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章 均役

第31章 均役

数日后,奉天殿。

今日正值望日,乃是洪武皇帝朱元璋定下的“朔望常朝”的日子。随着晨钟响,文武百官皆着公服,分列两班,按次而进。

朱元璋身着皮弁服,坐于北面高高的龙椅之上。大臣们于阶下丹墀就位后,由引班引向北而立,而后齐齐躬身唱礼:“陛下,圣躬万福!”

“平身!”自有宦官替皇帝高唱答复。于是百官再齐齐拜谢上恩,而后再转身,文武分列,两班对立。场面井然而又肃穆。

老朱其实十分疲惫。这些日子,与李、刘两位先生合计了数日,两位先生都是天下顶尖的智者,他自负也是一代雄主。

可是,偏偏面对那两百余年后的乱局,竟是想不出什么能立竿见影的办法。

不过他倒也找到了问题的关键:老五所说的两个“魔咒”,一曰土地兼并,二曰天灾,说白了,其实指向的是同一个问题:缺粮!

地主士绅兼并土地→百姓失地无法自给自足→缺粮

天灾频发气温下降→良田减产乃至绝收→缺粮

只要粮足了,有百姓的一口饭吃,多大的乱事都压的下!

老朱自己就是农民出身,太知道这片大地上的民众们,对粮的那一份执念:只要给他们一块地,能让他们种出粮食,他们就是最朴实的良民。

纵然日日日晒风吹,早出晚归,他们亦甘之如饴。

而不给他们地种,逼到他们没粮吃……

那不好意思了,什么良民?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因此,知道了自己的子孙未来会缺粮,老农出身的朱元璋第一反应就是囤粮!能囤多少囤多少,最好留给子孙一个一千年、一万年也吃不尽的大粮仓!

然而任凭他们想破了法子,却依然没有想出能让这个天下瞬间生出亿万良田、瞬间长满粮食的办法:明初的土地政策已经很完善了。早在数年前,刘、李二人与朱元璋结合了历朝历代的屯田法子,想出了切合时局的政策。

建国之初,老朱便确立了“威取田宅者归业主”。那时,大量依附于元庭的地主被消灭,再加上许多的地主因战乱而覆灭、迁徙。他们留下的土地,被农民已经耕垦的,都直接划归农民所有。老朱还以免除三年赋役、甚至永不起科为诱饵,鼓励农民大力开垦荒地。

洪武三年,他又下令把北方郡县郊区荒地拨给民耕种,“户率十五亩,又给地二亩与之种蔬,有余力者不限顷亩,皆免三年租税。”在南方,也同样有类似的规定,如苏州府太仓“见丁授田一十六亩”。实际上,这也改变了元朝后期土地过分集中的情况,使土地所有制被广大的自耕农的分散经营所代替。

这些举措,大大的恢复了神州大地因战乱而日间荒废的局面,为明庭增加了数之不尽的耕地。使得“山野之中,渐有人烟。”与历史中其他朝代开国时比较,已经是做的极好的了。

但是现在的老朱,又哪里会满足于此?气候将越来越冷,小冰河会持续近三百年。他的子民会在未来揭竿而起。他的子孙未来如他微末时那样低着头,向着大臣们化缘,却只得到了近乎羞辱的十二万!

这让老朱如何不急?时不我待啊!

可是无论他再急,也想不到其他能让这片大地,长出更多粮食的法子。

至于限制土地兼并……现在的大明方经元末战乱,地多人少。

别说土地兼并了,荒地还有那么多,何必去抢苦哈哈农民的地。

谁愿意废那劲儿?

这让老朱颇有“拔剑四顾心茫然”的感觉:土地兼并压根还没出现,让他上哪儿打击去?

劳心劳力数日,只勉强拟出了些不痛不痒的条陈。再加上平日里奏章依旧不断,他又不愿积压,唯恐错漏了某些家国大事。

因此只能白日里协商条陈,夜里则熬夜批改折子,多操劳些了。

正巧今日是望日大朝,正好将那些新拟的条陈公之于众,好传诸后世。

虽然想来,只有隔靴搔痒之效,但做了总比不做好,也算聊胜于无了。

见阶下诸臣皆无要事禀奏,朱元璋先是揉了揉眉心,提振了一下精神,而后说道:

“诸臣工既无事禀奏,咱这里倒有一要事,要交由诸位好好议一议。”

“建国初时,咱遵循各前朝旧例,曾确立国朝官员、勋贵等,优免其役。”

“咱这些日子想了想,觉得不妥。”

“一地之役,悉有数焉。官宦簪缨之家免去了役粮,则其势必摊派到平民百姓的头上。”

“若是为官者日后滥用国朝惠政,大肆收受乡民投献,乡民眼光短浅不知其害,只为了免除眼前赋役,便将土地投献大户。”

“那那些未曾投献的实诚百姓,岂不是凭空增加了徭役?”

这话一出,阶下百官之中,有些人神情便不自然了起来。

这些人,多出自江南之地。江南本就多大族,荒地也比北方少一些。他们本就打算着,等那些空置的良田恳的差不多了,再用这项特权,为家族中多谋一些熟地回来呢!

没想到今日,竟被皇帝一语道破!

