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6 章议迁都

黄子澄肯定的说道:“迁都是必然的,暂不提无险可守,单单是离养马地和九边太远,陛下就一定会迁都的。”

朱标微微颔首,确实是这样。

和最后一点比起来,就是养马地太远都不是那么重要了。

整个朝廷中枢,离朝廷掌握的最精锐的兵马几千里远,若是边地有警,恐怕都等不到朝廷下令,就要大规模厮杀开了。

除非给边将一定的决定权力,但这大唐藩镇之祸在前,大明也不敢轻易开这条口子。

何况大军在外,若是边将有心叛乱,朝廷都弹压不过来,离得太远了。

唯有一个办法,把都城从金陵迁到北地,尽量离这些军事重镇近上一点。

这一点,就是黄子澄他们这些不通军事的人,都能看得出来,更别说朱元璋这个久经战阵的皇帝了。

朱标监理朝政多年,对于金陵的种种弊端也是很清楚的。

朱标看着黄子澄问道。

“你觉得在何处建都比较好?”

黄子澄沉吟片刻,说道。

“我看还是洛阳好些。”

“长安自从唐以后,就变得有些残破,关中平原开发多年,产粮很少,若是要定都在那,一大批宫人、大臣、勋贵一同过去,每年粮食都不够吃。”

“开封虽然在宋朝成为了国都,可是这里也是无险可守,一马平川,一旦天数有变,恐怕很容易被攻破。何况开封地势较低,水系复杂,只怕也常常会被淹。”

“洛阳自隋炀开通大运河之后,粮食就可从南方一路水运,到达洛阳,粮食无忧,位置极佳,据天下之中,且附近有雄关高山,确实是处定都的好地方。”

朱标点了点头,叹道。

“我也是这么想的啊,只是现在还是要先去看看各地情况,若是民生凋敝,就不太适合在那营造都城了。”

黄子澄也点了点头,确实如此,要不然恐怕老早朱元璋就把都城迁走了。

要不是当初北地都比较残破,朝廷也没有太多的钱,朱元璋出于政治考虑,对内休养生息,事情就不会拖到现在了。

没过几天,朱标就动身出发,巡视四方,明面上说的是要探查民情,看看还有没有敢贪污受贿的。

但一看他巡视的地方,陕西、河南,这几处地方这两年也没听说有什么贪腐之事,更没什么大的灾情。

朝堂上的聪明人就明白了,这恐怕是想要迁都了。

朱元璋的心思,他们一直都明白,不过文官们都不想多事,能不迁都,尽量就不迁都。

只是看到眼下,连太子都先行考察地理了,他们就明白了,迁都之事,在所难免。

于是,不少人就试探着上奏,表明自己的迁都之意,朱元璋把这些奏章全部留中不发。

这下朝臣们还有什么不明白的,鼓吹迁都的奏章很快就如同潮水一样向朱元璋涌来。

朱元璋有心把这群人都骂一顿,都闲的没事干了吗?!自己的本职工作不做了吗?!

可是这种事说到底还是需要一定的舆论支持的,没有这些官员的鼓噪,确实不是个好事。

朱元璋也就半推半就,默许了下来,只是下诏,不得延误各自工作。

……

迁都的风,很快就吹到了北平,朱棣知道这件事,也很惊讶,他在北平呆了这么多年,对金陵的风气也很不屑。

他自然是不满意金陵作为大明国都的,只是眼看日子一天天过去,朱元璋都没有这个想法,他都以为以后的国都就会在金陵了。

没想到这个时候,朱元璋忽然想要迁都。

朱棣把道衍和何秋喊过来,商议了起来。

道衍听完朱棣的疑惑,捋着胡子说道。

“陛下当初不迁都,恐怕是怜惜民力,刚刚驱逐北元,连年大战,唯有镇之以静,所以还留在金陵。”

“如今,北患已除,民生也慢慢恢复了,陛下手里又有了闲钱,心思就动了起来了。”

一旁的何秋沉默不语,他还有些印象,太子朱标就是因为考察国都的事死掉的吧?

好像是积劳成疾?反正之后朱元璋伤心过度,就没再提迁都的事了。

可是,应该不是现在这个时候吧?

这历史算是提前了吗?

想到这,何秋有些恍惚,也不知道这次朱标会不会因为迁都之事太过劳累去世,按道理时间提前了,事情恐怕就没那么容易发生了。

知道朱棣询问何秋,看到他没什么反应,连连又喊了他好几声,才把何秋从沉思中喊醒。

何秋有些茫然的看向朱棣,刚才他问的什么,何秋一个字都没听到。

朱棣无奈的说道。

“我是想问问你,你心目中比较合适的都城有哪些?”

何秋反问了句,“之前你和道衍大师商量,觉得哪些地方合适?”

“我和道衍大师都觉得洛阳就不错。”

何秋沉吟片刻说道。

“若是只想着和以往的各朝一样,那定都洛阳未尝不可,洛阳的条件确实比其他各地好太多了。”

“可若是想做出些改变,兼顾开海,最好的选择还是北平。”

朱棣有些惊讶,“北平?!”

