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8章 解惑

何秋看了看天真的朱允炆,不无遗憾地说道。

“若是这种事徐徐图之,恐怕就会半路夭折了。”

看到朱允文试图解释什么,何秋直接出言打断。

“殿下,外面有些说一条鞭法和官绅一体化纳粮的人都是怎么说的,我都大致能猜得到。”

“不外乎是对士绅太过苛刻,地方小吏推行酷烈等等,这些我都也是明白的。”

“一旦采用一条鞭法和官绅一体化纳粮,短时间内还好,可是长时间实行下来就会成为另一件苛民之策,诸位皇孙可明白为何?”

有些胆子大的就说,“是因为地方的tan guan wu li吗?”

何秋笑笑不答话,只是用鼓励的眼神看着朱允炆,想看看他这位太孙能说出什么惊人之语。

朱允炆考虑半天,有些犹豫地说道。

“大概就是tan guan wu li吧?”

何秋有些失望,他能看出来,朱允炆不是没有想到,推行一条鞭法和官绅一体化纳粮的阻力是什么,只是不敢说罢了。

就单从这一点上看,朱允炆就成不了一名合格的君主,骨子里一点担当都没有,上位必然被底下的臣子所糊弄,甚至连自己手中的权力能不能用好,都很难说。

不过何秋也不得不向他们解释道。

“tan guan wu li只是一方面罢了,甚至不是因为贪腐,举例而言,一条鞭法是要全部收银两入库的,但是期间的火耗就是个很容易下手的地方,除非定下火耗归公。”

“另外,征收税银的多为县中的小吏,这些人有大部分都是当地的地头蛇,就是一开始能真的执行朝廷的政策,往后呢?他们真的就能靠得住吗?”

朱高炽默然叹息,这个道理以前何秋也给他们讲过,不说别人,就说北平城里的一些豪商,明面上是经商致富,家里还在大力培养士子,可是这样的人家谁家里没有上千亩良田?

这样的人有钱,有关系,是绝对不愿意为自己名下的田亩缴纳税银的,想着法都要把它转移到一般的平头百姓身上。

更不用说那些家中有人出仕的,在朝廷中身居高位的这些人的家族,他们的势力和关系比之一般的豪商更广,不说县里,就是到省里也照样能拉来关系,谁又敢真的把税收到他们头上呢?

朱高炽轻声说道。

“那就是要刷新吏治了?有都察院和各方御史,监管各地,如有不法,就贬黜?若是改革有功,就赏赐?”

何秋哈哈大笑。

“若是如此,吏部的天官们怎么能忍?”

朱高炽的这个思路就和后来的张居正很像,立法考成,做法确实不错,可是这么一来就剥夺了很多吏部的职责,把他变成了摆设,是个人都忍不了。

何秋继续说道。

“刚才讲的还是小问题,现在我再举个例子,诸位都是皇孙,未来可能是要袭爵的,各家王府都有良田若干,这时候王府当地的税银征收不足,当地官员该如何处理?”

朱允炆自然地说道。

“理应强迫王府补足钱粮,让当地官员完成征税任务。”

何秋笑的极为古怪。

“殿下觉得是你想到的这种不畏权贵,刚正不阿的官员多,还是和光同尘的官员多?”

朱允炆不说话了,他就是再傻也知道,世上的官员大都是不愿意得罪藩王的,更谈不上刚正不阿。

若非如此,他皇祖父又为何接连掀起大案,试图扭转士风?

何秋接着说道。

“可能各地的王府比较少,有些地方没有王府,那他们是不是能真的把这些税银完好的征收上来?”

朱高煦迟疑着说道。

“应该能吧?”

何秋笑的极为恣意。

“你想多了,当地的大户可能一门三进士,家中的亩产很多,可是朝中关系很硬,在这种情况下,又有谁敢于直接逼着这家大户交税?”

“虽然有官绅一体化纳粮的政策在,但做官的还是不敢轻易对这样的进士之家动手。”

“可是大明境内,像我说的这样的一家连着出了好几个进士的地方应该很多吧?”

“云贵地区地处偏远,刚刚收回,文教极弱,就暂且不提了,江浙、福建等地,哪个地方的文教弱了?不说别的,一家出一个进士的就不在少数。”

“有几人真的有魄力,真的愿意和当地的士绅作对,可是又有几人能做到以身作则呢?”