“再有。”老朱继续道。“若有无耻之人以此权谋私,谋得了百姓土地之后过段时间翻脸不认人,那百姓岂不成了无田无产的流民?”

“而收受投献者大可故技重施,吞并土地。日积月累之下,必成一大害民毒瘤。”

“因此,咱决定,废了这优免!”

这话一出,百官之中顿时哗然,众臣工不禁窃窃私语,不少人脸上发白,面带愁容。

“陛下。”

时任左丞的汪广洋,立即出班奏道:“臣以为不可!”

老朱目光一凝,“为何?”

“优免其役,乃国朝一大善政。我大明初建,正是该善待士人、使其效力之时。”

“且为官者,本多辛劳。又如何能够赋役?有此政在,才能彰显读书人为官之贵,才能让我大明百姓,人人向往圣贤书,才能保我大明文道昌盛!”

“亦可使天下读书人,永远感恩于陛下!”

汪广洋顺带拍了一记马屁,然后便长躬不起,只偷偷用余光观察老朱的脸色。

“哦?”

老朱脸上却无喜无悲,丝毫没有变化。只嘴上问道:“那么,又如何保证你们这些当官的,能不昧良心,不去贪占百姓的土地?”

“臣以为,只需注重科举,遴选出真正有才德的读书人为官便可。”汪广洋侃侃而谈。“读书人久读诗书,自然知晓君君臣臣、礼义廉耻,便也不会去做此损及大明之事。”

百官之中,有许多人不禁颔首。不愧是汪相,真乃老成谋国之言!

“呵。”朱元璋冷冷看了阶下众臣一眼,不禁冷笑一声。什么读书人,什么君君臣臣礼义廉耻。

与其信这些读书人全都知道礼义廉耻,还不如去信朱家的某位子孙,未来会帮鞑虏叫开边塞关门!

他可没忘了朱肃说过的,崇祯朝的那些敲钟不至、贪赃七千万的百官,还有那个“水太凉,头皮痒”的钱谦益。

那钱谦益,还是以“忠正”“贤德”而闻名的东林党党魁!

“然皆诸臣误朕。”崇祯临死前饱含怨念的悲音,且在他这个祖宗的脑子里回荡着呢!

后世子孙血的教训,他朱元璋如何能忘?

他也绝不会把国朝生死,寄托在这群读书人的身上!

(本章完)

第603章 疑心吕本第514章 少年华夏,其心可用!第85章 反贼真是我自己?第358章 千骑破万敌第410章 朱老五忽悠宋大儒第695章 教派抉择第102章 酒会论道第554章 北元权争第8章 为何不再问问肃儿?第787章 黑吃黑第164章 宇宙舔狗第405章 朱标的蜕变第173章 一群鼠辈第901章 礼部小官黄子澄第536章 重兴百家第863章 廉州暴乱第923章 计划失算第112章 就庄第746章 孤注一掷第747章 离心离德第995章 朱标求请第858章 廉州榷场第27章 礼不可废第25章 天道轮回第347章 星星之火第999章 抵达安南第812章 天子所怒第709章 侵略如火第418章 砸场子第239章 乱事将起第988章 察罕的心思第2章 不装啦,其实我是穿越者第54章 武器代差第109章 被迫扬名第974章 第二口锦盒第301章 大明的狗培养计划第60章 果真是朱雄英!第1019章 自入险地第941章 大宁都司第897章 夫人外交第411章 宋濂:我悟了!第994章 黎氏野心第257章 备倭!第415章 点拨方孝孺第882章 西南反迹第309章 筑成京观第451章 朱樉妙计第271章 深夜夺权第629章 乌格齐哈什哈之死第740章 囚于孤城的苏丹第621章 华夏神与土著神(中)第351章 明军主帅的脑子莫非是傻的?第335章 谁说伏兵就要亲自下场?第705章 兄弟汇合第812章 天子所怒第295章 天皇近臣第615章 接触土著第17章 大明还有两百七十多年就亡了?第888章 入城门第909章 圣人冯胜第729章 反攻之时第289章 寺庙里那居士就是张定边?第176章 大哥你也要卖我?第644章 内乱第767章 内情第351章 明军主帅的脑子莫非是傻的?第1019章 自入险地第162章 闻说殿下师从轩辕黄帝?第162章 闻说殿下师从轩辕黄帝?第32章 中书省,危!第170章 让你看看什么叫做后台第806章 火攻计第92章 胡惟庸的猜测第113章 炼体之法第1002章 搅动风雨第114章 量产夜不收!第240章 除夕血夜第494章 织机出世第386章 空手套中两只狼第227章 张陈后嗣第1001章 大唐故地第234章 谋算第448章 户部安敢如此欺朕!第941章 大宁都司第926章 论罪马烨第762章 事有蹊跷第445章 殿下可知未来诸事否?第80章 技术之领先第110章 城外皇庄第561章 元都告破!第852章 本王有钱第473章 你竟然是铁铉!第41章 坤舆万国图第841章 治大国如烹小鲜第796章 淡江海战第457章 杯茶收铁券第54章 武器代差第351章 明军主帅的脑子莫非是傻的?第754章 天一教第528章 以卵击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