的潜力,被压制了许久的龙骑兵竟然渐渐地扳回了劣势,与哥萨克骑兵杀得难解难分。
而苏尔古特的俄军见援军在鄂毕河左岸与明军杀得天昏地暗,他们也按捺不住了,从南面和西面两个方向同时杀出,他们试图与城外的俄军里应外合击败明军。
城外的明军早有准备,从城内冲出来的俄军遭到了明军的阻击。明军利用阵型将俄军死死地拖在苏尔古特的城门口,而狭窄的城门口又正好适合明军的火炮集中火力攻击。
明军在攻城上虽没占到优势,但在防止俄军突围上却是占尽了优势,密集的火炮攻击,使得聚集在城门口的俄军死伤惨重。此刻明军的炮手根本不需要瞄准,只需要将炮弹打到城门口地方就必定能给俄军造成伤害。
高甲见苏尔古特的俄军发起了攻击,他立刻下令要求步兵加紧攻势,现在步兵的优势明显,俄军步兵被明军的步兵打得节节败退,但此时城外的俄军受到苏尔古特俄军的影响,士气大涨,双方又陷入了胶着之中。
一个多小时之后,虽然城外的战斗还未分出胜负,但苏尔古特城那边已经分出了胜负。在密集的火炮和明军的天启枪攻击之下,苏尔古特的俄军在数次进攻无果的情况下,被迫又退回了城内。
“传令,令预备队出击,支援龙骑兵。”高甲见状,毫不犹豫地投入了龙骑兵的预备队。
预备队的投入,使得龙骑兵终于开始开始占据上风了。而苏尔古特城俄军的失败,已经影响到俄军援军的士气。
明军现在的气势如虹,给了俄军援军极大的压力。在明军的压力之下,率先逃跑的居然是一直占据着上风的哥萨克骑兵。哥萨克骑兵缺乏纪律性,而俄军对哥萨克骑兵的约束又不够在这一刻毫无保留地被暴露出来了。
哥萨克骑兵来去如风,他们撤离战场的速度非常快,俄军甚至还来不及反应,哥萨克骑兵就已经跑得无影无踪了。
侧翼失去了哥萨克骑兵的保护,俄军的步兵完全暴露在明军的攻击之下。仅仅不到半个小时,俄军的援军就全线溃败。
当苏尔古特城内的俄军将领们举着望远镜看着城外四散奔逃的俄军的时候,他们的心情降到了冰点,他们彷徨了,他们知道援军暂时肯定不会再有了,是困守苏尔古特城,还是投降?此刻他们心中都没有了答案。
战斗结束后的第二天,高甲把握住时机派出了使者进行劝降。
俄军也给出了投降的条件,那就是要明军允许他们在保留武器的条件下撤离苏尔古特。这个条件被高甲毫不犹豫地拒绝了。
在劝降失败之后,当天下午,明军对苏尔古特城再次发起了猛攻。俄军虽然士气低落,但凭借着城内的防御工事还是击退了明军的进攻。
而别列佐沃的八千明军此时也顺着鄂毕河南下与另外一支进攻托博尔斯克的明军汇合了。托博尔斯克是秋明城的门户,是俄军在鄂毕河上最重要的据点。但由于援助苏尔古特,托博尔斯克城内只有一万俄军,不过从秋明出来的俄军两万援军也在向托博尔斯克进发。
祖大寿迫不及待地向托博尔斯克进军,他是怕苏尔古特城陷落之后,俄军会放弃托博尔斯克退守秋明城,这样的话,不利于明军分割消灭俄军的主力。
五月二十日,俄军的援军先一步抵达了托博尔斯克,托博尔斯克的俄军守军达到了三万三千余人。
五月二十三日,祖大寿的大军抵达了托博尔斯克。抵达托博尔斯克之后,祖大寿并没有立刻发起攻击,而只是将托博尔斯克给包围了。
五月底,苏尔古特的战争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明军击破了俄军在苏尔古特城东面的防守,苏尔古特城的三万俄军被俘虏者多达一万八千余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