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98章 定音一锤

南方士子不满朝廷只在北方广设官学,民间士子民怨沸腾,礼部衙堂门口,每日里都有书生学子前往抗议。

这些士子们大都家园渊源,许多人家中长辈都有官身,再加上应天本就处在南边,严格算来,整座应天府的人都可以算作南方人。

京城在南方,朝廷却要在北方广设学堂,招引平民入学。

得知了这个消息之后,就连城中的百姓们的不满都被煽动起来了,街头巷尾对朝廷的这项决议议论纷纷。

若说先前北方士子弄出来的动静只有五分,而今的动静,却是有十分了。

“朝廷此议,何其不公?缘何我南方士子便参加不得恩科。这朝廷究竟是天下人之朝廷,还是只是他北人的朝廷?”已经有情绪激动的书生,说出了此等大逆不道之言。

同时,国子监中,一众学子也为此事吵得不可开交。

国子监的生源为各州府提学举荐,南北皆有。但因为整体文化氛围的关系,大体上还是以南方人居多。

此时京中大儒,以刘三吾最为德高望重,此时的朝廷翰林官,在一定程度上是兼任着国子监教谕的。刘三吾这几日数次来到国子监讲学,兜售“国富而贫治,民愚则易治”的理论。

“商君曾言:以强去强者,弱;以弱去强者,强。”

“国为善,奸必多。”

“国富而贫治,曰重富,重富者强;国贫而富治,曰重贫,重贫者弱。”

“是以广设学堂,乃奢靡不智弱国之举。”

“天下百工百业,恰如城砖垒砌,高低堆迭,各安其分,方为高墙。”

“假使低处之砖皆欲堆于高处,高墙如何垒就?空中楼阁,岂能久乎?”

“是以妄使百姓皆认字读书,便如欲建空中楼阁,必使百姓不安其分,此取祸之道也。”

“万民安分,则天下自安。”

讲台上,刘三吾老老神在,叙述着自己的道理。讲台下,一众国子监生之中,有许多人都在点头。

刘三吾心中满意,国子监生,可以说是大明读书人之中流砥柱,只要国子监中大多数的学子心向自己,那么基本上,也就代表天下学子和自己站在了一边。

当然,也有学子对刘三吾所言表示了疑惑,如有些学子认为,刘三吾所言与此前周王殿下所教授的“国富论”有所出入。国富论认为,民富则国富,应藏富于民,而不是一昧节俭开支,弄什么“国富而贫治”。

刘三吾则认为藏富于民,并非指的是将国库的钱财用于开启民智。所谓“藏富于民”,指的是国家应致力改善民生,使得百姓“家家户户皆有余粮”,百姓若丰衣足食,即便国库了无余财,天下也是盛世。

而开启民智,靡费甚重,却没有实际上的好处。百姓们渴求家中出读书人,把孩子送到学堂,反而会使得百姓家中劳动力减少,降低了家庭种地做工的产出。

而且即便出身平民的读书人数量多了,可每年能中举做官的人数却仍然只有那些。朝廷花费钱粮兴办官学,培养出了读书人,实际上却只是消耗了朝廷的钱财,培养出了一群高不成低不就的书生而已。

这些人考不上举人进士,又读了书,必定好高骛远,久必生事。消耗了国库的钱粮,抽调了百姓家中的劳动力,只为了做这样的一件事,自是分外不智。

刘三吾是大儒,国子监的学生们即便再有见识,至多也不过只是还没有出茅庐的毛头小子而已,刘三吾这般剖析,他们自是无法进一步辩驳,其结果就是认同刘三吾“国富而贫治,民愚则易治”理论的士子越来越多。

到最后,甚至有国子监生对朝廷的这项决议忧心忡忡,准备自发聚集同窗叩阙上书,警醒皇帝的。

自此,南方士子、国子监生这两个京城最大的书生团体,俱都成为了朱标决议的反对者——无论是反对朝廷只给北方人开恩科,不给南方人开;还是反对皇帝准备开启民智,广设学堂的。总之,对于这项还没有付诸行动的新政策,“民怨”已经是彻底的沸腾了。

这些士子们的躁动,也使得许多本就反对此事的官员们感受到了“民意”的支持,他们更加积极的上书朱标,要求皇帝收回这一项“乱命”。

雪片般的奏疏递入皇城,把负责搬运奏疏的福安等太监累的够呛。

“这些都是朝中诸位大人们,送上来要劝阻朕的?”