何秋点了点头说道。

“北平以南,是大块平原,虽然因为黄河连年泛滥,现在收成不好,但若是大力治理黄河,还是能保障北平大部分的粮食开销的,其余不够的,可通过大运河或者海运送达。”

“东部就是天津港,距离北平特别近,海运的货物不过三日就能从天津抵达北平,交通往来非常便利,也能让朝廷更好的把控开海的得失!”

“整个北平城处在燕山和太行之间,有一定屏障,何况北部就是长城,是九边,蒙古没那么轻易冲进来,不容易威胁到北平。”

“再往北就是大宁,那边是一处养马地,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何况北平原本就是元朝的大都,宫殿营造比较完善,若是迁都到这,又可省下一大笔费用。”

朱棣摸了摸脑门,苦笑着说。

“被你这么一说,要我是父皇,我肯定会迁都到北平了。”

道衍略略思考了一会儿,就笑了。

“可是陛下终究不是殿下,陛下对元朝的造物是有一定排斥的,而且他不太清楚开海到底有何利可图,恐怕不会把北平作为备选。”

朱棣哀叹一声,他的心里是有些犹豫的,到底要不要把北平的情况告诉父皇,让他把国都建在这里呢?

可若是国都迁到北平,他朱棣恐怕就没地方可去了,北地已经封完了,南边无仗可打,他也不愿意到南边。

何秋看出了朱棣心里的犹豫,就劝道。

“殿下别想那么多,咱就当不知道,把这事埋在心里就好。”

朱棣默默点了点头,就看朱元璋能想起来北平不能。

何秋想了想,考虑了下明朝的部分历史说道。

“陛下想要迁都恐怕还有一个原因。”

看到朱棣把目光投向他,何秋认真的说道。

“殿下不觉得朝堂上的南方人太多了吗?”

朱棣耸然一惊,是啊!

朝堂上现在大半江西人,还有部分江浙地区的,出身北方的少之又少,纵然朱元璋采取了南北分榜的办法,北方人的比例也一直没有提上来。

朝廷这么多官员都是同乡,那这皇帝肯定是当不安稳的,国人一向重视同乡之情,这样纠缠在一块,吏治难清,还有结党谋私的趋势。

这也无怪乎朱元璋多次对勋贵,对官员下手了,全都是老乡,有些还是同乡加同年的交情。

这换了朱棣,他肯定也要动手的,不然政令都难以发出,下面的人阴奉阳违就会成为必然。

朱棣叹了口气说道,“平衡南北士子,这还真是个难事啊!”

若是朱元璋的迁都之心还有这种意味在里面,那这次迁都情况恐怕比想象中的更为复杂。

他朱棣还是老老实实的闭嘴为妙,他可不想惹得一身骚。

第197章 风雨将至第80章 明教中人第35章 五千斤生铁第34章 钢铁侠战甲的威力第292章 一年第348章 怒斥众将第107章 杀人第235章 嚣张的孔家第322章 朱棣继位第294章 为难的朱棣第252章 改组锦衣卫第211章 整理资料第142章 婚事第120章 来个小电扇第264章 李景隆的努力第211章 整理资料第175章 后勤事(上)第219章 行险一搏第83章 了解农事第206章 傅友德之死第203章 相顾无言第82章 一点微不足道的本事第56章 欧冶子后人第287章 劲爆的消息第355章 重返锦衣卫第362章 李景隆的打算第206章 傅友德之死第279章 至昆明第70章 煤炭第17章:推广泡面啤酒第228章 解惑第23章 天子守国门第152章 安全演练第133章 编写教材第261章 太仓出事第170章 惠民药局(下)第193章 北平城大建第324章 永乐第231章 祖孙之间第97章攻占丰台第197章 风雨将至第316章 漠北行军第192章 血脉延续第74章 见花魁第163章 良乡候府第296章 正式出巡第307章 山中老卒第241章 大逆不道第292章 一年第189章 胡萝卜加大棒第241章 大逆不道第84章 管教熊孩子第174章 蓝玉的苦心第244章 激动的孔思朴第37章 一香五两第159章 地震余波第33章 阿拉伯数字第109章 老朱,把你女儿嫁给我呗第26章 亩产五千斤第143章 知行书院第243章 怒火中烧的朱元璋第9章:热武器和冷兵器的对决第262章 心凉的郁新第227章 改革诸策第189章 胡萝卜加大棒第160章 剖析第4章:mi汁烤野猪腿第328章 国富论(下)第166章 治家第76章 公子请进第189章 胡萝卜加大棒第152章 安全演练第125章 入京奏对(下)第65章 士农工商第155章 演练之后第358章 下手整顿第347章 锦衣卫出动第238章 孔府拿人第12章:大明未来的状元解缙第314章 那达慕大会第22章 影响历史进程第228章 解惑第81章 跟朱棣结盟第89章 秋名山小店第329章 百官热议第300章 危若累卵的祖陵第97章攻占丰台第339章 霸道第101章 香皂推广第50章 朱棣的厨子第66章 肯打鸡豪华午餐自动制造机第58章 二十万斤生铁第76章 公子请进第241章 大逆不道第24章 红薯面世第25章 教育熊孩子第134章 离京第231章 祖孙之间第151章 修路第298章 凤阳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