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0章 国子监之辩(1)

朱由校特设的廉政院,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在京广撒驾帖传唤,这场名为传唤,实为逮捕的行动,闹的那叫一满城风雨。

只是却很少有人知晓,廉政院尚书崔呈秀顶着巨压,进行逮捕的那批人之中,有部分与仓场一案无关,则与先前的保定闹饷相关,这批人被抓进廉政院衙署没多久,便被另一批人提押带走了。

崔呈秀很识趣的没有过问。

而在廉政院大张旗鼓传唤的背景下,更不会有人知晓,尚有一批无需亮明驾帖,却被集中逮捕的群体。

牵扯到顺天府衙、大兴和宛平两依郭京县、五城兵马司、在京诸仓、驻通州坐粮厅、通州诸仓等衙署。

胥吏,这个父传子,子传孙,代代相传的特殊且庞大群体,捧的都不是铁饭碗了。

而是他娘的镶金碗。

在朱由校的眼里,明初定下的户籍制度和卫所制,是符合明初特殊背景的良策,切实稳定了地方秩序,尤其是从元鞑手里收复的北方旧土,让神州再度一统,可随着时间的推移,却也成了破坏统治的糟粕!

这世上没有任何一项制度或政策,是可以做到一劳永逸的,社会在发展,就必须审时度势的调整,不然良政终将变成恶政。

最让朱由校厌恶的,莫过于所谓的守旧思维。

这绝非儒家思想的事!

而是自幼修习圣贤之道,继而在科考逆天改命的群体,真正跻身仕途后,跟更庞大的群体相互妥协,继而进行逐步篡改,因为不变则代表利益永存,变则代表利益受损。

能文能武的孔老夫子,要是知道儒家是现在这副德行,丫,能从棺材里气的跳出来,一刀一刀把那些自诩儒家门生全砍了。

胥吏。

对于掌握权力和享有特权的群体,平日连看都不会多看一眼,这就是一群穿着所谓官家衣,拿着微薄钱粮的打杂人,负责跑跑腿,做做事,应付人等杂事。

可是对于无权无势的底层百姓,他们却是最大的官啊,因为更大的官,又岂是平头百姓能够接触到的?

阎王好惹,小鬼难缠。

这在民间广为流传的寥寥几字,却也道尽了血与泪。

皇权不下乡,从某种意义上也就注定了,在大明下辖的两京一十三省,无时无刻都可能发生着冤屈,或者已经发生。

可皇权想要下乡,又是何等的困难啊。

无为而治,对于上层而言,少去折腾些事情,这反而是给底层减负担。

因为具体去做事的,不是上层啊,而是统治一环的中底层,一旦其中的政策被有意曲解,那罪全都是底层遭的。

也恰恰是这样,自朱由校御极登基以来,就极少直接插手地方事务,或者发表什么看法或言论。

一个废除辽饷。

一个永不加赋。

这都能切实为底层减负,所以朱由校才去做的,可即便是这样,依旧被一些人妄加揣摩起来。

这就是人心啊。

这就是人性啊。

只是想统治好大明,想实现拨乱反正,又必须要插手地方,所以朱由校在蓄势,在谋势,围绕他为核心主导,逐步增强对于地方掌控力度,继而再审时度势的择机推行新政。

新政,是新旧之争,是皇权与臣权之争,是中枢与地方之争,是汰旧捧新之争……

“崔呈秀,你他娘的不得好死!”

“放本官出去啊!”

“崔呈秀,本官定要弹劾你!”

“小的招了,小的全招了!”

“啊!!!”

廉政院衙署,各种声音交替不绝,从一批批人被逮捕进廉政院,以往的平静就没了,取而代之的便是嘈杂。

“廉宪,您说负责提押的那批人,到底是什么身份?”

李夔龙跟在崔呈秀身旁,想起前两日的事,讲出心中所疑:“莫非跟英国公有关吗?当初保定出现闹饷,这在朝野间引起的风波……”

“不该问的别问, 不该想的别想。”

崔呈秀停下脚步,皱眉看向李夔龙,语气低沉道:“廉政院的差事是都办完了?你还有别的心思,去琢磨这些?”

“不是。”

李夔龙忙出言解释:“下官就是觉得奇怪,像英国公何时归京的,京城知晓者甚少,保定那边,下官可是听说死了不少人,被抓进京城的人也不少。”

“做好份内事吧。”

崔呈秀却道:“那批没扛住的人,全都提押出来,单独进行审讯,留给咱们的时间可不多了。”

“是。”

李夔龙忙低首道。

看起来在厂卫之外,在廉政院之外,天子还特设有别的衙署啊。

看着李夔龙离去的背影,崔呈秀双眼微眯,心里却暗暗思量起来。

其实李夔龙所疑的这些,崔呈秀也在想,甚至想的更多,而这也让崔呈秀心底生出紧迫感。

第144章 新朝新气象第356章 敢叛必镇!第147章 西苑聚将第114章 造个阉党第98章 白杆抄家,威武之师第13章 仆欺主,杖毙!第326章 风波之后第186章 毕其功于一役第214章 行路难(3)第336章 农业是国之根本第87章 另起炉灶第67章 对辽战略第306章 这招够狠第276章 不!是集权第61章 君臣做戏第292章 体统能当饭吃?第118章 大明之擎天柱!第283章 京城之变第106章 御前廷议第36章 都是朕的钱!第351章 查!第148章 议辽会晤第183章 血洗沈阳!第2章 朝会暗涌第92章 二个极端第38章 张维贤奏对第313章 爆!爆!爆!第218章 明威第248章 天津一十三行(2)第166章 众生相(1)第363章 巡按第54章 朝野惊第321章 君威浩荡第128章 天启(8)第117章 论道西南第189章 展望第128章 天启(8)第213章 行路难(2)第16章 大明勋贵!与国同休否?第244章 干清宫廷议第21章 想玩?那朕陪你们玩!第128章 天启(8)第367章 暗涌(1)第285章 茶馆议政第30章 大朝会(4)第288章 民心民意第127章 天启(7)第110章 水太凉!第219章 溃了第249章 天津口岸第345章 诸院第176章 天下为棋局,世人皆棋子第32章 孙承宗第138章 一出好戏第92章 二个极端第74章 京营(1)第134章 那就抓!第103章 明君与暴君(1)第185章 难打的仗第361章 再出手第306章 这招够狠第203章 人活着,总要做点什么第193章 一场大火第84章 辽局(1)第167章 众生相(2)第244章 干清宫廷议第361章 再出手第49章 如此顾命第186章 毕其功于一役第51章 知罪否?第44章 态(4)第289章 预热第337章 在变革中求发展第260章 辽左奏捷第181章 对弈第195章 东林决断第237章 偷得浮生半日闲第62章 魏忠贤红眼了第155章 富可敌国第298章 集约发展(3)第268章 展望第250章 国本,断不可动摇第106章 御前廷议第160章 度量衡厘定第234章 来而不往非礼也第20章 外朝风起第223章 剑指鸦鹘关第58章 银号第50章 协理京营戎政第205章 京城见闻第336章 农业是国之根本第93章 剑指京营第38章 张维贤奏对第221章 浑河血战(1)第298章 集约发展(3)第165章 魑魅魍魉第254章 诸党(2)第117章 论道西南第34章 谏臣杨涟第300章 抢购潮