看着被太监们如流水般搬进谨身殿、几乎没个尽头的奏疏渐渐堆成的小山,朱标似笑非笑。

“禀陛下,是,是……”福安喘着粗气道。这几日,这些官儿如同疯了一般的疯狂上疏,陛下留中不发,他们也毫不气馁。

每日里上疏越来越多,真真是苦了他们这些负责搬抬的太监。平日里只需要搬个一趟,现在竟是要搬个十几二十趟。

福安不年轻了,这几日搬抬这些奏疏,累的腰酸背痛,在心中已不知咒骂了那些个老学究多少回了。

朱标“嗯”了一声,坐在上首随意拿起一本奏疏,这本奏疏,是来自于翰林院的一位翰林的。

上面引经据典,博引众家,驳斥朱标“单在北边开学堂”的做法。同时用“国富则贫治”的理论,申斥朱标开启民智的主张是靡费铺张,最后则是惯常的危言耸听,指出皇帝若是一意孤行,日后必然国将不国……

“呵,冠冕堂皇,却是满纸荒唐……”朱标合上那奏疏在手中掂了掂,这篇“雄文”洋洋洒洒足足有万余字,拿在手中竟是有些压手。

又看了看那些堆积如山的奏疏,朱标“呵呵”一笑,道:“既然要朕‘国富则贫治’,每日里上这般厚重的奏疏,着实有些靡费纸墨了。”

“传旨下去,朝廷各部每月所供笔墨纸砚,皆减少五成,以示朝廷上下节俭之意。”

大明官员上奏疏所用的笔墨纸砚,皆是在朝廷公中开支。减少他们这方面的开支用度,足以让他们知道皇帝已经对他们上疏内容的不满。

看过一篇长篇大论,剩下的这么多如山的奏疏,朱标也懒得去看了。对召进殿中的内阁诸辅臣道:“这些奏疏,就劳烦诸卿好生分类了。”

“是和这一般的,便按老规矩将名字记录下来,而后留中便好。”

“是。”一众内阁辅臣,自是遵旨而行。此时朱标的内阁,以直臣道同、罗复仁为首,这些人是陪着朱标许多年的亲信,自是不会心向刘三吾那些翰林。

在登基后,朱标又遴选了几名有才能的年轻人入阁,分别原海事司主事杨士奇、原税务司尚书颜希哲。这两人一人是周王朱肃的爱徒,另一人则是自我定位为孤臣的人物,自然也不会和刘三吾等人沆瀣一气。

四人在政治立场上,都是站在了朱标的一边,认为推动北方兴建官学学堂,从而缓步开启民智,是大明走向更加富强的必由之路。因此看到这些如山一般的反对奏疏,几人面上都有着担忧的神色。道同道:“陛下,而今反对一派已是成了气候。”

“若是强推此事,只怕困难重重……是否先暂时搁置此事,更加稳妥些?”

颜希哲也道:“陛下,而今刘三吾等拉拢官员、士子,声势一时无两。”

“而今士林民间之风向,尽在对方掌握。若是继续听之任之,于陛下之大计,实在大为不利。”

“陛下若能允准,臣可出面为陛下拉拢支持大政之人,与刘三吾等人分庭抗礼……待时机成熟,陛下所谋之大事自然便可水到渠成。”

“呵呵,两位爱卿拳拳之心,朕是知道的。”朱标却是摆了摆手,拒绝了两人的提议。随后目光转冷,道:

“大兴教化,培养人才,收拾人心……多好的事啊,可偏偏有人,算的却不是这笔账。”

“这些人说的冠冕堂皇,然而,当真是为了我大明吗?”

“不过是因为事情牵涉南北,牵涉到他们这些读书人高高在上的地位……而今大明伟业不过将将起步,四方还未彻底同化为我华夏之土,有些人,却已经起了门户地域之见,沽名钓誉之心。”

“朕和父皇,都未曾玩弄过什么帝王平衡之道,我等要的,是华夏万众一心,是大家伙一起联合起来,振兴中华。而他们,却在想方设法的分化拉拢、搞分裂,闹党争。”

“且让他们蹦跶去吧。蹦跶的够高了,朕才能知道该把哪些阻碍我华夏进步的人挑选出来……”

内阁诸臣,早猜到朱标要他们将上书的大臣名字记下,是想着秋后算账。然而此时,才算得到了朱标的准信,不由得心里一寒。

这位看上去温文尔雅的新皇帝,竟然是想憋上一波大的!

“可……陛下,滔滔民怨,确是不可不防啊。”杨士奇忧虑道。

“刘三吾得士林之望,即便陛下降下雷霆手段,只怕,已经被其挑唆起来的士子官员,也要更加心怀怨怼。”

“开启民智,非是一张旨意,便能做成的事。若是士林上下皆不支持此举,恕臣直言,即便强自推动,也必是虎头蛇尾。”

“陛下,我等还是应当想方法反制……”

“嗯。”朱标点了点头,“既然如此,杨卿你可有计策?”