“长此久往,县中官吏恐怕就会把大户该交的钱,全部转移到百姓身上!”

朱允炆迷茫了,你何秋不应该是大力支持改革的吗,怎么现在一直在说改革的不好?

心里这么想着,朱允炆有很直接的问道。

“先生现在的态度是不支持改革喽?”

何秋摇了摇头说道。

“自然是支持的,可是要改肯定是很多东西一并改了,就比如配合着一条鞭法等,把世袭的循吏改为可以升迁,也需要考试的吏员,是不是就能稍微减少在推进一条鞭法时的不可靠性?”

“另外,我之前也说了,这些策略都不过是治标之策,只能延缓土地兼并的速度,所以我从来都没说它是万世之法,还是需要后继之君再行改革的。”

朱允炆听的瞠目结舌,这么大刀阔斧的改完了,未来的后继之君还要改?

那现在闹出来这么大动静又有何用?

本来心中就不欲改革的朱允炆更加不喜欢改革了。

看着半晌不说话的朱允炆,何秋也能看出来他心里在想什么。

可是何秋也确实没有办法,土地问题在封建社会实在就是一个死结,单靠他一人,想要把这个问题解决了,那是不可能的。

何秋能做的就是拖,通过提出的一条鞭法等外加开海,商税改善大明的财政,随后让知行书院的学子们成长起来,试着实行大明版的工业革命。

就连一条鞭法这些,若是想好好落实,少不了让朱棣这类英主上台,也只有这种人,才不至于被手下蒙蔽,让这些措施名存实亡。

何秋觉得,就算是等到朱棣上位,自己又有金手指,能在自己去世前看到工业革命的曙光,蒸汽机的现世可能就很难了。

毕竟在古代社会,想要做到蒸汽机的密封实在太难了,何秋很是悲观,甚至不怎么抱希望。

第190章 震惊蒙古人的高炉(上)第222章 朱元璋的担忧(上)第74章 见花魁第56章 欧冶子后人第171章 教子第144章 赏菊第168章 回到书院第27章 吃红薯的坏处第334章 微服私访第64章 图穷匕见第55章 情报网第82章 一点微不足道的本事第54章 杀字令第167章 大军北伐第72章 整容药水第157章 地震前兆第315章 辽西苦寒第300章 危若累卵的祖陵第146章 我是知识的搬运工第332章 书市火爆第181章 捷报(下)第150章 大动作(下)第181章 捷报(下)第274章 易储(上)第79章 拆琉璃窗第267章 蓝玉进京第20章:杀鸡儆猴第321章 黄河第319章 陕西第199章 另有隐情第256章 变法的好处第250章 画虎不成反类犬第268章 蓝玉的教诲第202章 变故第56章 欧冶子后人第361章 北孔闹事第113章 从未见过如此厚颜无耻之人第6章:征虏左副将军蓝玉第100章 大明第一IP第88章 秋闱将至第304章 一举多得第242章 放火烧庙第94章 限量售卖第231章 祖孙之间第59章 蓝玉来访第49章 第二份大礼第184章 先行安排第242章 放火烧庙第73章 逛青楼第354章 刺杀第299章 祭拜第342章 重建西苑第99章 未知才是最可怕的第193章 北平城大建第307章 山中老卒第176章 后勤事(下)第286章 土司到来第124章 入京奏对(上)第47章 成了第219章 行险一搏第36章 求雨第94章 限量售卖第24章 红薯面世第210章 斥责第326章 著书立说第310章 民间疾苦第215章 状告晋王(下)第347章 锦衣卫出动第14章:收购小麦制造泡面第120章 来个小电扇第260章 兼并第287章 劲爆的消息第249章 琐事第117章 老脸一红第14章:收购小麦制造泡面第266章 反响第257章 未来可期第109章 老朱,把你女儿嫁给我呗第65章 士农工商第45章 生铁到位第166章 治家第19章:饥饿营销第352章 告状第200章 一查到底第351章 纪纲暴露第201章 皇太孙第14章:收购小麦制造泡面第188章 让方孝孺长长见识第336章 于少保之父?第320章 哀民生之多艰第347章 锦衣卫出动105章 蓝玉的杀心第320章 哀民生之多艰第345章 打脸第149章 大动作(上)第10章:杀朱棣赏千金封千户第111章 萝莉养成第182章 处理方案第325章 一肚子邪火的朱棣第323章 何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