“陛下,臣以为,可召周王殿下回京。”杨士奇开口道。“刘三吾为士林之望,然则周王殿下及宋师,方为我大明新学之泰山北斗。”

“只要周王殿下在此,那么,士林士子自不会受刘三吾等人煽动,大政可成。”

“远水解不了近渴,周王殿下伴驾太上皇,远在西安,只怕等周王殿下回京,士子们已掀起动乱了。”罗复仁则是忧心忡忡的道。

“呵呵。”面对满是忧虑的臣子们,朱标却仍是笑得和煦,“无妨,五弟虽不在京,但朕却仍有定音一锤。”

“只待他们发动总攻,便可……”

话还没说完,那边厢,才刚离开了大殿的福安竟是急匆匆的又进来了。满脸慌张的滑跪在朱标面前道:“陛下,陛下,不好了!”

“何事?”朱标挑了挑眉。

“宫城外……有数十名官员并数百学子,正在宫门口跪谏。”

“说是……说是要陛下收回乱国之恶政!”

福安脸色苍白。

内阁诸人脸色一变,不由自主的看向朱标。

朱标却是笑了,道:“这是要将朕打为昏君了啊?”

“呵呵,朕做太子的那些年,与人为善,却是被人觉得好欺了。”

“陛下乃千古仁君,万勿做此之想。”几个内阁阁臣匆忙劝道。

“无妨。”朱标摆了摆手。“所谓仁君,也当有雷霆手段。”

“想是朕规定的时间将至,教这些人终究乱了手脚。”朱标站起身来,道:“诸位,且随朕一起去看看好了。”

“看看他们,准备如何‘劝诫’于朕。”

说着,饶有兴致的离开了御案。杨士奇等人对视一眼,跟着朱标走了出去。

清算的时候到了……现在的局势,对于陛下可以说是压倒性的不利。

却不知,陛下准备用出什么样的手段,扭转民意乾坤。

杨士奇心想。

第325章 伏兵来啦第294章 倭国使节?第1067章 杀敌!立功!第617章 神明之城第747章 离心离德第797章 火力优势第53章 制皂第459章 勋贵膺服第519章 天赐良机第263章 武德?不存在的第737章 颠倒黑白之计第3章 我大明败啦!第953章 反思第339章 我乃燕王朱棣(下)第992章 第三口锦盒第392章 纳哈出的身价第261章 各怀鬼胎第591章 朱雄英第346章 高贵与低贱第198章 徐家姐弟第329章 定辽卫指挥使叶旺第847章 养寇自重第921章 朱肃回城第600章 拔除荆棘第552章 高丽反了!第821章 放火烧山第93章 犁庭已毕第432章 沐英归来第1079章 朱肃回京第600章 拔除荆棘第235章 夜宴第902章 面陈黔事第311章 大明,还要更加强大才行啊第885章 剑拔弩张第467章 敢参加恩科者,当受万世唾骂!第312章 我们被包围了?第573章 平衡之道第820章 夜里生事第794章 声东击西第996章 宋濂的规劝第1066章 先断你一臂第97章 论如何东吞倭国第629章 乌格齐哈什哈之死第565章 瓦剌第763章 再会朱樉第1010章 此人是我生死大敌!第193章 兄弟相谈第466章 开恩科,取税吏!第18章 大明之亡第597章 种痘成功第670章 增俸第705章 兄弟汇合第353章 乃儿不花的不详预感第431章 重组国子监第309章 筑成京观第49章 话义子洪武帝早存疑心第995章 朱标求请第453章 告密第552章 高丽反了!第419章 干脆搞个大新闻第692章 先人故智第979章 进退两难第689章 取道印度第871章 贵地诸官第119章 鱼跃化龙?第1040章 驱狗咬狗第125章 露怯第1053章 武曲守城战第4章 马皇后第984章 大营攻防战第678章 求助国内第38章 没想到浓眉大眼的标儿,竟然第1124章 恶魔火炮第233章 诚王降军第942章 鱼饵战术第129章 和尚,你听说过羊吃人吗第43章 变革之始第979章 进退两难第368章 好大的官威啊第229章 御前奏对第855章 口子已开第420章 栖霞文会第18章 大明之亡第4章 马皇后第449章 受气尚书第37章 咱后来,真废相了?第893章 朱肃入质第623章 化夷为夏第564章 破金帐,擒元主!第971章 星火燎原第1055章 怂恿黎利第392章 纳哈出的身价第965章 遭遇战第154章 送上门的冤大头第1038章 收网第1050章 “范淮”之死第858章 廉州榷场第1060章 屠人满门第868章 灭门!第100章 朱樉大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